-
包郵中國龍的發明:近現代中國形象的域外變遷
¥58.9(5.9折)定價:¥99.8本書借助文化學、民俗學的基本方法,溯源龍是如何成為帝王專屬,又是如何過渡到全民共享的,考證了不同時期龍形象在不同歷史語境下的變遷。在探討近現代域外視野中龍形象的問題時,作者梳理了200多幅歐、美、日等國古舊書刊的罕見圖片,從象征地位的皇家符號、時尚元素,到諷刺、攻擊東方古國的慣用素材,揭示出龍形象及其背后含義的復雜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重溫中西方文化碰撞的舊話題,不僅給我們一個理解中國傳統文化深刻內涵的新視角,更能脫離時代局限審視域外
-
包郵故事的無稽法則:關于命運的歌謠與傳說
¥79.4(6.3折)定價:¥126.0本書是作者繼《故事法則》之后,以古今中外流傳久遠的民間故事為實例,討論具體案例中故事學發生原理、運作機制的專著。內容包括《西王母形象變遷與“層累造史”的減法問題》《織女的身世、容貌與婚姻》《梁祝故事是怎樣結尾的》《劉三姐傳歌路線》《端午的惡日傳說與辟邪法門》等...
-
包郵故事法則
¥52.8(7.7折)定價:¥69.0民間故事是一種結構穩定的功能組合、一個自組織系統,一棵生命樹。故事一旦開始其生命進程,就會自己生長、自己嫁接、自己開花、自己結果,也會隨時空的改變而變異,隨生命熵的增加而消亡。在故事中,英雄具備什么樣的性格、離開家鄉時需要哪些裝備、神奇助手會在什么時候出現、叛徒為什么總是英雄的叔父、誤會為什么總是不能避免,所有情節都有一套相對穩定的結構或套路,而所有的套路,都是特定功能相互制約的很優結果。故事的結構既是穩定的,又是生長的,貌似無序的生
-
包郵民俗研究的學術派系
¥31.8(5.9折)定價:¥54.0叢書簡介 叢書以收錄中國民間文學與文化研究的原創性作品為主,尤其注重對當下學界中堅力量與新生代的研究成果的呈現,力求能全面反映中國民間文學的前沿思想與成果,積極建構中國民間文學與文化研究的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助推中國民間文藝學研究的發展。叢書的編寫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組織牽頭,以文學研究所民間文學室成員的著作為核心,同時列入國內民間文學優秀學者的代表作,力求能囊括近年來民間文學研究的優秀成果。 內容簡介 學科發
-
包郵中華民俗大典·廣東卷
¥120.0(7.5折)定價:¥160.0本書記錄廣東境內各民系、各民族的主要民俗事象。全書共分五編,首先按三大民系,即廣府民系、客家民系、福佬民系,分為三編。其它民族,主要是世居廣東的瑤族、壯族、畬族、滿族、回族,以及水上居民,以及風俗習慣自成體系的鳳凰山民俗、雷州半島民俗、經濟特區新風俗等,合為一編。各編先概述,然后分物質生產,物質生活,歲時節日,社團組織,人生儀禮,信仰,游藝等象安排章節。全書以民俗事象條目的形式編寫,體例統一,內容全面,基本囊括了整個廣東省境內的民俗文
-
包郵民俗學立場的文化批評
¥92.2(7.2折)定價:¥128.0《民俗學立場的文化批評》是基于民俗學理論與方法的社會文化批評。 八個悖論式文化議題:學術研究與民俗生活之間的矛盾、學科的自然成長與運動式發展之間的矛盾、學術求真與大眾傳媒眼球效應之間的矛盾、精英文化批評與地方經濟訴求之間的矛盾、文化多元性理念與獨占性訴求之間的矛盾、民間文化遺產的共享性理念與私有化訴求之間的矛盾、城鎮化變革及民俗生活的空間轉換所造成的經濟發展與文化迷失之間的矛盾、求仙問道與世俗利益之間的矛盾。 六個傳統文化現代
-
包郵《故事背后的故事:中國民俗文化通識九課》
¥29.8(6.2折)定價:¥48.0本書包涵“講故事的民俗學”“故事學作為專門之學”“迷失的指路碑”“八臂哪吒城”“傳說進京”“劉三姐就是劉三婆”“羅隱變羅源”“傳說照進歷史”“生肖屬相的時間界點”等九章內容,以經典民間故事為考察對象,將文本細讀、思想史梳理和邏輯推導等手段結合起來,揭示出“經典民間故事的定型是客觀性、主觀性和偶然性接力作用的結果”這一結論,并充分利用民間故事細節對其予以證明,從而清晰地揭示了經典民間故事所經歷的從知識生產到知識改裝再到知識普及的復雜歷程
-
包郵蛋先生的學術生存
¥41.8(6.1折)定價:¥68.0傳統學術史多為思想史、發展史或者編年史。當我們借助“發展”和“進步”的眼光來回望一個學科的學術歷程時,我們已經做了許多常規預設,比如:學術發展是在傳統繼承基礎上的學術創新,學術發展是沿著一條從低往高、后出轉精的道路不斷前進的,學者的學術影響力與他的學術貢獻大致成正比,等等。在這些預設之下,成王敗寇,能夠進入學術史大門的永遠只是極少數知名學者,而絕大多數普通學者都被排斥在了學術史的大門之外。可是,只要我們換一種眼光,參照科學哲學和科學社
-
包郵蛋先生的學術生存 親簽
¥46.6(6.9折)定價:¥68.0傳統學術史多為思想史、發展史或者編年史。當我們借助“發展”和“進步”的眼光來回望一個學科的學術歷程時,我們已經做了許多常規預設,比如:學術發展是在傳統繼承基礎上的學術創新,學術發展是沿著一條從低往高、后出轉精的道路不斷前進的,學者的學術影響力與他的學術貢獻大致成正比,等等。在這些預設之下,成王敗寇,能夠進入學術史大門的永遠只是極少數知名學者,而絕大多數普通學者都被排斥在了學術史的大門之外。 可是,只要我們換一種眼光,參照科學哲學和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