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鄉村治理結構調適與轉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5118333
- 條形碼:9787565118333 ; 978-7-5651-1833-3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鄉村治理結構調適與轉型 本書特色
楊嶸均所著《鄉村治理結構調適與轉型/當代中國公共行政轉型叢書》從理論、制度、組織結構、鄉村治理主體等的調適與轉型以及治理結構系統運行的梗阻和癥結及其體制機制的變革與創新等六個部分,闡明了鄉村治理結構調適與轉型的內外部環境變化、必要性以及路徑選擇。
鄉村治理結構調適與轉型 內容簡介
本書共分為六章, 主要內容包括: 理論調適與轉型: 治理理論的本土化 ; 制度調適與轉型: 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融合 ; 組織結構調適與轉型: 發展農村 (民) 組織 ; 鄉村治理主體調適與轉型: 實現民主化多元化合作化治理
鄉村治理結構調適與轉型 目錄
導論
**章 理論調適與轉型:治理理論的本土化
**節 理論調適與轉型的背景:理論與實踐困境
一、治理理論及其內在困境
二、治理理論困境的本土化進路
三、鄉村治理的實踐困境
第二節 理論調適與轉型的依據:鄉村治理環境的變化
一、鄉村治理經濟環境的變化
二、鄉村治理政治環境的變化
三、鄉村治理社會結構的變化
四、鄉村治理社會文化觀念的變化
五、鄉村區域非均衡性發展的變化
第三節 理論調適與轉型的路徑選擇:治理理論本土化運用
一、依據鄉村治理環境變化運用治理理論破解治理困境
二、運用治理理論破解鄉村社會治理困境的路徑選擇
三、治理理論與新農村建設實踐的創造性結合
第二章 制度調適與轉型: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融合
**節 鄉村社會的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治理
一、鄉村社會的正式制度治理
二、鄉村社會的非正式制度治理
三、鄉村社會非正式制度治理的諸問題
第二節 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在鄉村治理中的互動關系
一、國家視角:鄉村治理的正式制度無法消弭非正式制度的運行空間
二、鄉村社會文化視角:非正式制度是正式制度“嵌入”的前提和運行保障
三、國家一社會互動視角:實現鄉村治理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運行的融合
四、結語
第三節 實踐案例:以村委會選舉中的行政侵權為例
一、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在選舉權上的博弈:有沒有侵權?
二、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為什么會在選舉權上產生糾葛?
三、案例評析:正式制度的非正式運作
第三章 組織結構調適與轉型:發展農村(民)組織
**節 鄉村組織的理論及其實踐
一、梁漱溟的鄉村組織理論
二、新中國成立后的鄉村組織實踐
三、對梁漱溟鄉村建設理論的反思與總結
第二節 鄉村組織化水平的提高及其對鄉村治理結構改革的影響
一、當前農村組織存在的問題
二、農村(民)組織在鄉村社會的重要作用
三、農村(民)組織對鄉村治理結構的影響
四、結語
第三節 自組織動力源的現代轉型及其對鄉村治理的結構優化
一、農民自組織動力源的歷史類型
二、農民自組織動力源的現代發展與轉型
三、農民自組織動力源存在的問題及其發展方向
四、農民自組織動力源的現代轉型對鄉村治理結構的影響
五、農民自組織動力源的現代轉型對鄉村治理結構優化的路徑
六、結語
第四章 鄉村治理主體調適與轉型:實現民主化多元化合作化治理
**節 鄉(鎮)政治理主體
一、鄉鎮行政管理體制的特點和權能
二、鄉鎮政府職能的內涵及特點
三、鄉鎮政府機構的概況
第二節村治治理主體
一、村民自治的含義
二、村民自治制度的主要內容
三、村民自治制度變遷的過程
四、村民自治制度變遷的原因
第三節第三方治理主體:農村社會中介組織
一、農村社會中介組織的形成、發育和現狀
二、農村社會中介組織的含義、特點、類型及功能
三、農村社會中介組織在鄉村治理過程中的基本功能
四、農村社會中介組織在鄉村治理實踐中的價值
第四節 鄉政村治治理主體間的互動關系
一、鄉鎮政府和村委會之間的關系
二、村委會和村黨支部之間的關系
三、鄉村關系對鄉村治理結構改革的影響
四、結語
第五章 鄉村治理結構系統運行調適與轉型:梗阻與癥結
**節 鄉政治理進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
一、鄉鎮行政管理職能結構存在的問題
二、鄉鎮行政管理結構改革的內部原因
三、鄉鎮行政管理結構改革的外部原因
第二節村民自治發展進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
一、村民自治發展進程中存在的問題
二、村民自治發展進程中存在問題的原因
三、結語:作為社會變遷重要因素的村民自治
第三節農村社會中介組織發展進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農村社會中介組織發展進程中存在的問題
二、農村社會中介組織發展進程中存在問題的原因
三、結語:作為社會變遷重要因素的農村社會中介組織
第六章 鄉村治理結構體制機制調適與轉型:變革與創新
**節 改革和完善鄉鎮行政管理體制
一、鄉鎮政府職能轉變的價值定位和目標選擇
二、鄉鎮機構改革的理念創新及動力與阻力剖析
三、鄉鎮政府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的路徑選擇
第二節 改革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一、改革村民自治的體制性弊端
二、依據鄉村治理環境變化改革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三、村民自治制度改革和完善的路徑選擇
第三節縣鄉(鎮)行政管理層級結構的調整與改革創新
一、如何看待縣鄉(鎮)行政管理層級結構調整與改革問題
二、行政系統外部環境的變化
三、行政系統內部環境的變化
四、縣鄉(鎮)行政管理層級結構改革與創新的路徑選擇
第四節 改革和創新農村社會中介組織的管理體系
一、農村社會中介組織參與鄉村治理的理論基礎
二、農村社會中介組織對鄉村治理結構改革的影響
三、農村社會中介組織管理體制機制的改革和創新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 論中國食品安全問題的根源及其治理體系的再建構
后記
鄉村治理結構調適與轉型 節選
有關農民權利或農民權益問題開始成為學界研究的重要內容。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夏勇在《鄉民公法權利的生成》(1995)一文中從公法的角度研究了鄉民公法權利的生成,認為中國*重要的公民權利當是鄉民的權利,中國*重要的人權當是農民的人權;岳悍惟在《從國家農民向社會農民的轉變看農民人權》(2001)的論文中,根據國家與社會二分法的理論框架,提出了國家農民與社會農民的概念,認為國家農民向社會農民轉化的過程也是農民人權發展日趨完善的過程;劉云升、任廣浩在其合著的《農民權利及其法律保障問題研究》(2004)一書中,從法律保障機制的角度對農民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權利進行了分析;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的論文集《中國農民權益保護》(2004);北京大學法學院人權研究中心等單位出版的《以權利為基礎促進發展》論文集;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的《中國農民權益保障論文選》(2004)等。 從研究主題和內容來看,從**個高潮時期的探索中國農村現代化道路和揭示鄉土社會的特性,逐漸深入到關注改革開放后,中國農村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出現的具體問題。這些問題涉及農村土地制度變遷、鄉鎮企業、農村人口流動、小城鎮建設、農村社會的分化和整合、農村社會保障、農民心理變遷、農村傳統文化、農村政治穩定與發展等各個方面。從總體上說,他們的方法論具有“宏觀把握微觀著手”的特點,在分析鄉村社會時大多堅持多元主義的立場,注重在“國家政權建設”宏觀理論背景下把對中國鄉村社會的歷史關照與現實考察結合起來,試圖從本土經驗中提煉出一般性的理論解釋。 ……
鄉村治理結構調適與轉型 作者簡介
楊嶸均,男,江蘇淮安人,法學博士,政治哲學博士后,南京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研究員在《政治學研究》《中國行政管理》《江海學刊》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30多篇,其中有3篇論文被《新華文摘》連續三年轉載以及多篇論文被人大復印資料等多家刊物轉載;曾經主持或正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14AZZ016)、江蘇省哲社規劃項目(12ZZB003)、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13YJA810015)、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010SJD810003)以及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第52批資助項目(2012M520867)五項課題研究獲2012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 >
巴金-再思錄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山海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唐代進士錄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