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zhàn)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tài)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探尋鄉(xiāng)村治理之道-中國鄉(xiāng)村治理的經驗與邏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9462352
- 條形碼:9787519462352 ; 978-7-5194-6235-2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探尋鄉(xiāng)村治理之道-中國鄉(xiāng)村治理的經驗與邏輯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聚焦鄉(xiāng)村治理,具括以下主要內容:(1)對鄉(xiāng)村治理的歷史變行分析,探討鄉(xiāng)村治理的變遷邏輯;(2)對鄉(xiāng)村治理的具體“單位”或“主體行分析,探討村民小組、“村政”、村民自治、鄉(xiāng)鎮(zhèn)改革和“鄉(xiāng)政村治”等問題;(3)對農民行為、鄉(xiāng)村治理行為(如“選擇性治理”行探討;(4)對農村稅費改革與鄉(xiāng)鎮(zhèn)改革、歷史記憶與鄉(xiāng)鎮(zhèn)改革決策、財政自主性或民主治理與村莊公共品供給之間的關行討論;(5)對鄉(xiāng)村治理中的社會建設、公共性建設、城鄉(xiāng)基層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行了探索性研究。
探尋鄉(xiāng)村治理之道-中國鄉(xiāng)村治理的經驗與邏輯 目錄
鄉(xiāng)政村治二十五年:檢討與創(chuàng)新
國家整合轉型視角下的鄉(xiāng)鎮(zhèn)改革
農村稅費改革與“鄉(xiāng)政”角色轉換
“倒逼”還是“反倒逼”
應警惕農村基層的選擇性治理
歷史記憶影響著鄉(xiāng)鎮(zhèn)改革決策
20世紀村政的興衰及村民自治與國家重建
村民小組的歷史變遷及其基本邏輯
財政自主性抑或民主治理影響村莊公共品供給
鄉(xiāng)村振興社會建設應先行
個體化鄉(xiāng)村社會的公共性建設
中國農民行為邏輯的變遷及其論爭
全面小康社會的城鄉(xiāng)基層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
參考文獻
探尋鄉(xiāng)村治理之道-中國鄉(xiāng)村治理的經驗與邏輯 節(jié)選
中國農村治理變遷及其邏輯:1949-2019
20pan style="font-family:宋體">年恰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70年來,我國農村治理是如何演變的?其演變的基本邏輯是什么?有何特點?有什么啟示?很顯然,有必要做個學術梳理和探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伊始,頭等大事是新生的人民政權建設。在農村基層,實現從舊國家到新國家的政權變革,主要是通過自下而上的政治動員和自上而下的國家政權建設協(xié)同完成的。其中,自下而上的政治動員,主行農村土地改革、劃分農村階級成分、成立農民協(xié)會和推行農業(yè)生產互助合作等;自上而下的國家政權建設,括廢除保甲制、建立區(qū)鄉(xiāng)(行政村)政權組織行民主選舉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的項農村工作便行土地改革,劃分農村階級成分。資料顯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地主、富農、中農、貧農分別占農村人口的4.75%、4.66%、33.13%、52.37%,他們占有農村耕地的比例分別是38.26%、13.66%、30.94%、14.28%,各自人均占地分別是26.32畝、9.59畝、3.05畝、0.89畝。換言之,農村中50%以上的耕地歸地主、富農所有,貧雇農沒有土地或者擁有很少的土地①。在這種土地制度基礎上,建立的是一種封建剝削制度,廣大勞動人民處于被剝削、被壓迫的狀態(tài)。通過農村土地改革,被重新分配的耕地約占1952年全國耕面積的42%~44%。根據對全國23個省區(qū)1.5萬農戶基本狀況的調查,到了土地改革后的1954年,地主、富農、中農、貧農分別占農村人口的2.6%、5.3%、39.3%、52.2%(不含農村中的非農戶),他們占有農村耕地的比例分別是2.2%、6.4%、44.3%、47.1%,各自人均占地分別是2.52畝、3.75畝、3.68畝、2.93畝②,與土地改革之前相比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通行農村土地改革,劃分農村階級成分,動員農行階級斗爭,不僅廢除了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現了“耕者有其田”,而且摧毀了地主階級在農村的封建統(tǒng)治,建立了新的農村政治秩序。
以北京農村為例,到1950年3月底,北京市郊區(qū)歷時8個月的土地改革全面完成。38萬農民在經濟上、政治上翻了身。整個郊區(qū)劃定地主4906戶、富農218pan>戶,土改中沒收、征收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40.29萬畝,占農數62%的農民分得了土地。通過土地改革,郊區(qū)263個村建立了“農會”(后改為“農民協(xié)會”)組織,發(fā)展會員11.65萬人;222個村建立了中黨支部,20pan>個村建立了共青團支部③。又如,安徽省經過兩年的土地改革,到1952年7月,全省沒收、征收土地3005.8萬余畝(占土改前地畝的37.56%),分配給占農人口66.42%的1671.2pan>萬無地少地的農民④。與此同時,農村普遍成立了農民自己的組織——農民協(xié)會,將廣大農民有效地組織起來,使他們積極參與農業(yè)恢復生產和各項農……
探尋鄉(xiāng)村治理之道-中國鄉(xiāng)村治理的經驗與邏輯 作者簡介
男,安徽潛山市人,政治學博士。1996年12月至2003年12月在安徽省社會科學院工作,2003年12月被到華中師范大學。2007~2009年,在行博士后研究。2019年被到安徽大學,現任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院長、安徽大學社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被聘為“國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專家委員會委員”(文化和旅游部),“全國基層政權建設和社區(qū)治理專家委員會委員”(),首屆“社會事務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全國文化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委員”(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入選2010年“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北京大學中國政治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兼任安徽省農村社會學會副會長等職。主要從事文化治理、鄉(xiāng)村治理研究。榮獲“2015年度中國人文社科影響力青年學者”。
- >
自卑與超越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名家?guī)阕x魯迅:朝花夕拾
- >
朝聞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二體千字文
- >
我與地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