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劍宗讀書法(金克木的習學之道)(精)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219449
- 條形碼:9787521219449 ; 978-7-5212-1944-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劍宗讀書法(金克木的習學之道)(精) 本書特色
觀傳統在一位學人身上所成之象、所傳之劍 隨一代大家流觀世間,遍覽萬物,讀破諸書 從習學的角度,照見自身的可能性
劍宗讀書法(金克木的習學之道)(精) 內容簡介
金克木先生以小學文憑而終成北大教授、一代大家,成于其時代其經歷,更成于其習學有法。黃德海拈取金克木人生中的關鍵節點、學思轉捩,以“學習時代”為關鍵詞,掃描其家庭教育、學之所悟、貫通轉折,奠定全書的根基——這是具體個人學習的時代,更是每一個個人從時代中學習。“讀書方法”則由文字的書、案頭的書引申開去,以格式塔、望氣等看似抽象,實則有章可循的方法,將“讀”作為觀人、察世、審物的概括,以之而神游文化、接通天人。這樣的“劍宗讀書法”,可以在特定(或者可能是每個)人生階段鼓勵人銳意進取,堪與“以不充分的已獲得條件判斷全局”主張并傳。 本書與黃德海在作家社出版的另兩部作品可以參照閱讀:與《讀書·讀人·讀物——金克木編年錄》合璧而觀,是金克木先生的人生、習學的探看,更是今年金克木先生紀念活動的重要資糧;與《書到今生讀已遲》對照,則是滔滔學海中,取一瓢而飲之路徑之樂趣。
劍宗讀書法(金克木的習學之道)(精) 目錄
目錄
小 引 1
家庭教育與時代消息
——金克木的“學習時代”之一 1
三次驚喜、一次會通和兩次轉折
——金克木的“學習時代”之二 23
新舊與師從之間
——金克木的“學習時代”之三 40
敢遣春溫上筆端
——金克木的幾篇佚文 65
猶將爝火照琴弦
——金克木的讀書方法之一 87
往時圣哲經行跡
——金克木的讀書方法之二 109
子興視夜,明星有爛
——金克木學天文 135
深厚的解說
——金克木的文化神游 159
金克木解李約瑟難題
——晚年思路之一種 180
附 錄
塵灰里的大作
——關于《甘地論》 195
仿佛明暗山
——《明暗山——金克木談古今》代序 204
讀《金克木集》隨札 211
代后記 劍宗讀書法猜測
——從《“書讀完了”》談起 226
劍宗讀書法(金克木的習學之道)(精) 節選
家庭教育與時代消息 ——金克木的“學習時代”之一 一 1985年,三聯書店出版了一本白色封面的小冊子,題名《舊巢痕》,作者署辛竹。小冊子看起來像回憶錄,奇怪的是,書前“小引”的語氣卻顯得在虛實之間:“我有一個曾經同我形影不離的朋友。他喜歡自言自語似的對我談他的出身和經歷,說話時沉沒在回憶之中幾乎忘了我這個聽話人的存在。這些斷斷續續的仿佛獨白的談話,本來不曾引起我的興趣,而且聽得久了更不覺有什么新鮮;卻不料這位朋友竟先我而向世界告別;在懷念故友的心情中,我才漸漸把那些聽熟了的片斷故事和人物聯綴起來。” 1997年,文匯出版社重版該書,這次變成了評點本,在此前的基礎上加了回目和評說,署名方式也變成了拙庵居士著、八公山人評、無冰室主編。熟悉金克木的人都知道,辛竹是他常用的筆名之一。他晚年編訂附注的舊體詩集,集名為《拙庵詩拾》!端土尉钅笘|行兼呈相知諸友十首》自注有云,“‘公山’指淮南八公山,故鄉所在”。由此,則拙庵居士、八公山人均為金克木的化名,一人分飾兩角,自作自評,自嘆自笑。加上編輯吳彬假名無冰室主寫“編者的話”,戔戔小冊竟有了小說的感覺。 后來金克木曾自問自答,解釋這本書到底是回憶錄還是小說,更加混淆了作品的文體界限:“小說體的回憶錄,回憶錄式的小說,有什么區別呢?真事過去了,再說出來,也成為小說了。越說是真的,越是要人以假當真。越說是虛構,越是告訴人其中有真人!庇幸馑嫉氖牵杜f巢痕》的評點里,還提到過寫作的初衷,“寫此書于七十年代末,為給上山下鄉兒女知道前代的事,不為發表。過了三年才有出版之議,所以不像小說也不足為怪”。不過,無論金克木怎樣混淆文體界限,這書底色的回憶錄特征不會消失。值得琢磨的是,反復在文體上做文章,金克木想傳達的究竟是什么? 1997年底,金克木為新書《莊諧新集》寫序,提到自己晚年寫作的因由:“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期,我發現自己身心俱憊,確已步入老境,該是對自己而非對別人作檢查、交代、總結的時候了。于是我從呱呱墜地回憶起,一路追查,隨手寫出一些報告!弊凡榈母鞣N問題,曾在《比較文化論集》自序中透露過:“我從小學所受教育中得出一些問題:為什么中國這樣一個文明大國卻會受小得多的日本的欺侮呢?……為什么連文字都從中國借去的日本竟然能‘明治維新’成功,而堂堂中國的‘戊戌變法’卻歸于失敗呢?……我想,一定要知道華盛頓、林肯、拿破侖、俾斯麥、愷撒等人自己怎么講話以及講了些什么?總是想對于像中國和不像中國的國家追根究底,想懂得那里的人是什么樣子,怎么生活,怎么思想的,以和我自己及周圍的中國人對照?偸窍胱繁舅菰,看現代外國的所謂文明是怎么來的。” 金克木晚年寫下的各種文字,差不多都可以看成這追查的結果:“我追索兒時的問題,由今而古又由古而今,由東而西又由西而東,過了幾十年;世界和中國都有了很大的變化,前面所說情況已成歷史;問題也不能那樣提了,但不等于解決!@些文章可以說是我在七十歲時回答十七歲時問題的練習,只是一些小學生的作業。這些習作也算是我交給我的小學老師和中外古今的,可得見與不可得見的,已見與未見的,各種各樣的,給我發蒙的老師們的一份卷子!备匾氖,這個追查過程讓金克木意識到,單靠書本無法完整認識世界,他長大后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原先“在中國所遇到的各種人也都是我的發蒙老師,教過我不少知識。這樣我才自己以為有點‘恍然大悟’,原來死的書本記錄是要同活的人聯系起來才能明白的”。 我很懷疑,金克木之所以有意含混《舊巢痕》的文體,就是為了開闊作品的理解空間,讓讀者在注意書本的同時留意人物,從而觀察他身經的時代,綜合考慮一個時期的基本社會風貌和人的各種潛在心理!杜f巢痕》從他出生寫起,因為他“是在中國的新舊文化互相猛烈沖擊中出生的。兒時所受到的家庭、社會和學校教育中充滿了矛盾。在家里一面念‘詩云’‘子曰’,一面認ABCD”,古今中外的混雜思潮,具體而微地體現在一個小城的孩子身上。 二 明末清初農民大起義,社會動蕩,金克木遠祖自四川流落至安徽壽州鳳臺縣。道光年間,高祖遷至壽州城內。太平天國末期,曾祖歿于苗沛霖攻打壽州之役,清朝明令褒獎,并恩賞其祖父秀才頭銜。祖父“竟不肯借此進一步應考,也不肯利用這個去走動官府,卻躲在家里不出來,只極力培養他的下一代獨子。他自己四十多歲就死了。他的獨子卻考取了秀才,又補上了廩生,每月有官費,而且有資格給考秀才的童生作保人以取得報酬。他于是成了教私塾的教師,還常常做些詩文,有了點名氣”。盡管不是世代書香門第,但從曾祖到父親這一代,也算得上讀書之家了。 1894年,金克木父親受老師之邀赴軍中,未至而邀者已隨丁汝昌、鄧世昌殉國。為師理喪時,因表現仗義,獲得推薦,從而結識軍門,先后謀得幾處“卡子”!霸鴩屠铠櫿略诖蛱教靽湍碥姇r,為籌軍餉設了很多‘厘金’關卡,在水陸碼頭商旅必經之地設上‘卡子’,派一個官吏,帶上差人和扛槍背大刀的兵,攔路抽稅。”從“卡子”上賺了一筆錢,金父“就照當時清朝的公開賣官條例,花錢‘捐班’,買到了一個縣官之職”,管轄地是江西萬載。盡管是末代皇帝的末代縣官,仍然不乏文字或口頭逢迎,而即便從這些略顯夸張的話里,也能感受到豐富的時代消息。如興建近代機構,“興警察軍,設習藝所,建城鄉中小學堂及師范傳習所,預籌經費,規畫久遠”;如開辦學校,“州治設中小學堂五所,八鄉陸續增建,皆賴公督訓而成”。 金克木出生的1912年,父親五十九歲,生母十九歲。生母是江西萬載縣人,生于鐵匠鋪,為丫環收房。這一年中華民國成立,金父已不再是縣官,且被扣押抄家。轉過年來,金克木還不到一周歲,父親就突然離世了。遠在河南的異母長兄歸來善后,并帶回了包括大嫂在內的數口之家。 其時,依仗自己的聯絡之才,長兄的事業正如日中天。一位網羅人才的大公子發現大哥“不是尋常之輩,很有點經濟韜略,雜學旁通,是封建傳統中的非凡人物,絕非一個文人或學究。大概不消多日,兩人心照不宣,大老爺棄文就武,由教書而秘書,由文秘書而武秘書”。因父親去世,只好暫時回家“守制”,卻“毫不猶疑地進行活動”。大嫂是官宦人家出身,見多識廣,回家處理喪事,恰好英雄有了用武之地,“在兩句話稟明婆母之后,她就一手掌握大權,安排一切”,其精明果敢有類鳳姐。“不消多少天,在一對能干夫婦的全權指揮下,全家連同所有的家私一起上了大船,還掛上某府、某堂的號燈,浩浩蕩蕩由江西回安徽去了! 回到安徽,大哥繼續出門闖蕩,大嫂留在老家。金克木身邊的生母、嫡母、大嫂和二哥、三哥,就都成了他*初的啟蒙者。三歲左右,金克木開始學說話,“我探索人生道路的有意識的學習從三歲開始。學說話的老師是從母親到大嫂,學讀書的老師是從大嫂到三哥”。生母*早跟金克木語言交流,“當她教我叫她那個寫不出來的符號時,她是教我說話和對她做思想交流”。除了母親,大嫂是教金克木說話的**位老師,她“說話的特點是干凈,正確,說的句子都像是寫下來的。除了演講、教課、辦外交以外,我很少聽到人在隨便談話時像大嫂那樣說話。她不是‘掉文’,是句句清楚,完整”。 這一家人說話,稱得上五花八門!拔业纳甘芹蛾柡吶,本來是一口土音土話,改學淮河流域的話!漳刚f的也不是純粹安慶話,雜七雜八。回到老家后,鄰居,甚至本地鄉下的二嫂和三嫂都有時聽不懂她的話,需要我翻譯。她自己告訴我,她的母親或是祖母或是別的什么人是廣東人,說廣東話,還有什么人也不是本地人,所以她的口音雜!贝笊┦呛幽先耍爸v的不是河南土話,是正宗的‘中原音韻’吧”。兩個哥哥和其他家庭成員,說的則是安徽壽州話。 這樣復雜的方言系統,讓金克木學說話的過程很有獨特性,“我學說話時當然不明白這些語言區別,只是耳朵里聽慣了種種不同的音調,一點不覺得稀奇,以為是平常事。一個字可以有不止一種音,一個意思可以有不同說法,我以為是當然。很晚我才知道有所謂‘標準’說話,可是我口頭說的話已經無法標準化,我也不想模仿標準了”。金克木后來沒有任何畏難情緒地學各種外語,是否跟他從小習慣各種方言的轉化有關? 學說話與學讀書相關,“讀書也是說話,當大嫂教我**個字‘人’和**句話‘人之初’時,我學習了讀書,也學習了說話”。從此,大嫂開始教讀《三字經》,“她梳頭,讓我看著書,她自己不看,背出兩句,叫我跟著一字字念,念熟以后背給她聽”。如此這般,上午讀書成了金克木的日常功課!八刻斓靡幻丁斒~元,一直到他把整本《三字經》讀完,沒有缺過一次。中間大嫂曾反復抽查,讓他連續背誦,都難不倒他。不過大嫂并沒有給他講內容,只偶爾講講,例如,‘孔融讓梨’,說,‘融四歲能讓梨’,你也四歲了,要學禮節!边^了將近三十年,金克木在印度佛教圣地跟憍賞彌念梵文詩,“開頭他也是讓我看書,他背誦,吟出一句原文,再改成散文句子,再作解說,和中國與印度古書中的注釋一模一樣,說出來的就是散文,吟出來的是詩”,讓他恍然覺得和大嫂當年教他《三字經》的情形相仿。 這或許是印度和中國共同的傳統講授方式,背誦為主,講解為輔,禮俗也滲透在講解里?這種教學方式,受新潮影響的三哥不以為然,偶爾在回家時實行新式教育法!霸谒盍艘欢螘院,上新學堂的三哥認為這樣死背書不行,買了一盒‘字塊’給他。一張張方塊紙,正面是字,背面是畫。有些字他認得,有些字認不得,三哥便抽空教他。他很快念完了一包,三哥又給他買一包來!边@樣新舊方式交替著教了一段時間,四歲多的時候,金克木“念完了《三字經》和一大盒‘字塊’,可是不會寫字,不會講”。按傳統教育方式,《三字經》以后,應當是《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但這時發生了一件事,致使金克木的傳統發蒙中斷,教育轉向了另外一條軌道。
劍宗讀書法(金克木的習學之道)(精) 作者簡介
黃德海 《思南文學選刊》副主編,中國現代文學館特聘研究員。著有《讀書·讀人·讀物——金克木編年錄》《世間文章》《詩經消息》《書到今生讀已遲》《虛構的現藝》《馴養生活》等。曾獲第八屆“唐弢青年文學研究獎”、第十七屆“華語文學傳媒盛典·年度文學評論家”、第三屆“山花文學雙年獎·散文獎”。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煙與鏡
- >
月亮虎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