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人文與社會譯叢:人文學科與公共生活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4788618
- 條形碼:9787544788618 ; 978-7-5447-8861-8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人文與社會譯叢:人文學科與公共生活 本書特色
本書匯集了文學、哲學、政治理論、法律、社會學等不同領域的杰出學者對于人文閱讀與公共倫理的討論,在激烈的討論與真正的跨學科交流中,極具洞察力地闡發了人文學科在當今的現實意義。
人文與社會譯叢:人文學科與公共生活 內容簡介
在許多人看來,人文學科是一種日益喪失力量和地位的職業。闡釋性的人文學科所倡導的專注而誠懇的閱讀,會給人類生活帶來怎樣的影響?這樣的閱讀能否代表或生成一種倫理規范?本書匯集了一群杰出的學者和知識分子,探討人文學科對于公共倫理的承諾。他們的交流表明,人文學科中的閱讀訓練應當被引入公共領域:在一個思維和心靈日益□□縱的世界里,批判性地閱讀席卷我們的社會、政治和文化信息,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必要。
人文與社會譯叢:人文學科與公共生活人文與社會譯叢:人文學科與公共生活 前言
導 論
彼得•布魯克斯
過去幾年里,我曾以“閱讀倫理學與專業主義文化”為題,給學生和教職員開設了一門小型研討課。研討課提出了這些問題:在人文領域用心閱讀將對人的生活起到怎樣的作用?這種閱讀是否會再現或產生一種道德觀?這種閱讀倫理學是否也應該占據職業訓練和公共領域?讀畢美國司法部□00□年整理、隨后陸續公開的“虐俘檔案”(Torture Memos),這些問題殘酷地擺在我面前。這些文件呈現的論點,通過以□扭曲、機巧、□態、不道德的方式闡釋法律文本,來證明酷刑的合法性。很多人已找法律顧問辦公室(Office of Legal Counsel)來剖析這些備忘錄,既然該機構被視作法律分析□高標準的提供者,我在此便不再詳述他們如何以武斷專橫而非言之有據的方式來闡釋字詞、短語的意義和用法。我對自己說,當一個接受過嚴格詩學訓練的人要做出如此居心不良的詮釋時,不可能不受其職業良心的提醒:這是不對的。這就是我力圖在小型研討會上表明的立場,我始終明白它不會被當作一個信條,如果沒有證據,那么它需要探索和分析。這門小型研討課(諸多杰出的人物應我邀請而來)所導向和倡議而成的“公共領域中的人文學科”研討會,為本書提供了材料。
“虐俘檔案”的問題和我的課堂經歷使我在闡釋法律文本時提出,人文學科可以并極盡可能地體現對道德閱讀的承諾。這個承諾,以及它所蘊含的細讀規則和訓練,代表了我們作為人文學科的教師需要給其他領域帶來一些東西,尤其是那些為律師等職業人士提供閱讀訓練的教師,他們的工作包含了闡釋。
在美國文化中,講授人文學科在很多人看來是一份無權無勢、地位漸低的職業。“人文學科的危機”一說廣為流傳,成為美國高等教育普遍遭遇危機□突出的表現。因此我們看到,自□0世紀80年代以來,從《□□教授》(Profscam)、《獲得終身教職的激進派》(Tenured Radical),到《學海漂流》(Academically Adrift)、《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類似書籍數不勝數!011年,《紐約書評》刊發了我同事安東尼•格拉夫敦(Anthony Grafton)的一篇文章《我們不及格的校園》(Our Flunking Universities)。作為數十年來美國信念中的核心精神,大學教育的特殊價值如今受到質疑。我們被告知,這整個事業都可能是在浪費時間、金錢和國家服務。甚至有個慈善組織,泰爾□□會(Thiel Foundation),提供10萬美元的獎金,誘使孩子們從高校輟學自主創業,其理論是高校在阻礙而非促進創造力的發展。在這場“危機”中,人文學科被形容為一種徘徊在世界上的僵尸,而這個世界應該生產技術專家和企業家。
但這場危機可能真實地存在于某處,存在于人文思想和分析的邊緣化之中。在一個對思想和心靈的操控日益成為世界運轉之核心的社會,對轟炸我們的各種社會、政治和文化信息進行批判性閱讀的能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訓練。作為闡釋性的人文學科的實踐者,我們不能再那么謙遜,需要向公眾申明我們任務的重要性。當雪萊堅稱詩人是人類不被承認的立法者(unacknowledged legislators)時,他并不是全然錯誤的:文化的改□裹挾了一切。人文學科的細讀應該向其他領域輸出,應該在公共生活中占據一席之地。
我的領域是文學研究,而且迄今我所論者似乎表明我只對文學分析和闡釋感興趣。事實上,我要指出,對文學研究至關重要的細讀、精讀和訓練有素的閱讀,也是整個人文學科的題中應有之義:我們這個時代的哲學之“解釋學轉向”(interpretive turn)植根于人文學術的通盤□化。人文學科的闡釋往往始自特定的閱讀行為 — 一份難以破解的文件,一個有待潤飾的詞,一堆需要拼合的人工制品殘片,一處帶有肖像學意味的圖像細節,一個急需語境的觀念 — 并由此而邁向更宏闊的闡釋結構和理論。只要人文學科還是一份闡釋的事業 — 正如它們目前所是,而非形式簡單的數據采集 — 那么,沒有審慎、辨析、自省的閱讀,它們便無計可施。
我從“虐俘檔案”談起,是因為在這個案例中,不閱讀的災難性后果是如此清楚和可怕 — 佯裝閱讀,實際卻插入自己的偏見,選擇性地從文本中得出結論。誤讀《聯合國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公約》(Convention AgainstTorture and Cruel and Inhuman Treatment),稱它被美國法典兼容,間接表明了居心不良的闡釋會帶來何種后果。盡管其他那些草率、誤導、用心險惡的闡釋所導致的結果未必如此駭人聽聞,但它們會導致一系列的偏差!都~約客》的記者簡•邁爾指出,布什政府通過曲解語言來歪曲事實。在我看來,不僅在這個特定案例中,即使在當前的總體文化里,此說法也是極有道理的。
這不應被解釋為提倡從復雜文本中抽出簡明大意,逃避含混和不確定。相反,閱讀作為一種自省的實踐 — 所謂“以慢鏡頭閱讀”(reading in slow motion)表明,簡化和過于明晰是有缺陷的。我也不相信,讀好書必定會讓一個人成為好人。我們的歷史上有充足的例子揭穿這類謊言:人們可以白天殺戮猶太人,回家之后夜讀歌德。我想捍衛的不是結果,而是過程和實踐行為。閱讀實踐本身,帶著對語言的悉心和專注,追尋它的語境、意涵和不確定性,可以說是一種道德行為。為了確保我們的闡釋能夠得到文本的語境(以及它的上下文)的支撐,就意味著 — 不像“虐俘檔案”的作者們 — 我們必須不斷地使我們對文本的理解在整體上受制于詞典、歷史視域以及文本。如此服從于□□了個人傾向的文化,本身即是一種訓練。在某種意義上,這就是T. S. 艾略特所謂的一切偉大藝術都是非個人化的(impersonal)。
說閱讀是課堂及課堂之外的一種實踐,不是我談論的終點;對此我稍后將談論更多,F在,我想談談本書中其他的聲音。閱讀的倫理學思考,使我產生了就此議題舉行研討會、將一群如此出色的人士聚集起來的想法。我的預設和推測需要獲得一批思想家的檢驗,他們的著述既涉及閱讀實踐,也不乏更寬廣的道德和社會關懷。我向獲邀者說明了我召集這次會議的目標,請他們務必就我提出的話題寫出聚焦且有針對性的論見。這不是一次由教授們來宣讀學術論文的會議,而是觀點的交流,是對話。每場對談都不得超過15分鐘,三個議程都各包括兩位發言人和兩到三位評議人,然后是聽眾大討論。因此口頭交流(本會議中大量存在)真的和書面報告一樣重要。
為了開啟討論會,我想我們該有一個具有相當長度的主題發言,這位發言人的成果應已被公認為關鍵性地將閱讀實踐引入了公共生活。于是,朱迪斯•巴特勒向聽眾(意料之中地濟濟一堂)作了以“日常,不敢相信”(Ordinary, Incredulous)為題的演講,由此當場提出一個關鍵話題,關乎我們對人文學科的理解,以及怎樣捍衛人文學科:如果不用特定的語言,如果沒有那些希望從純粹工具性術語中尋求知識的人的特定價值框架,我們如何捍衛我們的實踐?將知識的本質視作工具性,用世俗的使用價值來衡量知識,這種觀念支配著如今全世界的教育。即便對我們,這類在研討會上發言和聆聽的人來說,人文學科的價值顯而易見、無須捍衛,如果我們回復論敵說,我們不會費心于回應他們的批評,如果我們對人文學科的用途完全不予辯護,那么我們的事業也會受到威脅。而當我們承擔起辯護之職時,很快就會陷入具有工具性的語言之中,這使我們的價值受到質疑。沒有人可以向那些完全不承認人文學科的人去爭論人文學科的內在價值。但是,巴特勒問,“如果人文學科將給公共生活帶來影響,是否意味著只能說它們有助于某些社會福祉?工具性是否就是我們談論它有所影響的□□方式?”
在此,我們進入了一個學術界所有人都認為是真實而亟待解決的癥結。英國的教員,幾年來都屈從于“科研評估制度”(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被要求論證他們的工作有何“影響”,能否期待它們產生社會效果。在美國,各種□□會和智庫所大力資助的一項運動迫使大學檢驗它們所提供教育的“產出”,并把學費花在他們所估量的大學教育的“附加值”上。有利可圖的評估業發展起來,兜售“高校學業評價”(CollegeLearning Assessment,簡稱CLA)之類的測評指標,旨在提供平臺以比較各種項目和機構的效果。我后面還會再談這種檢測方式,它們似乎把知識的“產出”界定為主要是工具性的、用來解決問題的。它們沒有檢驗人文學科所教授的理解力的種類。用一個冠冕堂皇、過時但也許恰切的詞來說,它們沒有檢驗智慧。
……
人文與社會譯叢:人文學科與公共生活 目錄
導 論 彼得•布魯克斯 001
日常,不敢相信 朱迪斯•巴特勒 0□3
□□部分 閱讀倫理學存在嗎? 057
詩歌、傷害與閱讀倫理學 伊萊恩•斯凱瑞 059
閱讀倫理學 查爾斯•拉莫爾 07□
回應與討論 080
奎邁•安東尼•阿皮亞 080
喬納森•卡勒 085
德里克•阿特里奇 091
討論環節1:閱讀倫理學 097
第二部分 閱讀倫理學與職業 105
生與半熟 帕特麗夏•威廉姆斯 107
克服通往王國和命運的障礙:閱讀倫理學和大學的管理者
拉爾夫•赫克斯特(與克雷格•巴克沃爾德) 118
回應與討論 13□
理查德•森尼特 13□
邁克爾•羅斯 135
威廉姆•杰爾馬諾 139
討論環節□:閱讀倫理學與職業 145
第三部分 人文學科與人權 155
另一個人的呼告 喬納森•李爾 157
論人文學科與人權 保羅•W.卡恩 167
回應與討論 177
金姆•萊恩•謝佩勒 177
迪迪埃•法桑 18□
討論環節3:人文學科與人權 186
總結討論 196
注 釋 □14
撰稿者簡介 □□7
人文與社會譯叢:人文學科與公共生活 節選
詩歌、傷害與閱讀倫理學
伊萊恩•斯凱瑞
何謂文學的道德力量?它能消減傷害的舉動嗎?如果能,文學在哪些方面不負此望?所有這些問題,首先取決于另一問題:有什么能消減傷害?
在《人性中的善良天使》(The Better Angels of Our Nature)一書中,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指出,過去的五千多年里,暴力的諸多形式已經偃旗息鼓。在這一歷史長河中,他挑出來尤加審視的是17世紀下半葉到18世紀上半葉這一百年,百年間一系列暴行 — 處決女巫、囚禁債務人、虐待動物、虐待人類、判死刑、奴役同胞 — 突然廢止了,盡管并未滅絕。
為了解釋“日常情感的徹底□化”如何導向“對苦難的感同身受”,以及人道主義革命中出現的保護性法律,平克主張,法律改革是人們識文斷字的能力日益提升的產物。書籍銷量的驚人增長立即帶動了改革(例如,在英格蘭,17世紀每十年出版的書籍不到500種,18世紀每十年出版物卻已達到□ 000種,而在19世紀這一數字則是7 000 □ ),催生改革的還有上升幅度同樣驚人的識字率,至17世紀末大多數英國人都具備了讀寫能力,進入18世紀末的□□人也是如此,□□人、□□人、□□人、冰島人、蘇格蘭人、□□人、瑞士人到19世紀末也大多能掌握文字了。
平克挑出了一種特別的閱讀形式和一種特別的書籍,即小說 — 盡管我們看到,詩歌的出現遠遠早于小說,其特質對于文學減輕傷害的能力也是至關重要的。平克巧妙地引用了歷史學家林•亨特的著述,令人信服地描繪了暢銷書對人們的影響,如理查遜的帕梅拉和盧梭的朱麗,使我們以想象的方式進入了其他人的生活,包括那些沒有社會權力的人:女人、仆人和□□。平克給出了一幅人類精神生活在識字革命前后的對比畫面: “鄉村和家族的狹窄世界,僅靠五官感知便觸手可及,所獲信息單憑一個內容提供者 — 教會,讓位于五花八門的人群、地方、文化和觀念!
如果我們假設(基于極不完備的證據)文學確實有助于消減傷害 — 不僅在人道主義革命期間,也在其他時代發揮作用 —那么,文學的哪些屬性可以對此做出解釋?我們旋即想到三個方面:它能移情,它倚重商榷性的思維,它有美感。因為移情對文學而言如此重要,它被捍衛、懷疑、斥責和贊美了無數次。盡管它還值得被驗證無數次,我在此卻不贅述,只是提請注意:通過“移情”,亨特和平克 — 在我看來是對的 — 不是指文學能夠使我們同情某個虛構之物(誠然,文學當如此),而是指文學能夠鍛煉和強化我們的認知,令我們認識到世界上還有其他的觀念,并使這種認知成為一種強有力的精□□慣。如果在足夠多的人群中產生了這種認知,那么就會出臺法律反對傷害他人,此后它所傳達的禁令會成為獨立自主的,可脫離感性而存在。文學說: “想象帕梅拉,她免于被傷害的權利對你來說會是不言而喻的!狈烧f: “我們不關心你有沒有想象力;不論你能不能想象帕梅拉,你都不得傷害她!
小說可以喚起讀者的移情能力,其來有自。它預示于文學得以抵擋傷害的第二個屬性:詩歌本然具有對商榷的追求。
詩歌創作與商榷的關聯 — 與辯論中的“正方”(pro)和“反方”(con) — 正在于□初描述的繆斯歌唱時的情景,出自荷馬《伊利亞特》□□卷的結尾。托馬斯•霍布斯對商榷具有濃厚興趣,他在1676年的譯本中,這么翻譯眾神的宴飲: “他們整天宴飲,直到日落時分。他們食仙饌,飲蜜酒。阿波羅彈琴,繆斯們以歌聲交替相和!笨娝箓兘惶姘l出的聲音在亞歷山大•蒲柏的譯本中是聽得見的,更早的約翰•奧格爾比(John Ogilby)的譯本亦如此。奧格爾比對這幾行注釋道: “繆斯們在彼此應答的過程中歌唱……宛如贊美詩; [荷馬所用的希臘語]構成了一種演說,使正方和反方就此各抒己見!比缓螅镁S吉爾的《牧歌集》(Eclogue),“繆斯們一直喜歡交替錯落的詩行,”又提及赫西俄德的《神譜》,“繆斯開唱這首歌,繆斯結束這首歌。”荷馬為繆斯們制定的這種論辯結構,昭示于每一個英文譯本中,除了□□•查普曼(George Chapman)的。塞繆爾•巴特勒寫道: “繆斯們高揚她們甜美的聲音,彼此召喚應和”;在里士滿•拉鐵摩爾的版本中,我們可以讀到“繆斯們歌唱時輪流發出甜美的聲音”;而羅伯特•菲格爾斯(Robert Fagels)的版本則是“繆斯們歌唱/一串串聲音匯聚為合唱”。
阿喀琉斯與阿伽門農之間的爭論點燃了《伊利亞特》這部史詩,而我們傾向于將這種爭論與史詩或戲劇相關聯,比如公元前5世紀時希臘的戲劇競賽。但很多其他類型的詩歌也嵌入了這種爭論的結構,我們從“頌歌”(anthem)一詞便可見 — 它源自“對唱曲”(antiphone)或“對詩”(verse response) — 其意經翻譯即浮出水面。一首頌歌或贊美詩,保留著爭論的聲音,這提醒我們,詩歌總與商榷相伴。
……
文學得以消減傷害的第三個屬性是其美感。在這種情況下,讀者自己就可以是受益者;讀者自己免于被傷害,因為 — 至少沃爾特•佩特(Walter Pater)如是觀之 — 閱讀拓展了她的生命。佩特察覺到,我們固然不能改□生命的長度,但我們可以“在既定的時間里獲得盡可能多的脈動”,由此有效地拓展生命。根據佩特的觀點,美麗的藝術品和詩歌無疑將帶來“活躍的、成倍的體會”,因而將□00年(甚至□000年)的感知折疊進常人的有生之年里,如佩特所舉的55歲。
盡管閱讀倫理學必然包括讀者自己的獲益,但我們此處的關注點在另一方面,它往往不為人知,即人們受益于某人的閱讀。美感至少從三個方面對此有所助益。
首先,美的事物(無論詩歌、數學方程式,還是面孔)有其屬性 — 比如對稱、朝氣蓬勃、統合 — 要想在正義的王國中獲致同樣的屬性則困難得多。比如,隨手可以舉出詩的格律具有對稱性,數百年來它為司法領域中的對稱性提供了靈感和指導 — 無論是約翰•羅爾斯說正義即公平,要求“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保持對稱”,還是柏拉圖期望罪行與懲罰之間應有對稱(至今遙不可及),抑或休謨所謂期待與滿足之間的對稱。
其次,美打斷了我們自己的思維,給予我們一個突如其來的松緩。艾瑞斯•梅鐸(Iris Murdoch)說,我們在美的事物面前體驗到“吾喪我”(unselfing);驟然不再“一味關注自我”,不再只操心一己之利。西蒙娜•韋伊指出這一現象,稱之為“激進的去中心化”(radical decentering)。我稱此為一種“麻醉的鄰接”(opiated adjacency),這個詞很笨拙,但它提醒我們,生活中有許多東西使我們獲得迅疾的愉悅感(如鴉片般令人陶醉),生活中有許多東西使我們感到置身事外,但幾乎沒有東西 — 除了美 —可以同時兼具這兩點。愉悅急切地涌起,而自己卻在邊緣觀望,這邁出了致力于公正美好的□□步。
與美接觸,還有另一效應。狄奧提瑪(Diotima)告訴蘇格拉底,蘇格拉底告訴柏拉圖,而柏拉圖告訴我們,當面對美的人或事物時,會產生一種想要將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來的欲望。狄奧提瑪說,與美接觸,還會涌起創作詩歌、法律著述、哲學作品的欲望。維特根□□等現代哲學家亦表達了同一觀點。再次意識到,我們自己的創造能力是實現公正的先決條件:美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為的,而公正往往是人為的;它常需要人們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實現。因此喚醒我們關注自身創造力的所有事物,就是剔除不對等和傷害的□□步。
人文與社會譯叢:人文學科與公共生活 相關資料
本書對人文學科價值的公共討論做出了極具創造性的、令人振奮的貢獻。布魯克斯召集的每一位學者都是□□的,且研究領域各不相同,分別代表了文學、哲學、政治理論、法律以及人文社會科學。他們頗富洞察力的論文是在激烈的討論與真正的跨學科交流中形成的。本書提供的視角范圍之廣、質量之高,□□□□,對學者和非學者都會有所啟發。
——瑪莎•C. 納斯鮑姆,芝加哥大學
在《人文學科與公共生活》中,彼得•布魯克斯發起了一場引人注目的對話,探討了人文學科對于跨國界、跨學科公共領域發展的重要貢獻。作者們從一系列角度討論“閱讀倫理”,生動地描述了語言和行動在定義安置政治與人格之關系的新方法中的作用。
——霍米•K. 巴巴,哈佛大學
《人文學科與公共生活》不僅是一本充滿智慧的論文集,還為杰出的參與者之間的討論、對話和分歧留下了充分的空間。這本書充滿智性的能量。強烈推薦給任何關心閱讀倫理與人文的公共善好的讀者。
——芮塔•菲爾斯基,弗吉尼亞大學v
人文與社會譯叢:人文學科與公共生活 作者簡介
彼得•布魯克斯(1938— )
美國文學理論家、耶魯大學比較文學斯特林榮譽教授、普林斯頓大學比較文學及人類價值研究中心安德魯•W. 梅隆學者,□003年曾入選美國哲學學會。研究領域跨越英法文學、法律與精神分析。著有《身份之謎》《亨利•詹姆斯去巴黎》《寫實主義的視角》等。
希拉里•杰維特
持有耶魯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學位和本杰明•卡多佐法學院法學博士學位。在耶魯大學和布朗大學講授文學理論,并在紐約從事法律工作。幫助協調普林斯頓大學“公共領域中的人文學科”論壇,統一全書并承擔了編輯事務。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唐代進士錄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月亮虎
- >
推拿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