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約瑟夫.富歇 版權信息
- ISBN:9787020132867
- 條形碼:9787020132867 ; 978-7-02-013286-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約瑟夫.富歇 本書特色
富歇,這個政客形象被茨威格刻畫得栩栩如生,而這種典型的意義遠遠*越了時代。 ?
約瑟夫.富歇 內容簡介
約瑟夫·富歇(1759—1820 ),法國政客。在法國大革命的腥風血雨中,富歇堪稱政壇不倒翁,無數和他共事的政治家被送上斷頭臺,而他不但全身而退,且大部分時間身居要津。茨威格以入木三分的筆法刻畫了富歇的人生軌跡。
約瑟夫.富歇 目錄
約瑟夫.富歇 節選
青云直上 一七五九年至一七九三年一七五九年五月三十一日,約瑟夫·富歇——還遠不是什么奧特朗特公爵呢——出生在港口城市南特。父輩是海員、商人,祖上盡是海員,因此不言而喻,這個長子也該去當航海家。不是去海外經商,便是當個船長。可是這個體弱多病、貧血而又神經質的丑陋孩子,從小便顯得對這種無比艱苦,在當時確實是英勇豪邁的行業極不適合。離岸兩海里,他已經暈船,跑了一刻鐘,或者游戲十多分鐘,他已覺得疲倦。做父母的不無憂慮地盤算,這個嬌弱的孩子該怎么辦。一七七○年的法國,于思想上業已覺醒,并且進取心切的市民階級,還沒有合適的地位呢。法院、行政機關,每個衙門每個地方的肥缺全都留給了貴族。在宮廷里當差得要伯爵的紋章,或者像樣的男爵爵位。即使在部隊里,出身市民階級的人,熬白了頭發,也不過混上個排長。在這腐朽沒落的王國里,第三等級還處處受到排擠。難怪二十五年后,第三等級要用拳頭來奪取他們長期以來伸手乞求而遭到拒絕的一切。 剩下的只有教會一途。這個千年帝國,在人情世故上不知比各個王朝高明多少,也比它們聰明、民主、心胸博大。它總是啟用一切才俊,即使出身極為卑微,也被吸收進它那無形的帝國。小約瑟夫在奧拉托利會學習時,已經成績斐然。畢業后,他們自然樂于讓他擔任數學和物理教師,擔任學監和校長。自從耶穌會被逐后,奧拉托利會在法國各地領導天主教會的教育。富歇二十歲時,便在這個修會里任職,雖然職位卑下,難以發跡,可畢竟是所學校。他在這里自我修養,邊教邊學。 要他發了做神父的愿心,原本可以爬得更高,當個神父,也許還能當上主教,或者紅衣主教。他初涉人世,剛剛起步,本性的一個典型特點就顯現出來。那就是不愿完完全全、無可挽回地把自己和某人或某事拴在一起。這可是約瑟夫·富歇的典型作風。他身穿修士的衣裳,剃著神父的頭,和別的神父一樣過著僧侶的生活。在奧拉托利會的十年里,富歇從外表到內心和一個神父毫無差別。但是他不受更高的圣禮,也不發任何誓愿。無論在什么環境里,他都為自己留著退路,留著順風而變的可能性。他投靠教會也只是權宜之計,并非完全投靠。以后投靠革命、督政府、執政府,帝國或者王國,均是如此:約瑟夫·富歇,對上帝尚且不肯答應終身效忠,更何況對一個普通人了。 從二十歲到三十歲,足足十年之久,這個臉色蒼白、寡言少語、半僧半俗的神父,在寂靜的修道院的走廊、食堂里走來走去。他在尼奧爾、索默、旺多姆、巴黎教書,可是并未感到居地變異。因為無論在這個城市或是那個城市,神學院教師的生活總是同樣的平靜窮酸,樸實無華,總是深居在寂靜的院墻之內,永遠與世隔絕。二三十個學生,四十來個學生,教他們拉丁文、數學、物理。全是些面色蒼白、身穿黑袍的男孩,帶他們去望彌撒,在臥室里監督他們睡覺。教的是科學書籍中單調的教材,吃的是蹩腳的伙食,領的是微薄的薪水,穿的是一襲磨舊了的黑袍,過的是修道院里簡樸的生活。這平靜隱遁的十年,猶如冬眠蟄伏,不像真實生活,超乎時間、空間,一無所成,也無所希求。 其實在修道院教書的十年里,約瑟夫·富歇學到了很多東西,對他日后做權術家極有好處。主要是學會了善于沉默的技巧,自我隱蔽的本領,精通心理學,擅長洞察人的內心。此人一生即使心情激動,也能控制住臉上的每根神經。他那毫無表情的臉,仿佛隱蔽在沉默的墻后,從來看不出上面有絲毫憤怒、氣惱、激動的表情。他的嗓音低弱,*親切的或是*可怕的話語,他都同樣從容不迫地說出口來。無論是皇帝的宮廷密室,還是喧鬧的群眾集會,他都同樣以輕微無聲的腳步走過。這種無與倫比的自我控制的本領,就是在這十年修道院的生活中學會的。在他登上世界舞臺的講臺之前,因為誦讀羅耀拉的祈禱文,他的意志已得到鍛煉;由于討論有幾百年歷史的布道藝術,他已練得能言善辯。法國大革命時期的三大權術家,塔列朗、西哀士和富歇,都出自教會這所學校。還沒登上舞臺,便已精通人情世故,這恐怕不是巧合。教會古老的共同傳統遠遠超過他們三人的個性,使得他們彼此迥異的性格在關鍵時刻都帶有某種相似的特性。而在富歇身上還有一種鋼鐵般的、簡直是斯巴達式的克己功夫,他從內心反對奢華虛榮,并且善于隱蔽私人生活和個人感情。不,富歇在修道院走廊的陰影里度過的這十年光陰并不是白白浪費的,他一面教書一面學到了無數的東西。 這個極端靈活善變、騷動不安的人,在修道院的圍墻里面,在嚴格與世隔絕的狀況中自我修養,終于發展成為善于洞察人們心理的大師。幾年之久,他不得不無聲無息地在極其狹窄的僧侶界活動?墒窃谝黄咂甙四,法國已經開始卷起了那陣社會風暴。這陣風暴甚至襲入修道院的院墻之內。在奧拉托利會神父的斗室里和共濟會的俱樂部里,都在討論人權。一種新型的好奇心驅使年輕的神父去接近市民,好奇心也驅使教物理和數學的教師去接觸當時令人驚異的發明,世界上*早的飛艇,蒙哥菲耶兄弟的氣球,以及電氣學、醫學方面的偉大發明。宗教界人士試圖和知識界有所聯系。阿拉斯城一個非常奇怪的社交團體提供了這種聯系的機會。這個團體名叫“洛撒蒂”,也是一種“施拉拉菲亞”團體。城里的知識分子在這里聚集一堂,談笑風生。會上的一切毫不刺眼,一些沒有名望的小市民朗誦一些詩歌,或者發表一些文學講演。軍人和平民混在一起,神學院教師約瑟夫·富歇也是備受歡迎的座上客,因為他講起物理學的新成就來滔滔不絕。他常常在那里坐在朋友之中,聆聽工程兵團的上尉拉扎爾·卡諾吟誦自己寫的諷刺詩,或者諦聽臉色蒼白、嘴唇極薄的律師馬克西米利安·德·羅伯斯庇爾(他當時還很看重他的貴族出身)發表一篇辭藻華麗的即席演說,以頌揚“洛撒蒂”。外省地方還欣賞玄想空談的十八世紀的*后的氣息。德·羅伯斯庇爾先生還沒有撰寫血淋淋的死刑判決書,而是寫作小巧玲瓏的詩歌。瑞士醫生馬拉還沒有寫出惡狠狠的共產主義宣言,而是寫出了一部感傷纏綿的長篇小說。小小的波拿巴中尉還在外省什么地方孜孜創作一部模仿維特的中篇小說。暴風雨還遠在天邊,隱而不見。 但真是命運弄人:這個剃了僧侶發式的神學院教師恰巧和那個臉色蒼白的、神經質的、野心勃勃的律師德·羅伯斯庇爾結了深交。他們兩人的關系甚至快要變成郎舅關系,因為馬克西米利安·羅伯斯庇爾的妹妹夏洛特想使這個奧拉托利會的教師棄僧還俗。席間都已流傳他們訂婚之說。這門親事后來怎么作罷的,始終是個秘密。也許這里頭正埋藏著他們兩人之間那個可怕的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仇恨的根子。他們兩個一度友誼甚篤,后來卻拼得你死我活?墒钱敃r他們對雅各賓主義和日后的仇恨還一無所知。相反馬克西米利安·德·羅伯斯庇爾作為議員被派到凡爾賽去參加三級會議,參與制定法國新憲法時,就是剃了僧侶發式的約瑟夫·富歇借路費給那蒼白貧血的律師德·羅伯斯庇爾,還借錢給他制作一套新衣服。富歇總是給別人搭臺階——以后也常常如此——幫助別人青云直上、載入史冊,可也恰巧是他在決定性的時刻出賣從前的朋友,把朋友打翻在地,這也是很有象征意義的。 這次三級會議將動搖法國的一切基石。就在羅伯斯庇爾動身前去參加三級會議之后不久,阿拉斯的奧拉托利會的修士也進行了一次小小的革命。政治一直侵入到齋堂之內。這位聰明的善觀風向的約瑟夫·富歇就利用這股風張起他的帆來。在他的建議之下,一個代表團被派到國民議會去表示神父對第三等級的同情。這位一向步步謹慎的人這次可下手得略為早了一些。他的上司罰他到南特的修女學校去教書,其實也不是真正的處罰。這個學校就是富歇童年時代學習科學和處世哲學入門課程的場所。 可是現在他已經久經滄桑,閱世很深,F在他已經沒有興趣去教那些半大不小的孩子乘法口訣、幾何和物理了。這個善觀風向的人感覺到一陣社會風暴已籠罩全國,政治將統治世界,那就投身到政治中去!他一下子脫去了僧服,留起了頭發,不給不成熟的孩子們講課,而是去向南特的能干的市民演講政治。一個俱樂部應運而生——政治家的前程總是始于這樣一個訓練口才的試驗舞臺——不出幾個禮拜,富歇便已經是南特市“憲法之友”協會的主席了。他贊揚進步,可是十分謹慎,嚴格把握分寸,因為老實的商人階層的政治氣壓是高低適中。南特人不喜歡激進主義,他們擔心自己的貸款有去無回,尤其是一心想要生意興隆。他們從殖民地撈到大批油水,所以也不喜歡解放黑奴之類的不切實際的計劃。于是約瑟夫·富歇立即擬定了一份致國民議會的慷慨激昂的公文,反對廢除販賣黑奴。這份公文雖然遭到了布里索的粗暴攻擊,可是在比較狹小的市民界并未減弱他的聲望。為了及時鞏固他在市民階層(未來的選民。┲械恼蔚匚唬奔泵γΦ厝⒘艘粋富商的女兒為妻,姑娘雖丑,但陪嫁不少。富歇當時已經感覺到第三等級將很快變成*高階級——統治階級,所以他趕快變成一個十足的市民。 所有這一切不過是達到預定目標的準備而已。國民公會的選舉剛一公布,這位昔日的神學院教師便出來競選。每個競選人都干些什么呢?他們總是先挑善良的選民們愛聽的說,作了種種許諾。所以富歇發誓要保護貿易,維護私人財產,尊重法律。他厲聲譴責擾亂治安之徒,甚于譴責舊制度(因為南特的風向更多是來自右邊,而不是來自左邊)。一七九二年,富歇果然當選為國民公會的議員,議員的三色帽徽從此長期取代了他暗中悄悄蓄著的神父發式。
約瑟夫.富歇 作者簡介
斯·茨威格(1881—1942),奧地利小說家、傳記作家。生于維也納一個猶太資產階級家庭。青年時代在維也納和柏林攻讀哲學和文學。后去世界各地游歷,結識羅曼·羅蘭和羅丹等人。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從事反戰工作,成為著名的和平主義者。二十年代赴蘇聯,認識了高爾基。納粹上臺后,流亡英國、巴西。1942年與妻子自殺。其小說以細膩深入的心理分析見長。代表作有小說《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象棋的故事》《舊書商門德爾》《心靈的焦灼》,回憶錄《昨日的世界》,傳記《巴爾扎克》《良心反抗暴力——卡斯特利奧反抗加爾文》《約瑟夫·富歇》等。 茨威格是*受中國讀者喜愛的德語作家之一。 譯者簡介: 張玉書(1934—2019),浙江寧波人,生于上海。德語文學翻譯家,北京大學德語系教授。譯有海涅的詩歌和《勒格朗集》《論浪漫派》,斯·茨威格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心靈的焦灼》《巴爾扎克傳》《昨日世界》《約瑟夫·富歇》《良心反抗暴力》《瑪麗·安托瓦內特傳》,席勒的《強盜》《唐·卡洛斯》《華倫斯坦》《奧爾良的姑娘》《圖蘭朵》《威廉·退爾》等。主編有《海涅文集》《席勒文集》《茨威格集》等。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推拿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我與地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煙與鏡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