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會通中西-近代中國知識轉型的基調及其變奏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139038
- 條形碼:9787520139038 ; 978-7-5201-3903-8
- 裝幀:精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會通中西-近代中國知識轉型的基調及其變奏 本書特色
學科知識的成長,這一涉及全方位文化遷移的現象,近些年一直引發世界各國從事相關學科研究的學者濃厚的興趣。近代中國歷史的研究者,自不例外。“變”乃近代中國歷史的基調所在,其中極為顯著且影響至今的,無疑即是以分科為標志的近代學科知識的成長。自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來,包括物理學、社會學、哲學等一系列今日統稱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及人文學科的近代學科知識體系,即逐漸為中國社會所接納,并擯棄了以“六藝”為核心、以“四科”為基本框架的“中學”分類體系。影響所及,中國社會有關現實世界及社會理念合法性論證的基礎,也漸次脫離傳統中國的“學術資源”,轉而采納近代學科知識所提供的“知識資源”。故此,基于近代學科知識成長的視野審視近代中國的歷史,也自有其必要性。章清著的《會通中西:近代中國知識轉型的基調及其變奏》的中心旨趣,即是以中外文化交流背景下“中學”與“西學”的會通為切入點,試圖揭示影響近代中國學科知識成長的諸多因素,并借此把握近代中國知識轉型的基調及其變奏。
會通中西-近代中國知識轉型的基調及其變奏 內容簡介
“變”乃近代中國歷史的基調所在,其中極為顯著且影響至今的,無疑即是以分科為標識的近代學科知識的成長。自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來,包括物理學、社會學、哲學等一系列今日統稱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及人文學科的近代學科知識體系,即逐漸為中國社會所接納,并擯棄了以“六藝”為核心、以“四科”為基本框架的“中學”分類體系。影響所及,中國社會有關現實世界及社會理念合法性論證的基礎,也漸次脫離傳統中國的“學術資源”,轉而采納近代學科知識所提供的“知識資源”。故此,基于近代學科知識成長的視野審視近代中國的歷史,也自有其必要性。本書的中心旨趣,即是以中外文化交流背景下“中學”與“西學”的會通為切入點,并藉此把握近代中國知識轉型的基調及其變奏。
會通中西-近代中國知識轉型的基調及其變奏 目錄
引論 近代中國學科知識的成長:歷史的維度/001
一 “西學東漸”歷史圖景的塑造/004
二 并非“已知”的西方學科知識形成的背景/030
三 “日本因素”的呈現及其意義/036
四 近代學科知識的成長:本土的作用/051
五 塑造近代歷史的物質因素、技術背景/058
章 “西學門徑”的探討:學科次第之論辯及其意義/069
一 “窮理學為百學之門”/071
二 學科論述的轉向:格致之學的內涵/082
三 “采西學”:學科次第問題的浮現/093
四 學科次第與“西學門徑”/113
第二章 “中西學門徑”:“體用”之辨的學科史意義/129
一 中西初識時圍繞知識“本原”的辨析/131
二 新教傳教士“援西入中”之策略/142
三 “中學”與“西學”:“中體西用”論浮現的背景/150
四 近代學科知識的“普世性”與“現代性”/162
五 學科規劃與體用論/174
第三章 學、政、教:中學、西學之分與合/192
一 “西政”“西學”無關“西教”/194
二 “政”與“藝”:接引西學的變奏/220
三 “學”與“術”:由分到合/238
四 無法替代“政”與“教”的“學”/251
第四章 西學、東學書籍的“匯編”及“知識再生產”/258
一 西學“匯編”:知識的編輯與復制/265
二 西學“匯編”資料的多種形態/274
三 “經世文編”中的西學/306
四 報章媒介作為西學的載體/317
五 西學知識編纂:形式與內容/330
第五章 科舉改制與“策問”:接引西學的特殊機制/340
一 科舉改革與“策問”/342
二 “策論”:對新式知識之接引/356
三 “策問”資料的編輯與出版/373
四 “策問”資料所呈現的西學/390
第六章 質疑“現代性”:晚清中國士人“閱讀世界”之一瞥/408
一 “睜眼看世界”:閱讀西書之肇端/411
二 接受西學:“縱向”與“橫向”的限制/419
三 引導下的“閱讀”:課藝提供的例證/429
四 日記:私人的閱讀/448
五 理解“現代性”的屏障/465
結語/472
征引文獻/495
索引/520
會通中西-近代中國知識轉型的基調及其變奏 作者簡介
章清 1964年生于四川。1998年于復旦大學獲歷史學博士學位。現為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重點研究基地中外現代化進程研究中心研究員兼常務副主任,2013年入選長江學者計劃特聘教授。為學科評議組中國史組委員,教學指導委員會歷史學科組副主任委員,上海史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自1989年任教于復旦大學歷史學系以來,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思想文化史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初主要集中于研究胡適的學術思想,先后出版《胡適評傳》、《“胡適派學人群”與現代中國自由主義》(獲“第八屆上海市社科成果獎”著作類二等獎)等專著。以后研究領域逐漸拓展,致力于發掘新的史料、從新的視野揭示近代中國社會發生的巨變。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近代史研究》雜志發表10余篇論文。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課題”等項目,為國家留學基金委和德國學術基金會共同資助項目“The Formation of Modern Scientific Disciplines in China”中方負責人。2009年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外文化交流與近代中國的知識轉型”,并擔任臺灣中研院主題計劃“近代中國知識轉型與知識傳播,1600-1949”子課題負責人。主講的課程《史學導論》2008年被評為“國家精品課程”。2003年被評為“上海市教學名師”,2005年列入“新世紀人才交流計劃”,2007年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
- >
月亮虎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姑媽的寶刀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