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催情植物傳奇:花草物語
-
>
男士著裝新規范 潮男的時尚法則
-
>
保羅.史密斯的騎行剪貼簿
-
>
時髦星球
-
>
穿在身上的祝福
-
>
奢侈的精神
-
>
良物的態度
瑜伽之心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6120666
- 條形碼:9787556120666 ; 978-7-5561-2066-6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瑜伽之心 本書特色
◆從瑜伽而來的收獲,是一個更為平靜、不沉重也不躁動的生命。 ◆有些事我們今天尚未有能力做到,但如果找到實踐這個渴望的方法,那個踏腳石即是瑜伽。事實上,每一個改變皆是瑜伽。 ◆瑜伽可以讓我們從現在的所在,邁向曾經無法企及之處。至于到底是通過什么方式來完成這樣的提升,其實并不重要,因為無論這樣的轉變是通過練習體位法、研究與閱讀,或是冥想來達成,都是瑜伽。 ◆目標會決定我們短期內能做到什么,因為無論是我們的需求或是瑜伽練習的方向,都和這個目標有關。我們必須接受自己當下的情況,然后再向目標邁進。 從當下所在之處走向企求之處,是瑜伽不變的概念,也是瑜伽的定義之一。
瑜伽之心 內容簡介
這是靠前本將一套活生生的呼吸藝術的步驟及系統闡述清楚的瑜伽實踐書籍,也是瑜伽入門者的推薦閱讀書,完整傳承了古老瑜伽的精髓與《瑜伽經》的經典要義。德斯卡查爾依據其父對維尼瑜伽的基本核心概念——瑜伽練習必須不斷適應練習者變化的需求,以便獲得效果。并遵循古老的瑜伽原則,寫下了這本《瑜伽之心》。
這是一本身體與心靈的專屬“修煉之書”,不僅介紹了瑜伽修行的各種方式方法,也對豐富的瑜伽文化內涵進行了詮釋,讓讀者的每一次閱讀,都能有不同的體會。此外,本書還完整收錄了帕坦伽利的《瑜伽經》及其翻譯和注釋,以及克瑞斯那瑪查亞所著《瑜伽祈請精要》三十二頌,此頌保存了其教法的精髓。
瑜伽之心 目錄
祝福
序言
承先啟后的瑜伽大師傳奇克瑞斯那瑪查亞的一生與瑜伽
— 訪談德斯卡查爾
**卷 瑜伽修習
1 .瑜伽 :概念和意義
2 .瑜伽修習的基礎
3 .體位法原則
4 .審慎安排瑜伽練習
5 .體位法變體
6 .呼吸控制法
7 .收束法
第二卷 理解瑜伽
8 . 讓心迷惑之物
9 . 行動必留下痕跡
10 .世界存在,為了被認識,被探索
11 .活在世間
12 .世界存在,為了讓我們解脫
13 .心識的特性
14 .瑜伽之路的九道障礙
15 .瑜伽的諸多道路
第三卷 帕坦加利的《瑜伽經》
第四卷 瑜伽祈請精要
【附錄 1 】 本書提到的原典
【附錄 2 】 人人適用的四套練習
瑜伽之心 節選
▍感知和行動
帕坦伽利《瑜伽經》 中一個重要的概念,就是必須處理我們感知事物的方式。 這個概念解釋了為何我們總是在生活中陷入泥淖。 如果我們知道難題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就能學會遠離他們。
我們的認知怎樣運作?我們經常認定自己“正確地” 看到某個情況,也根據這樣的感知去行動。然而事實上,我們欺騙了自己,我們的行動也因此可能帶給自己和他人不幸。不過,同樣慘烈的是,在確實如我們所料時,我們卻會懷疑自己對情勢的掌握,所以按下不動,即使出手將會利多。
《瑜伽經》 使用 “無明”(avidyā) 這個詞來描述經驗光譜里的兩端。 無明,字面上的意義是 “不正確的理解”,描述一種錯誤的感知或誤解。 無明混淆了粗略和微妙事物之別。 無明的相反是 “明”(vidyā),即“正確的理解” 。
在我們身上如此根深蒂固的無明究竟是什么?無明,可以理解為許多無意識行動積聚的結果,這樣的行動和感知的方式,我們已機械性地行之多年。無意識反應的結果,就是心識變得越來越倚賴習慣,一直到我們理所當然接受昨日的行動就是今日的模范。 在我們行動和感知中的習性,稱為“行”,這些習性以無明遮蔽了我們的心,就好像以薄膜將意識的清明弄得模糊了。
如果我們確定不清楚眼前的狀況,一般來說,就不會篤定地行動;但若對自己的洞察很有把握,就會行動,一切也會順利。這樣的行動根植于感知的深刻層次。 相反地,無明以膚淺的認知聞名。 我認為我看事物看得很正確,因此采取某一個行動,然而后來,卻不得不承認犯了錯誤,我的行動并未利人利己。因此,我們有兩個層次的感知:一層在深處,免于無明這層薄翳,另一層則是位于表面,被無明所障蔽。就如我們的眼睛,若要將顏色看得正確,就得是清澈透明,不應染上任何色彩。因此,我們的感知應該要像一面無雜質的水晶明鏡。
瑜伽的目標,就是要減少無明的遮蔽,以達至正確的行動。
瑜伽之心 作者簡介
德斯卡查爾:當代偉大的瑜伽師、“印度現代瑜伽之父”克瑞斯那瑪查亞之子,有結構工程師背景。德斯卡查爾一直跟隨父親生活和學習,直到1989年父親逝世。他本身也是一位杰出的瑜伽老師,一生都致力于將瑜伽教授給不同背景及不同水平的人。他現在在以父親命名的學校進行教學,這些學校分布在印度、歐洲、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地。德斯卡查爾的方法奠基于他父親的根本教法,主張修習必須隨順個人不斷變化的需求,以達到瑜伽療效價值的更大化,而非一種方式解決所有人的問題,一種治療方式治百病。
- >
回憶愛瑪儂
- >
莉莉和章魚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月亮虎
- >
山海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