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圖說敦煌二五四窟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8060273
- 條形碼:9787108060273 ; 978-7-108-06027-3
- 裝幀:精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圖說敦煌二五四窟 本書特色
▲ 新的視角,新的媒介,新時代的敦煌藝術研究與闡釋。
▲ 引領讀者走進一座曾令張大千、常書鴻、董希文等藝術家為之動容、潛心臨摹的北魏特窟,體驗敦煌藝術的永恒魅力,了解如何觀看和欣賞敦煌 藝術。
▲ 248面全彩內文,385幅高清敦煌壁畫圖片及臨摹線描圖、示意圖,掃描書后二維碼,可瀏覽窟內全景及兩部原創動畫闡釋影片。
圖說敦煌二五四窟 內容簡介
敦煌莫高窟是中國古代藝術的寶庫,至今仍有492座洞窟存留壁畫及彩塑。本書旨在以北魏時期的第254窟為例,引領觀眾深入了解敦煌石窟的歷史文化與藝術成就。
在以歷史敘述的方式鋪陳了254窟開鑿的時代背景之后,全書從細讀254窟南北兩壁的壁畫入手,有序地循著窟內空間展開,結合建筑形制與壁畫、彩塑內容,對石窟的營建和構思做了整體解讀。作者希望通過這樣一個有代表性的個案,可以超越一般常見的知識性介紹,使讀者和觀眾更深層次地領會這些圖像背后的精神與義理,更具體地體驗到敦煌石窟藝術創建者高超的技藝與匠心。
書中利用大量高清圖、線描圖、說明指示圖,結合畫面,具體分析了窟內壁畫、彩塑所表現的內容和精神內涵,并結合自身的臨摹經驗與體會,向讀者仔細介紹了敦煌藝術富于匠心的造型語言,以及其與同時代華夏美學的呼應聯系。書中還附有數字敦煌254窟全景漫游以及作者主創的《舍身飼虎》《降魔成道》兩部文教宣傳影片的二維碼鏈接,從內容到形式,這都是一本圖文并茂,能夠帶領讀者深入理解、欣賞敦煌石窟的藝術普及讀物。
圖說敦煌二五四窟圖說敦煌二五四窟 前言
敦煌莫高窟被譽為人類文化藝術的寶庫,這里保存了自北涼到元代(4—14世紀)綿延一千余年的石窟藝術,中華、印度、希臘、伊斯蘭等幾大文明在此交融碰撞,歷代虔誠的僧侶、供養人與匠師團隊為它傾盡心血。漫長的時間、廣闊的空間與善巧的心靈共同作用,形成了這座集壁畫、彩塑、石窟建筑于一體的文化藝術殿堂。
時至今日,敦煌仍有四百九十二座石窟保留有壁畫及彩塑,它們集中分布在敦煌市往東南方向二十五公里,三危山與鳴沙山之間、宕泉河邊一片平整的長一千七百余米、高三十余米、坐西朝東的山崖上。為了對應方便,研究人員為每座石窟都指定了編號。每年有百余萬游客不遠萬里來到這里旅游參觀,希望一睹古代石窟藝術的風采。在敦煌研究院講解人員的引導下,一隊隊游客被分組帶到窟區,在崖壁蜿蜒的棧道上往來穿梭,時而會在一扇緊閉的窟門前駐足?唛T平時都是關閉的,只有當解說員用鑰匙將鎖打開時,觀眾才有機會深入到洞窟中一探究竟。入口處相對窄小,但走進一看呢,真是來到另一個世界。洞窟內的空間往往比從外面看到的要大得多,有的像一個長方形的走廊,有的像一個寬敞的大廳,有的前后左右帶有套間,有的還有四方塔柱,人可繞行。再往上看,窟頂也各有不同,的是平頂,有的是穹頂,有的是四坡頂,有的還結合了人字披頂。環顧四周,與窟外滿眼單調的黃色砂石巖壁形成鮮明對比,窟內從下到上、從四壁到建筑構件都布滿了裝飾。由于修建時代和修建者不同,每座石窟形成了不同的色調,有的是土紅色調,有的是石青色調,有的是石綠色調,也有的是年久氧化變色后的暗郁灰色調,而在整體的色調下,又盡是生動細膩的色彩搭配變化,讓現代專業的美術家、設計師也連連稱絕;每座窟內又充滿了豐富的圖案和形象,有佛,有菩薩,有神獸,有人,有動植物……眾生以不同的方式組織穿插在一起,在荒涼寂靜的幽暗洞窟中化現出一幅幅蘊含靈性與生機的畫面。被眼前這一切所震懾的觀眾,在驚嘆之余,或許也會感到有些茫然無措,面對鋪天蓋地的圖像,眼睛不知該從哪里看起,該如何去欣賞、理解這些圖像的含義。它們為何出現在這里?描繪了什么?又想向觀眾傳達怎樣的信息?人們不禁想要去解開這些千百年來留下的謎題。
如果要把這四百九十二座石窟都帶領大家看一遍,那真是項太艱巨的任務,遠遠超出了一本書的容量和我們的能力。這本不厚的小書希望做到的,是特別引導讀者走進其中的一座石窟,讓我們的目光定下來,靜靜地、仔細地去欣賞一鋪壁畫,進而可以有序地循著古代畫師的營造方式去觀看同一石窟內的其他兩鋪壁畫,再進而能夠與窟內的其他圖像、塑像結合起來,理解它們的整體意涵和主題。我們希望,通過這樣一個有代表性的例子,可以超越一般常見的知識性介紹,使讀者和觀眾更深層次地領會這些紛繁圖像背后的精神與思想,更具體地體驗到敦煌石窟的創建者構思每座石窟時的匠心和意圖,我們深信,這些正是莫高窟留給后世的*寶貴的財富。
我們將要選出的,是修建于北魏時期的第254號洞窟。它正處于崖壁中間,采光良好,受流沙與潮濕影響較小。在它周圍,分布著莫高窟修建時代較早的一批洞窟,著名的北涼275窟就在其北面不遠處。由此可見,這一帶也是被*初的營建者所相中的黃金位置。由于年代久遠、保存完整、藝術價值珍貴,254窟很少對公眾開放,希望通過這本小書,通過我們的講解和描述,可以使您領略它的精粹。
推開窟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尊莊嚴偉岸的交腳佛像,他穩坐在中心塔柱正面的圓券龕下,面朝東方。清晨初升的陽光透過門楣上方的明窗,正好照落在他的身上,也使得整窟前室的光線比其他窟更明亮,而且散發出深邃的藍紫色調。高敞的窟內空間布滿各類圖像:前室南北兩壁的中下段,繪有四鋪表現釋迦本生、佛傳故事的精彩壁畫;中上部的闕形龕、列龕里塑有犍陀羅風格的禪修佛像;環繞四壁,繪滿排列整齊、榜題名號的千佛形象;中心塔柱除了正面的主尊,其余三面都是雙層龕,也塑有佛像及菩薩像;后室窟頂繪有平棋藻井,前室的人字披頂則利用豎條形的分割,繪制了三十四位天人菩薩,每人手中都持有一支曼妙的植株。其他還有天宮伎樂、地神、說法圖、白衣佛等,幾乎所有的空隙都填滿圖像,仿佛要在有限的空間里容納下一個宇宙。
敦煌壁畫在現代印刷品中往往被單獨截取,實際上它們當年都不是純粹為了審美目的創作,而是與整窟的建筑、塑像和圖像共同作用,構成一座佛教宣教修行的殿堂。本書主要解讀的一鋪壁畫——《薩埵太子舍身飼虎圖》,就位于254窟南壁中段,它被公認為中國美術史上的一件絕世佳作。不過很可惜,關于它的作者和具體的創作背景,都已隨著大漠黃沙湮沒在歷史中,*多也只能根據目前有限的資料來冒昧揣測。但這并不妨礙藝術本身強大的感染力,無數觀眾為之動容,張大千、常書鴻、董希文等許多著名藝術家,都曾在這幅作品前潛心臨摹。一千五百年前的畫師,是如何以他真摯深沉的情感和高超的技藝,緊緊抓住觀眾的目光,進而深深地觸動人心?他通過畫面想要表現怎樣的內容?這幅壁畫與整窟其他的豐富圖像又有著怎樣的聯系?它們是在怎樣的情境中被組織在一起?這些都是我們將要去探討的話題。
在進入畫面的具體分析之前,有一點需要特別提請讀者注意:敦煌的藝術與它的歷史、文化密不可分,若能不局限于目光所見,增加對古老文明的感受和理解,那么這些流傳千年的遺跡便不再緘默,從而開始它獨特的訴說。因此,為了更好地認識理解這鋪壁畫和這座洞窟,讓我們做好準備,穿越時光隧道,去開啟一場心靈的探尋旅行……
圖說敦煌二五四窟 目錄
**章 背景:敦煌的艱難歲月
1. 一場發生在北魏時期的朝堂議辯
2. 公元5 世紀前后敦煌的歷史與地理
3. 莫高窟的建與禪觀
第二章 南壁:薩太子舍身飼虎
1. 舍身飼虎的故事與圖像
2. 局部一:發愿救虎
3. 局部二:刺頸跳崖
4. 局部三:虎食薩埵
5. 局部四:親人悲悼
6. 局部五:起塔供養
7. “勢”之運行/
第三章 北壁:尸毗王割肉貿鴿
1. 割肉貿鴿的故事與圖像
2. 局部一:試煉與考驗
3. 局部二:眷屬的勸挽
4. “勢”之相合
第四章 南壁:釋迦降魔成道
1. 降魔成道的故事與圖像
2. 局部一:釋迦
3. 局部二:魔眾
4. 局部三:魔女
5. “勢”之抗衡
第五章 整窟:禪觀的精神
1. 中心塔柱
2. 千佛
3. 列龕
4. 天宮、天頂
5. 禪修
第六章 結語:風云時代的254窟
1. 北魏時代的敦煌與南朝美學的關聯
2. 從254 窟壁畫藝術看時代美學范疇
附錄1 一座石窟的開鑿過程
附錄2 《舍身飼虎》的顏料分析
后 記/
圖說敦煌二五四窟 相關資料
敦煌莫高窟,絲綢之路上耀眼的文化藝術瑰寶,由漫長的時間、廣闊的空間與善巧的心靈所共同造就。兩位作者被敦煌藝術吸引,來到敦煌研究院工作已有十一載。他們結合原本所學的美術與電影專業背景,運用新的視角、新的媒體,致力于新時代敦煌藝術研究、闡釋與傳播。很高興看到他們將多年的工作成果付梓,敦煌莫高窟北魏第254 窟是敦煌北朝石窟藝術的經典,相信通過本書的整窟細讀,廣大讀者會更具體地從一座石窟的精神內涵出發,發現古代無名匠師高超的藝術表現手法,窺見敦煌石窟的浩瀚璀璨,體驗到敦煌作為人類文明寶藏所具有的歷久彌新的價值與意義。
—— 樊錦詩(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
本書所選敦煌第254 號洞窟的三幅壁畫,既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價值,又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同時,它們更與該窟的建筑、塑像、壁畫一起構成了完整的佛教修行空間。以往有關敦煌藝術的書籍多為知識介紹,本書則通過詳盡的圖解,從壁畫結構、壁畫與窟內其他內容的關系入手,揭示匠人營造洞窟時的精心安排,使今日的觀者了解如何欣賞、理解洞窟圖像含義,既能深入,又能淺出,可謂是解析敦煌藝術的極好范例。
—— 杭 侃(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
這本書的作者是兩位年輕的藝術家。他們試圖站在當年畫師的角度,并結合宗教儀式的規程、歷史大戲的情節,引導我們細讀敦煌254 窟的繪畫。而我們*后看到的,可能遠不止是繪畫。
——鄭 巖(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美術史學者)
圖說敦煌二五四窟 作者簡介
陳海濤 陳琦
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附中,后分別就讀于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專業、中央美術學院油畫專業,獲碩士學位。2006 年畢業后同赴敦煌,從事敦煌藝術研究、闡釋影片設計、文化創意工坊策劃工作。主創完成《舍身飼虎》與《降魔成道》兩部文教數字動畫影片,合作發表《魏晉南北朝美學的具體呈現——以莫高窟第254 窟壁畫藝術為例》《中國漢魏六朝美學史研究與莫高窟北魏壁畫藝術鑒賞》《莫高窟第254 窟舍身飼虎圖的數字闡釋及影片創作》等論文。
- >
推拿
- >
回憶愛瑪儂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朝聞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巴金-再思錄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