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5000天后的世界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753059
- 條形碼:9787521753059 ; 978-7-5217-5305-9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5000天后的世界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互聯網人 ;投資人; 創投圈 ;關注前沿趨勢、社會發展的大眾讀者; K.K.核心粉絲1. 【硅谷精神之父、世界互聯網教父,《失控》作者凱文·凱利全新作品】
K.K.的《失控》《必然》等作品在中國互聯網界曾引起轟動,他也被喻為世界互聯網教父、硅谷精神之父、科技預言家等,本書是他的全新作品,以5000天的時間維度,聚焦那些能影響我們未來巨大變化的趨勢,思考人類命運和互聯網的未來。
2. 【K.K.思考科技發展與人類命運的重磅作品】
K.K.在書中提到,未來5000天,世界上至少有95%的事物還會維持原樣,他的焦點一直放在這不到5%的變化上。
這本短小精悍的新作,凝聚了凱文·凱利對科技發展與人類社會的深刻洞察,他將焦點放在足以影響人類命運的5%改變上,讀者會再次驚嘆這位科技預言家的想象力與思考力。
3. 【引領AI時代的思想之書】
未來5000天,互聯網、技術領域、社會形態、教育方式、金融領域等方方面面都可能發生變化,同時也意味著超越我們想象的機遇。本書為讀者梳理了這些變化的脈絡,讀者可以更深入的思考自身未來與世界走向,先一步抓住可能決定命運的機會。
5000天后的世界 內容簡介
在互聯網商業化的5000天后,社交媒體(SNS)開始蓬勃興起。現在SNS興起后又過了近5000天了。
接下來的5000天,將會發生什么事?
K.K.預測未來將會是一切都與AI相連的世界,他將其稱為鏡像世界(Mirror-world)。
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已經超越國界,并對國際經濟和政治產生影響。GAFA的規模擴展到可以左右國際社會命運的程度。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巨變,世界到底要向什么方向發展?
物理世界將與虛擬世界融合,同時將產生新的平臺,進而形成新的工作方式和組織形式,我們將迎來以中國和印度為中心的亞洲世紀。除了對未來科技發展的預測,K.K.也對社會形態變化進行了預測,涉及商業變革、地緣政治、社會學等。
K.K.沒有因不斷出現新的技術、產品或流行趨勢而迷失方向,而是執著地對科技本質的深層結構進行觀察,他在書中指明了產生科技的世界本身具有何種發展趨勢。
5000天后的世界 目錄
**章 數百萬人一起工作的未來
鏡像世界帶來的大變革 003
鏡像世界產生新的力量和財富 018
全新的工作方式出現 027
工作與游戲融合的時代 034
第二章 進化中的數字經濟的現狀
AI化與新一輪產業革命的影響 041
后GAFA時代 054
第三章 所有的產業都將因科技重塑
食品的未來 069
交通的未來078
財富的未來090
能源的未來099
教育的未來103
第四章 亞洲的時代與科技地緣政治
亞洲的時代即將到來113
城市的興起123
第五章 傾聽科技 洞見未來
快速變化的時代131
樂觀主義者才能創造未來137
第六章 創新與成功的困境
傳奇企業家帶來的啟發155
如何保持思考167
終章5000天后的世界177
科技拓寬了選擇的范圍179
原書序 5000天后將迎來嶄新的巨大平臺181
為何可以預見未來183
原書后記 何為樂觀主義者
*難做到的是“知己”187
成功者的共性189
5000天后的世界 節選
25 年內就會出現GAFA 的替代者亞馬遜創始人杰夫·貝佐斯曾說過,“亞馬遜必然會消亡”。GAFA 在大約 25 年內就會被取代,不會再有現在的勢頭,也不會再位列頂端。不過,距離這四家企業徹底消亡還要 100 年的時間。以曾經的世界零售業王者美國西爾斯百貨(Sears)為例,早在 20 年前它便已經風光不再, 但是在經歷了破產和重組后,如今西爾斯依然在零售業中勉強保有一席之地。因此,我認為20年后依然會有亞馬遜,但在下個世紀到來之前它可能會消失。不過,畢竟是如此大的企業,一部分服務器也有可能留存下來。相比之下,臉書僅僅是一個獨立的公司,因此地位更加岌岌可危。谷歌普及率極高,我認為不會消失。不過即便它保留現有的搜索功能,AR搜索業務可能也會由其他企業掌管。總之,*多再經歷一代或兩代人,GAFA的地位就會發生改變。除了亞馬遜,其他三家企業并沒有太多雇員。因此,公司在一段時間內依然會保持人均收入較高的現狀,公司也會繼續發展。有人認為大企業的社會責任就是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其代表之一就是美國的通用電氣公司。我卻不以為然。我認為沒必要增加超過需求量的就業崗位。機遇到處都有,雇傭形式也多種多樣,因此由一家公司承擔過大的就業壓力并非良策。一旦雇員數量增加,想要改變企業文化就會變得更加困難,而且人均利潤率也會相應下降。因此,我一直認為減少員工人數才是正確的做法。 當今社會中,大企業似乎都被施了魔咒,反對大企業成為主流。我對此持反對意見。對互聯網企業而言,擴大規模才是順勢而為。唯有足夠大,才會對別人有所幫助。而且,如果一直保持同等規模,企業就很難規避倒閉的風險。一個大企業在未來會被其他大企業取代,然后取而代之者又會被另一個大企業取代。但是在擁有絕對優勢的時期,它們會維持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無論是消費者還是開發者,所有相關人員都會從中受益。不僅如此,正因為規模大,企業才有更多可能性。試想一下,想要實施探月計劃,我們就需要擁有強大的系統,制作大型的火箭。如果想打造空間站,或是解決全球變暖等問題,我們也需要足夠的支持。所以目前流行的“反大企業”趨勢是錯誤的。想要完成更大的計劃、確立更大的目標,就必須依托更大的組織。這樣的大型組織需要人力維護,因此無論是環境還是生態,都應該具備可持續性。龐大的組織規模可以是有害的,也可以是有益的。制約GAFA毫無意義如前文所述,社會主流意見認為科技巨頭的壟斷行為危害嚴重,應該加強對這類企業的制約和管理。但是,很多人可能尚未意識到,對大企業的制約反而會增加它們的力量,導致競爭對手喪失戰斗力。因為大企業可以負擔因制約而增加的成本,小企業則不能。對消費者而言,企業受到制約是一件好事,但是對大企業的競爭對手而言這并無益處。未來對數字行業的制約會越來越嚴格,其結果就是大公司愈加強大,*終無人可與之抗衡。制約對新興企業而言更是沉重的打擊。比如,應對歐盟制定的GDPR(《通用數據保護條例》)需要企業耗費大量的成本,一般企業都不愿意積極應對。但是像臉書和谷歌這樣擁有雄厚財力的大公司就不會在意花費重金。剛剛起步的新興企業沒有這份家底和實力,它們要承受巨大的負擔,而它們的競爭力也會因此受到損害。因此,單從競爭這個角度看,所謂的制約只會加劇壟斷。以往的壟斷會造成產品價格上漲,并由此給消費者帶來損失。現在的壟斷,因為網絡效應,并不會直接損害消費者利益。甚至因為行業間競相壓價,消費者反而能得到不少實惠。如今,壟斷引發的問題不在消費者層面,而在于競爭本身,在于因為制約而導致的競爭狀態的不斷惡化。制約原本是為了保證相對的公平,其受益方主要是消費者。制約的本意是要促進良性競爭,如果因此損害競爭,未免有違本意。確實有一些制約可以保證良好的競爭條件。比如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司法部為了增加行業競爭,根據《反托拉斯壟斷法》拆分了世界排名首位的電信公司AT&T。這一舉措的確改善了當時電信業的競爭環境。還有“攜號轉網”的政策,讓消費者在換運營商后能依然使用舊的手機號。這也是一種促進競爭的方式。因為電話號碼可以持續使用,所以大家在選擇的時候就不再會猶豫,不會因為不想換號而勉強使用原有的電信運營商。這樣的規定就可以催生新的競爭。有的制約的確可以促進競爭。不過,至少在美國,壟斷其實是對消費者有利的。當考慮競爭的危害時,人們必須切換一下思維,也就是要重新定義一下何為壟斷。盡管如此,美國司法部針對信息產業已經開始著手調查,主要針對臉書、谷歌和亞馬遜等大公司,調查它們是否存在違反競爭法的行為。政府拿出《反托拉斯壟斷法》采取行動永遠是馬后炮,總是在局面完全形成后才開始出來約束公司行為。實際上,事到如今,已經沒有出面干預的必要了。現在的壟斷只是暫時的現象。因為像AR這樣的新技術也不會永遠存續下去。如今的壟斷現象是所謂的“自然寡頭壟斷”(指某些產品和服務由單個企業大規模生產經營比多個企業同時生產經營更有效率的現象),因此并不會持續很久。而且,美國政府通常都是在這種壟斷達到巔峰時才突然開始對其進行關注,并加以制約。一般來說,一個新的事物從興起到將上一個占據統治地位的事物驅逐出歷史舞臺,例如下一個新興事物完全取代手機,大約需要數十年的時間。微軟和AT&T大約都用了幾十年的時間。美國司法部對競爭進行干預這件事,肯定不是做出決定后第二年就能完成的,差不多也要花費10年時間。但是10年后,當問題得以解決時,政府的制約已經看不出有什么效果了。因為政府當時想要制約的對象,早已經被逐出了歷史舞臺。這就是我剛剛說的,制約的對象發生了變化,壟斷本身發生了變化,很難再對其加以約束。加之變化速度極快,任何制約的效果都會大打折扣。即使大型企業解體,也不會解決什么問題。就好像一些虛假新聞,即便被撤掉,也不可能不產生任何影響。問題的關鍵有時并不在于人們集中抱怨的部分,與其將大企業拆散,傷及其元氣,不如找出更好的辦法。針對越大越強的“網絡效應”,我們尚未找到可以很好應對的、有效的工具。這才是問題的關鍵。因為我們很難抑制一件事物向好的方向發展,這就如同拒絕進步、要求退步一樣。因此,我不得不說,如今人們普遍對“大”過于敏感,這是一個錯誤,一種誤解。“大”本身是好的,有人卻僅僅因為它們的規模過大就對它們產生抵觸情緒。希望大家能理智對待,不要毫無理由地一味反大企業。
5000天后的世界 作者簡介
凱文·凱利(Kevin Kelly,1952~,人們經常親昵地稱他為 KK),《連線》雜志創始主編。在創辦《連線》之前,是《全球概覽》雜志(The Whole Earth Catalog)的編輯和出版人。1984年,K.K.發起了第一屆黑客大會(Hackers Conference)。他的文章還出現在《紐約時報》《經濟學人》《時代周刊》《科學》等重量級媒體和雜志上。凱文·凱利被看作是“賽博文化”(Cyberculture)的發言人和觀察者,也有人稱之為“科技預言家”。
- >
月亮虎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推拿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朝聞道
- >
姑媽的寶刀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