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國際學習科學手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6018912
- 條形碼:9787576018912 ; 978-7-5760-1891-2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國際學習科學手冊 本書特色
關于學習科學的國際觀點的全面集合。 知曉人類學習的機制和過程,邁向更好的學習時代。一部代表學習科學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寶藏”級手冊;一份有關學習科學領域的國際觀點的全面集合。全球110余位權威研究者共同參與編寫,顧明遠先生親筆題寫書名。
這本萬花筒式的手冊采用了多方法、多視角探究了對于思維和學習的理解與培養。這本手冊的作者團隊是國際化的,其觀點也具有國際前瞻性,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是學習科學、學習科學可以學習帶來什么,以及學習科學今后會如何發展,那這本書將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這本手冊分為三大部分,共51章。手冊探討的核心問題主要有三點:(1)學習者如何理解無處不在的信息并與之交互?(2)如何設計對于學習者而言具有一定挑戰性的學習環境?(3)如何有效設計、分析和評估教學和學習以促進學習者的學習?
國際學習科學手冊 內容簡介
本手冊主要包括三個部分:多種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學習科學的方法將多學科塑造成面向用戶的理論、設計和證據的體系;學習科學的設計、研究和評估的方法被廣泛地解釋;學習科學研究、評估和分析方法的方法論多樣性。詳細介紹了如何提升學習的方面-特別是如何設計學習環境,以便參與者能夠熱情地參與并有效地獲得新的理解和能力。作為一本手冊,本書視角廣泛、見解深刻地探討了有關人類學習的基礎話題與前沿研究,立足于學習科學所具備的實證性、綜合性、跨學科和情境性等特點,分板塊系統介紹了(1)學習科學的歷史基礎和理論定位;(2)學習環境的設計、研究和評價;(3)學習科學領域中的研究、評價和分析方法。主要回答了以下幾個問題:(1)學習的過程、機制和其他影響人類學習的各種因素之間是如何進行復雜互動的?(2)怎樣設計學習環境可以讓學習者以積極熱情的心態實現學習目標?(3)研究者該如何從這些復雜環境中理解人是如何學習的方法?這本手冊對于學習科學領域的相關研究者與教學者提供了一份系統、科學、嶄新的支持,以及一份前沿且國際化的視野。
國際學習科學手冊 目錄
國際學習科學手冊 節選
譯者序 2018年,國際學習科學界有兩本重要出版物值得關注。一本是由美國國家科學院、國家工程院、國家醫學院繼《人是如何學習的: 大腦、經驗、心理及學校》之后重磅推出的《人是如何學習的Ⅱ: 學習者、境脈與文化》,另一本便是呈現在讀者面前的這本《國際學習科學手冊》。該手冊由德國慕尼黑大學的弗蘭克·費舍爾(Frank Fisher)教授、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的辛迪·赫梅洛-西爾弗(Cindy E. HmeloSilver)教授、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蘇珊·戈德曼(Susan R. Goldman)教授以及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的彼得·賴曼(Peter Reimann)教授擔綱主編,共有110余位從事學習科學研究、實踐與領域建設的國際學者參與了該手冊的編寫工作。
《國際學習科學手冊》分為三大部分,共51章。
**部分介紹了學習科學的歷史基礎和理論定位,包括學習科學領域的起源、人類的知識傳統、整合這些傳統的方法、人類學習的過程和機制。該部分重點探討的主要是一些基礎性的理論問題,例如: 在人與世界的互動中,學習的過程、機制和其他影響人類學習的各種因素之間也存在著復雜的互動。我們與他人的互動發揮了什么作用?我們身處的文化是怎樣的?在學習時個體怎樣使用自己的身體,身體又是怎樣與外部世界互動的?個體的信念(關于個體自己、關于世界和關于他人的信念)如何影響個體的學習?個體的目標、興趣和情感如何影響時間分配和注意力?個體如何形成表征,表征形成過程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人作為學習者如何理解世界的復雜性?所有這一切(互動、目標、個體使用身體的方式、信念、所形成表征等等)又如何影響個體的認知加工過程?
第二部分聚焦于學習環境的設計、研究和評價。該部分內容探索的是怎樣促進學習的理解,特別是怎樣設計學習環境,從而讓學習者既能夠熱情投入,又能夠有效形成新的理解,發展新的能力。該部分內容既聚焦教學方法,也聚焦能夠吸引學習者并幫助他們學習的技術的設計和使用;既聚焦我們稱之為“學生”的那部分人,也聚焦教師,關注怎么幫助他們學習;同時還聚焦非正式場合中各年齡段的學習者,聚焦學習者群體中的學習以及群體學習方式如何影響群體中個體的能力。此外,還涉及技術可能扮演的角色,利用新技術讓學習更加吸引人且更為有效的可能性。
第三部分關注學習科學領域中的研究、評價和分析方法。該部分主要探索了如何在無比復雜的背景中開展學習研究的方法,如何從這些復雜環境中理解人是如何學習的方法,如何開展設計以促進學習的設計路徑指南的方法。具體而言,研究者們重點關注了基于設計的研究、基于設計的實施研究和參與式設計等。在評價方面介紹了學習中的高質量和有效評估、學習進程、能力模型和能力測量等。在分析方法方面涉及混合式研究方法、多源分析、民族學方法論、民族志、視頻研究方法、量化分析、學習分析和認知網絡分析等。
在過去的25年中,學習科學作為一個跨學科的領域,逐漸成為一個探究人類如何學習、為什么學習、學習在什么情境下發生,以及人們如何決定學習發生源頭等問題的重要研究領域。它的簡短發展史反映了許多不同學科的研究者對學習以及如何支持學習的理解。珍妮特·科洛德納(Janet L. Kolodner, 2004)認為學習科學是一門設計的科學、一門集成的科學、一門社會認知的科學、一門描述性的科學或者一門實驗性的科學。薩沙·巴布拉(Sasha Barab, 2004)認為學習科學是一門綜合性的多學科研究領域,它利用人類科學中的多種理論觀點和研究范式,以實現對學習、認知和發展的屬性和條件的理解。布萊恩·史密斯(Brian Smith, 2004)將學習科學定義為關注“設計在真實社會情境中使用的產品,并將此作為一種方法論以理解個體和社會認知”的團體。從這些關于學習科學定義或者屬性的界定中可以看出,學習科學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個學科,它具有實證性、綜合性、跨學科和情境性特點。
自20世紀90年代起,高文、陳琦、何克抗等一批中國學者開始面向國內譯介學習科學系列著作成果。2002年,高文團隊翻譯出版《人是如何學習的: 大腦、心理、經驗及學校》《學習環境的理論基礎》《情境學習: 合法的邊緣性參與》等系列著作,引起了國內學界對學習科學的極大關注;2010年,徐曉東等翻譯出版《劍橋學習科學手冊》,進一步拓展了我國學者關于學習科學的研究視野。特別是近20年來,以華東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東南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華南師范大學為代表的高等院校對學習科學持續進行國際追蹤和本土研究,相繼創辦學習科學研究中心,推動學科建設和學生培養,搭建協作共享與交流平臺,使國內學習科學研究形成了一定的范式特征(趙健,楊曉哲,2019),并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在此背景下,《國際學習科學手冊》的翻譯和引介可以為我國學習科學領域的研究和教學提供一個嶄新的國際化視野和資源?傮w看來,該手冊將國際學習科學研究的理論視野和實證視野相結合,為我們呈現了這一領域的研究現狀,探討了當前關注的核心問題,并指出了未來的發展趨勢。
……
國際學習科學手冊 作者簡介
弗蘭克·費舍爾(Frank Fischer)是德國慕尼黑大學心理學系教育心理學和教育科學教授,慕尼黑學習科學中心(MCLS)主任。
辛迪·赫梅洛-西爾弗(Cindy E. Hmelo-Silver)是美國印第安納大學伯明頓分校芭芭拉·雅各布斯教育與技術委員會主席,學習科學教授。
蘇珊·戈德曼(Susan R. Goldman)是美國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心理學與教育學特聘教授,學習科學研究所聯合主任。
彼得·賴曼(Peter Reimann)是澳大利亞悉尼大學CoCo研究中心教育學教授,學習與創新研究中心(CRLI)聯合主任。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唐代進士錄
- >
月亮虎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朝聞道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