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社會權力的來源(第一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8131217
- 條形碼:9787208131217 ; 978-7-208-13121-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社會權力的來源(第一卷) 內容簡介
本書是關于人類社會權力性質系列研究的**卷。作者定義了社會權力的四種來源,即經濟、意識形態、軍事和政治。通過從新石器時代,到地中海的古典時代、中世紀歐洲乃至工業革命前的英國的權力敘述,探討了這四種來源之間的相互關系。他舍棄了陳舊的“社會”概念,取而代之以一個重疊交叉的社會權力網絡的模型。運用這個模型,作者在本卷中對國家的出現、社會分層、城市政治、軍事帝國、宗教、中世紀和近代早期歐洲的動態變化提供了自己的解釋。
社會權力的來源(第一卷) 目錄
中文版前言
前言
**章 作為有組織的權力網絡的社會
第二章 一般社會進化的結束:史前人如何躲避權力
第三章 美索不達米亞的分層、國家和多種權力行為者文明的出現
第四章 對分層、國家和多種權力行為者文明出現的比較分析
第五章 *初的支配性帝國:強制性合作的辯證法
第六章 “印歐人”與鐵器:擴張中的多樣化權力網絡
第七章 腓尼基人和希臘人:分散化的多種權力行為者文明
第八章 復興的支配性帝國:亞述和波斯
第九章 羅馬人的領土型帝國
第十章 超越性意識形態:基督教信徒世界
第十一章 世界宗教的比較:儒教,伊斯蘭教,(尤其是)印度種姓
第十二章 歐洲的動態發展(一):深入階段,800至1155年
第十三章 歐洲的動態發展(二):協調性國家的興起,1155至1477年
第十四章 歐洲的動態發展(三):國際資本主義與有機的民族國家,1477至1760年
第十五章 關于歐洲的結論:歐洲動力的解釋——資本主義、基督教和國家
第十六章 農業社會世界歷史發展的模式
譯者后記
社會權力的來源(第一卷) 節選
本書: 它們的自信有三個令人迷惑的方面。**,那些愿意就今天國家作某些論證的理論家為支持國家概念為什么要攀登史前充滿荊棘的山坡?為什么馬克思主義在為有關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特定觀點辯護的過程中要關注國家的起源?舉例證明*早的國家是以這種或那種方式產生,對于有關后來國家的理論并非必不可少。第二,這些理論是簡化論的(reductionist),把國家置于市民社會之前。通過維持起源和發展的連續性,它們否認國家擁有自己的顯現的屬性。還有,像社會階級和軍隊那樣的“市民社會”利益集團在歷史記錄中是通過國家——酋長(chiefs)、君主(monarchs)、寡頭(oligarchs)、民眾領袖(demagogues)以及他們的家庭隨員和官僚機構——結合起來的。我們能否認他們的自主性嗎?第三,任何檢驗有關早期國家的經驗主義證據的人都承認,單一因素的解釋是屬于國家理論的幼稚階段,因為起源是極其多樣化的。 當然,在作者幾乎沒有什么經驗主義證據的時候,這些理論原本是先進的。今天,我們對于遍及世界的早期和原始國家、古代和現代國家,已有了豐富的考古學和人類學研究。它們迫使我們嚴厲地探討這些理論的自信主張,特別是自由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那些主張。就它們依賴于早期社會私有財產的假定重要性而言,尤其要如此。 我以自由主義理論的*軟弱部分為開始——它認為社會不平等源于個人差別的趨向。無論分層的確切起源是什么,它們都是社會的過程。*初的分層同個人的遺傳天賦幾乎沒有什么關系。隨之而來的社會分層亦是如此。個人遺傳特征的差別幅度并不很大,而且它并不是累積遺傳下來的。如果社會是在人類理性權力的統治之下,那么它們在結構上可能就差不多是平等主義的。 大得多的不平等是在自然界中見到的,例如,在肥沃與不毛土地之間。占有這些不同資源將導致較大的權力差別。如果我們把占有不同質量土地的機緣同從事艱苦熟練工作的不同能力結合起來,我們就得出了有關分層起源的傳統自由主義理論,特別是可見于洛克(Locke)著作中的理論。在下一章我們會看到,在美索不達米亞,偶然占有比較肥沃的土地可能一直是有重大意義的。還有,洛克強調在勤勉、刻苦和節儉方面的差別,從有關采集-狩獵者的證據中也許可以由推論而得到少許支持。*重要的是,如果他們之中的某些人工作八小時而不是四小時,則他們在剩余物方面可能就成為富有的了(或者是人口加倍!)。然而,事情并不那么簡單。正像對采集-狩獵者的研究所表明的,群體中的任何人都有權利共享意外的剩余而不論這剩余是怎樣產生的。節儉并不能帶來資產的回報!這就是為什么企業家在今天的采集-狩獵者中的發展計劃總是失敗的一個原因——不存在刺激個人努力的任何誘因。 保持剩余物,即使是個人生產的,也需要社會組織。它需要有關占有的規范。由于對這些規范的堅持是不完善的,因此還需要武裝保衛。生產通常也不是個人的而是社會的。因此,即使是社會組織的*簡單的常規,對于保有、使用和保衛自然資源也有重大影響:三個男子(或三個女子)作為一個小隊戰斗或勞作,通常能夠殺死或在生產上大大超過作為個人行事的三個男人,無論后者作為個人可能有多么強壯。無論爭論中的哪一種權力——經濟的、軍事的、政治的或意識形態的——都是社會組織壓倒性地授予的。正如盧梭所觀察的,要緊的是社會的不平等而不是自然的不平等。 然而,盧梭仍然作出了這樣的結論,分層是由于個人掌握私有財產而產生的。下面是他的著名陳述:“囿于一個地區,宣稱‘這是我的’并且發現人們非常單純地相信他的**人,就是市民社會的真正創立者。”這并沒有解決我剛剛提及的異議。然而,非常奇怪,作為自由主義、社會主義主要對立物的東西卻一直在采納它。馬克思和恩格斯奉行著私產和公產之間的對立。作為私有財產關系出現的分層是從*初的原始共產主義中生長出來的。今天的大多數人類學者都否認這一點(例如Malinowski,1926,pp.18-21、28-32;Herskovits,1960)。有關財產的研究,就像弗思(Firth)對于蒂科皮亞人的研究那樣,表明了數量極多的不同的所有權——個人的、家庭的、年齡的、村落的以及帶氏族條紋的。在什么環境下私有權會大大發展? 集團在財產權方面的變化是根據它們的延遲回程勞動投入的形式。如果這投入是便于攜帶的,那么私人不平等財產的出現就更快。個人就能夠在物質上保有之而無須以暴力排斥他人。如果延遲回程的投入是在可攜帶的工具方面(也許是用于精耕小塊土地),那么基于個人或許家庭所有制的狹窄財產形式就會發展。在另一個極端的是廣泛的勞動合作。這里,一個協作群體范圍的個人或家庭獲取排斥該群體內他人的權利,原本是困難的。按照推論,土地是變項。如果工作于小塊土地,也許伴以工具方面的巨大投入,它就可能導致個人或家庭所有制——盡管巨大不平等的發展比一群大體平等的自耕農更不容易看到。如果是通過社會合作從事廣泛的勞作,那么排他的所有制就未必會發生。 ……
社會權力的來源(第一卷) 作者簡介
邁克爾·曼(Michael Mann),牛津大學社會學博士,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社會學系教授。主要著作有:《社會權力的來源》(四卷)、《不連貫的帝國》、《法西斯主義者》、《民主的陰暗面》。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莉莉和章魚
- >
史學評論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推拿
- >
月亮虎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