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藥膳良方
-
>
先思而后語
-
>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 科普版
-
>
痰濕一去百病消
-
>
當癌癥來敲門
-
>
男孩生長發育保健JD
-
>
貓和狗的生活哲學
手到病除之經絡養生 十二經脈與奇筋八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2705366
- 條形碼:9787572705366 ; 978-7-5727-0536-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手到病除之經絡養生 十二經脈與奇筋八脈 本書特色
經絡“內屬藏府,外絡肢節”,是連綴臟腑與四肢體表的通路。十二經脈像河流,且循環無端;奇經八脈像湖泊,靜澄深藏。曲黎敏老師對《靈樞·經脈》的解讀旁征博引,囊括百家經典,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理論與生活緊密結合,哲學與科學相得益彰,不僅有養生智慧,還有處事格局。讓你讀出人生百味!
手到病除之經絡養生 十二經脈與奇筋八脈 內容簡介
本書內容共分十四章,**章概括介紹了經絡的發現、經脈循行、經脈的要點;第二至第十三章分別介紹了十二經脈的經脈循行、病證,以及中醫的對癥治療方法;第十四章介紹了奇經八脈對于生命的意義、任脈和督脈的循行、督脈病及督脈鍛煉法等。 本書按照《靈樞·經脈》篇的經脈次序逐字逐句編寫,同時對奇經八脈也作了詳細的說明,指出經脈暢通是生命的大藥,便于大眾更加深入地理解中醫的經絡理論。 本書力求以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講述中醫經脈的理論、病證,并且對個別病證的中、西醫療法進行了對比,同時給出了具體的經絡手法,便于大眾實際操作。 本書內容豐富,圖文并茂,適合社會大眾,尤其是中醫愛好者和養生保健愛好者閱讀。
手到病除之經絡養生 十二經脈與奇筋八脈 目錄
誰發現的經絡?
練功家重“經”,針灸家重“穴”
經脈循行,如環無端
經絡養生,方便省錢費工夫
經脈的三個要點
五臟經脈主強身,六腑經脈主治病
第二章 肺經經脈循行及病證
肺經經脈循行
經脈都有五輸穴
肺經經證:膨膨而喘咳
《金匱要略》說水病
說說“黃芪”這味藥
肺經里證:是主肺所生病者
關于肺的幾個問題
肺結節、肺結核的防治
第三章 大腸經經脈循行及病證
大腸手陽明之脈
大腸主津所生病
胃腸型感冒怎么治?
干燥癥的病因及治法
手指功
大腸者,傳道之官
第四章 胃經經脈循行及病證
嗅覺味覺喪失,病根在哪里?
胃經經脈循行
精神疾患與胃經
白血病的原因
胃強脾弱與胃弱脾強
調理脾胃須單舉
第五章 脾經經脈循行及病證
足太陰脾經經脈循行
脾經經證
脾經里證
中醫思維的重要性
痛風、重癥肌無力
導引與醫學的關聯
脾主統血
說說胰腺疾患
第六章 心經經脈循行及病證
心經經脈循行
心經穴位
心經經證和里證
跟心臟病有關的經脈
食物的藥用價值
中醫用藥奇觀
怎么修心?
第七章 小腸經經脈循行及病證
什么是人體免疫力?
小腸經經脈循行
小腸經經證和里證
十二經脈,都涉及聽力
中藥、西藥*好別混著吃
心與小腸相表里
什么是生命*美好的狀態?
第八章 膀胱經經脈循行及病證
生命的本質,在于氣化
膀胱經經脈循行
到底哪里是“命門”?
筋長一寸,人多活十年
背為胸之府
第九章 腎經經脈循行及病證
腎,作強之官
癲癇是腦病,驚厥是肝病
腎經經脈循行
腎經經證是重度抑郁癥
大杖重履而步
五臟六腑,皆會令人腫
第十章 心包經經脈循行及病證
心包經,是個獨特的存在
氣會膻中
心包經經脈循行
論臉色之好壞
收心,收在哪兒?
第十一章 三焦經經脈循行及病證
三焦到底是什么?
三丹田,生命再生之地
三焦經經脈循行
上火的真相
人,為什么要謝天謝地?
第十二章 膽經經脈循行及病證
膽者,中正之官
說說奇恒之腑
膽經經脈循行
帶狀皰疹有良方
膽,主骨所生病
說說意志力
第十三章 肝經經脈循行及病證
肝經經脈循行
前列腺疾病與疝氣
肝病的主要原因
關于肝的八個話題
附十二經脈之總結
第十四章 奇經八脈
奇經八脈于生命的意義
督脈循行及穴位
督脈病,可天灸
督脈鍛煉法
健忘與阿爾茨海默病
任脈循行及穴位
沖脈與女子月經和男子胡須
生命在于堅持(帶脈)
維脈蹺脈關乎運動與睡眠
結語:經脈,是中醫文化的瑰寶
跋:經脈是生命的大藥
手到病除之經絡養生 十二經脈與奇筋八脈 節選
誰發現的經絡?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經”字從絞絲,原本是織布機上縱向拉過來的不動的絲線,所以稱“經”,而“經典”的“經”也是指這些書的內涵有恒久不變的意味。“經絡”的“經”,指經絡系統中的主要路徑,深入人體內部,貫穿上下,溝通內外;而“絡”是主路分出的輔路,縱橫交錯,遍布全身。 《靈樞·脈度》說:“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這是將經脈按大小、深淺的差異分別稱為“經脈”“絡脈”和“孫脈”。其中包括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十五絡脈等。 本書講的是*重要的兩套系統:十二經脈系統和奇經八脈系統。十二經脈像河流,且循環無端;奇經八脈像湖泊,靜澄深藏。十二經脈是人體內部的連通器,起于肢體末端,內聯臟腑;而奇經八脈,就是貯藏精氣的丹田。十二經脈與奇經八脈二者之間,又通過絡脈相連。 經絡到底是什么呢?為什么在尸體上找不到經絡?從生(生命狀態)到死(非生命狀態)之間,人類到底丟失了什么?現代科學的解釋之一是經絡是電磁及電化學振蕩。這可能是對經絡現象無法通過尸體解剖找到直接物質依據的*好闡釋。 其實,現代人也對經絡充滿了疑惑,因為現代人也不知經絡的來源。記得我剛開始學醫的時候,也問過老師,經絡是如何發現的,老師說:古代勞動人民在勞動的時候,這里撞到了,別處有了感覺,就發現了經絡。我當時就說:那讓班里的同學都出去摔跤,看能不能發現一條經絡!可見,這種說法全無依據。 關于經絡,李時珍有本《奇經八脈考》,其中有句話,“內景隧道,唯返觀者能照察之”。所謂內景隧道,就是指經絡;返觀者,指古代有內證體驗的修煉家;照察之,“照”和“看”不同,“看”有主觀意識,而“照”無主觀意識,就像太陽,只“照”萬物之本來面目,不加主觀判斷,有山、有海、有沙漠,從長遠看,任何主觀判斷都是沒有意義的,因為萬物都在變,總有一天山會變成海,海會變成山。有內證體驗的修煉家,只是觀照生命的本來面目,觀照氣脈流行,然后才是覺察,覺察“氣”之開合和運行軌跡,這種氣的開合和運行軌跡就是氣脈、經脈。 因此,經絡只能說是內證狀態下——也就是生命運動在高級狀態下自主意識對生命活動的體驗與實證。《靈樞》和《難經》雖然多篇記載了人體形態解剖內容,但更重要的認識來源,應該是古代醫家及修煉家身體力行的內證實踐活動。 也就是說,經脈是“氣”的表達。世界*后講究的全是“氣”,任何事物,看得見的是一方面,而看不見的可能是更重要的另一方面。其實,不談“氣”的問題,都解釋不了浩瀚星空,在《黃帝內經》中,黃帝就曾經問了一個天大的問題:地球在太虛之中,是什么托著它呢?原文是:憑乎?讓人納悶的是,古人是怎么知道地球是在太虛之中的呢?岐伯回答:大氣舉之也。就這么一個沉重的地球,承載了這么多億人口的地球,在太虛之中,不過是大氣舉之爾。大氣不僅舉著地球,還舉著木星、太陽等,所以,通天下一氣耳,大概也有這個意思在里面,可見“氣”的能量是天地間*大的。 如果說西醫依賴的是感官的直接接觸,借助“感官的向外延伸”,是在“看得見”的領域中認識人體生命,那么,中國古代的先哲們則更注重“看不見”“聽不見”的“感官”及“感覺”。古代稱為“內視返聽”“內景返照”,即所謂的“明心”“獨悟”“神會”。在這種“不以形先”的方式下,詳細考察精、氣、神、經絡、藏象,才能形成氣化論、經絡論、天人觀。我們可以把這種獨特的認知方式稱為“內向認知”或“直悟思維”。 可以這樣理解:“內向認知”的存在,其重要條件是“親造實詣”,只有自身身體力行地實踐,才能對“道”有正確的認識。中國的“道”,從來都不是憑空口說,而是親證的體悟與實踐。 西醫講器官的“器”,總能拿出實物來。而中醫理論的一切前提,都是“氣”的問題,陰陽是氣,經脈是氣,五臟六腑也先講臟氣、腑氣。也就是說,中醫講身體,不是先講心臟、肝臟等,而是先講心經、肝經等,要講氣的問題。另外,還講先天之氣、后天之氣。并且“氣”是看不見、摸不著的,這就把中醫置于一個無法言說的尷尬境地。但在我看來,這恰恰是中醫的高級之處,高級的東西,就需要歷史慢慢來認知,希望未來人類能對中醫作出科學的描述。 P2-3
手到病除之經絡養生 十二經脈與奇筋八脈 作者簡介
曲黎敏,北京師范大學文學學士,北京中醫藥大學醫學碩士,曾任北京中醫藥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著有廣受好評的《從頭到腳說健康》《從字到人》《中醫與傳統文化》《生命沉思錄》《詩經:越古老,越美好》《詩經2:情到深處是中庸》《曲黎敏精講(黃帝內經)》系列等。 多年來,她一直致力于中醫文化的傳播,主張中國文化之“道”只有落實到“人”的層面才有意義,主張用生命之道來解讀文化和科學,認為只有當每個人都對自我的生命本能和心靈有著充分認知和反省的時候,才可能擁有對中華之道的覺悟和健康自在的人生。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煙與鏡
- >
山海經
- >
我與地壇
- >
莉莉和章魚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