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名人傳/[法]羅曼·羅蘭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5733107
- 條形碼:9787505733107 ; 978-7-5057-3310-7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名人傳/[法]羅曼·羅蘭 本書特色
★紀念那些教會我們如何生與死的人。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羅曼·羅蘭代表作,翻譯家陳筱卿法文直譯無刪節!收錄《貝多芬傳》《米開朗基羅傳》和《托爾斯泰傳》,深度記錄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三位偉大藝術家坎坷的命運! ★入選“人類有史以來的三十本好書”!被譯成數百種語言,影響了一個多世紀的傳世佳作! ★貝多芬:“一心向善,愛自由高于一切。” ★米開朗基羅:“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看出世界的本來面目——并且去愛它。” ★托爾斯泰:“愛是'力量的基礎'。愛是'生存的理由',是除了美之外,唯一的生存理由。” ★ 全新裝幀設計,選取貝多芬、米開朗基羅、托爾斯泰經典肖像,聚焦透視心靈的眼睛,閱讀他們的一生,凝視現實的自我。
名人傳/[法]羅曼·羅蘭 內容簡介
《名人傳》羅曼?羅蘭的代表作。由《貝多芬傳》《米開朗基羅傳》和《托爾斯泰傳》組成,他們都是人類歷史上極富天才而建功至偉的的人物。作者把握這三位藝術家的共同之處,著力刻畫他們在坎坷、困頓的人生征途上歷盡苦難而不改初衷的心路歷程,凸現他們崇高的人格、博愛的情感和廣闊的胸襟,描寫了處于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三位偉大藝術家的精神力量和心靈之美!
名人傳/[法]羅曼·羅蘭 目錄
譯者序 I
**部 貝多芬傳
序 言 3
貝多芬傳 5
貝多芬的遺囑 33
貝多芬書信選 37
貝多芬思想集 51
第二部 米開朗基羅傳
序 言 57
序 篇 61
上篇 斗爭 72
下篇 舍棄 112
結束語 154
第三部 托爾斯泰傳
序 言 163
托爾斯泰傳 165
托爾斯泰遺作簡析 281
亞洲對托爾斯泰的反響 288
托爾斯泰逝世前兩個月寫給甘地的信 302
作者年表 307
名人傳/[法]羅曼·羅蘭 節選
貝多芬傳 一心向善,愛自由高于一切。 就是為了御座,也絕不背叛真理。 ——貝多芬 (1792 年手冊) 他矮小粗壯,一副運動員的結實骨架。一張土紅色的闊臉龐,只是到了垂垂老矣臉色才變得蠟黃、病態,特別是冬季,當他蟄居室內,遠離田野的時候。他額頭突起,寬大。頭發烏黑,厚實濃密,好像梳子都從未能梳通過,毛戧立著,似“墨杜薩頭上的蛇”。雙眼閃爍著一種神奇的力,使所有看到它的人都為之震懾 ;但大多數人會弄錯其細微差異。由于兩只眼睛在一張褐色悲壯的臉上放射出一道粗野的光芒,人們一般都以為眼睛是黑色的 ;其實不是黑色,而是藍灰色。這兩只很小而又深陷的眼珠興奮或激憤時 會突然變大,在眼眶里轉動,映出它們夾帶著的一種奇妙真理的全部思想。它們常常朝天投去一抹憂愁的目光。鼻頭寬大短方,一張獅面臉。一張細膩的嘴,但下唇向前超出上唇。牙床十分可怕,仿佛連核桃都能咬碎。右下頦有一個深深的酒窩兒,使臉看上去很不對稱。莫舍勒斯說 :“他笑起來很甜,交談時,常帶著一種可愛而鼓舞人的神情。與之相反,他的笑卻是不對勁兒的、粗野的、難看的,但笑聲并不長。”——那是一個不習慣歡樂的人的笑。他平時的表情很陰郁,似“一種無法醫治的憂傷”。1825 年,雷斯塔伯說看見“他溫柔的眼睛及其揪心的痛苦”時,需要竭盡全力來忍住流淚。一年后,布勞恩·馮·布勞恩塔爾在一家小酒店里碰到他,他正坐在一個角落里,抽著一支長煙斗,雙目緊閉,仿佛隨著死神的臨近,他越來越這樣了。有個朋友跟他說話,他凄然地微微一笑,從口袋里掏出一個小小的談話本,并用其聾子常有的尖聲讓對方把想要他做的寫下來。——他的臉色經常變化,或是突然有靈感出現,甚至是在街上,會使行人嚇一大跳,或是他正彈琴時被人撞見的時候。“面部肌肉常常隆起,青筋暴跳 ;野性的眼睛變得分外嚇人 ;嘴唇發抖 ;一副被自己召來的魔鬼制伏的巫師的神態。”如同莎士比亞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利烏斯·貝內迪克特說 :“像李爾王。”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于 1770 年 12 月 16 日生于鄰近科隆的波恩的一所破屋的可憐的閣樓上。他祖籍弗朗德勒。父親是個既無才華又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親是個女傭,是廚師的女兒,**次嫁給一個男仆,丈夫死后,改嫁貝多芬的父親。 苦難的童年,缺少被家庭溫馨呵護著的莫扎特那樣的家庭溫暖。自一開始,人生就向他顯示出像一場凄慘而殘暴的戰斗似的。他父親想到用他的音樂天賦,把他吹得如同一個神童。四歲時,父親就把他一連幾個小時地釘在羽管鍵琴前,或給他一把小提琴,把他關在房間里,壓得他透不過氣來。他差一點因此而永遠厭惡藝術。父親必須使用暴力才能使貝多芬學習音樂。年少時的他就得為物質生活而操心,想法掙錢吃飯,為過早的重任而發愁。十一歲時,他進了劇院樂團 ;十三歲時,他當了管風琴手。1787 年,他失去了他崇敬的母親。“對我來說,她是那么善良,那么值得愛戴,我的*好的朋友!啊,當我會喊‘媽媽’這個甜蜜的稱呼,而她又能聽得見的時候,誰能比我更幸福呀?”她死于肺結核 ;貝多芬以為自己也染上了這同樣的病 ;他常常覺得不舒服 ;除此以外還有比病痛更加殘酷的憂郁。十七歲時,他成了一家之主,擔負起對兩個弟弟的教育重任 ;他羞愧地被迫要求酗酒成性的父親退休,后者已無力支撐門戶 :人家把父親的養老金都交給了兒子,免得他胡花亂用。這樁樁件件的悲慘事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痕。他在波恩的一家人家找到了一個親切的依托,那是他始終珍視的布勒寧一家。可愛的埃萊奧諾雷·德·布勒寧小他兩歲。他教她音樂,并領她走向詩歌。她是他童年的伙伴 ;也許二人之間有了一種十分溫柔的感 情。埃萊奧諾雷后來嫁給了韋格勒醫生,后者也是貝多芬的好友之一 ;直到*后,他們之間都一直保持著一種恬靜友情,這可以從韋格勒和埃萊奧諾雷與忠實的老友之間的書信往來得到印證。當三個人都垂垂老矣時,友情更加動人,而且心靈仍如從前一樣的年輕。 盡管貝多芬的童年非常的悲慘,但他對童年,對童年待過的地方,始終保存著一種溫馨而凄涼的回憶。他被迫離開波恩,前往幾乎度過了其整個一生的維也納,在大都市維也納及其無聊的近郊,他從未忘懷過萊茵河谷以及他稱之為“我們的父親河”的莊嚴的萊茵河,它的確是那么的活躍,幾乎帶有人性,仿佛一顆巨大的靈魂,無數的思想和力量在河里流過,沒有任何地方比親切的波恩更加的美麗,更加的威武,更加的溫柔,萊茵河以它那既溫柔又洶涌的河水浸潤著它濃蔭掩映、鮮花遍布的堤坡。在這里,貝多芬度 過了他的頭二十年 ;在這里,他少年的心靈之夢形成了——那一片片的草原好像懶洋洋地漂浮在水面上,霧氣籠罩著的白楊、矮樹叢和垂柳,以及果樹,都把它們的根浸泡在平靜但湍急的水流中——還有那些村莊、教堂,甚至墓地,也懶洋洋地睜著好奇的眼睛俯瞰著河岸——而在遠處,泛藍的七峰山在天彎里繪出昏暗的身影,山上已成廢墟的古堡矗立著,瘦削而古怪的輪廓顯現出來。他的心永遠地維系在這片土地上,直到生命的*后一刻,他仍夢想著再見到它,但始終未能如愿。“我的祖國,我出生的美麗的地方,在我眼里,始終與我離開它時一樣的美麗,一樣的明亮。” 革命爆發了 ;它開始席卷歐洲 ;它占據了貝多芬的心。波恩大學是新思想的中心。貝多芬于 1789 年 5 月 14 日注冊入學 ;他聽未來的下萊茵州檢察官、著名的厄洛熱·施奈德教授在該校上的德國文學課。當攻克巴士底獄的消息傳到波恩時,施奈德在課堂上朗誦了一首激情昂然的詩,激起了同學們的熱情。第二年,他發表了一本革命詩集。在預訂者的名單中,可以看到貝多芬和布勒寧家人的名字。 1792 年 11 月,當戰爭逼近時,貝多芬離開了波恩。他前往德意志的音樂之都維也納,在那兒定居下來。途中,他遇到向法國挺進的黑森軍隊。想必他的愛國之情又油然而起了。1796 年和 1797年,他把弗里貝格的戰斗詩篇譜成了曲 :一首《出征歌》和一首合唱曲《我們是偉大的德意志人民》。但他想歌頌大革命的敵人純屬枉然 :大革命已征服世界,征服了貝多芬。自 1798 年起,盡管奧地利和法國的關系緊張,但貝多芬仍同法國人,同使館,同剛到維也納的貝爾納多特將軍過從甚密。在交往之中,他的共和派情感彌足堅定,而且人們可以看到在他以后的歲月中,這種情感得到了更大的發展。 這一時期,施坦豪澤替他畫的一張像,較好地表現了他當時的形象。與貝多芬以后的畫像相比較,這幅畫像無異于蓋蘭的波拿巴畫像之于其別的畫像,那是一張嚴峻的臉,充滿著野心勃勃的烈焰。畫中的貝多芬比實際年齡顯得小,瘦瘦的,筆挺的,高領口使他僵直,目光不屑和緊張。他知道自身的價值 ;他相信自己的力量。1796 年,他在筆記里寫道 :“勇敢不屈!盡管身體虛弱,但我的天才將會得勝的……二十五歲!這不已經到了嗎!我二十五歲了……人必須在這一年顯示出他的完整的人來。”伯恩哈德夫人和格林克說他很傲慢,舉止粗俗,陰郁,說話時帶有很重的外地口音。但是,唯有幾個密友了解他藏匿在這種傲然的笨拙下的善良心地。他在給韋格勒寫信時,**個念頭便是 :“譬如,我看見一個朋友手頭拮據 :如果我的經濟能力使我無法立即接濟他的話,我就只要坐到書桌前,不大一會兒,我就使他擺脫了困境……你看這有多美。”在稍遠處,他又寫道 :“我的藝術應該為窮人們的利益做出貢獻。” 苦痛已經敲響了他的門 ;它纏住了他,不再離去。在 1796 年到 1800 年間,重聽開始嚴重起來。耳朵晝夜不停地嗡嗡直響 ;他的內臟也使他痛苦不堪。他的聽力越來越下降。有好幾年工夫,他都沒把這事告訴任何人,連他*親愛的朋友都沒告訴 ;他總躲著別人,免得自己的殘疾被人發現 ;他獨自深藏著這個可怕的秘密。但是,1801 年時,他無法再隱瞞了 ;他絕望地告訴了他的朋友中的兩位——韋格勒醫生和阿曼達牧師 :“我親愛的、我善良的、我真摯的阿曼達……我多么希望你能經常待在我的身旁啊!你的貝多芬真的太不幸了。你知道,我自身的*高貴的部分,我的聽力,大大地衰退了。我們常在一起的時候,我就已經感覺到有點病兆了,但我一直瞞著 ;但這之后,就越來越糟糕……我能治好嗎?我當然 是抱著這一幻想的,但希望渺茫 ;這樣的一些疾病是*無法醫治的。我不得不悲慘地生活著,躲開我所喜愛和對我彌足珍貴的所有一切,而這又是在一個如此悲慘、如此自私的世界里!……我得隱藏在凄慘的聽天由命之中!當然,我確實是想過要戰勝所有這些災禍 ;但這又如何可能呢?……” 他在寫給韋格勒的信中說 :“……我在過著一種凄慘的生活。兩年來,我避開所有的交往,因為我不可能與人交談 :我是個聾子。如果我干著其他一些行當,倒也無妨 ;但在我的這種行當里,這是一種可怕的情況。我的仇敵不少,他們對此會說些什么!……在劇院里,我必須坐得特別靠近樂隊才行,否則我就聽不見演員們的道白。如果我坐得稍微遠一點的話,我連樂器和歌聲的高音都無法聽見……當別人輕聲說話時,我幾乎聽不見,但要是別人大聲喊叫時,我又難以忍受……我常常詛咒自己的一生……普呂塔克 引導我聽天由命。如果可能的話,我卻想同命運挑戰 ;但是,在我一生中的有一些時刻,我是上帝*可憐的造物……聽天由命!多么悲慘的隱忍啊!然而,這卻是我所剩下的唯一的路!” 這種悲劇式的愁苦在這一時期的一些作品中有所表現,如作品第十三號的《悲愴奏鳴曲》(1799),尤其是作品第十號的鋼琴曲《第三奏鳴曲》的廣板(1798)。奇怪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帶有這種愁苦,還有許多作品,諸如歡快的《七重奏》(1800)、清澈的《**交響樂》(1800)等,都反映著一種年輕人的無憂無慮。想必是一定得有一段時間才能讓心靈習慣于痛苦。心靈極其需要歡樂,所以當它沒有歡樂時,它就得自己制造歡樂。當“現在”太殘酷的時候,它就在“過去”生活。過去的幸福時光不會一下子消失;它們的光芒在不復存在之后仍將長久地照耀著。在維也納單寒羈旅的貝多芬,常隱忍于對故鄉的回憶之中;他當時的思想中充滿了對故鄉的思念。《七重奏》中以變奏曲出現的行板的主題就是一支萊茵歌謠。《**交響曲》也是一個贊美萊茵河的作品,是青少年笑迎夢幻的詩歌。它是快樂的,慵懶的 ;人們在其中可以體味出取悅于人的那種欲念和希望。但是,在某些段落中,在《引子》里,在某些低音樂器的明暗對比里,在荒誕的諧謔曲里,人們多么激動地發現那青春的面龐上顯露的未來天才的目光。那是波提切利在《圣家庭》中所畫的嬰孩的眼睛,人們從中已經可以看出不久將至的悲劇了。 除了這些肉體的痛苦而外,又增添了另一種苦痛。韋格勒說他從未見過不帶強烈感情的貝多芬。這些激情似乎一直是純潔無邪的。激情和歡娛之間毫無相干。人們今天將二者混為一談,那證明大多數人愚昧無知,不懂得激情以及激情之難求。貝多芬在心靈中有著某種清教徒的東西 ;粗俗的談論和思想令他厭惡;在愛情的神圣方面,他有著一絲不茍的看法。據說,他不能原諒莫扎特,因為后者糟蹋自己的才華去寫《堂·璜》。他的摯友辛德勒肯定地說 :“他帶著一種童貞走過了一生,從未有過任何脆弱需要責備自己的。”這樣的一個人生來就要受到愛情的欺騙,是愛情的受害者。他就是這樣。他不斷地癡情地去戀愛,他不斷地夢想著幸福,但幸福一旦破滅,隨即便是痛苦的煎熬。必須在那種愛情和高傲的反抗的交替之中去尋找貝多芬*豐富的靈感的源泉,直到他到了其性格之激昂隱忍于悲苦之中的年歲為止。 1801 年,他的激情的對象好像是朱麗埃塔·居奇亞迪,他把他那著名的名為《月光奏鳴曲》的佳作(第二十七號之二,1802)題獻給了她。他在給韋格勒的信中寫道 :“我現在以一種更溫馨的方式在生活,并且與人接觸的也多了……這一變化是一位親愛的姑娘的魅力促成的 ;她愛我,我也愛她。這是我兩年來所擁有的初次幸福時光。”他為此卻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首先,這段愛情使他更加感受到自己殘疾之苦,以及使他不可能娶這個他所愛的女子的境況之艱難。再者,朱麗埃塔風騷,稚氣,自私;她使貝多芬很痛苦,而且,1803 年 11 月,她嫁給了加倫貝格伯爵。這類激情摧殘著心靈 ;而像貝多芬那樣,心靈已經被病魔弄得脆弱了的時候,這類激情有可能把心靈給毀滅了。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他似乎要一蹶不振的時刻。他經歷了一場絕望的危機,我們從他的一封信中了解了這一點,那是他當時寫給他的兩個弟弟卡爾和約翰的遺囑,上面注明“待我死后方可拆閱并執行”。這是反抗的和撕心裂肺的痛苦的吶喊。聽見這種吶喊不能不讓人悲從中來。他幾乎要去結束自己的生命。只是他那不屈不撓的道德情操阻止了他。他痊愈的*后希望破滅了。“甚至曾一直支撐著我的那崇高的勇氣也消失了。啊,主啊,向我顯示一天,僅僅一天的真正歡樂吧!我已經很久沒有聽到歡樂那深邃的聲音了!什么時候,啊!我的上帝,什么時候我再能見到它啊?……永遠也見不到?——不,這太殘忍了!” 這是一種垂死的悲鳴 ;不過,貝多芬又活了二十五年。他那堅強的性格不可能屈服于挫折。“我的體力比以往更加隨著智力的發展而增強……我的青春——是的,我感覺到它了——才剛剛開始。我每天都在接近我能夠隱約看到但又無法確定的目標……啊!如果我能擺脫這病魔,我將擁抱世界!……沒有任何歇息!除了睡眠,我不知道什么叫休息 ;可我很不幸,不得不比以前更多地花時間睡覺。只要我能從我的病魔中解脫一半,那就睡吧!……不,我將忍受不了病痛了。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將無法使我完全屈服……啊!千百次地享受人生是多么美好啊!” 這愛情、這痛楚、這意志、這頹喪和傲岸的交替、這些內心的悲劇,都反映在 1802 年他所寫的偉大作品之中 :附有《葬禮進行曲》的《奏鳴曲》(作品第二十六號);稱作《月光曲》的《幻想奏鳴曲》(作品第二十七號);《第二奏鳴曲》(作品第三十一號),包括仿佛一場雄偉和哀婉的獨自的戲劇化的吟誦 ;題獻給亞歷山大大帝的提琴奏鳴曲(作品第三十號);《克勒策奏鳴曲》(作品第四十七號);根據格萊爾的詞譜的六支英勇悲壯的宗教曲(作品第四十八號)。1803 年的《第二交響曲》更多地反映的是他年少時的愛情 :可以感覺得到,他的意志占了上風。一種無法抗御的力量把他那陰郁的思想悉數滌蕩。生命的沸騰掀起了音樂的終曲。貝多芬渴望幸福 ;他不愿相信自己的不幸是無法醫治的 :他渴望治愈,他渴求愛情 ;他充滿著希望。 在這些作品的好幾部中,人們為其進行曲的戰斗的節奏之強烈和緊湊所震撼。這在《第二交響曲》的快板和終曲中尤其明顯,但特別是在獻給亞歷山大大帝的奏鳴曲的**章中,更加的突出。這種音樂所特有的英雄氣概使人聯想到產生它的那個時代。大革命正在抵達維也納。貝多芬為它所激動。賽弗里德騎士說道 :“他在親朋好友中間主動談論政局,他用罕見的聰穎、清晰明確的目光評判著。”他所有的同情都傾注于革命思想。晚年時*了解他的朋友辛德勒說 :“他喜歡共和原則。他支持無限制的自由和民族的獨立……他希望大家齊心協力創建共和的政府……他希望在法國舉行全民選舉,希望波拿巴能把這種選舉搞起來,從而奠定起人類幸福的基礎。”他如同革命的古羅馬人,受著普呂塔克思想的熏陶,夢想著一個由勝利之神——法國的**執政——建立的英雄共和國,因而他一連寫出了《英雄交響曲 :波拿巴》(1804)、帝國的史詩和《第五交響曲》的終曲,光榮的史詩。**支真正的革命樂曲——時代之魂——在其中再現了,巨大的事件在偉大的孤獨的心靈中顯得極其強烈和純潔,即使與現實接觸也毫不減弱。貝多芬的面容在其中顯現著,帶著這些史詩般的戰爭的色彩。在他這一時期的作品中,到處都有著它們的影子,也許他自己并不知道 :在《科里奧蘭序曲》(1807)中,暴風雨在呼嘯 ;在《第四四重奏》(作品第十八號)中,其**章就與這個序曲有許多的相似之處 ;在俾斯麥談到的《熱情奏鳴曲》(作品第五十七號,1804)中也是如此,俾斯麥說 :“如果我經常地聽它,我會永遠英勇頑強的。”在《埃格蒙特序曲》,直至《降 E 大調鋼琴協奏曲》(作品第七十三號,1809),連技巧的炫耀都是壯烈的,仿佛千軍萬馬在奔騰——這又有什么好驚訝的呢?貝多芬在寫關于一位英雄之死的《葬禮曲》(作品第二十六號)時,比《英雄交響曲》中的英雄更加值得歌頌的將軍霍赫即將戰死在萊茵河畔,其紀念碑仍矗立在科布倫茲和波恩之間的一座小山丘上——貝多芬就是在維也納也目睹了兩次革命的勝利。1805 年 11 月,《菲岱里奧》首演時,是法國軍官前往觀賞的。住在洛布科維茲家里的是巴士底獄的攻克者于蘭將軍,洛布科維茲是貝多芬的朋友和保護人,他把他的《英雄交響曲》和《第五交響曲》題獻給了他。1809 年 5 月 10 日,拿破侖駐軍舍恩布倫。不久,貝多芬便仇恨起法國的征服者們來。但他那法國人的史詩般的狂熱仍沒少感受到 ;凡是不能像他一樣地去感受這種狂熱的人將只能對他的這種行動與勝利的音樂一知半解。
名人傳/[法]羅曼·羅蘭 作者簡介
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1866—1944),法國思想家、文學家,被譽為“歐洲的良心”。出生于法國中部克拉姆西小鎮。在獲得羅馬法國文學院藝術博士學位后,他回到母校巴黎高等師范學校,講授音樂史,同時開始文藝創作。 早期的創作以劇本為主,但因題材廣泛涉及政治而無法發表,他也因此而離婚。從1903年開始,羅曼??羅蘭連續創作了《貝多芬傳》(1903年)、《米開朗琪羅傳》(1906年)、《托爾斯泰傳》(1911年),合稱《名人傳》。從1890年開始,羅曼??羅蘭窮二十年之功,創作了巨著《約翰??克利斯朵夫》。1913年,他獲得法蘭西學院特高文學獎;1915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二體千字文
- >
我與地壇
- >
隨園食單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自卑與超越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