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阮章競文存::回憶錄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0222126
- 條形碼:9787530222126 ; 978-7-5302-2212-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阮章競文存::回憶錄卷: 本書特色
《阮章競文存》分為戲劇卷、詩歌卷、散文卷、小說卷、回憶錄卷、書信卷、札記卷、筆記卷,收錄作家、“老革命”阮章競一生所有重要作品,共七卷。這套書有著強烈的時代特征,從中不僅可見作者的心路歷程,亦可見出中國當代政治思想文化的變遷,也是中國文學一路走來的很好見證。本冊為該文存的回憶錄卷。
阮章競文存::回憶錄卷: 內容簡介
《阮章競文存回憶錄卷》是阮章競回憶人生而寫成的自傳體文字。書中字里行間充滿著作者的愛國主義情懷,對正義必勝的信心,展現了歷史進程中中國人民和共產黨一次次英勇的斗爭、堅定的信念,是弘揚紅色文化的佳作。文學價值之外,史料價值更顯獨特。
阮章競文存::回憶錄卷: 目錄
故鄉歲月
**部 童年
**章 故鄉的山山水水
第二章 童年
第三章 風土·鄉情
第四章 我要讀書
第五章 鼐琨學校
第六章 迷信的母親
第七章 作新學校
第八章 為了多賺幾個銅板
第九章 可怕的更館
第十章 大壞蛋陳錫
第十一章 我的家,怎么啦?
第十二章 夜半,母親常哭泣
第十三章 動蕩的大海
第十四章 誰是土匪?
第十五章 小葉子,該漂向何處?
第二部 少年
**章 告別童年
第二章 大石橋頭
第三章 我的師父馮阿裊
第四章 生意興隆
第五章 三個畫工
第六章 我的遠房姐姐
第七章 買菜錢哪里去了?
第八章 不,我不是裝病!
第九章 棚廠一家
第十章 來了個風水先生
第十一章 是我打掉他兩顆牙!
第十二章 馮老板和工人師傅
第十三章 仵作寮,真可怕!
第十四章 我逃跑回家
第十五章 可不敢再賭錢了!
第十六章 鐵匠怎么會死呢?
第十七章 馮阿培也死了!
第十八章 馮老板再遷墳
第十九章 灰暗的山林
第二十章 媽媽,我有三十三元錢!
第三部 夜茫茫
**章 春天
第二章 白蘭花開了
第三章 重到大石橋頭
第四章 道館門前
第五章 我家的華僑親戚
第六章 珠江東去
第七章 “九一八”
第八章 天涯藝術學院
第九章 城里的名流
第十章 拱北關外
第十一章 無賴的世道
第十二章 我坐牢了
第十三章 這世界,不公道!
第十四章 海角,天涯
第十五章 媽,我會回來的!
第十六章 “山東號”郵輪上
異鄉歲月
**部 大上海
第二部 太行山
**卷 初到太行山
**章 第十三軍游擊司令部
第二章 在政治部里
第三章 情況突變
第二卷 第二戰區獨立游擊**支隊
**章 改編
第二章 爭論
第三章 游擊
第三卷 初學創作
**章 建立太行山劇團
第二章 演出
第三章 邁出**步
第四卷 流動、擁蔣和文化運動
**章 大流動
第二章 擁蔣大會
第三章 太行山的文化事業
第四章 民族形式問題
第五卷 反對投降派
**章 反對投降“反共”活動
第二章 打退朱懷冰
第六卷 百團大戰前后
**章 教書、學習、寫作
第二章 百團大戰
第三章 在掃蕩中
第七卷 艱苦歲月
**章 困難的時代
第二章 與劇團小別
第三章 《未熟的莊稼》及其他
第四章 五月大掃蕩
第八卷 迎接勝利
**章 劇團瑣事
第二章 “脫褲子”整黨整風
第三章 新的環境和任務
第四章 抗戰勝利之后
附錄一 我不能忘記的阮章競——《大上海》整理者后記
附錄二 《太行山》整理者后記
附錄三 《異鄉歲月》編書后記
阮章競著作出版年表
《阮章競文存》編后記
阮章競文存::回憶錄卷: 節選
**部 童年 **章 故鄉的山山水水 我的家鄉,地處珠江三角洲,東面瀕臨珠江口,西面緊挨西江。過去叫香山縣,傳說是縣內的五桂山繁花似錦、芳馨四溢而得到這個好聽的名字。孫中山先生逝世之后,為了緬懷這位偉大的民主革命家,才改稱中山縣,現在是中山市,城名石岐。石岐城里有座煙墩山,山頂有座叫“文筆”的七層花塔。這塔也的確像一管筆豎在山頂上。每天中午,山頂就放炮報時。我小時候常跑到象山(也叫“牛信山”)那個人工筑成的圓圓的山頂上,聽放炮。天氣晴朗,還能看見炮煙上天哩。 從石岐城前流過的江,叫岐江。岐江分出一道水向西南流去,然后匯合西江,從珠江口入海,過去叫象江,現在叫獅江。沿江兩岸,長著好多很老的水松樹。這種樹很高挺、瘦硬,葉子像柏樹葉,樹根是軟的,有浮力,不沉水。疍民(水上居民)用這種水松根做成葫蘆,染上紅色,拴在嬰兒背上,這樣孩子即使掉下水去,也不會下沉。在這道岐江的分支獅江邊上,有三座因形態似動物而命名的小山:北邊的叫象山,當中的叫鵝瘤山,南邊的叫獅山。這個地方自古以來叫象角。 這就是我出生的故鄉。 象角是個大鄉,以阮、彭、陳、林四大姓為主。姓阮的人家*多,可也多窮人,沒出過什么書香門第。我小時候見到的讀書人,多數是地主、富農、商人或華僑子弟。倒是第二大姓彭氏人家、第三大姓陳氏人家,出過幾個書生文士。特別是彭氏家族,出過一兩個舉人,我小時候看見彭氏大宗祠門外,立著用石板夾著的高高的舉人旗桿。陳氏大宗祠,好像也立著這樣的舉人旗桿。可是阮氏和林氏的大宗祠門外,沒有立過這種顯示煊赫的標志。但有一年,我見過在阮氏大宗祠門壁上,張貼過一張木版印刷的、填上名字就成了“貴府少爺阮××”,在什么大學畢業的喜報,這就很唬人了。許多人認為這是光宗耀祖,出了個非同小可的人物了。真是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可見那時的知識分子,少得多么可憐。 在象山山坡上,有一座居住著五六十戶人家的街坊,古時叫神坑,現在叫新亨街。人們都稱其為神坑星村尾。可是老人們說這個地方古時是大海海邊,姓阮的祖先是*早來到這里的。所以住在這坡上的人,除了很少的幾戶,余下的都姓阮。他們當中有造船工、纖夫、木工、泥瓦工、油漆工、小販,還有三幾戶乞丐和一戶走江湖賣藥、賣武的藝人。許多人家租種祠堂、廟宇和地主的土地,被地租和交不清的稅、還不清的高利貸壓得喘不過氣來。所以,凡是到外國或外地發了財回來的人,都要搬離新亨街,到下底塘、陂下蓋新居。在新亨街是這樣,在象角也是這樣,凡是發了大財、做了官的人就搬到縣城居住。新亨街從來就沒出過一個正經的讀書人,連一個能當小學教員的都沒有。只有一個例外,就是我家東鄰,出了一個在外面官府衙門當文書、記錄之類的小官吏。這就是我的出生地——象角新亨街的文化狀況。 這個自古以來叫象角的大鄉,自一九五二年重新劃分、調整行政村時分成了兩個鄉,一叫象角鄉,一叫圣獅鄉。可是不管怎么分,每當有人問我哪一個是我的老家,我都會很自然地說:象角、圣獅,都是我的故鄉。我對我的出生地非常眷戀。每當我想起光著腳丫子,在這塊土地上學會走路;赤著身子,在獅江(獅窖河)學會游泳;孩子們在獅江打水仗,頭頂軟泥團,一邊游水一邊打鬧的情形,我是多么快樂啊!我還想起和同齡孩子扎水猛子,潛過獅江鬧比賽的歡樂。我喝這道水長大,這道水為我沖走了那么多辛酸眼淚,可為什么要分為兩鄉?我不懂。我只知道:我是在這三座小山上,這道江水中,這片綠色的山山水水間長大的。 P3-5
阮章競文存::回憶錄卷: 作者簡介
阮章競(1914.1~2000.2),中國詩人、畫家,出生在廣東省中山市沙溪鎮一戶貧苦漁民家里,只上過4年鄉村小學。13歲輟學做油漆店學徒,刻苦自學。20歲到上海謀生。后投身抗日救亡歌詠活動,成為人民音樂家冼星海的學生。 1937年12月北上太行山,參加八路軍,擔任八路軍總部太行山劇團藝術指導員、團長。以文藝為武器,動員組織民眾參加抗日戰爭。期間他大量收集民歌民謠,加以提煉創新,創作出一系列民歌體的戲劇、敘事詩,確立了在中國詩歌史上的地位。代表作有大型歌劇《赤葉河》、長篇敘事詩《圈套》等。1949年創作的長篇敘事詩《漳河水》,被文學史家稱為中國新詩民族化的典范之作。 阮章競還是一位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家,他的童話詩《金色的海螺》獲得第二屆中國兒童文學創作一等獎,譯成多國文字。 阮章競一生酷愛繪畫,在中國水墨畫、油畫棒畫和金石篆刻方面有深厚造詣。出版有《阮章競繪畫篆刻選》。 阮章競的后半生專注于以小說形式反映偉大的抗日戰爭,著有長篇小說《山魂》三部曲:《霜天》、《晴嵐》、《青春祭》。 曾在中共中央華北局宣傳部、中國作家協會、河北省委、北京市人大常委會任職;先后擔任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作家協會主席、名譽主席。
- >
姑媽的寶刀
- >
二體千字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山海經
- >
推拿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