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戀地情結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58091
- 條形碼:9787100158091 ; 978-7-100-15809-1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戀地情結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對文化地理學、文化研商務印書館歷來重視移譯世界各國學術名著。從五十年代起,更致力于翻譯出版馬克思主義誕生以前的古典學術著作,同時適當介紹當代具有定評的各派代表作品。幸賴著譯界鼎力襄助,三十年來印行不下三百余種。確信只有用人類創造的全部知識財富來豐富自己的頭腦,才能夠建成現代化的社會主義社會。這些書籍所蘊藏的思想財富和學術價值,為學人所熟知,毋需贅述。這些譯本過去以單行本印行,難見系統,匯編為叢書,才能相得益彰,蔚為大觀,既便于研讀查考,也利于文化積累。
戀地情結 內容簡介
《戀地情結》作為段義孚的成名作,主要講述人與周圍環境的關系。隨著城市的建設和發展,人們感受到了環境的巨大變化。但是,這些關注,更多是從環保和生態的角度,而對于人在情感上與環境的關聯,很少觸及。段義孚的這本書恰恰就是從這一點上來論述。環境不僅作為人們的資源攫取地和需要加以適應的物理場所,環境也是人在實踐中建構的人文場所,人將他的價值、情感置于其中,人文豐富了大地景觀的生態狀況,地方景觀豐富了人的情感體驗。本書用一些明確的概念來理解和解釋人與地方的這種情感關聯。
戀地情結 目錄
1.前言
2.感知的一般性質:感覺
視覺
手與觸覺
聽覺
嗅覺
感官的綜合作用
感知與行動
3.一般的心理結構和反應
理性化
人類可感知的尺度
分段
組對
矛盾的調和
物質和宇宙模式
和諧整體、兩極分化和宇宙模式
代表意義和世界觀
顏色心理學和象征意義
空間心理學和象征性
4.民族中心主義對稱性空間性
民族中心主義
無文字民族的民族中心主義和宇宙圖景
中國人的民族中心主義
古希臘地圖
T-O地圖
位于世界中心的歐洲
陸半球的中心
例外
5.個人的世界:個體差異和取舍
個體生理差異性
稟性天賦態度
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
城市與近代詩歌
弗吉尼亞伍爾芙和她漸逝的世界
禁欲主義者的脾氣秉性
性別
年齡
嬰兒期
少年期
孩童和他們開放的世界
老年期
……
6.文化經驗環境態度
7.環境感知世界觀
8.戀地情結與環境
9.環境與戀地情結
10.從宇宙到景觀
11.理想的城市與超越性的符號
12.物質環境與城市生活方式
13.美國城市:象征主義、形象化與認知
14.郊區和新城:對環境的探求
總述和結論
索引
譯后記
戀地情結 節選
如果有人宣稱自已“熱愛全人類”,反會引起他人的懷疑、與類似,戀地情結倘若指向一個龐大的領地,也會淪為虛假。人理需求是建立在一個尺度適當的地域當中的。適當的尺度能人的感知和地域之間建立起良好的關系。倘若一片地域又正好是個自然地理單元的話,人們就能與它建立起一種更為緊密的關系了。人的情感無法覆及一個帝國,因為帝國是一個憑權力拼湊起來的聚合物,其內部處于異質狀態。而與帝國相對的是故土(pays),它擁有歷史的傳承性。故土可以是一個自然地理單元,如個山谷、一片海域,一片石灰巖的出露區等等,尺度足夠小,使人能夠親近它、認識它。現代國家是位于帝國與故土之間的形態,在定程度上有歷史的傳承性。較帝國來說,現代國家的權力已大為分散化,權力也不是能將民眾聯系起來的*有力的紐帶。但另一方面,現代國家的尺度又太大,以至于讓人們無法僅憑一己之力。 戀地情結( topophilia)是一個杜撰出來的詞語,其目的是為了廣泛且有效地定義人類對物質環境的所有情感紐帶。這絲螺在強度、精細度和表現方式上都有著巨大的差異。也許人類對環境的體驗是從審美開始的。美感可以是從一幅美景中獲得的短暫快樂,也可以是從稍縱即逝但豁然顯現的美之中獲得的強烈愉悅。人對環境的反應可以來自觸覺,即觸摸到風、水、土地時感受到的快樂。更為持久和難以表達的情感則是對某個地方的依戀,因為那個地方是他的家園和記憶儲藏之地,也是生計的來源。其實,戀地情結并非人類*強烈的一種情感。當這種情感變得很強烈的時候,我們便能明確,地方與環境其實已經成為了情感事件的載體,成為了符號。在希臘悲劇詩人歐里庇得斯的筆下,人類的情感具有重要性的順序,或許這適合于所有的男人。他寫道:妻子,沐浴在陽光下的愛人,雙眸盈滿了美麗的海潮。春季,大地到處鮮花盛開、流水潺潺,有那么多值得贊美的景色。但對于那些尚無子嗣卻滿心期昐的人來說,新生命給屋子帶來的光明才是*可人、*讓人歡喜的東西。 ……
戀地情結 作者簡介
段義孚(Yi-fu Tuan,1930-)當代華裔地理學家,美國科學院和英國科學的雙料院士。現為美國威斯康星-麥迪遜大學地理系的榮退教授,也是北京師范大學客座教授。他的人本主義地理學思想在西方地理學界,以及與西方關系密切的其他地方的地理學家,都產生了重大影響。他將人的種種主觀情感與地理環境的豐富關系進行了極具智慧的闡發,吸引了眾多學者的目光。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蜚聲于世界人文地理論壇。
- >
二體千字文
- >
山海經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史學評論
- >
朝聞道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