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清物十志:文人之物的意義世界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331255
- 條形碼:9787301331255 ; 978-7-301-33125-5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清物十志:文人之物的意義世界 本書特色
1.正值傳統文化和考古文物熱,從物的現象深入中國藝術精神的精髓 2.從哲學美學的高度省思中國文化與士人生活,有深度有趣味 3.行文流暢自然,語言優美如畫,圖文相得益彰 4.四色印刷,裝幀典雅,精美可藏 “清濁之辨”是中國哲學的基本命題,也是千百年來中國文人置身人文世界與現實世界時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而“人”與“物”的對話正是其間的核心線索。李溪追本溯源,從幾、琴、劍、硯、亭、杖、石、古、茶、菜十種物件與文人生活的意義聯結入手,調動大量文學、哲學與藝術典籍,書寫了一部別致的中華文明精神史。這本《清物十志:文人之物的意義世界》不但向古典傳統致意,對于人們應當如何在物質高度發達的當下自處也充滿了啟示力。 ——陳鼓應(北京大學哲學系人文講席教授)
清物十志:文人之物的意義世界 內容簡介
在唐宋以降的中國,哲學的沉思實實在在地浸潤到了生活的各個角落,*終呈現出一種難以言說的風雅。文人之雅,并非一種被設定的特殊品味,也不是某種特定的文化習性,而恰恰是經由長久的省思演變來的一種生活態度。在以物為代表的生活世界的營建上,中國哲學的省思是超拔的。
本書是關于中國古代文人之物的思想史研究。正文部分有十章,每一章專門研究一種文人之物,如幾、琴、劍、硯、亭、杖、石、金石鼎彝、菜等,通過大量詩文和圖像的印證,講述中國文人在詩畫中對十件物事的書寫與親歷。文人在對文人之物的親近、體察、反省和表達中,建立起了一個區別于世俗邏輯的生活世界。在這一世界中,“物”褪去了它們在歷史中曾作為禮器的神圣性與權力感,解脫了它們作為人的用具被捆縛、損耗的命運,抵抗了社會和知識賦予它們的等階與類型。當一切塵滓洗去后,它們終以一種清泠的面目、獨立的身影真誠地、自由地往來于天地間。它們常被文人稱為身畔的老友、知己,也廣泛地出現在了文人藝術中,這是緣于,文人之物意義世界的發現實際上也意味著文人自我認同的歷史轉型——他們不再是權力關系中的任何一方或者被社會身份、理性與價值規訓的個體,在物及其藝術的世界里,他們尋到了本真的自我。
清物十志:文人之物的意義世界 目錄
目??錄
序
??
**章 隱幾
一、正位之儀
二、今者吾喪我
三、唯我病夫,或有所用
四、傲睨千古之姿
五、于不可圖而圖之
第二章 聽琴
一、太古遺音
二、泠然至心
三、無弦得真
四、幽人自吟
五、松風竹林
第三章 掛劍
一、少年意氣
二、千載悲歌
三、士死知己
四、萬象頓挫
五、桃花劍客
第四章 銘硯
一、無名之銘
二、質成乎器
三、形化而德全
四、非相待,為誰出
五、真硯不損
第五章 坐亭
一、看世界
二、虛室生白
三、聚集與持留
四、作為“客人”的棲居
五、天地一野亭
第六章 策杖
一、扶老
二、孤往
三、醒物
四、味象
五、行遠
第七章 友石
一、石令人古
二、生之痕
三、鬼工不可圖
四、與爾為友
五、他山之石
第八章 玩古
一、遺世之美
二、博雅之學
三、三代之辯
四、古色之粲
五、骨董之憂
第九章 煎茶
一、冷泉一味
二、茶煙一縷
三、清風一碗
四、嘉期一候
五、真賞一事
第十章 種菜
一、*愛天真味
二、微物觀不足
三、走遍人間,依舊卻躬耕
四、肉味何如此味長
五、作為造化的墨戲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清物十志:文人之物的意義世界 節選
明人文集《小窗幽記》在講述園林之美時曾說“亭欲樸”,這個論斷也常被理解為古人素樸的建筑美學觀,或被解釋為具有德行意義的謙遜品格。其實,亭之樸,并不僅僅有審美的意味、道德上的要求,它還暗示了更為根本的在“生活世界”的意義上對表象的棄絕。小亭在為人們對世界的領會提供場所的同時,它自己則欣然地放棄了那種“觸目”的特點。試想,如果亭子如宮殿一樣裝飾華貴、精雕細鏤,又有無數的壁畫環繞,如果它自私地將外界的目光聚攏于自身之中,那么觀看它的人又怎么會注意到美妙的大千世界呢?晚明的祁彪佳對自家的園林“寓山”中的“選勝亭”作注云:“亭不自為勝,而合諸景以為勝。不必勝之盡在于亭,乃以見亭之所以為勝也乎!”這段話極妙地道出了亭子存在的意義:亭子不因自我而被欣賞,它是將其寓居的諸景世界變作一個勝景;并非天下的勝景都盡集于此亭,而是因為亭子的存在,人們才發現了這個世界整體的美妙。所以,“亭欲樸”在它的材質和形式之外,安置著形式的卑逝,它要在那些追逐外物的目光中隱身。與歷史中迫于政治和道德的壓力而不得不以樸素筑之的宮廷建筑不同,亭子之樸源于它“在世界之內”的存在。
亭子常常立于山丘之巔,它身體的質樸和周圍環境的幽閉,又仿若一個隱現的遠方。這時,在山麓的那位行者不會立即被它所吸引,此刻的他并無所盼望,只是試圖尋找一處休憩的場所。而當這位觀者撥開層層草木樹石,步履蹣跚地終于來此落腳時,他放下疲憊,陡然間發覺:一個世界與他相遇了。在山巔意味著視野的廣闊,而這一幽隱的所在,又讓行者免于周遭目光的煩擾。內心中“被看”的欲望被沖淡,而“看”得以自由地釋放和伸展。環顧四周,草木迤邐,湖波蕩漾,他發現自己來到了一個“*佳觀賞點”。在這里,他看到了美妙的風景。
……
亭子的誕生,基于中國建筑所呈現出的一種令人驚奇的靈活性。一座四面封閉的屋室,上有蔽日之屋頂,下有承重之柱子,屋頂和柱子中間以斗拱相連,一個骨架式的開放結構就完成了。而其各面墻壁,雖亦可擋風寒,卻并沒有力學的結構作用。四面封閉的是屋室,開其正面一面則可為堂,開其三面則為軒榭,四面皆開則為亭。唐代和之前的亭子多為四面封閉開窗,可以夜宿其中,白居易就常有“宿亭”之事,但詩人并沒有將亭子看作一個封閉的房間,相反,他們著墨于它通暢四方,是同周遭世界連接的一個地點。這種通達四方的安居,恰似海德格爾對建筑的認識,乃是人之棲居于物的所在。這一棲居不是源于實體的鑄造,而是源于在筑造之中的“無”,只有當一物聯通了內外之時,才在真正意義上實現了棲居。宋代以后,亭子是*為開敞的建筑,它完全摒棄了將居住者隔絕于外界的墻壁,因此可以說它已經不再是一間“房子”意義上的建筑,而從密閉走向了自然萬物的交通。王安石有《垂虹亭》詩云:“坐覺塵襟一夕空,人間似得羽翰通。”坐在虛空的亭子里的人,得以以虛空的胸襟感受到宇宙天地的流淌。
對這四面開敞的筑造形式,古代文人卻喜歡以“壺”來名之!皦亍笔菆@林中常用的意象,古人詩中有詠玉壺亭、冰壺亭、蓬壺亭的,今北京北海公園也有一亭題“壺中云石”!皦亍北緛碇杆渍Z中的“葫蘆”,而其“意象”的形成與有覆頂的形貌有關!妒酚洝し舛U書》中載有渤海中的方丈、蓬萊、瀛洲三座仙山,因“形如壺器”,稱為“三壺”——方壺、蓬壺、瀛壺,這三個名字,成為古人理想中的仙境之所的代名。道教中還有一個“壺公”的傳說:有個叫施存的人常拿著一壺,大如五升器,此壺可以變化為天地,中有日月如世間,施存夜宿其內,自號“壺天”,人謂“壺公”。李白《下途歸石門舊居》云:“何當脫屣謝時去,壺中別有日月天!眲⒂礤a《尋汪道士不遇》亦云:“笙歌五云里,天地一壺中!眽刂w量,僅為一甌泉水,但在古人的眼中,它可能容納的是天地日月,是別于人間的另一個宇宙。
(以上摘自《坐亭》) “石令人古”,晚明文震亨在《長物志》中的這句著名斷言,道出了古人在這一拳小物中看到的“時間”。石之為古,這看似一種常識的描述,不消說比之于人,就是比之于在這個地球上存在過的任何生命體,石也是存留更為久遠的物質?墒,同石的“壽命”不同,石令人古,顯然是由于人的存在,是人在面對這一塊頑石之時,意識到了時間的亙古綿延和個體生命相對于時間的偶然。石之古并沒有讓人將時間遺忘,相反,它喚起了自我生命對時間的自覺。
石對時間的提示寓于它的“不知年”之中。古人很早就已經認識到石的這種“獨在”。南朝僧人惠標曾作《詠孤石》云:“中原一孤石,地理不知年。根含彭澤浪,頂入香爐煙。崖成二鳥翼,峰作一芙蓮。何時發東武,今來鎮蠡川!边@孤石一爿,不知從何處來,不知往何處去。這不知之“年”是那被人的理性所截斷的、分割的時間,也即人類的一部歷史。石頭天然地遠離這一歷史性的存在。在時間的意義中,唯一能夠確知的,是經由它當下的在場,去回憶它在時間中曾經的在場。曾經的在場不可認知,但是當下的在場卻可以為它曾經的存在提供一個“地方”的信息。這塊石本置身于中原一帶,在歲月的不斷沖刷之中,如今來到了鄱陽彭蠡之濱、廬山香爐峰下。有關“過去”的一切其實都發生在詩人的“想象”中。當然,如果以今天的技術,完全可以測量出它的年代以及它曾經歷的地理環境。但是,倘若以這物理為目的而體察,那這塊石頭已不再是“在此”的石頭了。它在空間中靜默地輾轉,在千百年的時間里,都在流逝中寓于“何時”之內,而它的生命*終呈現出來的,是“今”時于“此”地的在場。不可追憶成為它今天被追憶的緣由,或者可以說,正是由于它不能為人所知的“過去”,才讓它在“此刻”呈現出來。
石在時間上的亙古莫測,同它在形體上的冷峻超拔是一體的。唐李德!额}奇石》云:“蘊玉抱清輝,閑庭日瀟灑。塊然天地間,自是孤生者!崩畹略J侵型硖朴忻钠媸詹卣,前代詩人筆下天然的孤石,此時已被置于他在洛陽平泉山莊空灑的庭院中!皦K然” 代表了一種獨在的狀態,一種對“自我”的確然態度,而“天地”則是一個被顯現的世界。《莊子·應帝王》中,列子受到壺子的啟發,認為自己所學不足,閉居三年后,“雕琢復樸,塊然獨以其形立”。他從一個沉浸于世俗中的人,變為獨立于大地之中的存在。正因為石“自是孤生者”,它本在天地間灑然獨立,而當它被置于園林時,中心安置的方式顯出它的存在是沒有“背景(context)”的。在時間上它不存在于歷史中,而在形體上它不存在于結構中。石作為一個孤獨的旅客在天地中間顯現,這天地又是由于這個場所的疏離作為永恒的“他者”而存在的。這首詩已經明確地表達了:在“清輝”和“閑庭”中,此處是遠離被規定的時空捆縛的所在。這種“孤在”的狀態令文人極有共鳴。在留園的東北一隅,名石“冠云峰”立于庭園之心,園中設水池,池中植睡蓮,中心小島,島周平地空空,中以石竹為座基,兩邊又有兩峰護持,一切的安設都為呈現這一爿蒼石孤高立于天地之間的面貌。湖石的蒼古,在這庭園之間,一目即見,蘧然而現。
……
如果說湖石上光滑而蜿蜒的褶皺是對它在長久的時間中徘徊的提示,那么石上的青苔則以有機生命的綿延呈現出石的蒼古。在文人眼中,這不斷滋長的青苔,不但不會破壞石的本質,相反還會在石成為園林中慣常景致之時,重新引起人對時間的思考。唐人劉長卿《題曲阿三昧王佛殿前孤石》詩云:“孤石自何處,對之疑舊游。氛氳峴首夕,蒼翠剡中秋。 迥出群峰當殿前,雪山靈鷲慚貞堅。一片孤云長不去,莓苔古色空蒼然!币皇仔≡姡率皶r”的況味蕩然紙上。石不為舊,卻引起詩人對舊的感悟。一種對往昔的記憶,在這石上被喚醒了,他追隨著石游于那不可知的往昔和那不可知的所在,仿佛那里是自己曾經去過的地方。那不是別處,正是太古八荒之所。原來,自己的生命本身也是如此孤在的,而只有在與石相對的此刻,才意識到了“我”的來處,也才意識到天地間“我”的存在。在如此的意識之中,“我”也作為自立之物顯現了。
(以上摘自《友石》)
清物十志:文人之物的意義世界 作者簡介
李溪,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專業本科,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專業博士,F為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副教授、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美學理論與中國文人藝術。出版學術專著《內外之間:屏風意義的唐宋轉型》,并在海內外期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曾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北京大學優秀博士論文獎等。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經典常談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