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慎子·太白陰經(精裝)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1155785
- 條形碼:9787101155785 ; 978-7-101-15578-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慎子·太白陰經(精裝) 本書特色
《慎子》是研究先秦至漢代的黃老道家思想與先秦法家思想的重要參考資料。《太白陰經》是唐代百科全書式的一部兵書,全書從心術到謀略,以至治軍、選將、用兵、攻守戰具、工程、通信、行軍、宿營、戰陣、軍用文書、軍醫、戰馬、星占、雜式等,應有盡有,秋毫必錄。與一般兵書相比,具有豐富的軍事學術史料價值和濃厚的樸素唯物史觀和軍事辯證法思想。
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慎子·太白陰經(精裝) 內容簡介
《慎子》為先秦典籍中淵源有自、流傳有序之書,是研究先秦至漢代的黃老道家思想與先秦法家思想的重要參考資料。現存《慎子》僅有《威德》《因循》《民雜》《知忠》《德立》《君人》《君臣》七篇。對其著者、流傳與真偽情況,歷來有不同說法。此次注譯,作者以其《慎子集校集注》為底本進行注譯。其集校集注本以清錢熙祚《守山閣叢書》本為底本,參考采用《群書治要》本、《說郛》本、《百子全書》本等十余種重要的校本及注本,對于廣大讀者而言,具有極高的資料參考價值。此次收入“三全”本,在原書基礎上進行改造,簡化“校”而加強“注”,增加了對相關名物典故、疑難字詞等的注釋,更適合普通讀者閱讀。 《太白陰經》全稱《神機制敵太白陰經》,是唐代百科全書式的一部兵書。全書共十卷一百篇,內容包羅萬象,從心術到謀略,以至治軍、選將、用兵、攻守戰具、工程、通信、行軍、宿營、戰陣、軍用文書、軍醫、戰馬、星占、雜式等方面,保留了前代關于軍事的論述與資料,同時其撰作方法也給后世編纂或著作兵書以很大啟發,在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史上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作者為唐朝的李筌。本次注譯,作者以張海鵬《墨海今壺》本為底本,校以錢熙祚《守山閣叢書》本。
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慎子·太白陰經(精裝) 目錄
慎子
前言 ……………………………………………… 3
威德 …………………………………………… 15
因循 …………………………………………… 25
民雜 …………………………………………… 27
知忠 …………………………………………… 31
德立 …………………………………………… 35
君人 …………………………………………… 37
君臣 …………………………………………… 39
《慎子》逸文 …………………………………… 41
太白陰經
前言 …………………………………………… 61
卷一 人謀上 …………………………………… 75
天無陰陽篇 ………………………………… 75
地無險阻篇 ………………………………… 85
人無勇怯篇 ………………………………… 91
主有道德篇 ………………………………… 97
國有富強篇 ………………………………… 101
賢有遭時篇 ………………………………… 109
2 慎子·太白陰經
將有智謀篇 ………………………………… 115
術有陰謀篇 ………………………………… 126
智有探心篇 ………………………………… 130
政有誅強篇 ………………………………… 139
卷二 人謀下 …………………………………… 144
善師篇 ……………………………………… 144
貴和篇 ……………………………………… 150
廟勝篇 ……………………………………… 154
沉謀篇 ……………………………………… 157
子卒篇 ……………………………………… 162
選士篇 ……………………………………… 167
勵士篇 ……………………………………… 173
刑賞篇 ……………………………………… 179
地勢篇 ……………………………………… 184
兵形篇 ……………………………………… 188
作戰篇 ……………………………………… 191
攻守篇 ……………………………………… 196
行人篇 ……………………………………… 199
鑒才篇 ……………………………………… 205
卷三 雜儀類 …………………………………… 213
授鉞篇 ……………………………………… 213
部署篇 ……………………………………… 217
將軍篇 ……………………………………… 219
陣將篇 ……………………………………… 223
隊將篇 ……………………………………… 226
馬將篇 ……………………………………… 229
鑒人篇 ……………………………………… 232
相馬篇 ……………………………………… 242
軍令誓眾篇 ………………………………… 246
關塞四夷篇 ………………………………… 252
卷四 戰攻具類 ………………………………… 265
攻城具篇 …………………………………… 265
守城具篇 …………………………………… 271
水攻具篇 …………………………………… 279
火攻具篇 …………………………………… 282
濟水具篇 …………………………………… 290
水戰具篇 …………………………………… 293
器械篇 ……………………………………… 297
軍裝篇 ……………………………………… 302
卷五 預備 …………………………………… 306
總序 ………………………………………… 306
筑城篇 ……………………………………… 307
鑿濠篇 ……………………………………… 310
弩臺篇 ……………………………………… 311
烽燧臺篇 …………………………………… 312
馬鋪土河篇 ………………………………… 315
游奕地聽篇 ………………………………… 316
報平安篇 …………………………………… 318
嚴警鼓角篇 ………………………………… 319
定鋪篇 ……………………………………… 320
夜號更刻篇 ………………………………… 321
鄉導篇 ……………………………………… 325
井泉篇 ……………………………………… 326
迷途篇 ……………………………………… 327
搜山燒草篇 ………………………………… 330
前茅后殿篇 ………………………………… 331
釁鼓篇 ……………………………………… 333
屯田篇 ……………………………………… 334
人糧馬料篇 ………………………………… 341
軍資篇 ……………………………………… 344
宴設音樂篇 ………………………………… 346
卷六 陣圖 …………………………………… 351
總序 ………………………………………… 351
風后握奇壘 ………………………………… 355
握奇外壘 …………………………………… 357
偃月營 ……………………………………… 360
太白營 ……………………………………… 362
陰陽隊 ……………………………………… 367
教旗 ………………………………………… 370
草教圖篇 …………………………………… 374
教弩圖篇 …………………………………… 377
合而為一陣 ………………………………… 380
離而為八陣 ………………………………… 383
卷七 祭文類 ………………………………… 389
總序 ………………………………………… 389
祭牙旗 ……………………………………… 392
祃馬神 ……………………………………… 394
祭蚩尤 ……………………………………… 396
祭名山 ……………………………………… 398
祭大川 ……………………………………… 400
祭風伯 ……………………………………… 401
祭雨師 ……………………………………… 404
祭毗沙門天王 ……………………………… 406
捷書類 ………………………………………… 409
露布 ………………………………………… 409
藥方類 ………………………………………… 413
總序 ………………………………………… 413
治人藥方 …………………………………… 414
治馬藥方 …………………………………… 420
卷八 雜占 …………………………………… 423
總序 ………………………………………… 423
占日 ………………………………………… 426
占月 ………………………………………… 429
五星占 ……………………………………… 432
流星占 ……………………………………… 449
客星占 ……………………………………… 451
妖星占 ……………………………………… 454
云氣占 ……………………………………… 456
分野占 ……………………………………… 466
風角 ………………………………………… 470
五音占風 …………………………………… 474
鳥情占 ……………………………………… 482
卷九 遁甲 …………………………………… 485
總序 ………………………………………… 485
課式 ………………………………………… 499
卷十 雜式 …………………………………… 529
玄女式 ……………………………………… 529
察情勝敗篇 ………………………………… 545
主客向背篇 ………………………………… 557
推神煞門戶篇 ……………………………… 562
龜卜篇 ……………………………………… 570
山岡營壘篇 ………………………………… 575
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慎子·太白陰經(精裝) 節選
善師篇 【題解】 作戰必須依賴有戰斗力的軍隊。但是什么樣的軍隊才有戰斗力,*好的部隊是什么,如何才能打造一支*好的部隊,這些是軍事理論家必須思考的問題。本篇提出“非道德、忠信不能以兵定天下之災、除兆民之害”觀點,主張把軍隊打造成“仁義之師”才是根本。仁義之師才是*有戰斗力的軍隊,才是*好的作戰力量,將軍隊打造成“仁義之師”也是將帥努力的方向。作者認為“夫兵者,兇器;戰者,危事”,戰爭是危險的游戲,用兵是兇兆,不得已而用之。軍隊善于技擊格斗、英勇頑強等都能生成戰斗力,但不是戰斗力生成的根本。只有搞清楚戰爭的目的,才能真正決定是否發動與迎接戰爭。《荀子·議兵》篇說:“凡誅,非誅其百姓也,誅其亂百姓者也。”發動戰爭的立腳點是為了天下百姓的安寧與太平,而不是彼此之間的爭權奪利。《議兵》又說:“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爭奪也。故仁人之兵,所存者神,所過者化,若時雨之降,莫不說喜。”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和軍事家都認識到,戰爭要帶有仁義的旗號。《尉繚子·武議》篇也說:“凡兵,不攻無過之城,不殺無罪之人。夫殺人之父兄,利人之貨財,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盜也。故兵者,所以誅暴亂、禁不義也。兵之所加者,農不離其田業,賈不離其肆宅,士大夫不離其官府,由其武議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親焉。”戰爭,即便是迫不得已,也要追求“兵不血刃”。《孫子兵法》所說的“不戰而屈人之兵”也是這個意思。這就是本篇“兵非道德仁義者,雖伯有天下,君子不取”的思想淵源。“義兵”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上著名的觀點。先秦諸子中的孟子、荀子、尉繚子、呂不韋主編的《呂氏春秋》等都主張“義兵”。本篇是“義兵”思想在后世尤其是唐代兵學思想中的反映。可見,這是中國兵學思想的一個傳統。 經曰:兵非道德仁義者,雖伯有天下,君子不取。周德既衰,諸侯僭禮樂,專征伐,始于魯隱公①。夫齊以技擊強,魏以武卒奮,秦以銳士勝,說者以孫、吳為宗②。唯荀卿明于王道而非之③,謂齊之技擊是亡國之兵,魏之武卒是危國之兵,秦之銳士是干賞蹈利之兵。至于齊桓、晉文之師④,可謂入其域而有節制也。“故齊之技擊,不可以御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敵秦之銳士;秦之銳士,不可以當桓文之節制⑤;桓文之節制,不可以當湯武之仁義⑥。” 【注釋】 ①魯隱公(?—前712):春秋時魯國國君,名息姑,一作息。公元前722—前712 年在位。魯惠公子,母為惠公繼室聲子。后惠公以宋女仲子為夫人,生太子軌(桓公)。惠公卒,軌年幼,他立而率國人奉軌。即位后曾與宋、齊、鄭等國會盟,與齊、鄭伐宋、伐許,皆獲勝。十一年(前712)冬,為桓公及大夫羽父謀殺。《春秋》記事始于其元年(前722)。 ② 孫、吳:指軍事家孫武、吳起,也稱孫子、吳子。吳起(? — 前381),戰國時衛國左氏(今山東定陶西)人。少時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曾學于曾子,繼學兵法。初事魯君,后入魏為將。魏文侯以其善用兵,任為西河守,甚有名聲。魏武侯時因遭大臣王錯排擠,去魏之楚。楚悼王圖強,任之為宛(今河南南陽)守,旋擢令尹,主持變法。變法促進楚國富強,使楚南收揚越,取得蒼梧(今屬廣西);北并陳、蔡,卻三晉,西伐秦,威震諸侯。楚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亂,吳起被殺。《漢書·藝文志》兵權謀家著 錄《吳起》四十八篇,已佚。今存《吳子》六篇,系后人所編。 ③荀卿(約前313—前238):戰國末趙國人。名況,字卿。漢人避宣帝諱,稱孫卿。初游學于齊。齊湣王末年,上書說齊相,不用,遂去齊適楚。齊襄王時返齊,三為稷下學宮祭酒(學長)。秦昭王四十一年(前266),應聘至秦,見秦昭王及秦相范雎。贊秦國之政治清明,民風淳樸。后返回趙國,曾和臨武君在趙孝成王前議論兵法。約于楚考烈王八年(前255),任楚蘭陵令。春申君死后,著書授徒以終。弟子甚多,以韓非、李斯和漢初傳授《詩經》之浮丘伯*著名。 ④晉文:即晉文公(前697 或前671—前628),春秋時晉國國君。前636—前628 年在位。名重耳。晉獻公之子。為公子時,因獻公欲立寵妾之子奚齊為嗣而遭加害,被迫流亡于外十九年。后由秦軍護送返晉,立為國君。即位后,善于聽取臣下意見,改革內政,擴建二軍為三軍,國勢漸強。晉文公二年(前635)討伐周室王子帶叛亂,送周襄王回王城(今河南洛陽),安定王室。五年,大敗楚軍于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主持踐土之盟。自此稱霸諸侯。 ⑤桓文:古人常將齊桓公、晉文公并稱“桓文”。 ⑥不可以當湯武之仁義:自“故齊之技擊”至此,出自《荀子·議兵》,原文為:“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秦之銳士不可以當桓、文之節制,桓、文之節制不可以敵湯、武之仁義。” 【譯文】 經說:不符合仁義道德的戰爭,即使能夠稱霸天下,也是為仁人君子所不取的。自從周代天子之勢衰落以后,各個諸侯僭越禮制,自己制作禮樂,專事征伐,這是從魯隱公時代開始的。齊國憑借技擊而強大,魏國憑借武卒而興盛,秦國憑借銳士而取勝。這樣說的人都是以孫子、吳起的觀點為依據。只有荀子明白以仁義王道取天下,而否定孫子、吳起的說法。荀子說,齊國的技擊軍雖然善于技擊格斗,但事實上卻是亡國之兵;魏國的武卒軍雖然英勇善戰,實際上卻是危國之兵;秦國的銳士軍雖然精銳頑強,卻只是一些為了獲取爵位追求賞賜的士卒。至于說到齊桓公和晉文公的軍隊,才可以算是攻入其他國家的境內后而能有所節制的軍隊。所以說:“齊國的技擊抵御不了魏國的武卒,魏國的武卒抵擋不了秦國的銳士,秦國的銳士抵擋不了齊桓公和晉文公的軍隊,而齊桓公、晉文公的軍隊又不能抵擋商湯、周武王的仁義之師。”
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慎子·太白陰經(精裝)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 慎子 :關于其人,有三種說法:一是齊稷下學士慎到,主要活動在齊宣王、湣王時期;二是魯將慎滑釐;三是楚太傅,不知名。 李筌:唐代隴西人,生卒年不詳。號達觀子。在唐玄宗開元年間,李筌曾任江陵節度副使、御史中丞。喜歡道教,晚年進入道觀修道。李筌一生著述甚豐。著有《閫外春秋》十卷、《太白陰經》十卷,《中臺志》十卷,并注《黃帝陰符經》。 【譯注者介紹】許富宏,現為南通大學文學院教授,文學博士。1989年起,先后在安慶師范學院中文系、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學習,相繼獲得文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著有《鬼谷子集校集注》新編諸子集成續編(中華書局2010年版);《鬼谷子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呂氏春秋--四季的演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呂氏春秋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版);《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鬼谷子》(中華書局2012年版);《慎子集注集校》(中華書局2013年版)等。與他人合著《先秦文論全編要詮》(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推拿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隨園食單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煙與鏡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