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教育管理新概念叢書:領導轉型:校長領導倫理的尋求與建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9113148
- 條形碼:9787519113148 ; 978-7-5191-1314-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教育管理新概念叢書:領導轉型:校長領導倫理的尋求與建構 內容簡介
《教育管理新概念叢書·領導轉型:校長領導倫理的尋求與建構》是一本重新審視校長領導權力的專著。 校長領導力的合法性重建是既要實現校長領導的人文回歸與重塑,又要實現校長領導的制度變革與創新。 《教育管理新概念叢書·領導轉型:校長領導倫理的尋求與建構》構建了校長領導倫理的“一體兩翼”框架體系,揭示了校長領導行動背后的“人”的缺失和行政集權的凸顯。
教育管理新概念叢書:領導轉型:校長領導倫理的尋求與建構 目錄
**章 校長領導行動的基礎:人與環境
**節 校長領導的人性之維:教育管理理論的視角
第二節 學校組織環境中的制度視角
第二章 校長領導的現實取向考察
**節 制度視角下校長領導的現實取向
第二節 校長領導現實取向的生成機制
第三節 校長領導現實取向中的日常呈現
第三章 校長領導權力的合法性審視
**節 合法性是什么
第二節 校長領導權力合法性的內涵
第三節 校長領導權力合法性的基礎
第四節 校長領導權力合法性危機及其表現形態
第四章 德性倫理:校長領導的人文回歸與重塑
**節 德性倫理的內涵與外延
第二節 德性倫理對于校長領導的影響
第三節 校長作為德性領導者的價值定位
第四節 走向善治:校長德性領導的有效模式
第五章 制度倫理:校長領導的制度變革與創新
**節 制度倫理的內涵及功能
第二節 制度倫理對于校長領導的價值意義
第三節 現代學校制度:校長領導制度倫理革新的模式
結語 在倫理尋求中實現超越與創造
引用文獻
后記
教育管理新概念叢書:領導轉型:校長領導倫理的尋求與建構 節選
《教育管理新概念叢書·領導轉型:校長領導倫理的尋求與建構》: (一)制度環境與學校組織制度是社會生活的基礎,包括了正式與非正式的規則、監督與實施機制以及意義系統,并界定著個人、公司、工會、民族一國家以及其他組織得以運行、相互作用的背景。制度是從各種斗爭與討價還價中產生的設置。它們代表和反映其制定者的資源和權力,同時反過來又影響社會資源的分配與權力的配置。制度一旦被人們創造出來,就會成為外在于人們的強大力量,并有助于人們理解他們所在的世界之意義,以及他們的行為在他們的世界中的意義。制度對各種沖突起著疏導與調節作用,進而確保社會的穩定。根據羅恩(B.Rowan)和米斯克爾(S.G.Miskel)的觀點,制度理論的目的就是解釋有組織的社會環境是如何產生的,它們是怎樣影響社會行為的。從本質上看,各種社會成員——個體、管理者、教師、利益集團及學校——都可以納入有組織的社會環境中,他們在環境中制定各種規則、制度、規范,以及限制和規范各種社會行為與行動情景。實際上,人們會發現,各種社會系統(如社會性組織、個體組織和小團體)都有制度安排;都有規定性的、規范性的、認知性的基礎:都以穩定的和重復再現的方式發生各種活動與功能。由于制度都是由程序、規范、規則及規章構成的框架,這種框架在一定意義上規定了人們的身份以及在這種身份基礎上所開展的各種各樣的活動方式。所以,“作為一種制度,學校是經過包裝的社會技術,擁有在社會情境中進行合作和開展工作的規章與規程。這樣,制度就在人們習以為常的環境中展現了普遍性行為和標準化活動。學校被視為一種理所當然的制度,在此意義上,學校被當作社會環境中的固化制度,被解釋為在此環境中履行某種功能的制度”。那么,如何理解制度環境?制度環境又會給學校組織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呢? 1.制度環境 斯科特(W.R.Scott)認為:“制度由各種認知性、規范性和調節性的結構和活動組成,它們為社會行為提供了穩定性和意義。制度由各種載體——文化、結構和常規——來運載,并且在多重管轄權限層面上運作。”這個定義包含了大量的思想,表明制度是由規制性、規范性及認知性等多重要素組成的,這些要素是制度結構的重要建構材料,提供了富有彈性的框架來指引制度環境中的各種行為和有效地抵制組織環境的變遷。同時,制度特別強調對于行為的控制與制約力量,制度通過界定規范、規則、規章、道德與文化的邊界,而對行為施加嚴格的制約,并把合法的活動與非法的活動區分開來。制度主要包括三大基礎要素,即規制性要素、規范性要素及文化一認知性要素,這三大要素構成了一個連續體,構成了一種強有力的組織框架。正如德安德雷德所言:“通過社會獎懲來施加壓力、施加內在的本質的精神獎勵和價值觀,以促進人們遵守,而所有這些社會獎懲都可能一起發揮作用,使制度成為具有特殊意義的指示力量。”一方面,規制性要素強調制度的規制性層面,通過用以建立、監督、制裁活動的正式和非正式規章來描述種種行動,承擔發揮穩定作用的角色,即制度會制約、約束和調節行為,其核心成分包括強制性約束,獎懲和權宜性策略反應等,正如諾斯(D.North)所歸納的,“(制度)完全類似于競技體育運動的比賽規則。也就是說,它們包括正式的、書面的規則,以及通常是非書面的行為律令,對正式規則起著基礎與補充作用……如果運動員違反正式的規則與非正式的律令,就會被制裁和懲罰。因此,制度運行的實質內容之一,就是確保違反規則和律令會付出沉重的代價,以及受到嚴厲的懲罰”。另一方面,規范性要素強調的是社會生活中的制度,以價值觀和相關行為規范作為基礎,規范性系統既具有限制性的作用,也賦予社會行動以某種力量,對行動具有能動作用,因此,它們對于行動者既賦予社會權利也施加責任,既賦予特權也施加義務,既提供許可也實施命令和操縱。正如馬奇(J.G.March)和奧爾森(J.P.Olsen)所認為的,“在科層與組織研究中存在的一個共同假定是:組織會遵守規則,組織中很多的行為是由標準的運行程序所規定的。……這種假定可以拓展到政治制度。我們在政治組織中所觀察到的行為,都反映了人們做他們被假設要 ……
教育管理新概念叢書:領導轉型:校長領導倫理的尋求與建構 作者簡介
徐金海,男,1976年生,安徽靈璧人,畢業于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博士。現為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博士后,中國教育管理學會教育策劃委員會學術委員。 2011-2013年作為專家常駐中國教科院杭州下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2013-2014年常駐寧波鄞州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并擔任專家組組長。 2014-2016年參與指導寧波北侖實驗區及廣州荔灣實驗區,在實驗區以項目為載體,開展區域教育及學校教育改革理論與實踐研究。主要從事教育領導與管理理論及區域教育改革理論與實踐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一般課題《中西部鄉村高中校長發展狀況和生態機制研究》、省人文社科重點課題《教育轉型背景下中小學校長領導倫理研究》等多項,出版學術專著2部,參編學術著作5部,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多篇論文被《新華文摘》《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社會科學網》轉摘和轉載,曾獲第五屆全國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 >
推拿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姑媽的寶刀
- >
史學評論
- >
我與地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