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灰犀牛 個人,組織如何與風險共舞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731651
- 條形碼:9787521731651 ; 978-7-5217-3165-1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灰犀牛 個人,組織如何與風險共舞 本書特色
1、作者知名度和前一本書的暢銷程度。《灰犀牛:如何應對大概率危機》自2017年中信出版社引進出版以來已經躍升成為大眾熟知、熱議并廣泛應用的現象級詞匯,更在五年一度的全國金融會議中被提出,至此,灰犀牛成為國內風險防范的重要名詞,具有標示性。也正是由于在4年前中國就開始對“灰犀牛”式危機積極關注、加強風險意識,不斷升級風險應對體系,才促進了此次中國對新冠疫情的有效應對。可以說,中國是運用“灰犀牛”的沃土和成功范例。在《灰犀牛:如何應對大概率危機》出版之后的這四年里,其作者米歇爾·渥克走訪多國、圍繞“風險”這一主題,進行了更加細致、嚴謹、深入的訪談和研究,第二部《灰犀牛:個人、組織如何與風險共舞》終于寫成。 2、內容新穎、透徹、有創見、富有思想和指導性。《灰犀牛:個人、組織如何與風險共舞》既是對“灰犀牛”概念的延展和補充,也是關于“風險”這一要義更深刻、更微觀的系統性探索。相較于前一本書,它的目標受眾更加轉向個人讀者,是關于每個人的切身體驗。書中新提出了“你的風險生態系統始于你自己的風險指紋”“風險同理心以及風險厭惡和風險認知的區別”“風險能動性、風險素養、風險肌肉、風險組合、風險保護傘、風險文化”等具有科學性的風險新詞匯,讓我們無法忽視這本書將來對于每一位讀者、企業以及政府、國家起到的建設性意義。 3、順應時代之需,讓風險意識生長,將風險應對方案扎根。從新冠疫情到氣候危機(碳中和、碳達峰的提出),從政治分歧到區域沖突,個人風險、政策風險、職業風險、經濟風險、組織風險和全球風險交織在一起,塑造了我們的生活、工作和世界,并*終決定了我們作為個人,在日常、在企業和在政府中如何應對這些風險。《灰犀牛:個人、組織如何與風險共舞》以其敏銳性、預見性和內容的專業性深度,將再次成為一本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時代之作。
&灰犀牛 個人,組織如何與風險共舞 內容簡介
為什么一個64歲的女人敢于把自己裝進一個桶里,從100多米高的尼亞加拉大瀑布縱身一躍? 為什么有些人試圖避免風險,有些人卻樂于冒更大的風險? 為什么公司董事會越來越擔心首席執行官的個人冒險行為? 為什么有些國家比其他國家更快地認識和應對流行病、技術變革、氣候危機? 這些問題的答案就像指紋一樣清晰地定義了每個人、每個組織和社會。了解不同的風險指紋可以讓你開闊眼界,培養新習慣,激發創新和創造力,加強團隊合作。與風險共舞,是這個世界的常態。你如何看待風險以及如何應對風險,取決于你的人格和經歷。你如何計算成本和收益,取決于你所接受的文化、你的價值觀、你周圍的人,甚至是你意想不到的東西(比如你*近吃了什么、你周圍的溫度、你正在聽的音樂,甚至是空氣中的香味)。警惕這些無形的影響,有助于你及時規避風險。 這本書是米歇爾·渥克繼《灰犀牛:如何應對大概率危機》之后的全新力作,致力于推動我們與風險進行一場全新的對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穎的框架,幫助我們刷新風險認知,升級風險應對方案。書中以世界各地引人注目的風險故事為素材,結合經濟學、人類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研究,提出了一些獨到的觀點和經過驗證的實用策略,挑戰了人們對待風險的刻板態度,展現了“風險人格”如何影響我們的工作與生活,健康的風險生態系統如何支持我們的經濟與社會,以及風險同理心如何幫助我們解決人生中的沖突與危機。
&灰犀牛 個人,組織如何與風險共舞 目錄
目 錄
中文版序
前 言
第1章 與風險共舞
第2章 風險的內涵
第3章 關于風險和人格特征的新科學
第4章 風險指紋的放大
第5章 誰會思考風險是什么、為什么
第6章 性別、風險和刻板印象的威脅
第7章 地理風險
第8章 信念、價值、目標和風險
第9章 情感、理性和可接受的風險
第10章 風險的神經生物學
第11章 風險和工作的未來
第12章 風險與組織文化
第13章 重塑你的風險關系
第14章 全球風險和本地風險
第15章 新的風險詞匯
&灰犀牛 個人,組織如何與風險共舞 節選
《灰犀牛:個人、組織如何與風險共舞》 中文版序 米歇爾·渥克 2021年5月25日 我為中信出版集團引進出版的這本新書寫下了這篇特別的序言,就在幾天前,我接種了第二針預防SARS-CoV-2病毒的疫苗。當我等待疫苗的免疫功能在大約兩周后充分發揮作用的時候,我反思了過去一年中所發生的巨大不確定性和變化。我正在考慮未來還會發生什么變化,世界從這場疫情大流行中學到了什么,以及它如何改變了個人、組織和社會的風險選擇。 首先,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這本書的很多方面,包括出版時間和部分內容。風險認知和行為一直是疫情流行應對方式的核心。因此,雖然我在2020年初幾乎完成了草稿,但我覺得進行一些額外的反思是很重要的。 現在,隨著世界走在了抗擊新冠大流行的道路上,每個人都必須重新評估風險以及我們與它們的關系:在我們的個人生活中,在我們的工作場所中,在我們的社群和社會中,以及在我們的地球上。這場流行病改變了工作場所的風險因素,因為身體和健康風險對每個人來說都是現實,而不僅僅對從事危險工作的人如此。 疫情還揭示了兩極分化社會中的裂痕,人們對他們所面臨的風險性質以及個人、組織和政府保護公民的責任意見不一。 2020年讓每個人都意識到了我們面臨的風險和人們應對方式的差異。此外還揭示了當我們面對明確的和緊要的危險時,如果不能就認真地采取行動達成一致意見,那么我們將會面臨哪些挑戰。全球新冠大流行這一現實和應對措施的巨大差異清楚地表明,個人的風險選擇和態度與集體的風險選擇和態度是密不可分的。幾個月前,當我完成這本書的手稿時,美國仍處于疫情*嚴峻的階段。 今天,盡管世界許多地區的新病例仍在激增,但疫情結束似乎已經在望。而且,正如各國在疫情開始時以各自的方式做出反應一樣,各國對疫情結束的態度也不盡相同。一些國家早期迅速采取行動遏制病毒,但同樣的謹慎意識導致它們在推廣疫苗方面反應較慢。有些地方的人對疫苗的恐懼超過了對新冠肺炎的恐懼。正如我們希望出現的那樣,情緒、理性、公共信息、資源可用性和限制因素的混合在所有風險動態中共同發揮了作用。 盡管美國開始取消口罩強制令,但我并不覺得在公共場合摘下口罩是安全的,因為我不相信每個沒有戴口罩的人都接種了疫苗,哪怕新的、更靈活的標準只適用于完全接種疫苗的人。現在我認識到情感凌駕于理性之上。不管當局說某些情況有多么安全,或者無論研究預測的感染概率是多少,我仍然覺得戴上口罩更加安全,很多人都有同感。與此同時,我知道還有許多人仍然認為這次疫情大流行是一場騙局,他們沒有正當的理由不去接種疫苗,但他們仍然拒絕接種。 疫情改變了我們在財務、職業、健康、人際關系和道德風險方面的選擇動力。死亡率和不確定性所帶來的新體會讓許多人重新審視他們眼中*大的風險,以及他們愿意在不同領域承受多大的風險。 疫情重塑了人們對社會安全網的態度,盡管疫情摧毀了許多行業,導致許多人失去了賴以依存的生計,但各國政府仍投入大量資金來維持經濟運行。 它還引起人們對全球共同應對疫情的重要性的關注,在可能的情況下防范風險,在無法預防的情況下有效應對。在一個全球化的世界里,如果任由新型冠狀病毒及其不可避免的變異體在全球各地肆虐,地球上的每個人都將面臨危險。 關于風險的公開對話有助于我們在風險失控之前識別和做出應對。這些對話*有價值的是:它們包括對我們作為個人和群體如何應對風險的分析,這能使我們認識到并糾正偏見,從錯誤中學習,創造新的習慣、系統和流程,以便在未來做得更好。 當我在2017年為中信出版集團引進出版的《灰犀牛:如何應對大概率危機》一書作序時,我與讀者分享道:“知道了我現在所知道的,如果我再寫這本書,我會加入更多關注個人灰犀牛的故事。非常幸運的是,‘灰犀牛’沒有以一本書的出版而結束,而是成為一場對話的開始。” 今天的這本新書則延續了這場對話,讓我和讀者有機會探討灰犀牛理論中適用于個人的一面。我對人們如何將灰犀牛理論應用到他們的個人生活中感到驚訝。但是,當我為撰寫本書做了深入的研究后,我更驚訝于灰犀牛理論在個人方面與組織和社會中更大的動態密切相關。 人們經常問我有沒有理想的風險人格?其實真正的問題是,什么才是理想的風險人格?有些人格特征比其他類型更加適合做某些工作,了解自己的風險人格以及如何鞏固自己的長處、彌補自己的短處是重要的,對于組織來說也是如此。 在社會中,類似的情況也是存在的。不同的地方根據自己的文化做出自己的風險選擇。伴隨新冠大流行,我們已經看到不同社會和兩極分化群體內部的風險指紋是如何變化的。每個國家和地區根據自身的歷史、公民之間以及公民對政府的信任程度、社會安全網、經濟需求和快速行動的能力,以自己的方式權衡取舍。所有這些因素共同導致了不同的風險認知、反應和結果。 新冠疫情是一次重大沖擊,考驗了每個人、組織和國家的風險管理能力,改變了我們對當前和未來面臨的風險的看法。每個國家都必須問的一個問題是,其風險應對措施是否適合公民,以及他們與風險的關系。如果不是這樣,那么什么樣的政策可以改變這種情況。 在分析疫情大流行帶來的教訓的過程中,我希望這將促成一場對話,不僅關于我們所面臨的風險,而且關于我們如何以及為什么以我們的方式做出回應。這場對話將針對每個人、每個組織和每個國家,而我們也需要全球性的對話。 我希望世界能借此機會思考如何改進預警系統,獎勵那些*早發現危險信號的人,以便我們能夠更早地應對風險,更好地保護世界各國公民免受國內乃至全球風險的沖擊;打造風險生態系統,鼓勵教育、創業和創造力等建設性的冒險行為,并且阻止金融投機和玩弄安全等危險的冒險行為。 這可能只是一廂情愿。但即便如此,我們能夠讓世界變得更美好、更安全的唯一方法就是設想我們如何才能做得更好。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一針積極的催化劑,幫助個人、組織、國家和地球上的人類設想如何與風險建立新的關系。
&灰犀牛 個人,組織如何與風險共舞 作者簡介
她創造了“灰犀牛”這個詞,提醒人們注意顯而易見的風險。她頗具影響力的個人專著《灰犀牛:如何應對大概率危機》影響了金融市場,塑造了世界各地的政府政策和商業戰略,并激發了一個受歡迎的TED演講,將這一觀點擴展到了個人問題。她曾被授予世界經濟論壇青年))和古根海姆學者獎等榮譽,并在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國際政策研究所和《國際金融評論》雜志擔任重要職務,曾多次給《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媒體撰寫文章。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隨園食單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莉莉和章魚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推拿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