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古代埃及——從原初時代到波斯征服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8284455
- 條形碼:9787568284455 ; 978-7-5682-8445-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古代埃及——從原初時代到波斯征服 本書特色
本書以驚人的準確性和清晰性帶領讀者經歷了世界上*非凡的文明的出現。 “此書代表了古埃及學成就的很好和優選語言學研究水平。” “埃及學*重要的傳播者”——《歷史上的今天》以驚人的準確性和清晰性帶領讀者經歷了世界上*非凡的文明的出現。“那些想要全面了解埃及從開始到波斯入侵歷史的讀者,可以閱讀非常不錯專家布雷斯特德教授撰寫的埃及歷史,完整、生動,并且很好有趣。” ——《英國歷史評論》
古代埃及——從原初時代到波斯征服 內容簡介
1895-1907年間,布雷斯特德由一個稚嫩的青年學者變成了一位靠前埃及學界冉冉升起的新星。1900年他給自己擬定的三項計劃是:復制并詳細討論原始碑文、翻譯并介紹所有的碑文、用流暢可讀的優美文字形式來敘述這些碑文的史實與資料。1905年他成為正教授,他用九年時間撰寫的《古埃及記錄:從*早期到波斯征服的歷史文獻》1906年由芝加哥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四大卷,近1700頁。1907年又出了200頁的索引作為第五卷。該書是布雷斯特德對埃及學的*重要貢獻之一。而他編寫的教科書《古代埃及:從原初時代到波斯征服》,圖片精美豐富、版式設計大方,700頁的文字篇幅,以及187幅圖片和13幅地圖。首版深藍色布面精裝,封面用優雅的金色和紅色箔的古埃及圖案裝飾風格設計,這讓該書十分吸引人。《埃及史》于1905年出版,獲得了極高的評價和很好的銷售成績。本次出版為中文版搶先發售推出。
古代埃及——從原初時代到波斯征服 目錄
001 - 序
**卷 引 言
003 - 第 一 章
這片土地
016 - 第 二 章
前期研究、年表和文獻來源
033 - 第 三 章
*早的埃及
第二卷古王國
071 - 第 四 章
早期宗教
096-第五章
古王國:政府和社會,工業和藝術
145-第六章
金字塔的建造者
172-第七章
第六王朝:古王國的衰落
第三卷
中王國,封建時代
193-第八章
北方的衰落和底比斯的崛起
205-第九章
中王國,封建時代:國家、社會和宗教
229-第十章
第十二王朝
第四卷
喜克索斯時代:帝國的崛起
277 - 第 十 一 章
中王國的衰落;喜克索斯時代
293 - 第十二章
喜克索斯的敗退和底比斯的勝利
第五卷
帝國時代:**時期
305 - 第十三章
新國家:社會和宗教
332 - 第 十 四 章
王國的兼并;帝國的崛起
348 - 第十五章
圖特摩斯王朝的爭斗和哈特謝普蘇特女王的統治
372 - 第 十 六 章
帝國的兼并:圖特摩斯三世
422 - 第十七章
帝 國
467 - 第十八章
埃赫那吞的宗教革命
505 - 第十九章
埃赫那吞的失敗和帝國的瓦解
第六卷
帝國:第二時期
531 - 第 二 十 章
阿蒙的勝利和帝國的重組
563 - 第二十一章
拉美西斯二世的戰爭
586 - 第二十二章
拉美西斯二世的帝國
616 - 第二十三章
帝國*后的衰落:麥倫普塔赫與拉美西斯三世
第七卷頹 敗
667 - 第二十四章
帝國的沒落
687 - 第二十五章
祭司與雇傭兵:利比亞人的霸權
706 - 第二十六章
埃塞俄比亞的霸權和亞述的勝利
第八卷 復興與終結
739 - 第二十七章
復 興
758 - 第二十八章
*后的斗爭:巴比倫和波斯
775 - 國王年表
古代埃及——從原初時代到波斯征服 節選
在那些 6000 多年前崛起的強國里,高度復雜的生活為現代文明培育了生根發芽的土壤。的確,在那時的東地中海盆地,文明似乎已經開始萌芽,我們所提到的兩種早期文明,在當時可能都聚集在地中海盆地。事實上,早期的東方歷史并不屬于那整片盆地,而應該是東地中海地區。這片地區位于廣闊的沙漠高原中央,從大西洋啟程,向東延伸跨過整個非洲,直到非洲的北端; 然后繼續延伸到紅海的低洼處,再向東北方向深入,突破個別屏障后,*終直達亞洲的心臟地帶。兩條大河分別從南方和北方洶涌而至,形成兩條橫貫沙漠的大河谷:位于亞洲的是底格里斯— 幼發拉底河谷,位于非洲的是尼羅河谷。在這兩個河谷中,我們可以將人類的事業追溯到歐洲文明興起之時,比地球上任何地方的文明都要久遠。從人類的這兩個發祥地,我們將越來越清楚地看到,它們高度發達而又相異的文化所產生的影響,正匯聚到小亞細亞和南歐的早期文明之中。 尼羅河發源于赤道以南 3 度,在北緯 31.5 度上方匯入地中海,綿延約 4000 英里,為早期的埃及人創造了他們賴以生存的河谷。如果只講長度,而不考慮體量的話,她堪稱世界上*偉大 的河流之一。在她的上游,源起赤道非洲地區湖泊的支流被稱為 白尼羅河。而在北緯 16 度以南的喀土穆(Khartum),距離海洋約 1350 英里的地方,從東面匯入了另一條支流—青尼羅河。這是一條自山而下的激流,發源于阿比西尼亞(Abyssinia)的高地。在這兩條“尼羅河”的交匯處往下 140 英里處,這條河流接納了她的*后一條主要支流阿特巴拉河(Atbara)。阿特巴拉河也是一條洪水流,與青尼羅河并無二異。就在喀土穆,或者說它的下 方,尼羅河進入努比亞(Nubia)的砂巖臺地,也就是撒哈拉大 沙漠的下面。在這里,她蜿蜒曲折地行駛在沙漠的群山之間(圖84),而后又迂回至主干流;她時常向正南方流動,*終卻向北推進。整個路線形成一個巨大的“S”。 迄今為止,尼羅河在這一地區的六個地方都未能從頑石之 間侵蝕出一條完美的水道。這些散亂且不規則的巨石在河道中制 造出綿延的障礙,促成了尼羅河大瀑布的誕生。不過,尼羅河大瀑布并非像尼亞加拉大瀑布那樣猛烈、急墜(圖 1)。這些巖石在**、第二、第四瀑布區域對航行的干擾*為嚴重。如果沒有它們,這條河幾乎全程都可以通航。在象島(Elephantine),河 流穿過了花崗巖屏障。這屏障從它那粗糙的肩膀上伸出,形成了**道大瀑布。此后,尼羅河水便暢通無阻地涌向了大海。 埃及正是誕生于這**道大瀑布下的河谷。這里的變化使 河流得以自由流動。究其原因,正是到了埃德夫(Edfu),在這座瀑布下延伸長達 68 英里的砂巖不見了蹤影,而在此地形成北部沙漠高原的貨幣蟲灰巖為河流侵蝕河床提供了便利。因此,它 締造了一個巨大的河谷,或者說壕溝(圖 3 和圖 7),從撒哈拉沙漠的東端橫貫至北部海洋。一座座懸崖之間,山谷的寬度不一, 從 10 英里到 12 英里,再到 30 英里左右。谷底覆蓋著黑色的沖積物。這是河流蜿蜒向北的必經之路。她穿過沖積層,以每小時3英里的流速鑿出一條深深的水道。她的寬度,其間只有兩次達到了 1100 碼,這也是她的*高紀錄。在西側,作為尼羅河的一條次要支流,長約200 英里的約瑟運河(Bahr Yusuf)從休特(Siut) 附近出發,離開主河道,流入法尤姆(Fayum)。古時期,它從那里流入一條被稱為“北方”的運河。這條運河向北穿過孟斐斯(Memphis)以西,流經后來的亞歷山大港所在地,*后匯入大海。1 在離海100 多英里的地方,主河道繪成了一個廣闊的三角形。三角形的頂端位于南方。希臘人把這個三角形形象地稱為“三角 洲”。在史前時代,這里曾是一個海灣,不過現在已經逐漸被這 條河流填滿。這條河曾經在這里分岔,由 7 個口流入大海。但在現代,它只剩下了兩條主要支流,蜿蜒地穿過三角洲,貫穿兩側的海岸線。位于西部的分支名為“羅塞塔”(Rosetta),而東部的則是達米埃塔(Damiette)。 形成三角洲的沉積物非常深。它們在許多曾經繁榮一時的 古代城市的遺址上慢慢地堆積起來。曾經使三角洲北部地區變成 巨大泥沼的古老沼澤,現在已逐漸被填滿,沼地的邊緣也向外延 伸了些。毫無疑問,它們在古代所占據的三角洲面積比現在要大得多。在山谷中,土壤的深度從 33 英尺到 38 英尺不等,寬度*長達到 10 英里。在瀑布和大海之間,以這種形式形成的可耕地面積不到一萬平方英里,大致相當于馬里蘭州的面積,比比利時的國土面積小 10% 左右。兩側的懸崖通常只有數百英尺高,但也會隨處出現高達 1000 英尺的山峰(圖 3)。位于它們兩側的,當然是尼羅河所流經的沙漠。在西部,尼羅河上方 650 至 1000 英尺的地方,利比亞沙漠,或者說撒哈拉大沙漠,在由沙粒、礫石和 巖石組成的無垠、荒涼的山地上翻滾。在這廣闊的無水區域,突 兀著一排不規則的綠洲,也就是水洼地。它們與河流大致平行。 毫無疑問,正是由于尼羅河水的滲入,這些泉源才得以形成。這些洼地中*大的位于山谷附近,曾經分隔它們的巖墻已經倒塌, 孕育了土地肥沃的法尤姆,其灌溉水源來自約瑟運河。如果不是這樣,西部沙漠就沒有了供早期尼羅河居民使用的經濟資源。相比西部區域,東部地區,也就是阿拉伯沙漠,或許更適宜居住一些,能夠給流浪的阿巴德(Ababdeh)部落提供微薄的生存資源。
古代埃及——從原初時代到波斯征服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詹姆斯·亨利·布雷斯特德,美國埃及學家,生于伊利諾伊州洛克福德。早年就讀于耶魯大學和柏林大學,曾任芝加哥大學埃及學教授(1905~1933)、哈斯克爾東方博物館館長(1895~1901),1901年起任芝加哥大學東方研究所所長。在考古學、埃及學和歷史學方面造詣甚高,在對古埃及和西亞的研究方面成績斐然。著有《埃及史》(1905,1928)、《良知的曙光》(1933)等。此外,還輯有5卷《古埃及銘文集》(1906)。 譯者簡介 羅靜,文學學士,翻譯學者,深耕翻譯事業十余年,主要從事歷史和文化領域的翻譯研究工作。 審校者簡介 郭子林,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研究員、科研規劃處處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中國世界古代中世紀史研究會副秘書長。國家“萬人計劃”拔尖人才,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2021年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研究方向:埃及學,古代埃及的王權。發表中文、外文學術論文多篇。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唐代進士錄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史學評論
- >
自卑與超越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