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1页_91在线亚洲_中文字幕成人_99久久久久久_五月宗合网_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讀書月攻略拿走直接抄!
歡迎光臨中圖網 請 | 注冊
> >
如何理解質性研究(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系列叢書)

包郵 如何理解質性研究(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系列叢書)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時間:2021-08-01
開本: 16開 頁數: 248
讀者評分:5分1條評論
本類榜單:社會科學銷量榜
中 圖 價:¥41.1(7.0折) 定價  ¥59.0 登錄后可看到會員價
加入購物車 收藏
開年大促, 全場包郵
?新疆、西藏除外
本類五星書更多>
買過本商品的人還買了

如何理解質性研究(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系列叢書)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0297460
  • 條形碼:9787300297460 ; 978-7-300-29746-0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如何理解質性研究(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系列叢書) 內容簡介

維維恩·沃勒 (VivienneWaller)是斯威本科技大學的社會學講師,研究興趣涉及知識、環境與技術以及更廣泛的研究方法領域。維維恩擁有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社會學博士學位,以及墨爾本大學的文學學士和理學學士學位。在進入學術界之前她曾以顧問的身份服務于澳大利亞政府,從事政策和評估領域的社會研究。
卡倫·法夸爾森 (KarenFarquharson)是斯威本科技大學健康、藝術與設計學院的副院長和社會學副教授。她是一名社會學家,對體育、種族和媒體以及歸屬感和社會融入等話題有著廣泛的研究興趣。卡倫擁有哈佛大學的社會學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以及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社會科學學士學位。她也是富布賴特南非靠前論文研究獎學金的獲得者。
德博拉·登普西 (DeborahDempsey)是斯威本科技大學的社會學不錯講師。她擁有墨爾本大學的文學學士和碩士學位,以及樂卓博大學的博士學位。德博拉的研究興趣主要集中于家庭、人際關系、個人生活和老齡化的社會學研究,特別是輔助生殖技術時代的同伴關系以及同性關系中的社會法律問題。在成為學者之前,德博拉在社區和社會營銷部門從事社會研究。

譯者簡介
劉婷婷,香港大學博士,武漢大學社會學院教師,主要從事兒童發展與保護的相關研究。

如何理解質性研究(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系列叢書) 目錄

**部分 研究準備

第1章 質性研究的基礎

什么是質性社會研究

質性研究vs量化研究:權衡與取舍

走近質性研究

研究范式———關于研究的價值觀與信念

什么是現實,它可以被認識嗎

認識主體與認識對象之間是什么關系

我們如何找到答案

結語

閱讀延伸



第2章 質性研究的目標

發生了什么——選擇與解釋

研究希望實現什么

評判研究的質量

結語

閱讀延伸



第3章 從主題到研究設計

及時和可行的研究

主題和問題

文獻在研究問題設計中的作用

將研究問題與方法聯系起來

研究計劃書

結語

閱讀延伸



第4章 質性研究的政治和倫理

倫理

研究中的政治

結語

閱讀延伸



第二部分 研究實施

第5章 抽樣

什么是抽樣,我們為什么要關注它

對總體進行抽樣

理論、認識論和抽樣

抽樣和招募策略

可推廣性

無應答

樣本量

抽樣、不易接觸者和研究倫理

結語

閱讀延伸



研究實施:提出問題

第6章 訪談

訪談:結構化和半結構化

半結構化訪談的設計

如何進行有效訪談——訪談提綱

溝通方式——現實性考慮

看還是不看——匿名與視像之間的權衡取舍

適合研究的訪談模式

有效溝通——在訪談中建立融洽關系

結語

閱讀延伸



第7章 焦點小組和小組訪談

小組訪談

焦點小組

結語

閱讀延伸



研究實施:觀察

第8章 觀察人

定義

研究問題的類型

進入

研究身份披露和其他倫理問題

收集資料

結語

閱讀延伸



第9章 觀察事物

累積測量

耗損測量

物理痕跡研究的優點

物理痕跡研究的缺點

分析物理痕跡

結語

閱讀延伸



第10章 觀察文本

主題分析和話語分析:異同之處

查找文本和抽樣

使用主題分析

使用話語分析

結語

閱讀延伸



研究實施:讓參與者自述

第11章 敘事研究

生活史、個人敘事和自我民族志

使用敘事研究

引出敘事

生活史和個人敘事分析

評估敘事研究

結語

閱讀延伸



第12章 意義構建:資料管理、分析和報告

資料管理

保持資料的安全性和有序性

啟動資料分析

初步探索

改進分析

使用計算機輔助質性資料分析軟件

分析與寫作

基于質性研究撰寫論文、報告和文章

結語

閱讀延伸



第13章 不同方法的結合

不同范式的結合

不同質性方法的結合

結語



參考文獻



索引



譯后記
展開全部

如何理解質性研究(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系列叢書) 節選

**部分 研究準備在設計和實施一個質性研究項目之前,2研究者必須充分了解各種相關問題并做好準備。了解價值觀與信念如何進入研究過程以及它們如何支撐不同的研究路徑,對于研究者而言十分重要。為質性研究確立恰當和清晰的研究問題也非常關鍵。*后,在啟動任何研究之前都需要深入考慮倫理和政治議題,這一點至關重要。
本書前四章主要介紹開展質性研究所需的準備工作,旨在幫助你批判性地思考這些議題,確立研究問題,以及形成研究計劃。第1章 質性研究的基礎3本章內容
●什么是質性社會研究
●質性研究vs量化研究:權衡與取舍
●走近質性研究
●研究范式――關于研究的價值觀與信念
●什么是現實,它可以被認識嗎
○實證主義
○后實證主義
○批判主義
○建構主義
●認識主體與認識對象之間是什么關系
○實證主義和后實證主義――冷靜的研究者
○批判主義――作為倡導者的研究者
○建構主義――研究作為“非樸素的對話”
●我們如何找到答案
○實證主義和后實證主義
○批判主義
○建構主義
●結語
●閱讀延伸什么是質性社會研究長期失業是什么感覺?種族與個體健康之間有什么關系?人們為什么要浪費食物?
根據你自己對世界的理解,想要立刻回答這些問題是可能的。這種類型的答案可能是基于你過去的經歷和學習、你讀過的書、你聽別人說過的話、你的觀念或直覺。獲得這些問題的答案的另一種方式是進行社會研究。這可能涉及觀察他人,傾聽他們的談話,向他們提問;也可能并不涉及任何與人的直接接觸。取而代之,你可能會研究人們寫下的文字、建造的東西、制作的物品以及留下的蹤跡。
就*簡單的意義而言,社會研究涉及應用實證研究方法來探究和增加我們對社會世界某些方面的理解。在學術情境中社會研究以理論為指導,同時也對理論有所貢獻,幫助我們解釋這個世界所發生的事情。本書將指導你開展合乎情境的、高質量的質性研究,并且幫助你*大化地利用數字技術來服務于你的研究。我們也希望能夠給予你啟發,使你在進行質性研究時超越那些顯而易見和理所當然的現實獲得對社會的新理解。專欄1?超越顯而易見和理所當然的現實你見過水果從樹上掉下來嗎?據說,科學家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1643―1727)曾經坐在一棵蘋果樹下,恰好被當時從樹上掉落的一顆蘋果砸中了腦袋。面對這一情景我們中的許多人可能只會揉一揉腦袋或者看一看下次坐哪兒會更安全,但是艾薩克?牛頓卻開始思考為什么蘋果會向下掉落而不是停留在樹上或者向上離開。他由此萌生了存在一種力量將一切東西推向地球的想法。這個事例的重點在于雖然很多人看到蘋果從樹上掉落下來,但是只有艾薩克?牛頓產生了引力導致蘋果掉落的思考。本書旨在教你如何質疑自己關于世界的假設,這樣當你通過質性研究來解釋社會世界時就可能會獲得新的認識。“質性社會研究”一詞涵蓋了社會研究的一系列方法,這些方法在概念上與量化社會研究的方法截然不同;但在實踐中兩類方法經常一起使用,它們之間的區別有時是比較細微的。在對質性研究方法進行深入探討之前,我們將會在下一節中先為大家介紹質性社會研究與量化社會研究之間的分野。質性研究vs量化研究:權衡與取舍任何關于社會世界的研究都在根本上觸及以下兩大問題之一:
(1)發生了什么?
(2)影響范圍如何?
粗略來講,質性研究關注**個問題即研究某個事物的特點或性質,而量化研究旨在通過回答第二個問題來呈現事物的數量特征。只有當你知道了**個問題的答案才可能回答第二個問題,并且要找出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需要非常不同的研究方法。
下面的例子應該能更清楚地解釋這一點。當家庭互聯網剛剛誕生的時候,沒有人知道在家里可以使用互聯網來做什么。只有當研究人員針對人們如何使用和理解網絡完成了一些質性研究之后,我們才有可能去考察特定的使用或認知方式有多么普遍以及它們如何與特定的群體相關聯。要揭示某個事物的影響范圍如何,你需要去研究每個人或每件事,或者至少是這些人或事的代表性樣本。
這個例子說明了質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另一個重要區別。量化研究者通常需要有一個關于研究對象的想法或理論,這意味著在學術領域中進行的量化研究傾向于檢驗理論。雖然質性研究也可以用來檢驗理論,但當研究人員對他們感興趣的領域不太了解或者一無所知時這一研究方法則會更具優勢。在這種情況下,質性研究可以被用來建構理論。換句話說,量化研究往往是演繹性的,而質性研究則偏向于歸納性的。
在20世紀60年代,羅伯特?波格丹(Robert Bogdan)基于單個對象完成了一項著名的質性研究。他的研究目標是了解一個女性被困于男性的軀體里是什么感受,研究的成果是一本書,書名叫作《與眾不同:簡?弗萊自傳》(Bogdan, 1974)。這項研究的重點是理解“簡?弗萊”的生活經驗以及她對這些經驗賦予的意義,由此建構出關于那些擁有女性之靈魂、男性之軀殼者性認知的理論。作為質性研究的典型代表,這項研究通過敘事(即簡?弗萊自己的語言)讓“簡?弗萊”的生活經驗得以發聲。與之相反,量化研究則傾向于將人們的現實生活經驗簡化為數字,以便能在大的群體中識別出具有某些特征的模式。在量化研究中諸如性別認同這樣的復雜體驗可能會被簡化為量表中的一個數值,從而使得不同人群之間的比較成為可能。例如,量化研究項目可能會探究一個人的性別認同與生活其他方面特征之間的關系模式,這些特征同樣可被測量并簡化為數值以方便識別(如性取向、種族、童年經歷、宗教態度以及這些特征的不同組合)。
上述簡?弗萊的例子說明了質性研究中需要考量與權衡的一個問題,即理解的深度往往是以犧牲代表性為代價的。波格丹并沒有聲稱“簡?弗萊”的經歷完全代表那些認為自己受困于男性軀體的女性。然而,波格丹的研究提供的是深入理解“簡?弗萊”作為一名擁有女性靈魂卻束縛于男性軀體的人所擁有的生活經歷,在當時她被看作一個精神疾病的患者。正如第5章所解釋的那樣,這項研究的結果雖然不具代表性,但仍然可以被推廣。
現在你應該更加清楚了,質性研究和量化研究并不存在高下之分,每種方法都有其自身的優勢和局限。從更深的層次上來說,不同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不同的價值觀與信念對研究目的的認識基礎之上的。本章內容具有以下兩重目的:**,幫助你辨識量化研究和質性研究各種方法之間的根本區別;第二,幫助你認識支撐不同研究方法的價值觀和信念,包括你自身所持有的價值觀和信念。這將有助于你更好地覺察當前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的意義,也能夠為你日常研究生活中的選擇與決策帶來啟發。走近質性研究在你思考如何進行一項質性研究之前,你需要弄清楚研究的目的以及你希望達成的目標。我們用一個更為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在研究之前明確這些問題的重要性(關于購買哪輛自行車的決定)。
假設你想購買一輛自行車,但你不確定哪一輛是*適合你的。為了做出這個決定你需要考慮你想用這輛自行車來做什么,以及你想如何使用它。你會是它唯一的使用者嗎?如果你想做出一個滿意的購買決策,就需要仔細考慮為什么你想要一輛自行車。你想用它來做什么?想用來進行高速公路訓練?如果是這樣,那么公路自行車可能是*好的選擇。想騎著它去探索附近的一些樹林?那么山地自行車*適合你的需要。想每天騎行去上班,或者只是用于偶爾的購物和娛樂休閑?這樣的話,混合動力車可能是*佳選擇,電動自行車也可以考慮。或者也許你只是想要適合特定人群風格的自行車?你可以選擇旅游沙灘車或者定輪自行車。這里很明顯,并不存在一輛*好的自行車。選擇哪輛車取決于你想用它來做什么。只有考慮了自行車的預期用途,才能夠評判你是否做出了好的購買決定。想以低廉的價格購買高品質的公路自行車來滿足在泥土小道上飛馳的愿望可不是一個明智之舉。
同樣,對于質性研究而言也沒有*好的方法或路徑。研究方法種類繁多,每一種都自有其優點與缺點。為了做出理想的選擇,你必須考慮為什么要進行研究以及希望通過這項研究來達到什么目的,這就涉及了價值議題。在不同的研究方法背后,有著不同的價值取向以及關于知識和現實本質的不同信念作為支撐。
即便你很清楚想要從研究中收獲什么,仍然沒有一個*好的方法來實際地開展這項研究。同樣,選擇何種研究方式取決于研究者對于事實本質和知識獲取持有怎樣的價值觀和信念。我們將通過一個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說明我們的信念和價值觀如何指導我們的想法,通過另一個例子說明信念和價值觀如何指導我們的行動,從而由淺入深地探討這個頗具哲學意味的問題。
很明顯,沒有一種所謂美好生活的*佳模式。一個人關于什么才是*佳生活方式的看法受到其所持價值觀和信念的影響。例如,一個看重金錢的人眼里*好的生活肯定不同于那些視人際關系為*高價值者所理解的*好生活,也不同于那些以健康或宗教信仰為*高追求的人所崇尚的理想生活。只有在這些價值觀和信念的前提之下,我們才能夠去評判一個人是否過上了好的生活。同理,關于*佳研究方法的看法也建立在一系列的價值觀和信念之上。
下面的例子更加清楚地說明了信念和價值觀不僅引導我們的思考,而且影響我們的行動。你是怎樣去到你的工作地點或學習地點的?如果你是騎自行車去的,你可能會認為騎車具有步行、駕車或搭乘公共交通所不具備的優勢。也許你相信騎車可以幫助你鍛煉身體,更加快捷、更加放松、更加經濟,或者有利于減少空氣污染。事實上,它真的更令人放松嗎?這取決于你如何看待騎車以及那些可能的替代選擇。有人會認為坐火車十分放松,或者是一個閱讀的好機會,而有人則會覺得很不舒適或者浪費時間。除了信念之外,你會發現在你關于騎行的看法之中還滲透著你的價值觀――你關于健康、速度、放松、成本以及清潔空氣等價值的認識。同樣,你在自行車上的花費不僅由你需要支付的金錢額度來決定,還由你的價值觀即你對自行車價值幾何的看法來決定。
正如沒有一種“*好的”生活方式、沒有一種“*好的”通勤方式一樣,也沒有一種“*好的”或唯一正確的方法來處理或展開質性研究,盡管不好的研究方法遍地都是。例如,探究種族與個體健康之間的關系并不存在一種“*好的”方法(隨后會介紹這個例子)。你更傾向于選擇哪種方法將取決于你所持有的價值觀和信念的綜合作用。研究范式――關于研究的價值觀與信念借助社會研究范式的概念,我們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價值觀(values)與信念(beliefs)是如何進入研究之中的。范式是一組關于世界是怎樣的基本信念,以及關于世界應該如何的價值看法。正如信念和價值觀8共同指導你如何行動一樣,研究范式是指導你怎樣進行研究的基本信念和價值觀的結合。信念無法被證明,但持有這些信念者卻對其深信不疑。信念和價值觀可能是模糊難辨的,因為除非受到明確的挑戰,否則我們總是傾向于理所當然地認同我們對世界的看法和持有的價值觀。
在學術文獻中,你可能會遇到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研究范式類型和術語。在本章中,我們將通過以下三個問題指導你用一種更為簡單的方法來確定不同社會研究方法背后的信念和價值觀:
(1)什么可以被認識?
(2)認識主體與認識對象之間是什么關系?
(3)我們如何找到答案?
總而言之,任何一項研究都以某種研究范式為支撐,我們可以通過回答以上三個問題勾勒出研究范式的基本特征(Skeggs, 1994; Denzin and Lincoln, 2000)。**個問題“什么可以被認識”的答案取決于我們對存在事物的看法即本體論信念(ontological beliefs),以及我們對知識的看法即認識論信念(epistemological beliefs)。因此,這個問題可以表述為“什么是現實,以及什么可以被認識”。第二個問題的答案涉及我們對知識的信念和價值觀。第三個問題涉及方法和方法論,這一問題的答案產生于對前兩個問題的回答。
我們將使用這三個問題來解釋和對比四種主要的研究范式。這四種研究范式是古巴和林肯(Guba and Lincoln, 1994)在他們著名的類型學研究中所確立的實證主義范式(positivist paradigm)、后實證主義范式(post?positivist paradigm)、批判主義范式(critical paradigm)和建構主義范式(constructivist paradigm)。我們選擇這一類型學體系作為依據是因為它既全面又簡練,雖然我們會效仿其他研究者使用術語“批判主義”(criticalist)而不是“批判的”(critical)來避免與后者的普通含義產生混淆。我們將在本書后面的章節中繼續使用這一類型學方法,因為我們希望將每種方法的討論都與其哲學基礎聯系起來。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既有的類型和術語多種多樣,而不同的學者對特定術語也有著不同的理解。例如:古巴和林肯在其2011年修訂版著作中增加了一個新的類型參與/合作范式(participatory/cooperative paradigm)(Lincoln et al., 2011);一些學者區分了建構論(constructionist)和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t)(Crotty, 1998);而另一些人則將非實證主義(non?positivistic)方法歸入了詮釋主義(interpretivist)的陣營之中(Blaikie, 2007)。
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你能夠清楚地認識到關于知識和現實本質的不同價值觀和信念是如何支撐起不同的研究方法的。當你可以主導自己的研究時,這一認識使你能夠有意識地保持研究與你所持信念和價值觀的一致。即便你從事的研究并非出于自己的設計,這也能使你充分領悟到當前的研究方法和日常研究決策所富含的意義。無論將來遇到什么描述研究范式或研究方法的類型或術語,9你都可以借助這三個問題超越既定的標簽而直達討論的中心。不同研究范式之間潛藏的哲學差異不僅反映在資料收集和分析方法之上,而且關系著我們如何撰寫研究所得,如何呈現我們“所目睹的世界和經驗”(Smart, 2009: 303)。什么是現實,它可以被認識嗎我們能夠體會多重人格障礙的感受嗎?我們能否知道有如神助是怎樣的情景?與“什么可以被認識”密切相關的問題是“什么是存在的”。對“我們能否認識現實”的回答取決于我們所認為的現實是什么。如果一個人都沒有了,那么世界是否還存在?這是哲學家們幾個世紀以來一直爭論的問題,而世界上許多沖突的背后其實是對現實所持看法的差異。雖然你可能沒有思考過我們能否認識現實的問題,但深入了解這個問題的各種可能答案如何為不同研究方法提供支持卻至關重要。在本書中,我們將會把研究方法的日常決策與支撐研究方法的信念和價值觀聯系起來加以討論。
實證主義
實證主義信念通常與科學和科學方法的發展有關,認為現實是存在的。即使一個人都沒有,世界也依然在那里,因為事物的存在與人類的意志無關。例如,關于引力的實證主義觀點認為地心引力本就存在,而艾薩克?牛頓是**個發現它存在的人。
根據這種觀點,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任務是認識、理解和描述現實。通過使用嚴謹的研究方法,我們有可能獲得關于現實的完美知識。這意味著實證主義觀點不承認抽象或神秘現象是一種現實,并且對某些醫學疾病(例如慢性疲勞或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是否真正存在抱有懷疑。現實只能夠由可以通過推理感知或發現的現象組成。例如,根據實證主義觀點,社會階層是具有可觀察屬性的客觀現象。
后實證主義
與實證主義觀點一樣,后實證主義觀點認為現實獨立于人類意識。不過,后實證主義研究承認我們永遠無法真正掌握這一現實的完美知識。我們只能10通過精心設計的研究來嘗試獲取接近現實的知識。甚至統計方法也只能夠獲取近似值,抽樣程序和加權也都是用來拉近研究結果和事實之間距離的。許多量化研究都是后實證主義的,不過正如你將要看到的那樣,在這一范式之下進行質性研究也是可能的,盡管相對而言這種做法不那么常見。
批判主義
與實證主義和后實證主義認為現實獨立于人類意識的理解相反,持批判主義范式的研究者將現實視為人類意識的產物。社會現實是由一系列隨時間推移而沉淀下來的人類價值觀和偏見塑造的,包括社會、政治、文化、經濟、種族和性別等等。批判主義研究者批判性地看待社會現實(也就是說,他們思考現實背后的含義,而非視其為理所當然)。在歷史上,已經有一些人的目光超越了當時的社會狀態而投向了一個沒有剝削的未來世界。在這些理想家看來,我們所經歷的現實是特定的人類價值觀隨時間的推移而正常化的產物,所以當前事物的狀態就會被輕易地當作現實。卡爾?馬克思因其對19世紀后期社會階級的分析而舉世聞名。那時,有產階級和沒有土地的工人階級之間的對比非常鮮明。有產階級認為他們就應該是創造財富和優渥發達的那一群人,而工人階級則通常認為長時的工作和微薄的工資就是他們的命運與生活。在當時,如果不涉及階級分析,任何關于社會現實的解釋都是不完整的。馬克思的偉大之處在于他沒有簡單地接受階級差異作為事物自然秩序的一部分,并且指出了這種接受實際上是一種錯誤的認知。他認為階級社會只是一種過渡狀態,人類未來一定會進入一個階級消亡、按需分配、任何人都無權主宰他人的社會。同樣,
馬丁?路德?金也夢想美國能夠成為不分種族、人人平等的國度。社會學家發現,在美國白人的平均受教育程度遠高于黑人。然而,批判主義學者(Ladson?Billings and Tate, 1995; Decuir and Dixson, 2004)并不視之為種族的本質特征,而把這種現象理解為數十年的剝削、歧視和受教育機會減少的結果。
因此,批判主義研究范式的支持者并不認為性別、種族、父權規范、階級和權力等社會現象獨立于人類意識而存在。相反,他們認為當我們接受這些社會現象的存在形態作為現實的一部分時,它們“就像現實本身一樣,成為局限和狹隘的代名詞”(Guba and Lincoln, 1994: 111)。
*后一個例子說明了在不同時期存在的有關性別的各種現實。在特定時期的特定文化中,現實是女性的11機會和待遇均落后于男性;在另一些文化中,現實是女性與男性相互平等;盡管父權制普遍存在于人類社會中,但在歷史上也曾出現過一些文化,在這些文化中其現實是女性的機會和待遇要優于男性。這些現實是具體價值和實踐的產物,而不是反映兩性差異的普遍事實。
不過,我們可以走得更遠一些,即使這些不同的現實取決于對兩種性別――男性和女性――的看法,兩性的“現實”也并非是一個普遍真理。文化歷史學家托馬斯?拉科爾在他的著作《制造性:從古希臘到弗洛伊德時期的身體和性別觀念》(Lacquer,1990)一書中追溯了西方文明如何在17世紀的某個時期建構了兩性即男性和女性的現實。在這以前的“現實”是,從醫學意義上而言只存在一種性別。2014年,“雙性人”在澳大利亞被法律認可為第三種性別,再一次改變了所謂的“現實”。
建構主義
以上的討論使我們進一步關注到視現實為局部且具體(local and specific)的建構主義觀。根據這一觀點,現實是紛繁多樣的,每一個現實都建立在共同看法的基礎之上。例如,對于許多西方醫生來說現實是化療可以阻止癌癥的發展,而在另一類治療師看來現實是冥想能夠阻止癌癥的惡化。還有一些癌癥患者所經歷的現實是改變飲食方式遏制了癌癥的發展(Pekmezi and Demark?Wahnefried, 2011)。
根據建構主義觀點,現實可以通過表征、話語以及實踐而得到積極的建構。在西方國家,理想的女性身材是通過主流媒體表現的女性形象而被積極建構的現實。相比60年前的審美標準,當代女性的理想身材更加苗條。然而,當代的女性理想身材作為一種社會建構的概念并非在所有的文化之中都存在。
現在我要舉的例子是通過話語而積極構建的現實。澳大利亞的主流話語是婚姻存在于男人和女人之間,而現在卻出現了一種與之對抗的話語是婚姻可以發生于任何兩個人之間。在許多國家例如加拿大和英國,婚姻可以存在于任何兩人之間是居于主導地位的話語。這種話語方式的變化推動了法律的變化,使同性婚姻成為一種可被觀察的現實。
批判主義的現實觀往往以社會現實為關注點,而建構主義認為現實是局部和具體的看法則包含了這樣一個觀點,即事物(objects)的現實是局部的和具體的。這可能是一個難以理解的概念,因為無論你身處哪個時代和世界的哪個角落,如果你面前有一根橫桿擋住了去路而你卻對此不加留心,都必然要為此承擔后果。不過,讓我們走近一點來觀察一下那個橫桿。它真的是一根桿子還是一座雕塑的一部分?也許它只是一扇大門的吊桿,并且當你靠近它時會向上升起?你面前事物的物質性是毫無疑問的,的確有一些東西12阻擋了你的道路。它是由人類創造,以物體的形態而存在的事物。根據這種建構主義觀點,定義是什么構成了特定事物是一種設定邊界的人類行為。這個觀點聽起來似乎有些違背直覺,因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對事物的定義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從而常常顯得自然而普遍。再舉一個例子,關于什么可被理解為一個住所并不存在自然或普遍的真理。在許多訴訟案中,開發商、規劃人員和政府官員為一棟建筑是否算作住宅而爭論不休。由此說來,是人與物質世界的互動產生了我們通常視之為自然存在的住所。
這個觀點還進一步超越了人類創造物而伸延至物理世界。例如,要定義某一塊草地并不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一個人可能認為這塊草地是橢圓形的并打算用來踢足球。在第二個人那里,同一塊草地則可能被視作某處圣地的一部分。而對第三個人來說,這塊草地只有一部分值得定義,因為那里是稀有種類的螞蟻棲息的地方。通過這種方式,人類與物質世界產生互動并創造事物,這一認識有時被稱為現實的社會建構(Luckmann and Berger, 1971)。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僅僅通過想象來生產任何現實。除了*激進的建構主義之外,其他所有的建構主義觀點都認為人類與物質世界之間的交互超出了人類想象所能控制的范圍。建構主義觀并不是籠統地討論現實而是看到現實的紛繁復雜,每一種現實都是具體情境的產物。這意味著秉持建構主義觀點的研究者在進入一個領域時,會對眼前世界與自身世界可能存在的巨大差異保持格外的敏感。
現實來自人類的積極建構這一觀點引領我們來到了刻畫研究范式的第二個問題。這是一個認識論問題,即“認識主體與認識對象之間是什么關系”。認識主體與認識對象之間是什么關系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之間關系的本質在于對研究目的的看法以及秉持的價值態度。在這里,我們聚焦于不同范式在論述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的關系時展現的差異。
實證主義和后實證主義――冷靜的研究者
實證主義或后實證主義研究的任務是找到客觀真理,或者說在后實證主義研究那里是盡可能地接近客觀真理,即一種原原本本的現實。研究者希望能看到事物真實的面貌。更進一步講,研究者就像一位科學家透過單向鏡進行觀察,能夠做到實施研究而不會對研究對象產生任何干擾。埃米爾?涂爾干(?mile Durkheim),社會學的奠基人之一,13一直在進行著這樣的努力,他希望賦予社會科學同物理科學一樣的合法性。因此,他主張用于研究社會世界的方法不應與研究物理世界的方法有任何根本的區別。此外,涂爾干還認為社會研究應該是價值無涉的。
許多社會研究者質疑涂爾干的觀點,認為社會科學照搬用于研究物理世界的方法既不可能也不可取。雖然對照實驗是自然科學家慣常使用的研究手段,但要對人類對象進行對照實驗卻幾乎是不可能的。不同于一個土壤樣本或組織切片,當人們知道自己正在被研究時可能會改變他們的行為表現。
關于研究中的價值問題,社會研究可以保持價值無涉的論點恐怕難以立足。對人類進行對照實驗是否合乎倫理?答案取決于我們所秉持的價值觀。正如本書將要展示的那樣,哪些主題值得研究、主題的框架、研究的設計、研究的路徑、對待研究參與者的方式、研究結果的呈現方式以及展示的對象,都反映了支撐具體研究的基本范式所隱含的價值觀與信念。
批判主義――作為倡導者的研究者
正如我們將在下一章看到的那樣,批判主義范式下的研究者毫不諱言他們所持有的價值觀。他們的價值取向明確指導著他們對研究主題和研究方法的選擇,與研究對象關系的確立,以及研究結果的分析與報告。他們時常有意識地去賦權(empower)于研究對象,利用研究去激發他們的意識或提供表達的機會。
不管是批判主義還是建構主義的研究者,都認為真實客觀地觀察事物是不可能的。研究者不同,研究的結果也不同。我們能夠看到什么取決于我們是誰,而我們的身份又是我們的研究者角色、生活經歷、受過的教育、讀過的書、見過的人、秉持的觀念、與研究對象的關系如此種種的集中呈現。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想象一下我們在圣誕節時觀察人們之間的禮物交換。每個人都爭相拿出*好的禮物贈予他人,我們在多大程度上將這種交換理解為親密性、義務性或競爭性的表達,會因我們是否經歷過類似現象以及這些經歷的性質如何而折射出個人化的色彩。再看另一個例子,比較以下兩位研究女性分娩經歷的研究者。其中一位是26歲,并且剛經歷過一次艱難妊娠的女性研究者。另一位是65歲,從未有過孩子的男性研究者。我們可以預見兩人與研究對象互動的方式以及研究對象對他們的回應方式必定存在著差異。正如下一章將進一步討論的那樣,我們是誰不僅影響著我們與研究對象的關系,也影響著我們對他們的所言所行給出的解釋。例如,在采訪一個人時我們是否以及如何解釋他們的肢體語言將取決于我們的文化規范和我們與此人的關系,這些因素的影響并不亞于肢體語言的表現本身對于解釋的影響。
不論采用建構主義范式還是批判主義范式,優秀的研究者都會對他們在研究中的參與做出反思和自省。換句話說,作為一名研究者你要意識到作為研究者的你是誰,你自己與研究者以及研究對象之間的權力關系是怎樣的,以及你的個人經歷、價值和期望如何塑造和影響著你的研究。例如,你如果在社區住房組織工作并且正在對租戶進行采訪,就需要認識到這樣做對于研究對象的福祉以及研究結果來說意味著什么。你還需要意識到這種身份關系如何影響了你進行研究的方式,意識到任何因在社區住房組織工作而形成的預設或偏見。使研究結果體現反身性的方式包括將研究者自身作為一個行動者而納入對話腳本,采用**人稱視角,以及說明自己與研究主題相關的個人經歷。
反身性(reflexivity)包括承認研究行為通常會對研究對象的生活造成擾動。正如希茨勒和凱勒所說的那樣,質性研究者“永遠處于同時身兼協作者、觀察者和報道者”多重角色的困境(Hitzler and Keller, 1989: 100)。以下是本書作者之一維維恩?沃勒在自己的研究中如何成為協作者的一個例子。她問一個熱愛閱讀的孩子,在互聯網上閱讀故事的想法是否能夠吸引她。顯然這個孩子在此之前并不知道在網絡上也有書可讀,盡管她的父親出于種種考慮試圖隱藏這個信息,但在接下來的采訪中我們得知這個女孩后來一直努力在互聯網上尋找書籍。
建構主義――研究作為“非樸素的對話”
在建構主義視角看來,研究者和研究對象共同創造了研究結果。根據這種觀點,研究就像一場與研究對象進行的對話――一個雙向的過程。然而,研究并不是一場樸素的對話,因為研究者已經就此制定了一份議程表。研究對象能夠在多大程度上發聲是由研究者決定的。他們需要在維護自己作為研究者的特權和認真對待研究對象的觀點之間做出平衡。一方面,研究者可能希望在研究中為參與者創造表達的空間;另一方面,他們可能又不希望使研究對象的故事過于突出,因為這會使得分析受限于參與者的局部性視角。例如,一位研究對象可能會說,他在酒店業找不到工作的原因是沒有人想聘用一個把頭發染得很鮮艷的人。而研究者則可能從潛在雇主那里聽到一些與之矛盾的解釋(例如,一些雇主可能會說是因為他態度粗魯),甚至基于他們自身的判斷對于男子的失業產生不同的理解。當面對不同的視角時,研究者15要有意識地去決定在對不同研究對象的觀點進行分析時分別賦予它們多少權重。一些建構主義的研究強調,要在研究設計、資料收集、資料分析和結果報告等全部或部分環節中讓研究對象積極地參與進來。
無論是來自研究者的聲音還是研究對象的聲音,抑或是這些聲音的混合,研究的結果都是研究者與世界互動的產物。沒有人可以擁有上帝的視角。根據建構主義的觀點,任何人――不論是研究者還是被研究者――的視角都是局部的、情境的和具身的。研究收集的任何資料都是不完整的和選擇性的。而且,如何整理和取舍這些研究資料都由研究者的理解和詮釋決定。換句話說,研究者觀察和解讀研究對象的方式受到他們有限和具體的觀察理解能力的制約。此外,研究行為也可能會給研究者帶來改變。延續前文所舉的例子,研究者可能會因為進行了該項研究而改變他們對于失業的看法。
研究者不具有充分理性,也做不到全視或全知的事實并不意味著研究對我們的世界來說沒有價值或毫不相干。正如哈拉維所說,研究是“基于某種立場的觀點”(a view from somewhere),是一場與研究對象之間的“非樸素的對話”(non?innocent conversation)(Haraway, 1991)。如果以夸張的筆法來描繪建構主義研究,那么研究者和研究對象將是構成畫面的全部元素。然而,*終呈現的研究并非是無拘無束、自由流淌的敘事,因為研究的根基在于獨立于研究表達而存在的人和物質世界。通過這樣的方式,研究才得以實現“具身的客觀性”(embodied objectivity)(Haraway, 1991),我們將會在下一章對這個概念做出更詳細的討論。我們如何找到答案第三個問題“我們如何找到答案”既可以指方法論,也可以指方法。在日常使用中, “方法論”和“方法”這兩個詞經常互換,似乎二者所指的是同一種東西。然而實際上研究的方法論是一種關于探索發現的理論方法,類似于一套原則;而研究方法則是用于探尋答案的具體策略,例如訪談或觀察。質性研究者在許多不同的方法論框架下進行研究,包括符號互動主義、現象學以及參與研究。對這些方法論的討論超出了本書的范圍,但我們將在本章末尾的“閱讀延伸”欄目中就如何更全面地了解這些不同的方法論提出建議。本書第二部分的章節將會對研究的具體策略進行專門介紹(即具體方法)。不過,我們仍然可以在這里就研究范式如何關聯于研究者的研究方式進行一些粗略的討論。讓我們回到前面關于種族與個體健康關系的例子。
實證主義和后實證主義
實證主義和后實證主義研究都試圖捕捉關于現實世界客觀的、可測量的真相。因此,舉例來說,研究者可能會在研究中采用他們認為能夠反映真實種族差異的既有分類方法。他們可能會根據公認的標準將參與研究者分配到不同的種族群體中,例如,在家中使用的**語言、出生國或母親的出生國。同樣,現有的健康標準也將被用于測量個體的健康水平。研究者將試圖揭示關于種族與健康之間關系的社會事實,并努力在情感上脫離他們的研究。如前所述,大多數實證主義和后實證主義研究是量化而不是質性的。
批判主義
批判主義研究者追求“創造變革,為了那些受權力壓迫者的利益”(Lincoln et al., 2011: 102),他們認為權力關系決定著什么構成知識。這意味著通常被認為是理所當然或不言自明的類別實際上是特定時間下特定聯盟的產物。例如,“性別”可以被理解為一種政治類型,在異性戀制度下對性行為起著規范作用(Butler,1990)。另一個例子,簡?弗萊在《與眾不同:簡?弗萊自傳》一書中對其個人生活的敘述揭示了特定的權力網絡如何將一個人定義為“精神病患者”(Bogdan, 1974)。還有一個例子,自1995年以來澳大利亞用于界定原住民的兩個群體是土著居民和托雷斯海峽島民。這一分類使托雷斯海峽島民浮出水面,在此之前他們被歸入土著居民的群體之中。但與此同時,南太平洋島民卻在這種分類之下成為隱形的族群,他們沒有能夠像托雷斯海峽島民那樣成功獲得澳大利亞政府的官方承認(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1998)。
對于那些采用批判主義范式的研究者來說,重要的是在描述世界時不要把既有的權力結構包括既定的類別視為理所應當。實際上,提出可能存在的替代解釋能夠暴露這些所謂的現實的建構性本質,從而動搖這些對人們生活施以規約的類別或結構的存在合理性。回顧前述關于健康與種族之間關系的例子,一個批判主義的研究者不會簡單地接受“種族”這一類別而可能去考察種族類別如何在歷史中被建構出來,觀察種族差異在生活中如何呈現以及探究人們對這一群體分類所賦予的含義。同樣,批判主義研究者也不會簡單地接受“健康”這一類別,而可能會考察健康是如何表現的以及這一類別被賦予的含義。這就需要考察西方社會對健康的定義中所反映的文化特征。西方人對健康的理解和測量包含了“健康”的體重以及沒有具體的疾病癥狀,17這與中國傳統醫學將“健康”理解為一種陰陽平衡存在著差異;也與印度的傳統醫學阿育吠陀把“健康”視為三種能量的平衡有所不同。
批判主義范式下的研究者不是以“健康”這一類別的固有含義作為他們工作的起點,而是關注“健康”被賦予的不同意義如何使特定的人群獲益或者受損。對于持批判主義觀點的研究者來說類別是一把雙刃劍,除卻我們所討論的種種局限與不足,也正是這些類別概念(如種族、性別、階級和膚色)為我們識別和解釋廣泛的不平等現象提供了幫助。
建構主義
與批判主義的研究者一樣,建構主義范式下的研究者不太可能使用自上而下的結構方法將人們劃分成不同的社會類別。相反,相較于一般的社會學理解,他們可能更為看重人們自己對于種族和健康的認識。他們也可能特別關注人們給自身的生活經歷賦予的意義,而不太可能使用類別作為他們研究的工具。例如,許多人對于健康意味著什么都有著自己的特殊理解。比如,一個人對健康的理解可能融合了來自西醫、傳統中醫以及佛教關于業力的思想。從外部的理性標準來看,這樣的混合可能是缺乏連貫或不合邏輯的,但對執此觀點的這個人來說卻是合情合理的。建構主義研究不是要考察涂爾干視角下關于健康和種族的可觀察“社會事實”(societal facts),而可能是納入馬弗索利所稱的社會性事實(societal facts)即“社會存在所呈現的任何溫情脈脈與雜亂無章”(Maffesoli, 1989: 14)。因此,建構主義研究崇尚深描(thick description),而對類別分析嗤之以鼻。結語
人類是復雜和矛盾的。盡管我們旗幟鮮明地持有一套關于事物的信念和價值觀,但我們卻很難在生活中始終踐行這些信念和價值觀。例如,我們可能會認為保護環境十分重要,并且相信溫室氣體排放的不斷增加正在破壞地球。我們生活的方式可能也反映出這一價值觀,如家庭生活節能化,選擇可再生電力,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食用季節性食物,制作堆肥等。然而,我們卻對旅行充滿興趣,每一兩年就會坐長途飛機去往另一個國家,即使這些航班是世界上增長*快的溫室氣體排放源之一。比如,只需每年乘坐經濟艙往返倫敦和悉尼一次就會使得英國的年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一倍(World Bank, 2010; Jarrett, 2012)。
在研究方面,18我們的行為可能同樣是自相矛盾的。我們的信念和價值觀可能符合建構主義范式,但我們卻在從事著將人分成不同類別的量化研究。為了理解這一點,你需要明白“后實證主義研究者”“批判主義研究者”和“建構主義研究者”等術語都是一種理想類型。在實踐中,一個研究者可能會對每一種研究范式都有所采納,即使是一個單獨的研究項目也可能會包含基于不同研究范式而設計的子項目,例如定量調查(后實證主義)和在建構主義范式下實施及解釋的訪談。不過,這里需要說明的一個關鍵點是,盡管一項具體研究可能無法齊整地對應于這些范式類別,但其中必然會強調某一種范式多于其他范式。正如本書后面的內容所示,為了做出關于如何研究的恰當決定,研究者需要明了支撐這項研究的信念和價值觀。同樣,為了評估研究的質量,你需要清楚研究希望達成的目標以及不同范式之下研究目標的差異。關于這一點我們會在下一章中加以討論。

如何理解質性研究(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系列叢書) 作者簡介

維維恩·沃勒 (VivienneWaller)是斯威本科技大學的社會學講師,研究興趣涉及知識、環境與技術以及更廣泛的研究方法領域。維維恩擁有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社會學博士學位,以及墨爾本大學的文學學士和理學學士學位。
卡倫·法夸爾森 (KarenFarquharson)是斯威本科技大學健康、藝術與設計學院的副院長和社會學副教授。她是一名社會學家,對體育、種族和媒體以及歸屬感和社會融入等話題有著廣泛的研究興趣。卡倫擁有哈佛大學的社會學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以及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社會科學學士學位。
德博拉·登普西 (DeborahDempsey)是斯威本科技大學的社會學高級講師。她擁有墨爾本大學的文學學士和碩士學位,以及樂卓博大學的博士學位。德博拉的研究興趣主要集中于家庭、人際關系、個人生活和老齡化的社會學研究,特別是輔助生殖技術時代的同伴關系以及同性關系中的社會法律問題。在成為學者之前,德博拉在社區和社會營銷部門從事社會研究。譯者簡介
劉婷婷,香港大學博士,武漢大學社會學院教師,主要從事兒童發展與保護的相關研究。

商品評論(1條)
  • 主題:非常專業的一套書,很值得

    非常專業的一套書,很值得

    2023/6/30 10:27:36
    讀者:gao***(購買過本書)
書友推薦
本類暢銷
返回頂部
中圖網
在線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偷偷干夜夜拍 | 国产精品18久久久久网站 | 9i9精品国产免费久久 | 狠狠综合久久av一区二区 | 激性欧美激情在线 | 一级特黄特色的免费大片视频 |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丝袜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久久毛片 | 一级欧美视频 | 特级欧美视频aaaaaa | av国产传媒精品免费 | 日本三级和搜子同居的日子2 | 国产精品一一在线观看 | 91视频免费观看 | 欧美激情亚洲激情 | 黄瓜视频在线观看网址 | 国产精品成久久久久三级 | 婷婷亚洲综合五月天小说 | 精品国产理论在线观看不卡 | 国产精品资源在线播放 |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久久久 | 欧美亚洲国产人成aaa | 人妻洗澡被强公日日澡电影 | 欧美色图另类图片 | 忘忧草在线影院www日本 | 一级毛片高清免费播放 | 内射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 免费视频网站一级人爱视频 | 青青青青久久国产片免费精品 | 无码专区视频中文字幕 | 毛片基地免费看 | 九九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在线观看免费黄网站 | 免费久久精品 | 日韩在线亚洲 |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网络 | 99在线精品视频免费观里 | 久久精品动漫网一区二区 | 四虎影视大全 | 国产精品美女一级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