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我們中的我(承認理論研究)/人文與社會譯叢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4787109
- 條形碼:9787544787109 ; 978-7-5447-8710-9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我們中的我(承認理論研究)/人文與社會譯叢 本書特色
法蘭克福學派第三代旗幟性人物霍耐特力作,深入探討“承認”與社會諸領域的現實關聯
我們中的我(承認理論研究)/人文與社會譯叢 內容簡介
阿克塞爾?霍耐特開創的承認理論完成了批判理論的“政治—倫理轉向”,產生了無可替代的影響。在本書中,霍耐特通過重構黑格爾“為承認而斗爭”這一早期思想,豐富并完善了當代正義理論,展現出承認范式在具體社會情境中卓有成效的解釋力,及其與社會學、政治哲學,以及精神分析等諸多學科的當代相關性。
我們中的我(承認理論研究)/人文與社會譯叢 目錄
**部分 黑格爾主義的根基
**章 從欲望到承認:黑格爾自我意識的基礎 003
第二章 實現了自由的王國:黑格爾的“法哲學”概念 020
第二部分 系統性的后果
第三章 正義的構造:論當代程序主義的限度 037
第四章 勞動與承認:一個再定義 059
第五章 作為意識形態的承認:道德與權力間的關聯 080
第六章 社會解體:呂克??布爾當斯基和勞倫??泰弗諾的社會理論 104
第七章 作為社會研究的哲學:戴維??米勒的正義理論 127
第三部分 社會的和理論的應用
第八章 國家間的承認:論國際關系的道德基底 147
第九章 組織化的自我實現:個體化的悖論 164
第十章 資本主義現代化的悖論:一個研究綱領 181
第四部分 精神分析學的衍生
第十一章 否定性的作用:對精神分析學的一個承認理論的修正 209
第十二章 “我們”中的自我:作為一種群體形成之驅動力的承認 218
第十三章 前社會的自我的諸面向:對喬爾??懷特布克的反駁 236
第十四章 削弱現實的力量:安慰的世俗形式 253
索 引 262
我們中的我(承認理論研究)/人文與社會譯叢 節選
但是,毫無疑問的是,比起這些其社會范圍同樣顯得可疑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對20世紀80年代出現的生產和服務業的重建。這個時代發生的事情,在經濟上被描述為對福特主義生產方式的拆解,但是就我們的目的而言,關鍵性的是伴隨著這個過程的、一種全新的對于工作主體的觀念。工作主體不再被制度性地處理為單純的雇員,而是有創造力的“創業者”,或自主勞動者。當理論家們如今談及一種“對勞動力的規范性的主體化”以及個體勞動者尊嚴的提升時,這首先意味著勞動者的智力主動性在生產和服務組織中不斷地被喚起。新的管理觀念,例如層級結構水平化,鼓勵團隊合作、團隊自治和自我指導,將適應對自我實現的需求,而這些需求是由雇員們尋求自主地貢獻和出售他們所習得的技能的機會而表現出來的。但是很快我們可以看清楚,這種新的、后泰勒主義的企業家策略有一種完全不同的影響,這種影響讓勞動越來越可以被設想為一種“天職”,而反過來產生完全不同的對于勞動者的期待:他們的動機需要被內在地裁剪以適應要求他們的生產活動;他們必須把自己職業描述中的每一次變化都呈現為自己決定的結果,而且他們的積極參與必須導向整個公司的利益。這說明在僅僅三十年的跨度里,一種新的要求體系被確立起來了,使得就業取決于勞動者能否在工作場所令人信服地表達自我實現的渴望。這樣一種顛倒反過來創造了空間,讓一些放松管制的手段得以被證明為合理的,這是由于考慮到雇員不斷增長的承擔個人責任的意愿,在工作場所,地位和資歷的作用逐漸變得過時了。這給“白領”和“藍領”勞動者施加的壓力呈現為一種極端的悖論形式:雇員們為了他們未來的職業生涯,必須根據自我實現的模式來構建他們自己的職業史,雖然*有可能的是,他們想要的只是一定程度的社會和經濟安全感而已。 在這些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一種趨勢,即把不斷增長的自我實現的需求轉變為資本主義經濟的一種生產力——這有一定的道理。主體越來越傾向于把他們的人生視作通過試驗去尋找自我同一性的過程,這不僅可以作為一系列旨在實現經濟結構重建的手段的合法化基礎,而經濟結構重建的目的在于放松工業和服務業中的管制;此外,這種新的個人主義也被直接用作一種生產要素:在這些看似發生了改變的勞動者的需求基礎上,勞動者將會比在一個受社會調控的資本主義類型中表現出更多的積極參與、靈活性和主動性。但是在我看來,把這種傾向解釋為聰明的、有合作精神的管理者們故意采納的一種策略,以回應20世紀60年代出現的對資本主義的“享樂主義”批評,這是有誤導性的。相反,這種“新的資本主義精神”,像呂克·布爾當斯基和伊芙·夏佩羅在一項吸引人的同名研究中所考察的那樣,似乎是許多不同的、互相聯系的過程的非意圖性后果,而這些過程中的每一個都有其自身的歷史和發展動力。如果我們在電子媒體、廣告業和生產領域的結構性轉型中,把廣泛的、日常的對于個體之自我實現的期望的增長也包括在內,那么我們就會得到和布爾當斯基以及夏佩羅一樣的結論:工具化、標準化和虛構化,已經把過去半個世紀以來逐漸發展的自我實現的個人主義,變成了一種無情的要求體系,在這種體系當中,如今的個體似乎更可能遭受痛苦,而不是蓬勃發展。
我們中的我(承認理論研究)/人文與社會譯叢 作者簡介
阿克塞爾??霍耐特(1949— ),德國著名社會理論家、法蘭克福學派第三代旗幟性人物,曾任柏林自由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法蘭克福大學社會研究所所長、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教授。代表作有《為承認而斗爭》《權力的批判》《承認:一部歐洲觀念史》等。于2016年被授予都柏林大學高榮譽“尤利西斯獎章”。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巴金-再思錄
- >
姑媽的寶刀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唐代進士錄
- >
我與地壇
- >
山海經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