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石原莞爾與侵華戰爭(精)/抗日戰爭專題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4259530
- 條形碼:9787214259530 ; 978-7-214-25953-0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石原莞爾與侵華戰爭(精)/抗日戰爭專題研究 本書特色
專家推薦意見1:石原莞爾作為近代日本陸軍的“中堅層”之重要人物,其思想理念及其實踐,攸關日本十五年侵華戰爭之巨。日本學界對他的研究已多,但中國學者的系統而專門之研究成果甚少。作者從系統性、完整性以及對于研究對象的整體把握與認識方面,很好地填補了國內學界對于日本侵華人物研究之不足,選題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相當的研究意義。此外,作者對于有關其研究對象——石原莞爾的**手資料,進行了大量收集,其既有資料的價值性也是毋庸置疑的。 專家推薦意見2: 本書選題具有一定創新性,彌補了國內學界對日軍人物研究的缺失。提出“日本陸軍中堅層”這一在侵華戰爭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群體的概念,初步勾勒其群體像,從軍事教育角度系統論證了這一群體的共性。本書論述視角國際化,觀點鮮明,關注德美蘇對日本制定侵華政策的影響。論證日軍“中堅層”產生的制度環境、思想氛圍,分析和批判其戰爭理論與日本大陸政策的必然聯系,駁斥了日本學界主張的“軍人誤國”、日本侵華偶然性等錯誤認識。本書大量使用日本亞洲歷史資料中心、國立國會圖書館、國立公文書館公開的檔案以及日本已經出版的各類相關資料集、論著,在史料上為研究者提供了一定借鑒。 明治維新以后,日本在軍事近代化和對外擴張進程中,逐步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從初級到高級的陸軍軍事教育體系,并于19世紀末基本完成向德式軍制和軍事教育體制的改革。日本陸軍的軍事教育體系培養了一批所謂的“精英”軍人,他們中的很多人后來成為本書所定義的陸軍“中堅層”。陸軍“中堅層”的崛起與日本發動侵略戰爭是同步的。他們鼓吹、策劃并指揮戰爭,同時戰爭也成就了他們自身,使其一躍而為陸軍的指揮者,甚至國家的領袖。但是,他們的成長與日本同步走上侵略道路并非一種簡單的因果關系。本書作者注意到日本陸軍“中堅層”產生的制度環境的變遷和思想文化的革新,并在此基礎上,通過還原其戰略實施的具體過程,分析和批判了日本陸軍“精英”們所謂的“戰爭理論”,揭示其侵略行徑的錯誤和非正義,從而使讀者更深刻地理解侵華日軍的行動邏輯。
石原莞爾與侵華戰爭(精)/抗日戰爭專題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著力爬梳中日史料,通過歸納、對比中日雙方研究,同時借鑒美蘇相關研究,以更為多元的視角對九一八事變、日本陸軍、東亞聯盟論等重要事件和問題進行全面的梳理,分析石原戰略理論形成的思想根源、石原的戰略理論于中日雙方的影響、日本戰敗是否源于對石原構想的背離等問題,揭示石原理論的本質缺陷。同時,通過觀察石原與其陸軍同僚的合作與對立,勾畫侵華日本陸軍“中堅層”的群體像。
石原莞爾與侵華戰爭(精)/抗日戰爭專題研究 目錄
導論
一、問題緣起.
二、學術史回顧.
三、研究思路.
**章日本近代陸軍教育體系的形成:陸軍“中堅層”的培養軌跡
**節近代日本陸軍的創立.
一、軍事近代化改革.
二、簡論近代日本海軍的創立.
三、西南戰爭對日本陸軍的影響.
四、從法式軍制到德式軍制.
第二節日本陸軍的“精英”式軍事教育體系.
一、陸軍幼年學校.
二、陸軍士官學校.
三、陸軍大學
第三節“精英”式軍事教育體系的侵略本質.
一、“精英”式教育在日本軍事近代化過程中的作用.
二、灌輸忠君愛國、對外擴張思想的精神教育.
三、德式教育的影響.
四、“精英誤國”?.
第四節“精英”式軍事教育體系下的典型人物———石原莞爾
一、石原莞爾生平.
二、*終戰爭論和東亞聯盟論.
第二章九一八事變爆發與偽滿洲國成立:石原莞爾與日本陸軍“中堅層”的戰爭實踐.
**節日本陸軍對“滿蒙”的設想.
一、“滿蒙”問題的由來.
二、是否武力解決“滿蒙”問題.
第二節石原莞爾提出的一系列“滿蒙”占領方案.
一、占領方案的初步提出.
二、占領方案的進一步論證和完善.
三、日本陸軍“中堅層”對石原方案的回應.
第三節戰爭實踐:九一八事變.
一、九一八事變的策劃過程.
二、九一八事變后關東軍、陸軍中央的反應.
第四節石原莞爾的“滿洲國”設想.
一、“占領”還是“獨立”.
二、石原對“滿洲國”的設想.
第三章從“華北分離”到“不擴大”:石原莞爾與日本陸軍“中堅層”內部的策略分歧.
**節統制派的戰略思想.
一、永田鐵山的戰略思想來源及特征.
二、永田鐵山與統制派的施政主張.
第二節日本陸軍內部統制派與皇道派的分歧.
一、一夕會的建立與兩派的形成.
二、統制派與皇道派的斗爭.
第三節石原莞爾活躍于參謀本部時期.
一、統制派的國防政策.
二、華北事變與陸軍“中堅層”的分化.
第四節七七事變后的日本陸軍對華戰略:以石原莞爾與武藤章之爭為切入點.
一、七七事變爆發與陸軍“中堅層”的策略分歧.
二、淞滬會戰前后石原莞爾的“不擴大”主張.
三、石原莞爾退出陸軍中央與陸軍“中堅層”的策略演變.
第四章總體戰理論的形成及其影響:石原莞爾戰爭思想的*終成形及根本缺陷
**節石原莞爾從日本陸軍政策制定核心的退出.
一、與東條英機的分歧.
二、轉入預備役.
第二節《*終戰爭論》與石原莞爾的總體戰思想.
一、國防經濟學理論的興起.
二、德國總體戰理論的主要內容.
三、森武夫與《戰時經濟論》.
四、《*終戰爭論》的思想分析.
第三節東亞聯盟論與石原莞爾的東亞戰略構想.
一、東亞聯盟論的醞釀與出爐.
二、東亞聯盟論的基本主張.
三、日本盟主說.
四、共同國防、經濟統一與政治獨立.
五、思想團體:東亞聯盟的脈絡與走向.
第四節石原戰略思想的政治社會影響與東亞聯盟運動
一、對日本政治經濟決策的影響.
二、東亞聯盟運動對汪偽政權的影響.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
索引.
后記.
石原莞爾與侵華戰爭(精)/抗日戰爭專題研究 節選
日本陸軍大佐藤本治毅在其撰寫的石原莞爾傳記中寫道: “‘滿洲’在日本人的內心深處是中日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以來‘先輩們灑下熱血的地方’!谀沁h離祖國數百里的“滿洲”大地,赤色的夕陽照耀,吾友就躺在原野盡頭的巖石之下啊’。這首日本軍歌,在當時大人小孩皆會吟唱,可以說是國民性的歌曲! 日俄戰爭后,日本以慘重代價奪取了南滿鐵路及其附屬地旅順、大連(樸茨茅斯條約》),隨后在中國東北大肆進行所謂的“開發”,攫取中國的資源。1910 年日本吞并朝鮮,“滿洲” 之于日本的地緣利益更加密切;而一戰之后,日本受到列強壓制, 未能如愿在中國獲取巨大利益,因此“滿洲”愈發被日本視為經濟與國防的生命線,必須要全力占為己有。 …… 1928 年8月10 日,39 歲的石原莞爾晉升為陸軍中佐,10 月10 日被任命為關東軍參謀。在到達旅順關東軍司令部后,旋即被任命為作戰主任。至此,石原登上了歷史舞臺,并拉開了日本侵華戰爭的序幕,實現日本一步步攫取“滿洲”的野心。 幾個月后的1929 年4月,當時已任步兵第三十三聯隊聯隊長的板垣征四郎大佐,也被派往旅順任關東軍高級參謀。板垣與石原曾同被派駐中國漢口,并結為“知己”。二人搭檔,隨即成為關東軍參謀部的核心,被稱為“智謀的石原,行動的板垣”。這兩位正值盛年的陸軍“精英”將中國東北作為實踐他們的戰爭野心的試驗場。 …… 1931 年7月1日,長春郊外發生了萬寶山事件。中國農民抗議朝鮮僑民在當地挖渠,日本人出動軍警鎮壓。進入9月后,9月5日,滿鐵總裁內田康哉乘坐的列車遭遇“兵匪”襲擊;13 日,撫順附近發生一起中國士兵入侵日軍駐地并開火事件; 15 日,滿鐵楊木林車站遭遇“兵匪”襲擊。這一系列的事件,使得當時的氣氛驟然緊張起來。緊接著,皇姑屯事件的套路又一次上演。沈陽(奉天)北大營西側的柳條湖附近的滿鐵軌道被炸毀,北大營是張學良部下王以哲的軍營。時值9月18 日晚,這就是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樞紐性事件九一八事變的開端。 關東軍司令部接到滿鐵軌道被炸的報告后,石原莞爾等人立即主張:“事已至此,應在*短時間內制敵于死命!贝藭r,需要關東軍司令官的決斷。據石原回憶:“本莊司令官閉上眼睛,沉默了約5 分鐘后,睜開眼睛,對形勢進行了分析,然后做出毅然決然的判斷: ‘干吧,責任由我來擔!边@短短5分鐘便成了決定中日歷史乃至世界歷史的關鍵一刻。 關東軍司令部立即下達全軍出動的命令, 19 日凌晨4時,軍司令部乘員乘軍用火車從旅順出發北上沈陽。據陪同在本莊身側的石原莞爾回憶,雖然北上途中全體人員斗志昂揚,但仍有一絲不安的情緒。本莊詢問身旁的石原:“石原參謀,怎么樣? 你覺得我們可以成事嗎?” 石原回答:“可以!” 本莊繼續問:“全‘滿洲’的敵人大軍動靜如何?” 石原異常自信地回應道:“敵兵力越多,越能讓關東軍揚名立萬,F在全世界來襲,我軍也不懼怕! …… 就這樣,經過石原莞爾等關東軍參謀的大膽籌劃,中國東北軍被一舉擊潰,被覬覦多年的“滿洲”終于落入日本之手。……1932 年3月1日,打著“順天安民、五族協和、王道樂土、國際親和”等口號的“滿洲國”成立。石原莞爾終于實現了日本奪取中國東北的夙愿,也達到了他人生的“高光”時刻。此后,中日之間持續了14 年之久的戰爭,石原莞爾作為戰爭點火者、煽動戰爭的主謀被記入歷史。 從1928 年被派往旅順的那一刻起,石原莞爾就已經成為近代中日關系史中不可不書的重要人物。但是,石原的“高光”時刻也很短暫。他在1937 年后就被排擠出陸軍中樞,甚至因此沒有被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東京審判)列為戰犯。石原策劃、發動九一八事變,無疑對整個近代中日關系史起到轉折性的作用。日本侵華戰爭就此開端,石原是*初的推手之一。同時,石原也是那個時代受過“精英”教育又陷入瘋狂的日本“中堅層”軍人的代表,讓他有自信可以憑關東軍1萬兵力挑戰東北軍20 萬大軍。6年后,又是與他背景相似的“精英”軍人深信能夠一擊制服全中國,甚至以美蘇為假想敵,自信能夠戰勝美國成為世界盟主,而石原卻被他們排擠在外。 石原莞爾在日本侵華戰爭史中扮演的角色,其個人際遇的浮沉,促使我們進一步思考“人”在歷史當中到底起到什么樣的作用。是歷史的結構性變化決定了人,還是人的能動性主導歷史的變化? ……這也是本書研究石原莞爾的目的所在:探究以石原莞爾為代表的日本陸軍“精英”軍官的成長經歷和他們在侵華戰爭過程中所處的位置,從而分析日本軍國主義思潮的源起和高漲背后的原因,發現日本侵略行動的深層邏輯,批判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非正義性。 在年鑒學派看來,事件就像海上的浪花一樣轉瞬即逝,但是研究者可以通過事件觀察海面之下的潛流。如果說九一八事變在近代中日關系史上是一片浪花,被之后一個又一個的后浪蓋過,但它折射出的是中日關系的結構性變化。近代以來,日本對大陸資源的渴望,甲午戰爭后中日實力的換位,中國推翻帝制后陷入內戰, 列強紛紛進入東亞爭奪利益,宛如一股股歷史潛流,如果沒有這些潛流的交錯激蕩,就可能掀不起這片浪花。 中日之間的恩怨糾葛從近代一直延續到今天。作為個體而言,日本人對中國的感情是復雜的。在東亞的立場上,日本和中國的利益是一體的,因此,近代一些日本志士援助中國革命,在孫中山時代就提出了大亞洲主義。石原莞爾的東亞聯盟論也是受此影響。然而,另一方面,作為國與國的關系來講,中日兩國又是競爭關系。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目的就是把中國占為殖民地,自己成為東亞霸主。今天,中日之間仍然處于這樣一種時而同盟共贏,時而對立競爭的錯綜復雜的關系之中。通過回顧歷史,希望日本能夠認識到歷史上的錯誤,認識到兩國之間只有互相尊重,平等互助, 才能形成真正的“東亞聯盟”,實現真正的中日共贏。
石原莞爾與侵華戰爭(精)/抗日戰爭專題研究 作者簡介
馬曉娟,北京人。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歷史學博士,F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戰爭研究》編輯部編輯。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二體千字文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隨園食單
- >
推拿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