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日本扶植汪偽政權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4275226
- 條形碼:9787214275226 ; 978-7-214-27522-6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日本扶植汪偽政權研究 本書特色
爬梳大量日文文獻,深度解密汪偽政權成立始末 作者精通日語,具有非常好的史學功底。不同于以往多數使用中文資料來研究汪偽政權的著作,本書使用大量日文一手資料,中日文獻兩相佐證,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史料價值。
日本扶植汪偽政權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圍繞日本扶植汪偽政權決策過程,考察了日本高層侵華政策的演變。日本原計劃按照自己的設計,扶植取代國民政府的偽政權,以重構中國政治社會生態。但侵華戰爭陷入困局后,日本為迫切脫身而不得已調整了原有政策,在誘降國民政府的同時,采取旨在分化削弱抗戰力量的欺騙性的“謀略工作”,吸引了汪精衛集團的賣國投敵。汪精衛集團被當做日本誘降國民政府以及控制占領區的工具,在日本決策邏輯中處于邊緣地位。由于內部不同利益集團的博弈,日本對汪政策并不穩定,而決定其軌跡的,是日本侵華形勢和戰略需要的變化。
日本扶植汪偽政權研究 目錄
目錄
導論
(一)選題緣由
(二)現有研究成果
(三)本書結構與創新點
(四)研究方法與資料
**章 扶植偽政權與誘降汪精衛(1931年9月—1938年12月)
**節 扶植各地偽政權
(一)間接殖民統治與偽滿洲國
(二)華北偽政權
(三)華中偽政權的成立及其與華北偽政權的關系
(四)偽蒙疆政權
第二節 對國民政府的“和平工作”及其失敗
(一)“全面調整國交”———日軍擴大戰爭的目的
(二)“船津和平工作”
(三)“陶德曼調停工作”
(四)“和平工作”與扶持傀儡政權
(五)近衛**次聲明實質否認國民政府
(六)1938年春夏間的“和平工作”
第三節 誘降汪精衛
(一)“主和派”汪精衛的動搖
(二)日本的對華新方針
(三)日軍對華的“謀略工作”
(四)日汪“重光堂密約”
(五)汪精衛投敵與發表“艷電”
第二章 扶植汪偽政權成立 (1939年1月 —1940年3月)
**節 近衛內閣的更迭及對汪態度的轉變
(一)近衛內閣的更迭
(二)對汪精衛的冷遇
(三)自河內“營救”汪精衛
第二節 決定扶植汪精衛政權與接待汪訪日
(一)成立“汪精衛政權”方案的提出
(二)以汪精衛成立“新中央政權”方針的確定
(三)接待汪精衛訪日
第三節 扶植汪精衛組織“新中央政府”的準備工作
(一)協調汪精衛集團與南北偽政權的關系
(二)國內外形勢與日本對汪政策的變化
第四節 日汪簽約與汪精衛“新中央政府”的成立
(一)日汪密約的提出
(二)日汪密約的簽訂
(三)汪精衛“新中央政府”的成立
第三章 對汪偽政府的 “承認 ”問題 (1940年4月 —1940年11月)
**節 汪偽政權成立前后的日汪關系
(一)日本的對汪“指導”機構
(二)對汪“特派大使”
(三)日汪基本條約談判
第二節 拖延“承認”汪偽政權
(一)拖延“承認”汪偽政權的原因
(二)日本的內外環境與對汪“承認”的再度拖延
第三節 “承認”汪偽政權與日本對汪政策的確定
(一)以日軍持久戰計劃為基礎的對汪方針
(二)與汪偽政府簽約和正式“承認”
(三)日汪簽約后的日本對汪政策
結語
日本扶植汪偽政府成立大事記
參考文獻
附錄:日汪間部分主要條約
索引
日本扶植汪偽政權研究 節選
日汪“重光堂密約” 勸降汪精衛的工作,雖然由軍部主導,但也得到政府方面密切協同。影佐禎昭、今井武夫等人與汪精衛集團的交涉,“其一切經過,每次都由陸軍大臣報告五相會議,并獲得其同意”。而外務省也提供了重要協助,根據高宗武等人與影佐等人的計劃,香港是汪精衛集團脫離重慶后的重要活動地點,但日軍活動并不自由:“為了實行對汪謀略,要將香港當作汪一派活動的中心,但在占領廣東后,我國軍人無法進入英領香港活動,因此希望外務省的協助。”為了確保計劃能夠順利進行,高宗武要求,日本應將駐香港總領事換成與自己“互通腹心”的田尻愛義。高宗武的要求很快通過影佐禎昭,傳達到陸相板垣征四郎處,板垣征四郎轉述給外相有田八郎,有田“當即批準任命”。田尻本人判斷,外務省之所以參加、配合勸降汪精衛的工作,“有著增強未來的發言權的考慮”。 在公開場合,以首相近衛文麿為首的日本政府發表各項聲明,為誘降汪精衛做出鋪墊,而軍部則秘密與汪精衛集團直接交涉。 11月12日至14日,梅思平、高宗武等人奉汪精衛之命,就“和平條件”同影佐禎昭、今井武夫等人進行討論。 根據汪精衛集團的行動計劃,日汪間就“和平條件”達成共識后,汪精衛將尋求借口離開重慶前往昆明,日本政府隨即公布“和平條件”,汪則聲明與蔣介石斷絕關系,再乘飛機赴河內,在之后轉至香港,發表收拾時局的聲明,掀起“和平運動”。與此同時,云南軍隊首先反蔣獨立;四川軍隊接著起來響應。 對于把誘降汪精衛當作“謀略工作”的日本來說,汪精衛的“和平運動”能否吸引實力派參加,能在多大程度上削弱國民政府,是問題的核心。而對于汪精衛集團而言,日本政府的“和平條件”是否可以接受,則是其投敵的重要前提。 日本當局曾構想,在誘降汪精衛、孔祥熙等“和平派”人物時,要提出較為寬大的條件,以吸引對方接受。宇垣曾交代駐香港總領事中村豐一,在進行“和平工作”之際,要向對方表示“日本國民視蔣介石為仇敵和對手,蔣下野,另組親日反共政府,可以作為友邦,談判較為寬大的條件”。外務省擬定的。對中國和平論者交涉要點。也要求,要向對方表示:“只有蔣介石下野,才能緩和日本國民情緒,給予中國較為寬大的和平條件! 本著這種給汪“較為寬大的和平條件”的要求,11月20日,日本方面代表影佐禎昭、今井武夫,與汪方代表高宗武、梅思平在雙方談判地點,即日軍土肥原機關長土肥原賢二私宅重光堂簽訂協議,即所謂“重光堂密約”!爸毓馓妹芗s”確定“中國承認滿洲國”,在經濟方面“承認日本的優先權,特別是華北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方面給予日本特殊的方便”,賠償日本僑民損失等。對汪精衛集團而言,密約確保在兩年內撤軍,撤銷治外法權等,也算是一定程度的“讓步”。在同日本方面的交涉中,梅思平“和高宗武自行計議:此等條款固為嚴酷,然……未始不可以此為談判之基礎”,消息傳回重慶,周佛海也“覺得有這樣的條件似乎可以和了”,汪精衛對此認為,“中國的國力已不能再戰了,非設法和平不可了”;“熟慮之后,以為國民政府即以此為根據,與日本政府交換誠意,以期恢復和平”。顯然,汪精衛認為,這樣的條件是可以接受的。 就“重光堂密約”的具體條件,汪精衛向陳公博表示,“中日和平已經成熟,近衛已表示了幾個原則:一、承認滿洲國。二、內蒙共同防共。三、華北經濟合作。四、取消租界及領事裁判權。五、相互不賠款。中國如答應,則日本于兩年內撤兵”,并認定其相對寬大。 以“重光堂密約”為基礎,汪精衛向日本方面提出,對密約的部分內容,希望保留繼續協議的余地,并希望在近衛聲明中,添加對中國經濟不進行壟斷,不干涉內政的意思。 由于堀場一雄制訂“調整中日新關系方針”的重要宗旨,在于將“解決事變的條件,限制在一月份提出的和平條件之內”。而據此而成的“重光堂密約”的條件,對中國而言,雖然仍是一份賣國條文,但相較“陶德曼調!比辗降诙翁岢龅臈l件,并未更為嚴苛。尤其是不賠款、兩年內撤兵的條文,是吸引汪精衛集團投敵的重要條件。 然而,作為日本陸軍的“謀略工作”的一部分,“重光堂密約”的主要目的是引誘汪精衛從速投日,其雙方的簽訂人,也并非中日當局的正式代表,密約并不具有真正的國際法效力,無法保證日本當局會切實履行。正如周佛海在戰后供述中所表示的,在“重光堂密約”上簽字的,“高、梅固然不能代表中國,影佐、今井又哪里能代表日本?” 比如,關于“在兩年內撤兵”的條件,汪精衛認為事關重大,以此作為自身煽動國內“和平”輿論的重要憑借:“其尤要者,日本軍隊全部由中國撤去,必須普遍而迅速,所謂在防共協定期間內在特定地點允許駐兵,至多以內蒙附近之地點為限。此為中國主權及行政之獨立完整所關,必須如此,中國始能努力于戰后之休養,努力于現代國家之建設。” 然而,日本陸軍準備長期在華駐軍,并無意按照“重光堂密約”為撤軍時間設定限制,也無意為“謀略工作”而“軟化立場”。12月8日,陸軍省次官向華北方面軍、華中派遣軍參謀長發去電報,確認對華“新方針”并不會動搖長期駐軍的底牌。電報中表示,近衛“準備在11日左右,于大阪以‘總理談話’的形式,發表御前會議通過的‘調整日華新關系方針’的概要”,“談話中可能包含‘希望無需為確保治安而長期駐兵’的口吻,如果根據前后關系冷靜判斷的話,此事可謂理所應當,要避免讓人誤以為系我方軟化立場,帶來占領區之內民眾的動搖,煩請將此點貫徹于下屬部隊,及對既成政權的指導中”。 即便是“無需長期駐兵的口吻”,*終也未能反映在近衛文麿發表的聲明中。正如影佐禎昭所言,關于撤軍,這“個問題在日本國內非常微妙”,“一提到撤兵便刺激日本一般國民”,因此在之后發表的近衛聲明中,省“略了撤兵的文字,這是由于陸軍的要求所致”。而據參與誘降汪精衛的犬養健回憶,自己曾就此問題向近衛求援,向陸軍施加壓力,近衛則表示“不行啊,不起作用”。而實際上,近衛自己已經決定,治“安不恢復,則不撤兵”。 另一方面,對日本能否誠實履約,汪精衛集團并無把握,亦無制約對方的籌碼。而“和平工作”能否成功,能否拉攏“實力派”支持,也仍然是一個未知數。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以及投敵所違背的民族大義,汪精衛內心充滿矛盾遲疑,對未來茫然無措。在與日方聯系的過程中,周佛海在日記中記下:晚“赴汪宅便飯,并商談時局。實難決疑定計,實非易事也!鄙踔猎凇爸毓馓妹芗s”已經簽訂后的11月26日,還出現了“汪忽對過去決定一概推翻,云須商量。余等(周佛海等)以冷淡出之,聽其自決,不出任何意見”的情況。為了確認日本提出的“和平條件”,周佛海等人要求對方“把這個條件閣議通過”,“還要御前會議通過”,“由總理大臣發表宣言,公諸世界”,對方“居然都答應了”,汪精衛集團由此才得以堅定了投敵決心。
日本扶植汪偽政權研究 作者簡介
張展,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博士,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后。主要研究抗日戰爭史、中日關系史、日本史,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侵華日軍軍隊體制研究(1937—1945)》,參與多個國家社科重大項目與多套日本侵華史料編纂工作,曾在《近代史研究》《抗日戰爭研究》《民國檔案》等核心期刊發表文章10余篇。
- >
朝聞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月亮虎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煙與鏡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