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闖進數(shù)學世界――探秘歷史名題
-
>
中醫(yī)基礎理論
-
>
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新編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
>
高校軍事課教程
-
>
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年版)
-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21年版)
-
>
中醫(yī)內科學·全國中醫(yī)藥行業(yè)高等教育“十四五”規(guī)劃教材
無機及分析化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70960
- 條形碼:9787030670960 ; 978-7-03-067096-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無機及分析化學 本書特色
第三版修訂注重教材內容的簡明扼要、深入淺出,有關章節(jié)增加了若干典型案例教學內容
無機及分析化學 內容簡介
《無機及分析化學(第三版)》是在《無機及分析化學(第二版)》(科學出版社,2014年)基礎上修訂而成。本次修訂對教材內容進行了適當補充、刪減和重組,修訂過程中更加注重教材內容的簡明扼要,閱讀材料以小字體編排,典型教學案例與理論教學內容有機結合。《無機及分析化學(第三版)》共14章,主要內容包括氣體、溶液和膠體,化學熱力學初步,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物質結構基礎,四大平衡和四大滴定分析,吸光光度分析法,電勢分析法,非金屬及金屬元素化學,定量分析中的分離方法等。
無機及分析化學 目錄
目錄
第三版前言
第二版前言
**版前言
第1章 緒論 1
1.1 無機及分析化學的研究內容和任務 1
1.1.1 化學的研究對象和重要作用 1
1.1.2 無機及分析化學的性質、任務和學習方法 4
1.2 誤差及數(shù)據(jù)處理 5
1.2.1 誤差的分類 5
1.2.2 誤差和偏差的表示方法 6
1.2.3 提高分析結果準確度的方法 8
1.2.4 置信度與置信區(qū)間 9
1.2.5 可疑值的取舍 10
1.2.6 有效數(shù)字及其運算規(guī)則 11
1.2.7 分析結果的數(shù)據(jù)處理與報告 12
第2章 氣體、溶液和膠體 15
2.1 氣體 15
2.1.1 理想氣體狀態(tài)方程 15
2.1.2 道爾頓分壓定律 16
2.2 溶液 16
2.2.1 分散系 16
2.2.2 物質的量及其單位 17
2.2.3 溶液的組成量度 18
2.2.4 等物質的量規(guī)則及其應用 19
2.3 稀溶液的通性 20
2.3.1 溶液的蒸氣壓下降 20
2.3.2 溶液的沸點升高和凝固點降低 22
2.3.3 溶液的滲透壓 24
2.4 膠體溶液 26
2.4.1 固體在溶液中的吸附 26
2.4.2 溶膠的性質 27
2.4.3 膠團的結構 29
2.4.4 溶膠的穩(wěn)定性和聚沉 30
2.5 高分子溶液和乳濁液 31
2.5.1 高分子溶液 31
2.5.2 乳濁液 32
第3章 化學熱力學初步 35
3.1 基本概念 35
3.1.1 化學反應進度 35
3.1.2 體系與環(huán)境 36
3.1.3 狀態(tài)與狀態(tài)函數(shù) 37
3.1.4 過程與途徑 37
3.1.5 熱與功 38
3.1.6 熱力學能與熱力學**定律 38
3.2 熱化學 39
3.2.1 化學反應熱效應 39
3.2.2 熱化學方程式 41
3.2.3 赫斯定律 41
3.2.4 反應焓變的計算 42
3.3 化學反應的方向 45
3.3.1 自發(fā)過程 45
3.3.2 混亂度和熵函數(shù) 46
3.3.3 熱力學第二定律 48
3.3.4 吉布斯自由能及其應用 49
第4章 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 55
4.1 化學反應速率 55
4.1.1 化學反應速率的概念 55
4.1.2 反應速率理論簡介 57
4.1.3 影響反應速率的因素 59
4.2 化學平衡 66
4.2.1 可逆反應與化學平衡 66
4.2.2 實驗平衡常數(shù)與標準平衡常數(shù) 67
4.2.3 化學反應等溫方程式 69
4.2.4 多重平衡規(guī)則 71
4.2.5 化學平衡移動 71
4.2.6 有關化學平衡的計算 74
第5章 物質結構基礎 81
5.1 原子核外電子的運動狀態(tài) 81
5.1.1 氫原子光譜和玻爾理論 81
5.1.2 微觀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和測不準原理 82
5.1.3 波函數(shù)和原子軌道 84
5.1.4 波函數(shù)和電子云的空間圖形 85
5.1.5 四個量子數(shù)及其對原子核外電子運動狀態(tài)的描述 88
5.2 多電子原子結構 90
5.2.1 近似能級圖 90
5.2.2 核外電子排布的規(guī)律 90
5.2.3 核外電子排布和元素周期系 91
5.3 元素基本性質的周期性 94
5.3.1 原子半徑 94
5.3.2 電離能 96
5.3.3 電子親和能 96
5.3.4 電負性 97
5.4 離子鍵 99
5.4.1 離子鍵的形成 99
5.4.2 離子鍵的特點 99
5.4.3 離子的特征 99
5.4.4 晶格能 101
5.5 共價鍵 102
5.5.1 鍵參數(shù) 102
5.5.2 價鍵理論 103
5.5.3 雜化軌道理論 105
5.5.4 價層電子對互斥理論108
5.5.5 分子軌道理論111
5.6 范德華力和氫鍵 113
5.6.1 分子的極性及量度 113
5.6.2 范德華力 114
5.6.3 氫鍵 115
5.7 離子極化 116
5.8 晶體結構簡介 117
5.8.1 晶體的基本概念 117
5.8.2 離子晶體及其特性 118
5.8.3 原子晶體及其特性 119
5.8.4 分子晶體及其特性 120
5.8.5 金屬晶體及其特性 120
5.8.6 混合型晶體 122
第6章 酸堿平衡與酸堿滴定法 126
6.1 電解質溶液 126
6.1.1 解離度 126
6.1.2 活度與離子強度 126
6.2 酸堿質子理論 127
6.2.1 酸堿的定義和共軛酸堿對 127
6.2.2 酸堿反應的實質 128
6.3 酸堿平衡 129
6.3.1 水的解離與溶液的pH129
6.3.2 弱酸與弱堿的解離平衡 130
6.3.3 影響酸堿平衡的因素 132
6.3.4 分布系數(shù)與分布曲線 135
6.3.5 物料平衡、電荷平衡和質子條件137
6.3.6 酸堿溶液pH的計算 138
6.4 緩沖溶液 141
6.4.1 緩沖溶液的緩沖原理與緩沖pH141
6.4.2 緩沖容量和緩沖范圍 143
6.4.3 緩沖溶液的選擇和配制 143
6.5 定量分析概述 145
6.5.1 定量分析的任務和方法 145
6.5.2 定量分析的一般程序 146
6.5.3 滴定分析的方法和滴定方式 147
6.5.4 滴定分析的標準溶液和基準物質 149
6.5.5 滴定分析的計算 150
6.6 酸堿滴定法 150
6.6.1 酸堿指示劑 151
6.6.2 滴定曲線與指示劑的選擇 153
6.6.3 酸堿標準溶液的配制與標定 159
6.6.4 酸堿滴定法應用示例 161
第7章 沉淀溶解平衡與沉淀滴定法 166
7.1 沉淀溶解平衡 166
7.1.1 溶度積 166
7.1.2 溶度積與溶解度的相互換算 166
7.1.3 溶度積規(guī)則 167
7.1.4 影響溶解度的因素 168
7.2 溶度積規(guī)則的應用 169
7.2.1 沉淀的生成 169
7.2.2 沉淀的溶解 173
7.2.3 沉淀的轉化 175
7.3 沉淀滴定法175
7.3.1 概述 175
7.3.2 銀量法終點的確定 176
7.3.3 銀量法的應用 178
7.4 重量分析法簡介179
7.4.1 概述 179
7.4.2 影響沉淀純度的因素 179
7.4.3 沉淀的形成與沉淀的條件 180
7.4.4 沉淀的過濾、洗滌、烘干或灼燒 181
7.4.5 重量分析法中的計算 181
第8章 氧化還原平衡與氧化還原滴定法 184
8.1 氧化還原反應 184
8.1.1 氧化數(shù) 184
8.1.2 氧化還原反應基本概念 185
8.1.3 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配平 186
8.2 原電池及電極電勢 187
8.2.1 原電池 187
8.2.2 電極電勢 189
8.2.3 電動勢與吉布斯自由能變的關系 190
8.2.4 影響電極電勢的因素——能斯特方程式 191
8.3 電極電勢的應用 193
8.3.1 比較氧化劑和還原劑的相對強弱 193
8.3.2 判斷氧化還原反應進行的方向、次序 194
8.3.3 判斷反應進行的程度 195
8.3.4 測定非氧化還原反應的平衡常數(shù) 196
8.4 元素電勢圖及應用 196
8.4.1 判斷歧化反應能否進行 197
8.4.2 計算標準電極電勢 197
8.4.3 了解元素的氧化還原性 197
8.5 氧化還原滴定法 198
8.5.1 概述 198
8.5.2 氧化還原滴定曲線 202
8.5.3 氧化還原滴定法中的指示劑 204
8.5.4 氧化還原預處理 205
8.5.5 高錳酸鉀法 206
8.5.6 重鉻酸鉀法 209
8.5.7 碘量法 210
8.5.8 氧化還原滴定結果的計算 212
8.6 氧化還原反應的應用213
8.6.1 生命科學中的應用 213
8.6.2 消毒與滅菌 213
8.6.3 氧化還原反應與土壤肥力 214
第9章 配位平衡與配位滴定法 217
9.1 配合物的基本概念 217
9.1.1 配合物及其組成 217
9.1.2 配合物的命名 219
9.1.3 配合物的類型 220
9.2 配合物的價鍵理論 221
9.2.1 價鍵理論的要點 221
9.2.2 價鍵理論的應用 222
9.3 配離子的配位解離平衡 224
9.3.1 配離子的穩(wěn)定常數(shù) 224
9.3.2 配位平衡移動 226
9.4 配位滴定法 229
9.4.1 配位滴定法概述 229
9.4.2 EDTA配位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230
9.4.3 副反應系數(shù)和條件穩(wěn)定常數(shù) 231
9.4.4 配位滴定曲線 233
9.4.5 金屬指示劑 236
9.4.6 提高配位滴定選擇性的方法 238
9.4.7 配位滴定法的應用示例 239
9.5 配合物的應用240
9.5.1 化學領域中的應用 240
9.5.2 工農業(yè)領域中的應用 240
9.5.3 生物科學和醫(yī)學領域中的應用 241
第10章 吸光光度分析法 244
10.1 吸光光度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244
10.1.1 吸光光度分析法的特點 244
10.1.2 物質對光的選擇性吸收 244
10.1.3 朗伯-比爾定律 246
10.1.4 偏離朗伯-比爾定律的原因 247
10.2 顯色反應及其影響因素 247
10.2.1 顯色反應與顯色劑 247
10.2.2 影響顯色反應的因素 248
10.3 吸光光度分析法及其儀器 249
10.3.1 目視比色法 249
10.3.2 吸光光度分析法及分光光度計 249
10.3.3 吸光光度分析法測量條件的選擇 252
10.4 吸光光度分析法的應用 253
10.4.1 單一組分分析 253
10.4.2 高含量組分的測定——示差法 254
第11章 電勢分析法 257
11.1 電勢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257
11.1.1 基本原理 257
11.1.2 參比電極 257
11.1.3 指示電極 258
11.1.4 離子選擇性電極 258
11.2 電勢分析法的應用 261
11.2.1 直接電勢法 261
11.2.2 電勢滴定法 264
第12章 非金屬元素化學 267
12.1 鹵素及其化合物 267
12.1.1 鹵素的通性 267
12.1.2 鹵化氫與氫鹵酸 268
12.1.3 鹵素含氧酸及其鹽 269
12.1.
第三版前言
第二版前言
**版前言
第1章 緒論 1
1.1 無機及分析化學的研究內容和任務 1
1.1.1 化學的研究對象和重要作用 1
1.1.2 無機及分析化學的性質、任務和學習方法 4
1.2 誤差及數(shù)據(jù)處理 5
1.2.1 誤差的分類 5
1.2.2 誤差和偏差的表示方法 6
1.2.3 提高分析結果準確度的方法 8
1.2.4 置信度與置信區(qū)間 9
1.2.5 可疑值的取舍 10
1.2.6 有效數(shù)字及其運算規(guī)則 11
1.2.7 分析結果的數(shù)據(jù)處理與報告 12
第2章 氣體、溶液和膠體 15
2.1 氣體 15
2.1.1 理想氣體狀態(tài)方程 15
2.1.2 道爾頓分壓定律 16
2.2 溶液 16
2.2.1 分散系 16
2.2.2 物質的量及其單位 17
2.2.3 溶液的組成量度 18
2.2.4 等物質的量規(guī)則及其應用 19
2.3 稀溶液的通性 20
2.3.1 溶液的蒸氣壓下降 20
2.3.2 溶液的沸點升高和凝固點降低 22
2.3.3 溶液的滲透壓 24
2.4 膠體溶液 26
2.4.1 固體在溶液中的吸附 26
2.4.2 溶膠的性質 27
2.4.3 膠團的結構 29
2.4.4 溶膠的穩(wěn)定性和聚沉 30
2.5 高分子溶液和乳濁液 31
2.5.1 高分子溶液 31
2.5.2 乳濁液 32
第3章 化學熱力學初步 35
3.1 基本概念 35
3.1.1 化學反應進度 35
3.1.2 體系與環(huán)境 36
3.1.3 狀態(tài)與狀態(tài)函數(shù) 37
3.1.4 過程與途徑 37
3.1.5 熱與功 38
3.1.6 熱力學能與熱力學**定律 38
3.2 熱化學 39
3.2.1 化學反應熱效應 39
3.2.2 熱化學方程式 41
3.2.3 赫斯定律 41
3.2.4 反應焓變的計算 42
3.3 化學反應的方向 45
3.3.1 自發(fā)過程 45
3.3.2 混亂度和熵函數(shù) 46
3.3.3 熱力學第二定律 48
3.3.4 吉布斯自由能及其應用 49
第4章 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 55
4.1 化學反應速率 55
4.1.1 化學反應速率的概念 55
4.1.2 反應速率理論簡介 57
4.1.3 影響反應速率的因素 59
4.2 化學平衡 66
4.2.1 可逆反應與化學平衡 66
4.2.2 實驗平衡常數(shù)與標準平衡常數(shù) 67
4.2.3 化學反應等溫方程式 69
4.2.4 多重平衡規(guī)則 71
4.2.5 化學平衡移動 71
4.2.6 有關化學平衡的計算 74
第5章 物質結構基礎 81
5.1 原子核外電子的運動狀態(tài) 81
5.1.1 氫原子光譜和玻爾理論 81
5.1.2 微觀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和測不準原理 82
5.1.3 波函數(shù)和原子軌道 84
5.1.4 波函數(shù)和電子云的空間圖形 85
5.1.5 四個量子數(shù)及其對原子核外電子運動狀態(tài)的描述 88
5.2 多電子原子結構 90
5.2.1 近似能級圖 90
5.2.2 核外電子排布的規(guī)律 90
5.2.3 核外電子排布和元素周期系 91
5.3 元素基本性質的周期性 94
5.3.1 原子半徑 94
5.3.2 電離能 96
5.3.3 電子親和能 96
5.3.4 電負性 97
5.4 離子鍵 99
5.4.1 離子鍵的形成 99
5.4.2 離子鍵的特點 99
5.4.3 離子的特征 99
5.4.4 晶格能 101
5.5 共價鍵 102
5.5.1 鍵參數(shù) 102
5.5.2 價鍵理論 103
5.5.3 雜化軌道理論 105
5.5.4 價層電子對互斥理論108
5.5.5 分子軌道理論111
5.6 范德華力和氫鍵 113
5.6.1 分子的極性及量度 113
5.6.2 范德華力 114
5.6.3 氫鍵 115
5.7 離子極化 116
5.8 晶體結構簡介 117
5.8.1 晶體的基本概念 117
5.8.2 離子晶體及其特性 118
5.8.3 原子晶體及其特性 119
5.8.4 分子晶體及其特性 120
5.8.5 金屬晶體及其特性 120
5.8.6 混合型晶體 122
第6章 酸堿平衡與酸堿滴定法 126
6.1 電解質溶液 126
6.1.1 解離度 126
6.1.2 活度與離子強度 126
6.2 酸堿質子理論 127
6.2.1 酸堿的定義和共軛酸堿對 127
6.2.2 酸堿反應的實質 128
6.3 酸堿平衡 129
6.3.1 水的解離與溶液的pH129
6.3.2 弱酸與弱堿的解離平衡 130
6.3.3 影響酸堿平衡的因素 132
6.3.4 分布系數(shù)與分布曲線 135
6.3.5 物料平衡、電荷平衡和質子條件137
6.3.6 酸堿溶液pH的計算 138
6.4 緩沖溶液 141
6.4.1 緩沖溶液的緩沖原理與緩沖pH141
6.4.2 緩沖容量和緩沖范圍 143
6.4.3 緩沖溶液的選擇和配制 143
6.5 定量分析概述 145
6.5.1 定量分析的任務和方法 145
6.5.2 定量分析的一般程序 146
6.5.3 滴定分析的方法和滴定方式 147
6.5.4 滴定分析的標準溶液和基準物質 149
6.5.5 滴定分析的計算 150
6.6 酸堿滴定法 150
6.6.1 酸堿指示劑 151
6.6.2 滴定曲線與指示劑的選擇 153
6.6.3 酸堿標準溶液的配制與標定 159
6.6.4 酸堿滴定法應用示例 161
第7章 沉淀溶解平衡與沉淀滴定法 166
7.1 沉淀溶解平衡 166
7.1.1 溶度積 166
7.1.2 溶度積與溶解度的相互換算 166
7.1.3 溶度積規(guī)則 167
7.1.4 影響溶解度的因素 168
7.2 溶度積規(guī)則的應用 169
7.2.1 沉淀的生成 169
7.2.2 沉淀的溶解 173
7.2.3 沉淀的轉化 175
7.3 沉淀滴定法175
7.3.1 概述 175
7.3.2 銀量法終點的確定 176
7.3.3 銀量法的應用 178
7.4 重量分析法簡介179
7.4.1 概述 179
7.4.2 影響沉淀純度的因素 179
7.4.3 沉淀的形成與沉淀的條件 180
7.4.4 沉淀的過濾、洗滌、烘干或灼燒 181
7.4.5 重量分析法中的計算 181
第8章 氧化還原平衡與氧化還原滴定法 184
8.1 氧化還原反應 184
8.1.1 氧化數(shù) 184
8.1.2 氧化還原反應基本概念 185
8.1.3 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配平 186
8.2 原電池及電極電勢 187
8.2.1 原電池 187
8.2.2 電極電勢 189
8.2.3 電動勢與吉布斯自由能變的關系 190
8.2.4 影響電極電勢的因素——能斯特方程式 191
8.3 電極電勢的應用 193
8.3.1 比較氧化劑和還原劑的相對強弱 193
8.3.2 判斷氧化還原反應進行的方向、次序 194
8.3.3 判斷反應進行的程度 195
8.3.4 測定非氧化還原反應的平衡常數(shù) 196
8.4 元素電勢圖及應用 196
8.4.1 判斷歧化反應能否進行 197
8.4.2 計算標準電極電勢 197
8.4.3 了解元素的氧化還原性 197
8.5 氧化還原滴定法 198
8.5.1 概述 198
8.5.2 氧化還原滴定曲線 202
8.5.3 氧化還原滴定法中的指示劑 204
8.5.4 氧化還原預處理 205
8.5.5 高錳酸鉀法 206
8.5.6 重鉻酸鉀法 209
8.5.7 碘量法 210
8.5.8 氧化還原滴定結果的計算 212
8.6 氧化還原反應的應用213
8.6.1 生命科學中的應用 213
8.6.2 消毒與滅菌 213
8.6.3 氧化還原反應與土壤肥力 214
第9章 配位平衡與配位滴定法 217
9.1 配合物的基本概念 217
9.1.1 配合物及其組成 217
9.1.2 配合物的命名 219
9.1.3 配合物的類型 220
9.2 配合物的價鍵理論 221
9.2.1 價鍵理論的要點 221
9.2.2 價鍵理論的應用 222
9.3 配離子的配位解離平衡 224
9.3.1 配離子的穩(wěn)定常數(shù) 224
9.3.2 配位平衡移動 226
9.4 配位滴定法 229
9.4.1 配位滴定法概述 229
9.4.2 EDTA配位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230
9.4.3 副反應系數(shù)和條件穩(wěn)定常數(shù) 231
9.4.4 配位滴定曲線 233
9.4.5 金屬指示劑 236
9.4.6 提高配位滴定選擇性的方法 238
9.4.7 配位滴定法的應用示例 239
9.5 配合物的應用240
9.5.1 化學領域中的應用 240
9.5.2 工農業(yè)領域中的應用 240
9.5.3 生物科學和醫(yī)學領域中的應用 241
第10章 吸光光度分析法 244
10.1 吸光光度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244
10.1.1 吸光光度分析法的特點 244
10.1.2 物質對光的選擇性吸收 244
10.1.3 朗伯-比爾定律 246
10.1.4 偏離朗伯-比爾定律的原因 247
10.2 顯色反應及其影響因素 247
10.2.1 顯色反應與顯色劑 247
10.2.2 影響顯色反應的因素 248
10.3 吸光光度分析法及其儀器 249
10.3.1 目視比色法 249
10.3.2 吸光光度分析法及分光光度計 249
10.3.3 吸光光度分析法測量條件的選擇 252
10.4 吸光光度分析法的應用 253
10.4.1 單一組分分析 253
10.4.2 高含量組分的測定——示差法 254
第11章 電勢分析法 257
11.1 電勢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257
11.1.1 基本原理 257
11.1.2 參比電極 257
11.1.3 指示電極 258
11.1.4 離子選擇性電極 258
11.2 電勢分析法的應用 261
11.2.1 直接電勢法 261
11.2.2 電勢滴定法 264
第12章 非金屬元素化學 267
12.1 鹵素及其化合物 267
12.1.1 鹵素的通性 267
12.1.2 鹵化氫與氫鹵酸 268
12.1.3 鹵素含氧酸及其鹽 269
12.1.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名家?guī)阕x魯迅:故事新編
- >
我與地壇
- >
經典常談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