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印度次大陸:文明五千年:brief history of a equalisation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9015919
- 條形碼:9787509015919 ; 978-7-5090-1591-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印度次大陸:文明五千年:brief history of a equalisation 本書特色
1 【從地緣政治視角看印度次大陸文明】 了解印度,就能掌握整個南亞歷史的主要脈絡。 掌握南雅歷史的脈絡,就能讀懂環太平洋、印度洋海域的國家間競爭。 2 【簡明性、基礎性、權威性】 ◎簡明扼要:300頁篇幅,勾勒5000年印度文明史脈絡 ◎基礎通俗:美國密歇根大學本科生“印度文明通史”講義 ◎大家小書:美國著名印度史、南亞史教授托馬斯·R.特勞特曼,專為初學者量身打造 3 【聚焦主流印度史忽視的印度古典文明】 【從歷史的延續性理解當今南亞政治格局】 ◎本書重視吠陀文明對古典文明的奠基性影響 ◎從前2900年的摩亨佐達羅遺址到甘地、拉曼與泰戈爾的現代 ◎梳理印度次大陸種類繁多的信仰 4 【從全球史視角認識印度次大陸文明與世界文明的關系】 ◎歐非亞文明貿易的十字路口 ——地中海—紅海—阿拉伯海—印度次大陸—馬六甲海峽—太平洋 ——希臘、羅馬—北非—阿拉伯—兩河流域—印度次大陸—東南亞—中國廣州 ◎印度次大陸的“山海關”——開伯爾山口 ??雅利安人,波斯帝國的大流士一世,馬其頓帝國的亞歷山大,蒙古帝國,帖木兒帝國,莫臥兒帝國,紛紛從山口進入腹地。 ??次大陸上的孔雀帝國、錫克王國和殖民印度的大英帝國也通過山口向外擴張。 ◎歐非亞文明、農牧文明的熔爐 ??印度知識分子早在遠古時代就參與了以美索不達米亞為中心的天文、占星與數學思想的國際交流; ??印度首創的十進位制和數字0,傳入阿拉伯帝國,進而傳向西歐、北非等地; ??晉朝高僧法顯和唐朝玄奘法師經此山口,來到印度訪求佛法,佛教從次大陸向中國、中亞、東亞擴散開來。 5 【牛津大學出版社權威簡明讀本,國外讀者口碑連連,你shouxuan的印度史入門佳作】
印度次大陸:文明五千年:brief history of a equalisation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為密歇根大學本科生開設的“印度文明通史”課程講義,簡要概述了世界古老文明之一的印度次大陸文明的發展歷程。印度次大陸是世界古文明發祥地之一,孕育出了領受河流滋養的大河文明,其獨特的地緣強有力地塑造著次大陸文明。從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化和摩亨佐-達羅遺址,一直到現代的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南亞民族國家,世世代代的印度人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創造著屬于自己的輝煌燦爛的文化。這里也是古代國際貿易的十字路口。阿拉伯海和孟加拉灣環繞著印度次大陸,見證著多元文明的交流和融合。早在公元1世紀,來自地中海和阿拉伯海的希臘商人已經學會利用季風的周期性,勇敢地駛向印度及更遠的地方;同時,中國人也建造了可以航行于海洋進行國際貿易的巨大帆船。奢侈品海洋貿易快速發展起來,連接了羅馬、希臘化中東、印度、東南亞與中國的港口。阿拉伯海上密密麻麻的大帆船將印度文明的智慧與富庶,載向了東亞、西亞、北非和歐洲。作者摒棄繁復的專業術語和概念,用十分簡潔通俗的文字和*短的篇幅,生動敘述了印度次大陸從古典文明的發祥到現代文明建構的歷程,上至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化興起,下迄南亞民族國家的建立,涵蓋印度次大陸從古至今的政治、經濟、社會、科學和藝術等方面,展現了印度次大陸5000年豐厚的文明史全景。
印度次大陸:文明五千年:brief history of a equalisation 目錄
**章導論
印度、印度人和印度文明〃。。3
印度文明史〃012
印度文明的地理概貌//015
第二章印度文明的起源
摩亨佐-達羅與哈拉帕//027
經濟、工藝與文字〃032
宗教〃035
印度河流域文明的起源及其宿命//037
第三章吠陀時代
《梨俱吠陀》//047
經濟、技術與社會〃051
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印度-雅利安語支〃052
吠陀后期〃058
史詩:《摩訶婆羅多》與《羅摩衍那》//069
第四章新宗教、新帝國
遁世思想//078
摩揭陀的崛起〃083
孔雀王朝//085
第五章古典印度時期
古典印度文明形成期(前187—公元320年)//093
古典時期(320—600年)//106
古典印度文明后期(600—1000年)〃116
第六章家庭、社會與政體
家庭〃125
社會//136
政體//141
第七章思想
宗教〃151
法律〃166
科學//172
古典藝術文學〃179
第八章印度文明與世界
中亞//186
東亞//187
III
東南亞//190
中東與歐洲〃193
第九章突厥人與莫臥兒人
伊斯蘭教與印度〃203
突厥人〃210
莫臥兒人〃217
第十章歐洲人
歐洲商人〃230
英國統治〃235
印度與歐洲文明〃242
第十一章民族國家
印度民族主義的興起〃256
甘地與真納〃265
印巴分治與獨立〃274
第十二章新國家
印度共和國〃280
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286
尼泊爾、斯里蘭卡、不丹和馬爾代夫〃290
印度文明的未來〃294
延伸閱讀"299
參考文獻〃305
印度次大陸:文明五千年:brief history of a equalisation 節選
自8世紀左右起,伊斯蘭文明成功地擴張到了歐洲和亞洲的 大部分地區,印度深受影響。這一擴張創造了一個貿易、外交、 品位與知識的國際化世界,這個世界以不同方式深入并融合了印 度文明,并對其加以借鑒和補充。通過伊斯蘭世界,印度思想和 發明得以在中古晚期傳至歐洲。9世紀波斯象棋大師巴格達的阿 德勒(al-Adli)認為印度對世界有三大貢獻:恰圖蘭卡(古印度 象棋),《五卷書)(Panchatantra, 一本民間故事與動物寓言集), 以及0的發明(意即數位記數法)。所謂的阿拉伯數字,實際上 來自印度。 伊斯蘭在亞洲擴張了 8個多世紀后,歐洲國家自哥倫布時代 開始擴張勢力,橫跨亞非,遠達新大陸。這是一場真正的世界性 擴張,比伊斯蘭擴張范圍更廣,卻建立在伊斯蘭國家積累的地理 知識和新的航海科技之上。通過不同的途徑和嶄新的方式,印度 文明再一次受到深刻影響。 歐洲商人 歐洲勢力向世界擴張前,對中古基督教歐洲來說,印度位 于地球的邊陲,在遙遠的地平線,是一切事物都與歐洲截然不 同的奇異之地。對歐洲人來說,由于缺乏經驗佐證,印度的奇 特性毫無限制地發展成怪異或美好的形象。例如,中古時期的 動物圖鑒經常寫道,大象的腿像柱子一樣,沒有膝關節,一旦 倒下就無法起身,因此必須靠在樹干上站著睡覺。接著又說, 獵人經常將樹伐到一半,等大象靠上去跌倒而無法起身后將之 捕獲。各種關于印度的奇思異想,是古希臘作者留下來的,并 被不斷地轉述。 中古歐洲對印度的印象十分夢幻,但并非是憑空捏造的, 也有歷史淵源。古希臘-羅馬的遺產是這類印象的重要來源, 中古歐洲人從中擷取了*富異國情調的圖像。例如,大航海 時代剛拉開序幕,歐洲商人冒險家前往印度之際,西方印刷 術方興未艾,《紐倫堡編年史)(Nuremberg Chronicle )于 1493年出版面世,其中有對神奇的印度人種的描述一靠 氣味為生的無嘴人和腳掌向后的人,這些都可追溯到公元前5 世紀希臘作家克特西亞斯的道聽途說。除了令人不悅的、奇異 的想象外,歐洲人同時也對印度懷抱著美好的想象,認為它是 奢華、富裕之地,有引人渴求的昂貴商品,比如鉆石、絲綢、 異國動物和香料。富有的聲名自然是古代貿易的結果,如前 所述,只有*珍貴的商品才能負擔得起遠程運輸的高額費用。 從《圣經》的所羅門王開始,印度一直是異國昂貴商品貿易的 源頭、古羅馬奢侈品的供應地,比如珍珠、象牙、絲綢和寶 石。如第八章所述,印度貿易導致的財富外流,甚至引起了當 權者的警戒。羅馬帝國崩毀后,歐洲經濟逐漸恢復,在中古時 期開始緩慢成長,印度商品再次涌向歐洲。然而,這時的印度 是伊斯蘭擴張時開創的龐大亞洲貿易世界的一員,伊斯蘭商人 和國家則成了歐洲與印度的中介。奧斯曼帝國在土耳其的建立 ( 1299年)和發展,不僅恢復了哈里發在伊斯蘭社群的領導地 位,還進一步穩固了歐亞貿易中伊斯蘭的核心地位。與歐洲國 家不同,伊斯蘭國家通過貿易、探險對印度有直接的認知,對 歐亞地理也有更真實合理的了解。歐洲人擷取這些地理知識, 再加上與印度及其他區域進行貿易而獲得的經驗,真實的印度 才開始清晰起來。 威尼斯通過與東方的伊斯蘭國家進行奢侈品貿易而致富,其 他歐洲國家的商人迅速開始尋求繞過伊斯蘭直接通往印度的通 道。哥倫布猜測持續向西航行,終將到達印度,當他抵達新大陸 時,他認為自己已抵達印度。哥倫布的假設是依據早期印刷的世 界地圖得出的。這些依據托勒密(約公元150年)的地理學所繪 的地圖有兩個特點。一方面,當時并無確定經度的有效方法,根 據托勒密提供的信息繪制的世界地圖,過度估算了歐亞大陸的東 西距離。由于地圖將亞洲海岸畫得過于靠東,導致觀者可能認為 歐洲到亞洲在另一方向的距離即跨越大西洋的距離不是太遠。這 些地圖的另一個特點是,國家雖標了名稱,卻未標出疆界,看上 去印度似乎包含整個亞洲,向東直達海岸。在托勒密的地圖上, 印度本土被稱為“恒河內的印度”;“恒河外的印度”則指東南亞 (恒河被認為向南流,分隔兩個印度);在中國北部則可見“上印 度”字樣:看上去印度就像是整個亞洲的名字。1545年的托勒密 地圖是以歐洲大航海時代增進的印度知識為基礎修正的。[托勒密地圖(Ptolemaeus, 1545 )是根據托勒密地理學繪制的早期地圖。] [達??伽馬航行開始時間應為1497年,1498年是其達到印度的時間。——編者注] 西班牙很快占領了美洲和菲律賓,葡萄牙人則首先完成了另 一個方向的成功探險。從公元1498年“達??伽馬的航行開始,葡 萄牙人釆取南向航線,繞過非洲前往印度海岸。接下來一個世 紀,葡萄牙人創造了一個海上貿易帝國,從印度西海岸的果阿到 中國南部的澳門,通過與當地政府簽訂條約,這個帝國建立了許 多小型陸上據點。葡萄牙人以縱橫交錯的武裝船艦網絡掌控海 洋貿易,要求其他國家的船只向葡萄牙人申請特許狀(car/az), 并規定某些商品只能與葡萄牙人進行交易。通過這個方式,葡萄 牙掌握了香料及其他商品的貿易。相對地,葡萄牙人也從美洲帶 回了影響深遠的亞洲農作物:適應當地土地和氣候的馬鈴薯和玉 米;新的奢侈品如煙草與鳳梨以及番茄與辣椒,難以想象這兩種 已深刻融入印度烹飪的作物,竟是在近代才引進印度的。如第九 章所述,葡萄牙人在南印度的毗奢耶那伽羅王國的興起中扮演 了重要角色,即為其提供南方缺乏卻又是對抗北方鄰國所需要 的馬匹。 葡萄牙人還將天主教帶到了印度,來自不同國家的天主教 傳教士開始學習印度語言、尋求信徒改宗,并試圖在南印度古老 的圣多馬派基督徒(Thomas Christian)團體之上樹立教皇至高 無上的權威。圣多馬派基督徒宣稱由耶穌的門徒多馬(Thomas) 領入基督信仰。天主教的傳教活動受到不同方向的拉扯,有時尋 求融入印度文化,有時則想要脫離。在一個極端案例中,耶穌會 士試圖以印度人可接納的方式介紹基督信仰,導致意大利耶穌會 士羅伯特??諾比利(Roberto Nobili)采行婆羅門隱士的穿著與 言行。然而,這種行為導致了印度的“禮儀之爭”及稍晚教皇 對耶穌會士的壓制,*終被羅馬禁止。另一個極端案例,則是在 果阿建立的宗教法庭——因為擔憂基督教受到印度教信仰與實踐 的影響,通過這種方式強化天主教徒的正統信仰。葡萄牙人控制 印度貿易的高峰期,作為交易媒介的葡萄牙語在印度兩側海岸廣 泛使用,部分葡萄牙語詞匯也進入印度語言中。例如印地語中的 “almari”(英語為“almirah”,指衣柜或斗柜)及“tauliya”(毛 巾),顯示出那個時代留下的痕跡。 西班牙與葡萄牙的野心很快發生沖突,*后由教皇解決了 爭端。教皇劃下了一條穿過南美洲的子午線,給予葡萄牙巴西 以東區域,以西區域則歸西班牙。其他歐洲國家及公司也開始 爭取利益。公元1600年前后,在歐洲內部競爭的推動下,歐洲 的政治、經濟勢力開始向世界各地擴張。英國人、荷蘭人、丹 麥人、法國人及其他國家的人共同成立東印度公司,壟斷了母 國與印度的貿易。這些公司中經營*得力者為荷蘭東印度公司 和英國東印度公司,它們與葡萄牙人在印度貿易競爭上形成三 足鼎立之勢。這場競爭的*后結果是,葡萄牙人被局限于印度 海岸的一些小型貿易據點,荷蘭人將力量集中在印度尼西亞和 香料群島’,英國人則逐步主導了印度的貿易。 在殖民統治之前,歐洲與印度的貿易在許多方面延續了舊日 的羅馬貿易,即印度向歐洲供應各種稀有商品,比如香料、寶石 和奢侈的制成品,特別是織物,來換取歐洲的金銀。雖然這些貿 易關系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大體上是穩定的,但歐洲擴張時期的貿 易方式卻相當新穎,其中涉及創立貿易公司,這些貿易公司擁有 本國在亞洲貿易的壟斷權,利用武器自衛并壓制競爭對手。這些 *即東印度群島。一編者注 公司并沒有促進自由和平的貿易,而是以武力維持壟斷。他們與 印度政權建立政治關系,建立并維持陸上的小塊飛地,在飛地收 集具有交易價值的商品運送回國,同時也出售來自歐洲的商品。 歐洲各國的東印度貿易公司并不僅僅是商業投機,他們必須發揮 政治作用,與印度統治者進行談判。這些情況導致了歐洲通過一 群商人統治印度領土及其人民,這在印度史無前例。 英國統治 歐洲國家之間的競爭推動著17世紀以降歐洲帝國強權向國 際擴張,而這些競爭也投射到全世界。英法競爭在18世紀中期 產生了特別重大的影響:英國終結了法國在加拿大的統治;北美 13個殖民地在法國協助下反抗英國統治;英國在印度東部(孟加 拉)建立屬地統治。征服印度領土,正是發生在英屬東印度公司 軍隊與其印度盟友對抗法國東印度公司與其東印度盟友的時期。 這是英屬印度帝國的開端。 在歐洲和加拿大,法屬國家和英屬國家的戰爭方興未艾,法 國東印度公司與英國東印度公司也在印度掀起戰局,并將雙方的 印度盟友牽連其中。因此在印度,英法的競爭并非兩國政府直接 對抗,而是通過商人和印度王公組成的聯盟。這些印度王公給予 商人貿易優惠,并出租海岸小塊地區作為貿易站。這些地方雖被 稱為商館(factory),但并非商品制造地,而是倉儲場所,因負 責管理的東印度公司商務代表被稱為館員(factor)而得名。某 些商館配備武力,由歐洲軍官帶領印度士兵守衛。貿易公司的武 裝力量,現在成了戰爭實體,也將印度政府和軍隊卷入英法的商 貿與國家競爭之中。長期復雜競爭的*后結果,是英國東印度公 司的軍隊在羅伯特??克萊武(Robert Clive )的帶領下,于公元 1757年在普拉西(Plassey)擊敗了莫臥兒帝國的孟加拉總督西 拉杰??烏德??達烏拉(Siraj ud-Daulah)o克萊武的勝利是因為 事先與西拉杰??烏德??達烏拉的兩名將領訂下秘密協定,兩人按 兵不珈克萊武則以其中之一的米爾??賈法爾(Mir Jafar)取代 西拉杰??烏德??達烏拉,成為孟加拉總督。不到數年時間,英國 東印度公司成了孟加拉實際上的共治者,并獲得了德里莫臥兒皇 帝的敕令,權力正式得到認可。莫臥兒皇帝賜予英國東印度公司 迪萬尼權(diwani,即國家的財政管理權),與既有的政治、軍 事管理者并行。這一情況前所未聞:一家英格蘭來的商貿公司, 在印度皇帝授權下,變成孟加拉的統治者。某種意義上說,英國 東印度公司是莫臥兒的諸侯之一,但這不過是為公司的軍事力量 和外交策略披上了一件合法外衣。 在之后的歲月里,英國人總愛說他們稀里糊涂地就在印度建 立了一個帝國。然而過程并非這句話所暗示的那般輕率和清白。 英國東印度公司過去確實想效仿荷蘭掌控領土,卻未成功——荷 蘭人在錫蘭(斯里蘭卡)統治著大片土地,而錫蘭王國則撤退到 內陸山區。英國統治印度的直接原因是英法在世界范圍內的爭 霸,兩國的東印度公司也加入爭霸,而英國接管了孟加拉的財政 管理權,這是始料未及的結果。 無論如何,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轉變都是深刻的:從一家在印 度海岸擁有微不足道的領土以獲利的貿易公司,轉變成了一個治 理型政權,治理著廣闊而不斷擴大的農業領土,它必須向這些領 土征稅,并在其上維持法律和秩序。這是“東印度公司統治”時 期(Company Rule )的開始。從1765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接管孟 加拉財政管理權,到1858年印度民族大起義被鎮壓,約有一百 年時間。鎮壓起義后,英國政府結束了 “東印度公司統治”,改 為“直轄統治"(Crown rule ),意即英屬印度改由英國政府直接 統治。“直轄統治”同樣延續近百年,從1858年起到1947年印 度獨立為止。 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創造出全新的帝國。先前的外國統 治者都是以征服者的身份帶著陸軍來的;這次卻是從商貿公司轉 變成領土統治者。先前入侵者進入印度后開始定居,視印度為自 己和后代的家園;英國人則派出十七八歲的年輕男性擔任文官和 武官,但他們都計劃在退休后回歸英國,仍將英國視為自己的家 鄉,留在印度的,多是大批英年早逝而不得不葬在印度的部分英 國人。雖然不時浮現出釆取殖民美國、加拿大和南非的模式來殖 民印度,但英國東印度公司還是忍住了。東印度公司不希望大批 自視甚高的歐洲移民與占人口多數的印度人發生沖突,因為這類 沖突將危及英國統治。出于同樣的理由,英國東印度公司也盡力 阻止官員以外的歐洲人前往印度,包括傳教士。事實上,英屬印 度政府中的歐洲人始終相當少——文官約有3000到5000名,軍 中的歐洲人相對較多——負責督導一大群印度雇員。他們與家鄉 的聯系仰賴船只,盡管船只的設計和航速有所改善,但航程通常 仍需六個月。這種相對快速的溝通方式造就了全新的帝國:人數 不多的英國東印度公司職員在英國出生、受教育并歸葬英國(若 活得夠久),但成人后的大半時光卻在印度度過,在遠在倫敦的 公司總部——東印度大樓的指揮下,參與行政管理或參與英國東 印度公司的商貿活動。基于以上原因,英國治下的印度與歐洲的 關系,在政治、組織和宗教特征上,都和印度與伊斯蘭世界的關 系截然不同。同時,印度作為擴張中的大英帝國的殖民地,其統 治情況相較于其他的英國殖民地,如加拿大、北美13個州、澳 大利亞、新西蘭、西印度群島乃至稍晚的南非等,迥然不同。 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軍事勝利,是由英國人指揮的占多 數的印度士兵和占少數的英國士兵取得的。成功的關鍵并非軍事 技術,比起當時已全盤進入火藥時代的莫臥兒帝國及其他印度政 權,英國在使用大炮、火繩槍和燧發槍上并未十分領先。歐洲的 優勢在于運用訓練良好的士兵緊密組陣,形成快速、密集的火力。 新的軍事組織技術在一開始就取得巨大勝利,英國指揮小股兵力 擊敗了大批印軍。然而這一優勢無法長存,事實上印度王公也快 速學會聘用歐洲軍官(特別是拿破侖戰敗后失業的軍官),向自 己的軍官和軍隊傳授歐洲戰陣組織技巧。因此,英國需要組織更 大規模的軍隊和盟友來對抗印度對手。 英國在印度取得軍事勝利的另一個關鍵因素,在于英國與部 分印度統治者聯手,共同對抗其他印度敵手。這些盟友在英國統 治期間,仍舊保有領土統治權,但也需付出代價,包括將外交事 務交付英屬印度政府管轄,同時貢獻資源維持印度軍隊,有時甚 至要通過割讓領土來完成。這些“土邦”(princely states )持續 存在于英屬印度之外,自行管理稅收、行政和武裝力量,但皆有 英國所派的“駐扎官”(resident),這些駐扎官向各土邦傳達英 國政策,并不時插手土邦內部事務和王位繼承。印度王公在擴大 并鞏固英國在印度統治的聯盟策略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是, 隨著時間流逝,王公的政治功能不斷萎縮,英國開始視其軍隊為 英屬印軍,在兩次世界大戰時又視其為便宜又管用的儲備軍。英 國統治的兩個世紀中,土邦的存在讓印度的政治版圖呈現出拼湊 狀態:英國直接統治的大片地域夾雜著土邦,有些土邦的面積比 英國的更大,有些則比美國的一個縣還小。整體來說,直到英國 結束統治為止,這些土邦占據著印度這片大陸約三分之一的面積。 1857年,印度土兵(sepoy)在德里附近的密拉特(Meerut) 嘩變,反抗英國軍官,嘩變繼而更擴散、轉變成對英國統治的 全面起義行動,席卷了北印度多數區域。造成這波不滿的原因眾 多,但主要導火線卻是恩菲爾德來復槍(Enfield rifle)的引入。 來復槍的子彈須要用動物油脂潤滑,因為多涂用牛油和豬油,激 怒了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士兵。之前也發生過嘩變,*知名的 是1806年南印度韋洛爾(Vellore)的嘩變。那一次的嘩變也有 宗教信仰受到冒犯的成分:下令釆用新的穿著規范,要求戴歐式 帽子并禁止蓄胡、戴耳環及在前額畫宗教記號。不過,韋洛爾和 其他駐地的嘩變很快就被壓制,并未擴散;1857年的嘩變及引發 起義的怨憤快速發酵,摻雜了印度王公對自身待遇和持續喪失權 力的不滿。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所謂的“無嗣失權” (lapse)政策,在這項政策下若土邦沒有直系繼承人,就會被取 締,長此以往,所有的土邦都會被取締并被納入英屬印度。這場 嘩變很快發展成全面性的軍事起義,試圖重建英國統治之前的莫 臥兒帝國,恢復馬拉地的統治者“佩什瓦” (Peshwa)和印度 王公的統治,并將英國人逐出印度。起義軍占領了德里,宣布 莫臥兒皇帝巴哈杜爾??沙二世(Bahadur Shah II)為印度皇帝。 事實上,莫臥兒皇帝一直是正式的印度皇帝,如前所述正是他 將孟加拉的財政統治權賜予英國東印度公司,開始了英屬印度 時期。起義擴散到了坎普爾(Kanpur),由*后一任佩什瓦的 兒子那那??薩希布領導,此外起義還擴散到勒克瑙(Lucknow) 和中印度部分區域。在中印度,英勇的反抗勢力由章西女王 (Rani of Jhansi)領導。起義擴散至北印度各地軍區,但其他 軍區仍舊維持對英國的忠誠,并鎮壓起義軍。經過一年,起義 終于平息。這是一場由軍隊和舊土邦精英領導的獨立戰爭,但 力量并未聯合在一起。起義行動*終失敗了,印度脫離英國統 治的獨立,要等到近一世紀后才會在新精英的領導下到來,這 些精英對于國家有十分不同的設想。1857年的起義并未擴散到 印度全境,但是卻在全印度備受矚目,宣示了許多印度人對殖 民政權的不滿。 起義失敗后,英國人一面壓制一面嘗試和解。嘩變者,至少 是那些被認為直接參與殺害英國人的嘩變者,受到了嚴厲的公開 懲處,有些被綁在大炮口,轟成了兩半。莫臥兒帝國正式滅亡, 巴哈杜爾??沙被流放緬甸,并在那里度過了晚年。1858年11月 1日,維多利亞女王正式下詔,直接管轄印度;從這時起,公司 統治正式結束,印度改由倫敦的議會直接管轄,而非由議會授權 英國東印度公司代管。英國王室聲明,確保印度宗教將不受干涉, 土邦的領土和權利不受侵犯,并將英國試圖改造印度社會所引起 的宗教恐慌和盟友的不滿歸為嘩變主因,似乎要放棄19世紀30 年代制定的印度社會改革計劃。軍隊也被重組了。印度長期以來 有兩種軍隊:一種是英國軍官、印度軍士和印度土兵組成的印度 軍;另一種則是英國軍官和士兵組成的英國軍。現在,印度軍中 的英國軍官人數增加了,英國軍的規模也擴大了。而*重要的后 果也許是,起義者殺死英國人以及起義失敗后英國人對起義者的 嚴厲懲罰所造成的英國人與印度人之間的裂痕。之后,對英國統 治的反抗在新領袖的帶領下,有了全新的形式,也有了全新的目 標:將印度變成像歐美一樣的民族國家。 印度與歐洲文明 英國的殖民統治,是印度與歐洲文明親密接觸的通道,統治 的特性決定了印度受歐洲影響的方式。 英國在印度推行歐洲文明的政策是逐步形成的。英國統治初 期的條件更適合推行相反的政策,也就是盡量少涉入印度人的傳 統和習俗。在印度的英國人是股份公司的員工,前來印度是要為 英國股東謀取利潤,而非為了印度社會的歐洲化進行某些困難又 無利可圖的計劃。因此,當時的政府是*低限度的政府,功能僅 限于維護法律和秩序。雖然在英國議會要求下,東印度公司曾撥 出可憐的10萬印度盧比以推動教育和知識復興,但這只是個便 宜行事的政府,對教育、改革和改善人民生活并無責任感。此外, 當時人們認為,英國東印度公司的統治不會長久,若采取冒犯行 動,激起印度人民動亂,統治會更早結束。外國人的統治必然不 受歡迎,用**任總督沃倫??黑斯廷斯(Warren Hastings )的話
印度次大陸:文明五千年:brief history of a equalisation 作者簡介
托馬斯·羅杰·特勞特曼(Thomas R. Trautmann) ——美國歷史學家、文化人類學家,密歇根大學歷史與人類學榮休教授,曾任密歇根大學歷史系主任和南亞研究中心主任。1997—2006年,擔任《社會與歷史比較研究》(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主編。 ——著有《大象與國王:一部環境史》(Elephants and Kings: An Environmental History,2015年)、《語言與國家》(Languages and Nations,2006年)、《雅利安人與英屬印度》(Aryans and British India,2004年)。 特勞特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代印度歷史、人類學史和其他相關學科,尤其專精于研究古印度梵語論典。他還撰寫了有關印度達羅毗荼人親屬關系和美國印第安人親屬關系的大部頭著作。特勞特曼常年在密歇根大學為本科生開設印度文明史通識課、專題課,有豐富的教學經驗,擅長用通俗淺顯的方式講授印度文明史專業知識。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巴金-再思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經典常談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