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印度近現代哲學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2712307
- 條形碼:9787522712307 ; 978-7-5227-1230-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印度近現代哲學史 內容簡介
《印度近現代哲學史》全面闡述了二百多年印度近現代哲學產生和發展的歷史,論述了幾十位哲學家的哲學和社會改革思想,對研究印度文化、認識印度近現代社會發展和思想變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同時,《印度近現代哲學史》是我國**部全面系統闡述印度近現代哲學發展史的專著,填補了這一領域的空白。
印度近現代哲學史 目錄
一 印度近現代哲學史的分期
二 印度近現代哲學的思想淵源
三 印度近現代哲學的思想特點
四 研究印度近現代哲學的意義
**篇 近代宗教改革時期的哲學
**章 印度近代哲學產生的時代
一 西方殖民者對印度的入侵
二 印度近代宗教改革運動
三 宗教改革對社會的影響
四 印度近代哲學的特點
第二章 羅姆莫罕·羅易的哲學與改革思想
一 倡導改革的一生
二 復興吠檀多不二論哲學
三 批判宗教愚昧,提倡理性主義
四 社會改革思想
第三章 德賓德拉納特·泰戈爾的自然神論
一 吠檀多哲學與自然神論的結合
二 道德倫理思想
三 溫和的改革思想
第四章 凱沙布·錢德拉·森的“新天道”思想
一 宗教改革觀
二 新天道教
第五章 達耶難陀的哲學與改革思想
一 以吠陀為中心的新經典主義
二 宗教改革思想
三 社會改革思想
第六章 羅摩克里希那的“人類宗教”說
一 革新傳統吠檀多
二 “人類宗教”說
三 道德倫理思想
……
第二篇 民族獨立運動時期的哲學
第三篇 印度獨立之后的哲學
印度近現代哲學史 節選
從19世紀初,印度興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宗教改革運動。這場運動席卷了整個印度大地,震撼了印度的各個階層和印度社會的各個領域。由于當時印度教徒占印度總人口的四分之三以上,印度教正統思想一直是印度意識形態的主流,因此,印度教的改革對整個印度社會都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概括地說,可以分為四個方面。 (一)批判中世紀的神學體系,解放人民思想 19世紀的印度教改革運動,從本質上說,也是一場思想啟蒙運動。當時印度教的神學宗教體系是束縛人民思想、阻礙社會進步的主要障礙。要啟蒙人民的思想,振奮民族的精神,就必須從批判宗教、變革宗教入手。要批判宗教,也必須首先批判它的神學思想體系。 印度教的改革家們批判了傳統印度教盛行的多神論和偶像崇拜,也揭露了由偶像崇拜而產生的煩瑣祭祀儀式給社會帶來的各種危害。他們提出建立一種無人格的理性之神。梵社和雅利安社改革的主要內容,就是用抽象的一神論來取代偶像化的多神論。梵社會員把古代奧義書中宣揚的永恒無限的精神實體——梵,奉為至高無上之神。雅利安社也把神視為無形、無限、無所不在的宇宙創造者,并且認為神是“真正的知識”,萬物的“基本原因”。由于神是無形的,因此人們無須進行煩瑣的祭儀和無休止的頂禮膜拜,只需在內心中祈禱和冥想,來表達對神的愛。于是,宗教儀式簡化了,宗教崇拜也由外在的祭祀轉化為內心的至愛。這種轉變對于印度民眾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使人們從各種勞民傷財的宗教儀禮中解脫出來,節約大量的精力和財力,以發展社會的生產和文化。另外,宗教改革家們還批判了印度教教義中“世界虛幻論”和遁世苦修的思想,他們主張現實世界是真實的,對神的崇拜只有靠自己的善行和為社會獻身的精神才能表達出來。例如,凱沙布·錢德拉·森曾提出“為上帝服務就是為人服務”的口號,以此號召人們通過為社會和人類的服務來表示自己對神的崇敬。羅摩克里希那和維韋卡南達也都反對印度教悲觀厭世的哲學,提倡“行動的吠檀多”或“行動的宗教”。他們主張,宗教的*高目標是達到人類的“普遍之愛”和“美好的生活”,而這些目標不是靠別的,只有依靠信徒們自己的實際行動才能實現。改革家的這些觀點大大地促進了人民的思想解放,使他們從印度教消極遁世、甘心忍耐的哲學中擺脫出來,積極地投入到各種變革社會的實踐中。 (二)破除宗教的陳規陋習,提高婦女地位 歧視婦女不僅是印度教的痼疾,而且也是印度社會的一大弊病。童婚、多妻、寡婦殉夫、禁止寡婦改嫁等都是印度傳統陳規陋習中*愚昧的表現。它嚴重地影響了婦女的身心健康,阻礙了社會的進步。改革家們首先從這里打破了改革印度教的缺口。羅姆莫罕·羅易早在梵社成立之前就發起反對童婚和寡婦殉夫的運動,終于迫使殖民當局于1829年宣布寡婦殉夫制為非法。梵社成立后,積極開展反對童婚的宣傳,允許婦女加入梵社,同時開辦女子學校,提倡婦女參加社會活動。雅利安社、祈禱社也同樣允許男女社員一起參加宗教活動,并專門建立女校,鼓勵女子接受教育。19世紀80年代,孟買的帕西人發起了一場從法律上制止童婚的運動,要求通過“承諾年齡法”,嚴禁各種童婚現象。這場運動影響很大,一直蔓延到全國。90年代,在浦那,改革家們創辦了“寡婦改嫁協會”和“寡婦之家”等組織,積極宣傳男女平等,并推行婦女教育。 19世紀,由于宗教改革家們的大力宣傳和實踐,在印度大大地提高了婦女的權利和地位。童婚和寡婦殉夫等陋習基本上得到制止,婦女開始享受到接受教育和參加社會活動的種種權利。在對待婦女的問題上,改革家們實際上是從西方人道主義的立場出發,力圖把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博愛的觀念輸入印度社會,以改造舊的傳統和習俗。毫無疑問,這對婦女解放和社會進步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印度近現代哲學史 作者簡介
朱明忠,北京人,1943年生,1967年畢業于北京外國語大學,1981年畢業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哲學碩士學位。后分配于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與東南亞研究所,長期從事印度哲學與宗教之研究。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1998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主要著作有:《印度教》、《恒河沐浴——印度教概覽》、《印度吠檀多哲學史》、《奧羅賓多》、《尼赫魯傳論》、《印度教:宗教與社會》(合著)、《印度文明》(合著)等,并發表有關印度哲學、宗教與文化的論文百余篇。
- >
自卑與超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姑媽的寶刀
- >
二體千字文
- >
朝聞道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