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當代西方社會心理學名著譯叢努力的意義:積極的自我理論(當代西方社會心理學名著譯叢)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0284583
- 條形碼:9787300284583 ; 978-7-300-28458-3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當代西方社會心理學名著譯叢努力的意義:積極的自我理論(當代西方社會心理學名著譯叢) 本書特色
這本書是我近幾年讀過的*好的心理學著作之一。它太棒了……我簡直愛不釋手。 ——羅伯特·斯滕伯格(Robert J. Sternberg) 康奈爾大學心理學教授,美國心理學會(APA)前主席,《思維風格》作者 本書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描述了作者的開創性研究。它使人們對一些廣為流傳的信念產生了質疑……作者所做的工作極有價值,有利于培養孩子們的積極信念,促進他們不斷努力。 ——德博拉·斯蒂普克(Deborah Stipek) 著名教育學家,斯坦福大學教育學院前院長 書中介紹了社會、人格和發展心理學的*核心、*基本的問題。閱讀本書的過程,也是領略卡羅爾迷人的研究設計的過程,作者的研究結果不斷挑戰人們習以為常的觀念。生動活潑的語言、引人入勝的內容、脈絡清晰的結構、經典豐富的案例、令人信服的研究結果,讓人耳目一新。 ——戴安娜·盧布(Diane N. Ruble) 紐約大學心理學榮休教授
當代西方社會心理學名著譯叢努力的意義:積極的自我理論(當代西方社會心理學名著譯叢) 內容簡介
《努力的意義:積極的自我理論》匯集了作者30余年自我理論研究之精華,提出了真正實現個體自身價值的核心因素,并給出了可操作性的教育建議。
作者認為,每個人都擁有一套自己的信念系統(即自我理論)來建構世界和解釋經驗,從而在相同的情境中展現出不同的思考、感受和行動。有兩種持不同自我理論的人:實體論者和增長論者。實體論者的自我理論中僅包含內在的、固定的、靜止的自我和世界,增長論者的自我理論則指向一個動態的自我和世界。受實體論與表現目標支配的人,需要一次又一次逃避風險,以維持良好的自我形象;而受增長論與學習目標驅動的人則會逐漸積累各種有益的知識與技能,不管努力的結果如何,始終持有堅定的信念與熱情。
作者主張,教育者要努力使學生獲得一種信念系統:努力是被期待與享受的事情,而挫敗是有教育意義和挑戰性的。我們每個人都有改變的潛能,每個人都有能力去改變。
當代西方社會心理學名著譯叢努力的意義:積極的自我理論(當代西方社會心理學名著譯叢) 目錄
前言
**章什么促進適應性動機? 四種信念與四個事實
第二章 一蹶不振還是越挫越勇:無助反應與掌握定向反應
第三章 成就目標:為了看起來聰明還是為了學習
第四章 智力固定還是可變?智力理論影響成就目標
第五章 智力理論預測(并造就)成就差異
第六章 智力理論造就努力高低
第七章 內隱理論及目標預測自尊和抑郁
第八章 信心與成功為什么不夠?
第九章 智商重要嗎?
第十章 內隱理論影響社會性應對
第十一章 評判與標簽化他人:內隱理論的另一個作用
第十二章 人有改變的潛能嗎?
第十三章 持有與形成刻板印象
第十四章 一切的開端:幼兒關于好壞的理論
第十五章 表揚與批評:脆弱性的起源
第十六章 稱贊智力:過多的表揚適得其反
第十七章 對自尊的誤解
第十八章 人格、 動機、 發展與自我: 理論反思
第十九章 對爭議的*后討論
參考文獻
附錄:內隱理論、 信心與目標的測量
索引
當代西方社會心理學名著譯叢努力的意義:積極的自我理論(當代西方社會心理學名著譯叢) 節選
我分析過很多出于善意卻導向消極結果的實踐, 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基礎, 就是對自尊的錯誤理解。自尊經常被視為一個全或無的事物,有人有,有人沒有,有會獲得良好結果,沒有則會變得很糟糕。
同時這些實踐也源于對如何培育自尊的片面理解。孩子們的自尊常被認為可以由大人賦予,我們總會告訴他們,他們擁有諸多優秀品質,如很聰明等等。
這些關于自尊的信念鼓勵成人向孩子們撒謊——夸大積極面、粉飾消極面或徹底隱藏消極信息, 因為我們害怕這些負面信息與批評會損害孩子們的自尊。
這就好像我們已經接受實體論,即孩子們需要通過不斷的成功來保持良好的自我感覺, 而失敗則傳遞了有關智力與價值的負面信息。事實上,當我們吹捧他們個人而不是鼓勵他們努力時,當我們掩蓋他們的缺點而不是幫助他們克服缺點時, 當我們幫他們消除阻礙而不是教他們如何應對阻礙時, 我們就已深深地陷在了實體論之中。
類似地,這些實踐也向孩子們傳遞了智力實體論的觀念。它們讓孩子們相信,智力是*重要的,智力低下非常可恥,這也致使我們不得不向孩子們隱瞞他們的錯誤與缺陷。
這種方式或許會在某些方面起到作用。當告訴孩子們他們很聰明,同時給予他們連續的成功體驗時,他們也許確實會感覺良好,但同時他們也會被植入一種價值, 即所謂的 “特權感”。 他們可能會覺得,自己有權享受輕松成功的生活,有權因很少的努力而得到慷慨的贊揚;他們可能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有資格接受社會提供的一切便利而不用努力爭取。是啊, 他們何曾被告知過需要付出努力呢? 然而這種所謂的 “自尊”,既不是學生需要的,也不是社會需要的。
此外,當這個世界沒有人再像父母與老師那樣想辦法讓他們感覺良好, 當世界不接受他們現在的樣子,當世界在給予獎勵前提出很多嚴苛的要求時,這些孩子就會變得憤怒、痛苦與自我懷疑。一旦先于成功到來的是挫折、失敗與拒絕,他們該如何是好?
············
我們都看過這樣的電影,片中主角經歷了生活的巨變, 他突然意識到自己曾經的生活是多么空虛和無意義, 原來他一直忽視了生命中真正有價值的東西。誠然這種橋段是老生常談,但眾多相似的老生常談總能揭示一定的道理。
在設想一種被實體論與表現目標支配的人生時,我能想到的就是人們一次又一次地證實了自身的能力。而這又能怎么樣呢?無非是成千上萬次的能力證明而已,這些遠遠不夠。
再或者我還能想到的是,在這種生活中,人們需要一次又一次地逃避風險,以維持良好的自我形象。這*后構成了一個堅固的堡壘,里面放著“他們是什么” 以及 “他們能做什么”。
而當設想一種被增長論與學習目標驅動的生活時,我想到的是隨著時間推移,人們逐漸積累各種有益的知識與技能,并將它們應用到自己與他人身上。而且,不論事情是否如愿以償, 它都將給生活注入堅定的承諾與熱切的努力。
幾年前,在我到達某個具有重要意義的年紀的時候,我曾這樣問自己:如果有一天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我想說些什么? 我希望那個時候可以說:我悉心地觀察過這個世界,勇敢地面對過我的生活,全心全意地致力于過種種珍視之物。我不愿在離開世界時滿是耿耿于懷的遺憾,也不愿生命終結時仍懷抱諸多從未實現的潛能。
作為這個社會的成年人,我們的使命是教導和幫助下一代過上成長和有貢獻的生活。 我們是否可以做出承諾,去幫助他們成為比我們更了不起的人?
當代西方社會心理學名著譯叢努力的意義:積極的自我理論(當代西方社會心理學名著譯叢) 作者簡介
羅爾 ?? 德韋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動機、人格及發展心理學領域研究的領軍人物之一。她貢獻卓著,獲獎無數,包括美國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會杰出學者獎(2013)、美國心理學會杰出科學貢獻獎(2011)、美國心理學會桑代克教育心理學專業成就獎(2010)等。2017年,德韋克教授因自我理論的相關研究成為***大教育獎“一丹教育獎”首位獲獎者。本書即為該理論的精華論作,并榮獲世界教育聯合會圖書獎(2004)。其著作《終身成長》《心理定向與成功》被翻譯引進國內并廣為流傳。 譯者王芳 王芳,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領域為人格與社會心理學,F擔任亞洲社會心理學會秘書長、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心理學會社會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委員、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副主編。
- >
山海經
- >
自卑與超越
- >
回憶愛瑪儂
- >
史學評論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推拿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