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藥膳良方
-
>
先思而后語
-
>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 科普版
-
>
痰濕一去百病消
-
>
當癌癥來敲門
-
>
男孩生長發育保健JD
-
>
貓和狗的生活哲學
中醫中藥中國行·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科普讀本中醫教你學養生中醫藥基本養生知識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250382
- 條形碼:9787513250382 ; 978-7-5132-5038-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醫中藥中國行·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科普讀本中醫教你學養生中醫藥基本養生知識 本書特色
世園會里學中醫,直播精彩伴您行,中醫中藥中國行“中醫名家帶你走進世園會”系列講座暨“悅讀中醫名家講堂”6月30日(周日)中午11:20在世園會生活體驗館盛大開幕。4場高端講座接連開講,好戲連臺,為您提供一場中醫藥文化的饕餮盛宴! 養生之要在明理,一草一木見中醫
中醫中藥中國行·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科普讀本中醫教你學養生中醫藥基本養生知識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介紹中醫很基本的養生知識,既有陰陽五行、氣血津液、經絡等基礎理論的講解,又有天人合一等思想精髓的介紹,同時對不同體質、時辰、節氣養生的要點也做了詳細講述,還選擇了幾種簡單易行、效果顯著的鍛煉方法,體系完備,要點突出,對各種各樣希望通過養生來促進健康的人群具有較大參考價值。通過閱讀此書,能對中醫養生有一個大致了解,增強對各種虛假養生信息的鑒別力,選擇正確的養生方式,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中醫中藥中國行·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科普讀本中醫教你學養生中醫藥基本養生知識 目錄
**章 中醫藥基本知識/1
陰陽五行/2
陰陽/2
五行/6
五臟六腑/11
五臟/11
六腑/16
氣血津液/17
氣/18
血/18
津液/19
經絡/20
經絡的含義/20
經絡系統/21
經絡的生理功能/23
健康狀態/25
健康狀態的分類/25
健康狀態表征/27
健康狀態要素/27
健康狀態辨識/29
中醫學病因病機/30
病因/31
發病/32
病機/33
第二章 中醫養生基本理念/45
中醫養生思想/48
天人相應/48
形神合一/51
動靜互涵/56
正氣為本/59
中醫養生原則/62
協調臟腑,以平為期/62
暢通經絡,調息養氣/63
清靜養神,節欲保精/65
綜合調養,持之以恒/66
第三章 體質養生/69
平和體質/71
平和體質的定義及特征表現/71
平和體質的調理方法/71
氣虛體質/73
氣虛體質的定義及特征表現/73
氣虛體質的調理方法/73
陽虛體質/77
陽虛體質的定義及特征表現/77
陽虛體質的調理方法/77
陰虛體質/82
陰虛體質的定義及特征表現/82
陰虛體質的調理方法/82
痰濕體質/87
痰濕體質的定義及特征表現/87
痰濕體質的調理方法/87
濕熱體質/94
濕熱體質定義及表現特征/94
濕熱體質的調理方法/94
血瘀體質/98
血瘀體質的定義及表現特征/98
血瘀體質的調理方法/98
氣郁體質/103
氣郁體質的定義及表現特征/103
氣郁體質的調理方法/103
特稟體質/107
特稟體質的定義及表現特征/107
特稟體質的調理方法/108
第四章 時辰養生/111
時辰養生概要/112
時辰的概念/112
時辰與健康狀態相關/112
時辰與臟腑經絡/113
時辰養生要點/115
子時養生要點/115
丑時養生要點/118
寅時養生要點/121
卯時養生要點/124
辰時養生要點/126
巳時養生要點/128
午時養生要點/131
未時養生要點/134
申時養生要點/136
酉時養生要點/140
戌時養生要點/143
亥時養生要點/146
第五章 節氣養生/149
概述/150
二十四節氣/150
節氣養生/151
節氣養生各論/152
立春節氣養生/152
雨水節氣養生/155
驚蟄節氣養生/157
春分節氣養生/158
清明節氣養生/160
谷雨節氣養生/162
立夏節氣養生/163
小滿節氣養生/165
芒種節氣養生/166
……
中醫中藥中國行·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科普讀本中醫教你學養生中醫藥基本養生知識 節選
陰陽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樸素的辯證唯物哲學思想。古代醫學家借用陰陽五行學說來解釋人體生理現象、病理變化,指導臨床的診斷和防治,并用以總結醫學知識和臨床經驗,這就逐漸形成了以陰陽五行學說為基礎的祖國醫學理論體系。 1.陰陽的概念 陰陽是對自然界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的概括。陰和陽,既可以代表兩個相互對立的事物或勢力,如水和火;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內部所存在的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如腹和背。 一般來說,陽代表事物具有動的、活躍的、剛強的等屬性的一面,例如,動、剛強、活躍、興奮、積極、光亮、無形的、機能的、上升的、外露的、輕的、熱的、增長等。陰代表事物具有靜的、不活躍、柔和等屬性的另一面,例如,靜、柔和、不活躍、抑制、消極、晦暗、有形的、物質的、下降的、在內的、重的、冷的、減少等。 …… 養生(又稱攝生、道生)一詞*早見于《莊子》內篇。所謂養,即保養、調養、培養、補養、護養之意;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養生是通過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慎房事、適寒溫等各種方法去實現的,是一種綜合性的強身益壽活動。中醫養生是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探索和研究中國傳統的頤養身心、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延年益壽的理論和方法, 并用這種理論和方法指導人們的保健活動。自古以來,人們把養生的理論和方法叫作“養生之道”。能否健康長壽,不僅在于能夠懂得養生之道,更為重要的是能否把養生之道貫徹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 人生于天地之間、宇宙之中,人體與自然界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的變化隨時影響著人體,人類在能動地適應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維持著正常的生命活動,一切生命活動都與大自然息息相關,這就是“天人相應”的思想。 1.生氣通天 人與自然具有相通、相應的關系,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生于天地之間,依賴于自然而生存,同樣也受自然規律的支配和制約。不論四時氣候、晝夜晨昏,還是日月運行、地理環境,各種變化都會對人體產生影響。 …… 中醫養生特別重視保養人體正氣、增強生命活力和適應自然界變化的能力,以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1. 正氣是生命之根 人體疾病的發生和早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機體正氣的虛衰。正氣旺盛,是人體陰陽協調、氣血充盈、臟腑經絡功能正常、衛外固密的象征,是機體健壯的根本所在。因此,歷代醫家和養生家都非常重視護養人體正氣。人體正氣得養,臟腑功能協調,使機體按一定規律生生化化,則正氣旺盛,人之精力充沛,健康長壽;正氣虛弱,則精神不振,多病早衰。一旦人體生理活動的動力源泉斷絕, 生命運動也就停止了。因此,保養正氣乃是延年益壽之根本大法。 人體正氣又是抵御外邪、防病健身和促進機體康復的*根本要素,疾病的過程就是“正氣”和“邪氣”相互作用的結果。正氣不足是機體功能失調產生疾病的根本原因。正氣充沛,雖有外邪侵犯,也能抵抗,而使機體免于生病,患病后亦能較快地康復。由此可知,中醫養生所指的“正氣”,實際上是維護人體健康的臟腑生理功能的動力和抵抗病邪的抗病能力,它包括了人體衛外功能、免疫功能、調節功能及各種代償功能等。正氣充盛,可保持體內陰陽平衡,更好地適應外在變化,故保養正氣是養生的根本任務。 2. 保養正氣重在脾胃 保養正氣,就是保養精、氣、神。從人體生理功能特點來看,保養精、氣、神的根本,在于保養脾胃。在生理上,脾、腎二臟關系極為密切,先天生后天,后天充先天。脾氣健運,必借腎陽之溫煦;腎精充盈,有賴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的補養。要想維護人體生理功能的協調統一,保養脾胃至關重要。 (1)保精護腎固先天 腎之精氣主宰人體生命活動的全部過程。扶正固本,多從腎入手,為此古人反復強調腎之精氣的盛衰直接關系到人體衰老的速度。所以,歷代養生家都把保精護腎作為抗衰老的基本措施。現代醫學研究認為,腎與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甲狀腺、性腺,以及自主神經系統、免疫系統等都有密切關系。腎虛者可導致這些方面功能紊亂,并能引起遺傳物質的改變,從而廣泛地影響機體多方面的功能,出現病理變化和早衰之象。臨床大量資料報道都表明,性欲無節制,精血虧損太多,會造成身體虛弱,引起多種疾病、過早地衰老或夭亡。這說明重視“腎”的護養,對于防病、延壽、抗衰老是有積極意義的。至于調養腎精的方法,要從多方面入手,節欲保精、運動保健、導引補腎、按摩益腎、食療補腎、藥物調養等,通過調補腎氣、腎精,可以協調其他臟腑的陰陽平衡。腎的精氣充沛,有利于元氣運行,增強身體的適應調節能力,更好地適應自然。 (2)調養脾胃護后天 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強弱是決定人之壽夭的重要因素。 脾胃為水谷之海,益氣化生營血。人體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 營衛、氣血、津液、精髓等,都化生于脾胃,脾胃健旺,化源充足,臟腑功能強盛,可促進和調節機體新陳代謝,保證生命活動的協調平衡。人身元氣是健康之本,脾胃則是元氣之本。李東垣闡述“人以脾胃中元氣為本”的思想,提出了脾胃傷則元氣衰,元氣衰則人折壽的觀點。元氣不充,則正氣衰弱。李東垣指出:“內傷脾胃,百病叢生。”正說明脾胃虛衰正是生百病的主要原因,故調理脾胃、扶正益氣也是預防保健的重要法則。 調理腎元,在于培補精氣、協調陰陽;顧護脾胃,在于增強運化、彌補元氣,兩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這是全身形、防早衰的重要途徑。 ……
中醫中藥中國行·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科普讀本中醫教你學養生中醫藥基本養生知識 作者簡介
李燦東,福建中醫藥大學校長,醫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診斷學分會主任委員、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中醫健康管理專業委員會會長、教育部高等中醫學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WHO ICD-11傳統醫學項目專家組成員。擔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中醫診斷學》學科帶頭人、《中醫診斷學》國家精品課程和國家教學團隊負責人,第六批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第二屆“全國百名杰出青年中醫”,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健康科普首席專家,全國首屆中醫藥科普“金話筒獎”獲得者,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被授予“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榮譽稱號,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 >
推拿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隨園食單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