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社會建構論譯叢社會建構的邀請(第3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4491532
- 條形碼:9787544491532 ; 978-7-5444-9153-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社會建構論譯叢社會建構的邀請(第3版) 內容簡介
本書是肯尼思·J.格根撰寫的一本社會建構論很為經典的核心著作。1999年出版版,2009年出版第二版,2015年出版到第三版,出版后每年都加印,成為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暢銷書。《社會建構的邀請(第三版)》比前兩版更容易理解,是對當代社會科學很重要的運動之一——社會建構論的很好導讀。第三版修訂的范圍包括:·對于理論、研究和實踐的zuixin發展作了補充和更新;·寫作風格更具親和力,便于讀者閱讀;·新增三章內容,分別介紹教育、心理治療和組織領域的實踐;·對社會建構如何幫助和支持你從事研究工作提供了深刻的洞察力。對于社會科學領域希望了解社會建構論的學生、研究者和實踐者而言,《社會建構的邀請(第三版)》既是推薦閱讀的著作,也是邁入領域的捷徑。
社會建構論譯叢社會建構的邀請(第3版) 目錄
前言1
**章社會建構:從“是什么”到“可能是什么”1
我們一起建構了世界4
話題討論1-1不同人眼中的你5
“真”與“善”的社會起源7
走向新的啟蒙13
扎根于社會建構的對話14
意識形態批判:什么是政治? 15
話題討論1-2方興未艾的批判運動17
文學研究的挑戰:這是哪一種文本傳統? 18
話題討論1-3不同風格的真相19
科學知識:誰在說話? 24
話題討論1-4對研究者的研究28
從解構到重構29
反思性實用主義:建構論的工作語匯31
話題討論1-5建構論與建構主義32
本書的內容結構33
本章小結34
拓展閱讀35
第二章建構“真”與“善” 38
我們賴以生活的語言39
語言結構:教養與束縛40
話題討論2-1性別問題41
隱喻:借用與建構42
敘事:作為故事的現實45
敘事與自我46
話題討論2-2積極老齡化:重構敘事49
修辭與現實50
日常會話:不可小覷的力量54
話題討論2-3建構身體57
制度化的現實:福柯論權力58
身份政治:“是”或“不是” 60
本章小結65
拓展閱讀65
第三章人文研究的新視野69
從經驗論到建構論70
經驗研究的成果75
研究傳統的轉型76
混合方法研究77
民族志的演變78
話題討論3-1日常生活民族志:秩序與混亂79
話語研究:考察被建構的世界81
敘事:探索生活的建構81
話題討論3-2救贖敘事82
話語的力量:問責與道德秩序85
話題討論3-3批判性話語分析87
被激發的想象力:質性研究88
自我民族志89
合作研究91
行動研究:正在進行的社會變革93
話題討論3-4在哪里行動? 94
表演形式的研究95
本章小結97
拓展閱讀98
第四章關系性自我102
生成性理論103
飽受質疑的自我105
個體主義:分離及其招致的不滿106
孤立自我的問題107
自戀和他人作為工具107
虛偽的關系108
被窄化的理解109
自我作為關系:早期發展110
符號互動:主體間自我111
擬劇論:舞臺上的自我112
文化心理學:繼續前行114
話題討論4-1非自然的情緒116
自我作為關系:新的視野118
巴赫金的信徒:對話主義118
心理作為關系性行動120
心理話語作為表演120
表演的關系性122
話題討論4-2分布式認知125
多重存在:我們合而為一又將怎樣? 129
本章小結132
拓展閱讀133
……
社會建構論譯叢社會建構的邀請(第3版) 節選
本章我們已經討論了日常建構真實與美好的三種力量:語言習慣??日常對話和社會制度,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社會建構的穩定性??我談到從語言結構??把我們帶入常識性現實的日常對話和維護這一切的制度化權力中逃離的困難,也強調了批判性反思的重要性,以及抵制的潛能??在本章*后一節,我希望能在強調建構的穩定性與變動性之間達成某種平衡?? 制造意義的過程發生在人與人之間互相交流的任何地方,發生在不同傳統相互交鋒的任何一種關系中,發生在新的表達形式不斷被創造的過程中??傳統與傳統之間存在沖突,這些沖突不斷威脅著傳統各自的存在??因此,當你從家的情境走出,來到朋友圈,來到教室,來到運動場,來到教堂,等等,你需要不停地在各種不同現實與核心價值之間轉換??你有可能將一種情境下的現實與核心價值帶入另一種情境,從而產生創造性的融合(如運動員們在比賽之前一起禱告;晚餐時家人討論起你在某門課上讀到的一本書)??但與此同時,也可能發生沖突,如你在朋友圈中共享的現實與價值觀可能與父母的現實或價值觀相沖突;你的宗教觀點也可能在某個朋友圈中被嘲笑??社會生活因此成為在穩固或破壞我們對世界的建構這兩種力量之間不停擺動的蹺蹺板?? 為了闡明這種動態變化,讓我們再回到身份問題:我到底是誰?或我是什么?答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回答問題的方式??例如,和其他人在一起的時候,你是否將自己認同為新教教徒??天主教徒??穆斯林??猶太教徒,或者白人??黑人??亞洲人??男人??女人?這一結果會給你的生活方式帶來很大不同??但是思考一下:如何認同你自己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你個人的選擇,而是取決于你在對方談話(他們對你的描述??解釋??批評或祝賀)中被呈現的方式??這些談話不僅制造了分類,而且已經為你在分類系統中分配好了位置??進一步說,他們使用的語詞很可能根本不是你想要的??你的身份何其重要,而你卻不能完全掌控它??例如,已經長大成人的孩子回到家里,發現父母還是像對待小孩子那樣對他;一位新入職的女工發現,那些男同事對待自己的方式更像對待一位有了孩子的母親,而不是工作伙伴?? 現在來看社會層面的問題:我們所有人都被歸入某個或多個社會群體———婦女??男人??基督徒??猶太人??黑人??白人??德國人??愛爾蘭人??西班牙人,等等??這些群體經常是電影??小說??新聞報道??廣告媒體等感興趣的對象??當我們的群體被展現在媒體受眾面前時,我們時常感到無助??婦女被描繪成沒腦子或情緒化的,亞洲人被描述為逆來順受的,德國人被認為具有威脅性,愛爾蘭人則被認為好侵略……我們都被包含其中??這不只是公眾名譽的問題,當這些建構被廣為分享,它們還會變成理所當然的事實??正是這些事實影響了公共政策??教育實踐??警方行動,等等??這當中也包括對黑人的種族描述??對穆斯林的懷疑態度,以及對德國人的反感情緒等??而且,同樣的公眾形象也會傳達給被描述的對象人群??例如,某個人可能會通過媒體學會怎么做男人??女人??亞洲人??異性戀,等等,他的行為與社會刻板印象越來越趨于接近?? 媒體創造出對不同群體的刻板印象后,我們便登上政治舞臺??這些媒體宣傳到底傷害了誰?誰會從中得到好處?怎樣才能讓事情變得不一樣?對類似問題的質疑已經引發多場運動,每一場都值得關注??**場運動可能是*明顯的:抵制(resistance)??批判*早發端于意大利裔美國人對媒體將他們描繪成匪徒幫派深感不滿;非裔美國人不接受自己在媒體中被描述為湯姆大叔和杰邁瑪阿姨的樣子;女性對自己在媒體中被單純描繪為性行為對象同樣表示抗議??現在,這一類的抵制正在成倍增加??美國原住民抵制博物館將自己的形象描繪成未開化的原始部落;男女同性戀者的斗爭讓人們認識到好萊塢電影如何制造了人們對同性戀的恐懼;上了年紀的人抵制將老年人描述成失能者,等等?? 對參與身份政治(identity politics)的很多人而言,這些抵制僅僅是開始,更重要的任務在于爭取自我掌控,由此引發了身份政治運動的第二波浪潮,即身份行動主義(identity activism)??社會理論家拉克勞(Ernesto Lauclau)認為,“關鍵問題……還不是誰可以作為社會的代理人,而是在何種程度上他們可以構造自己”??
社會建構論譯叢社會建構的邀請(第3版) 作者簡介
肯尼思·J.格根(Kenneth J. Gergen,1935—),國際知名心理學家,美國斯沃思摩爾學院資深教授,并先后在多所世界著名大學擔任客座教授。格根先生是后現代社會建構論的奠基人與倡導者,國際社會建構論研究中心美國陶斯研究院的創始人之一,兼任該院董事會主席。其研究涉及自我敘事、社會建構、關系理論、文化批判等人文和社會科學諸多領域,著作三十余部,先后被譯成十幾個國家的文字,論文近400篇。這些成果和著述為他贏得了眾多獎項和世界性聲譽。
- >
經典常談
- >
巴金-再思錄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自卑與超越
- >
我與地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