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線裝中華國粹:晏子春秋
-
>
東坡詞
-
>
邵雍集
-
>
塞涅卡全集(1-4冊)
-
>
(精裝)古典名著普及文庫:增廣賢文·弟子規·孝經
-
>
道德經全集(全四冊)
-
>
后漢書
四書集注 本書特色
★32開精裝,鳳凰出版社出版
★朱熹是我國古代繼孔子之后影響深遠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其在理論上以孔孟之道為本,又繼承并改造了兩宋期間的主要流派,包括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等各家之說,成為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
★《四書集注》是朱熹傾盡平生精力而作,所以學者給予很高評價,認為其學術成就遠在他的《易本義》《詩集傳》之上。
★學術界有許多名儒都將《四書集注》奉為圭臬,將誦讀《四書集注》作為每天必修的日課,成為一時風氣。
★此次整理以清嘉慶十六年吳縣吳氏父子校刻本為底本,用清康熙內府仿刻的宋淳祐二年大字本校勘。
《四書集注》是宋代理學家朱熹*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朱熹祖述二程的觀點和做法,特別尊崇孟子和禮記中的大學、中庸,使之與論語并列。認為大學中“經”的部分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傳”的部分是“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而由“子思筆之于書以授孟子”。四者合起來,代表了由孔子經過曾參、子思傳到孟子這樣一個儒家道統,而二程和自己則是這一久已中斷的道統的繼承、發揚者。他為四者分別作了注釋,對大學還區分了經傳并重新編排了章節,作為一套書同時刊行,稱為四子(朱文公文集卷八二有書臨漳所刊四子后一篇,又朱子語類卷一。五云“四子,六經之階梯”):大學、中庸的注釋稱“章句”,論語、孟子的注釋因引用二程、程門弟子及其他人的說法較多,稱“集注”。后人合稱之為四書章句集注,簡稱四書集注。
《四書集注》文字洗練,對《四書》訓詁文字,疏通文理,注重義理闡發,從整體上探求與把握儒學精義,堪稱解讀《四書》的經典之作。此次整理以清嘉慶十六年吳縣吳氏父子校刻本為底本,用清康熙內府仿刻的宋淳祐二年大字本校勘。
【作者簡介】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又號晦翁,晚號遁翁,別稱考亭、紫陽等。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出生于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生于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卒于南宋寧宗慶元六年(1200)。紹興十八年進士,官至煥章閣待制。去世數年后賜謚為“文”,世人尊稱“朱文公”。朱熹是我國古代博學的大學者之一,他在哲學、經學、教育、語言、文學、地理、考古、自然科學等方面均有重大貢獻;朱熹又是我國古代繼孔子之后影響深遠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其思想體系在中國思想目前以“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見清全祖望《宋元學案》)著稱。他在理論上以孔孟之道為本,又繼承并改造了兩宋期間的主要流派,包括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等各家之說,成為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
朱熹的思想學術內容豐富,這里不多介紹,只簡要探討一下其經學特色。盡管《四書集注》重視闡發義理,是以義理解經的代表作,但朱熹也重視漢唐注疏。其注經方法如其在《論語訓蒙口義》中所說:“本之注疏以通其訓詁,參之釋文以正其音讀,然后會之于諸老先生之說,以發其精微。”自義理之學興起,宋代學者多以為得孔孟不傳之統,對漢儒注疏頗為鄙薄,而朱熹未受此局限。他在注解《四書》時,字斟句酌,反復修改,力求通達和洗練。而有意識地將訓詁與義理結合起來,可以說是朱熹對中國經學的一大貢獻。錢穆先生評價說:“朱子于經學,雖主以漢唐古注疏為主,亦采北宋諸儒,又采及理學家言,并又采及南宋與朱子同時之人。其意實欲融貫古今,匯納群流,采擷英華,釀制新實。此其氣魄之偉大,局度之寬宏,在儒學傳統中,惟鄭玄堪在伯仲之列。惟兩人時代不同,朱子又后鄭玄一千年,學術思想之遞衍,積愈厚而變益新。朱子不僅欲創造出一番新經學,實欲發展出一番新理學。經學與理學相結合,又增之以百家文史之學。”(《朱子新學案》)這較好地揭示了朱熹注經的特點。
朱熹一生著述極為豐富,是中國歷目前著作多的儒家學者之一,《宋史·藝文志》中著錄者有四十余種,未著錄者尚有二十余種,另外由其弟子或后人編纂的著作也有二十余種。重要、有影響的,當推《四書集注》、《朱文公文集》、《朱子語類》、《朱子家禮》等。
四書集注 內容簡介
由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自漢武帝“廢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長期居于正統地位,體現儒家思想的經典,也就成為人們修身治世的思想準則和行為規范。“四書五經”為儒家經典的象征,是了解和研究儒家思想乃至中國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著作。而朱熹的《四書集注》,是宋代理學的代表作之一,是宋代以來封建科舉考試的教科書,其思想影響我國有數百年之久。可以認為,《四書集注》是人們學習和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著作,也是我們普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好讀物之一。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又號晦翁,晚號遁翁,別稱考亭、紫陽等。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出生于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生于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卒于南宋寧宗慶元六年(1200)。紹興十八年進士,官至煥章閣待制。去世數年后賜謚為“文”,世人尊稱“朱文公”。朱熹是我國古代博學的大學者之一,他在哲學、經學、教育、語言、文學、地理、考古、自然科學等方面均有重大貢獻;朱熹又是我國古代繼孔子之后影響深遠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其思想體系在中國思想目前以“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見清全祖望《宋元學案》)著稱。他在理論上以孔孟之道為本,又繼承并改造了兩宋期間的主要流派,包括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等各家之說,成為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
朱熹的思想學術內容豐富,這里不多介紹,只簡要探討一下其經學特色。盡管《四書集注》重視闡發義理,是以義理解經的代表作,但朱熹也重視漢唐注疏。其注經方法如其在《論語訓蒙口義》中所說:“本之注疏以通其訓詁,參之釋文以正其音讀,然后會之于諸老先生之說,以發其精微。”自義理之學興起,宋代學者多以為得孔孟不傳之統,對漢儒注疏頗為鄙薄,而朱熹未受此局限。他在注解《四書》時,字斟句酌,反復修改,力求通達和洗練。而有意識地將訓詁與義理結合起來,可以說是朱熹對中國經學的一大貢獻。錢穆先生評價說:“朱子于經學,雖主以漢唐古注疏為主,亦采北宋諸儒,又采及理學家言,并又采及南宋與朱子同時之人。其意實欲融貫古今,匯納群流,采擷英華,釀制新實。此其氣魄之偉大,局度之寬宏,在儒學傳統中,惟鄭玄堪在伯仲之列。惟兩人時代不同,朱子又后鄭玄一千年,學術思想之遞衍,積愈厚而變益新。朱子不僅欲創造出一番新經學,實欲發展出一番新理學。經學與理學相結合,又增之以百家文史之學。”(《朱子新學案》)這較好地揭示了朱熹注經的特點。
朱熹一生著述極為豐富,是中國歷目前著作多的儒家學者之一,《宋史·藝文志》中著錄者有四十余種,未著錄者尚有二十余種,另外由其弟子或后人編纂的著作也有二十余種。重要、有影響的,當推《四書集注》、《朱文公文集》、《朱子語類》、《朱子家禮》等。
四書集注 目錄
整理說明
大學章句
大學章句序
大學章句
中庸章句
中庸章句序
中庸章句
論語集注
論語序說
讀《論語》《孟子》法
學而**
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長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鄉黨第十
先進第十一
顏淵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憲問第十四
衛靈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陽貨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張第十九
堯日第二十
……
孟子集注
附錄
四書集注 節選
- 主題:大學、中庸的注釋稱“章句”,論語、孟子的注釋因引用二程、程門...
內容經典,版本以清嘉慶十六年吳縣吳氏父子校刻本為底本,用清康熙內府仿刻的宋淳祐二年大字本校勘。
- >
山海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煙與鏡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