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自然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3245147
- 條形碼:9787303245147 ; 978-7-303-24514-7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自然 本書特色
本書對地理學者所研究的自然提供了精辟的介紹,首次嘗試把地理學者所研究 自然的諸多方面,及其所采用的不同研究 方法包羅于同一個分析框架之中。對學生 讀者而言,本書旨在引導他們思考自然并 非其看上去的那樣。對地理教師和研究者 而言,本書融匯了迄今為止地理學三個主 要部分(人文地理學、自然地理學和環境 地理學)的觀點和態度,對地理學科中為 人熟知卻又*難以把握的對象之一提供了嶄新的見解。
自然 內容簡介
本書對地理學者所研究的自然提供了介紹, 首次嘗試把地理學者所研究自然的諸多方面, 及其所采用的不同研究方法包羅于同一個分析框架之中。全書旨在引導讀者思考自然并非其看上去的那樣。對地理教師和研究者而言, 全書融匯了迄今為止地理學三個主要部分 (人文地理學、自然地理學和環境地理學) 的觀點和態度, 對地理學科中為人熟知卻又*難以把握的對象之一提供了嶄新的見解。
自然 目錄
自然 相關資料
人文地理學為何?由于當代中學地理教育的普及,中國人普遍知道地理學分為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但是許多人并不了解,現代意義上的人文地理學發展歷史并不長,它是在 19世紀近代地理學出現之后,方出現的一個學科領域或學科分支。人文地理學主要分析地球上人類活動的空間特征、空間過程及其規律性。例如,分析某個地方可以發展何種農業類型,哪里的村莊可以變為大城市,歷史文化保護區范圍要劃多大,一些國家為何要建立聯盟等。世界上不只是地理學家關注空間和區域問題。例如,著名歷史學家 I.沃勒斯坦在其巨著《現代世界體系》中,就提到了不同時期區域發展的空間格局;著名社會學家 A.吉登斯也強調空間和地理這兩個概念的重要性。
早期,一批中國學者將西方人文地理學引入中國。在國家圖書館藏書目錄中能查到的*早的、漢語的人文地理學著作是張其昀先生編寫的《人生地理教科書》,由商務印書館在 1926 年出版;*早的漢譯人文地理學著作大概是法國 Jean Brunhes的《人生地理學》。Jean Brunhes*早有多種譯法,如白呂納、布留諾、白菱漢,今天中國學者多采用*種譯法。白呂納是法國維達爾學派的核心人物。《人生地理學》由世界書局在 1933年出版,譯者是國立北平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前身)地理系的諶亞達先生。
20世紀前半葉,人文地理學的研究中心在歐洲大陸,德國和法國是重要的學術基地。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人文地理學的研究中心逐漸轉移到英美。西方人文地理學在質疑和自我反思中不斷前行,發展出豐富的學術概念和彼此補充的學術流派。不過,自 20世紀 50年代初到 20世紀 70年代末,中國大陸的人文地理學發展只有“經濟地理學一花獨放”。這是因為有些學者意識到,世界上沒有客觀的人文地理學知識和理論,而西方人文地理學大多是為帝國主義殖民擴張服務的,因此不必學習之。中國大陸當時的意識形態也沒有為人文地理學提供相應的發展空間。許多留學歸來的人文地理學者不是轉行,就是緘默。感謝改革開放,它給了人文地理學新的發展機遇。李旭旦先生 1978年率先倡導復興人文地理學,使其在中國大陸獲得了為社會主義中國,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服務的機會。多年后人們發現,李旭旦先生在“文化大革命”時期默默關注著國外人文地理學的進展。 1976年人文主義地理學的開山之篇《人文主義地理學》(Humanistic Geography)在美國發表后,李旭旦先生就積極學習并把它翻譯了出來。 2005年,南京師范大學的湯茂林教授整理、補譯了李旭旦先生的譯稿,并加以發表。
人文主義地理學與經驗—實證主義地理學、結構主義地理學等,同屬于人文地理學的流派。人文主義地理學的觀點是:盡管人們為了不同的目的,各持立場,但是人文地理學研究者可以把握的是,人類作為一個群體具有相互理解和溝通的共同本性。
啟動“人文地理學譯叢”是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對中國大陸地理學發展的重要貢獻。國內目前尚未有相似的譯叢,只有商務印書館的“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當代地理科學譯叢”包含一些人文地理學譯作。其中一些譯作對中國人文地理學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2014年的春天,北師大出版社的胡廷蘭編輯找到我,商議啟動這套譯叢。她為了節省我的時間,約好在我上課的教八樓門口見面。教八樓前有北師大校園中*精巧的花園。那天早上,她從東邊步入花園,青春的身影映在逆光中,格外美麗。一年后,她因病去世。我對她生病的事情竟毫不知情,以致沒能與她*后告別。后來,出版社的譚徐鋒先生、宋旭景女士、尹衛霞女士先后接替此譯叢的工作。本套叢書的譯者多為我的同仁、學生,他們認真的工作態度,令我敬佩。
譯叢*早的名字是“人文主義地理學譯叢”,僅僅囊括人文主義地理學代表人物的代表性著作。當初,我聯系了國際上人文主義地理學的代表人物段義孚( Yi-Fu Tuan)、布蒂默( Anne Buttimer)、萊( David Ley)、賽明思(Marwyn S. Samuels)、雷爾夫(Edward C. Relph)、西蒙(David Seamon)等,這些學者都推薦了自己的代表作。后來,為了能持續出版,譯叢更名為“人文地理學譯叢”。本譯叢包括的著作觀點紛呈,讀者可以細細品讀,從中感受人文地理學觀點的碰撞。人文地理學正是在這樣的學術碰撞中,不斷發展著。
周尚意
2019年深秋
自然 作者簡介
諾埃爾•卡斯特里(Noel Castree),英國地理學家,曼徹斯特大學環境與發展學院教授。他一直尋求并探索一種用馬克思主義觀理解一系列環境問題的方法。其在人文地理學界的重要貢獻是:突破了自然-社會二元論,提出并發展了批判地理學中的著名概念“社會的自然”。主要著作還有《工作空間:全球資本主義與勞動力地理學》)《自然意像》(Making sense of nature ,2014)。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隨園食單
- >
煙與鏡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我與地壇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