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塑料海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003857
- 條形碼:9787521003857 ; 978-7-5210-0385-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塑料海洋 本書特色
海洋塑料污染問題在實質性污染管控和全球治理層面得以快速推進, 得益于國際學術界、環保組織等在該塑料海洋領域開展的卓有成效的工作, 著名的海洋環保和研究人士查爾斯·穆爾(Charles Moore) 船長在北太平洋所開展的開創性工作和研究則具有里程碑意義。1997 年夏季,本書的作者查爾斯·穆爾船長在完成橫渡太平洋競賽后,自檀香山出發航行返家。為了快速抵達加州, 他與船友抄捷徑穿越北太平洋副熱帶環流區———這片少風、船跡罕至的遼闊海域, 向來有“海洋沙漠” 之稱。在那里,查爾斯·穆爾發現他的游艇竟被海面上望無際的廢棄塑料垃圾包圍, 他首度驚見地球上大的垃圾場———一大片有如旋渦星云般的漂浮塑料垃圾, 由此揭開了大太平洋垃圾帶的神秘面紗。查爾斯·穆爾船長在《塑料海洋》中記述了他在北太平洋的警世發現, 揭露了駭人的海上塑料垃圾帶, 以及塑料材質不為人知的特性和使用歷程。從牛奶罐到塑料瓶蓋以及肉眼看不見的塑料聚合物分子, 塑料制品對海洋生物及其脆弱的棲息地構成了比氣候變化更具破壞性的巨大威脅, 如果不加以遏制, 海洋中的塑料可能很快就會威脅到人類的健康和福祉, 查爾斯·穆爾在書中緊急呼吁人類必須采取迫切的行動來拯救海洋。本書客觀描述了海洋塑料的分布, 同時分析了與塑料相關的管理政策和公眾生活方式間的關系。既是一本環保愛好者的科普讀物, 也是海洋垃圾研究工作者的參考書。*后, 感謝本書的譯者, 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的同事們, 將《塑料海洋》這本21世紀的《寂靜的春天》介紹給中國的讀者。“查爾斯·穆爾本人就是一篇真實的文章。他深刻的觀察和宏觀抨擊是海洋保護的必要條件。他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目標, 實現了他們積極主義者的夢想。如果沒有他開創性的工作和支持, 我們不太可能于2007 年在舊金山禁用塑料袋, 這是西半球**個開始反擊塑料災害的地方。
塑料海洋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 一鍋說塑料湯、化學合成物的發展、在學習的曲線上沖浪、我們周圍的塑料海洋、一次性生活方式的發明、塑料的危害、塑料時代、信息自我找到傳播媒介、散落的漁網等。
塑料海洋 目錄
Ⅰ / 給讀者的一封信
Ⅲ / 推薦序
001 / **章 一鍋塑料湯
022 / 第二章 化學合成物的發展
047 / 第三章 在學習的曲線上沖浪
063 / 第四章 凈化:已是全球垃圾桶的海洋
082 / 第五章 我們周圍的塑料海洋
102 / 第六章 一次性生活方式的發明
119 / 第七章 塑料的危害
136 / 第八章 塑料時代
163 / 第九章 一半是事實、一半是臆想的科學
182 / 第十章 信息自我找到傳播媒介
204 / 第十一章 散落的漁網
224 / 第十二章 不可消化的物品
255 / 第十三章 有害的化學品
287 / 第十四章 塑料垃圾現場取證
311 / 第十五章 清除我們的塑料足跡
338 / 第十六章 拒絕塑料
Ⅴ / 致謝
塑料海洋 節選
《塑料海洋》: 海面看上去像藍色的玻璃紙一樣光滑,仿佛夏天的池塘一般。船帆松弛了,我們原本希望進行一次歡快的橫跨太平洋航行,現在看來我們的計劃要破滅了。我們被困在太平洋中部的高壓帶區,這不是我們大家想要的結果。不是同船的世交老友霍華德·哈爾,一位退休的預科學校的輔導主任和數學教師、一名資深的大洋水手想要的結果;也不是一對新婚夫婦,霍華德的兒子約翰和他的新娘麗莎想要的結果,他倆把這次航行當做蜜月旅行;也不是我這個“阿爾基特”號船長想要的結果。“阿爾基特”號是一艘在塔斯馬尼亞建造的50英尺海洋雙體科考船,船還非常的新,新得讓我們彼此仍在相互了解與磨合中。 在航海探險的啟航前,沒有什么比繪制航線圖、儲備物資、解開纜繩、調轉船頭面向大洋、檢查風向.以及爬上桅桿揚起船帆等準備工作更重要的了。但是此刻,在離開港口8天后,我們*大的擔憂是如何在燃料耗盡和情緒變糟之前,從檀香山抵達圣巴巴拉。由于異常天氣條件的影響,我們偏離了標準航線。后來證實那是有記錄以來規模*大的厄爾尼諾事件,當時它正在北太平洋四周擴散。再過幾周,這場厄爾尼諾要在智利引發暴雨和洪澇。逃離了水溫過高的墨西哥水域的馬林魚,卻在華盛頓州沿岸海域被捕獲。信風好似屏住了呼吸,我們只好啟動“阿爾基特”號的引擎。此刻閃過我腦海的是古詩《老水手行》,從一場婚禮開始,在無風寂靜的赤道海面結束,像我們現在,“就像一艘畫中的船,悠閑地停在一幅如畫的海面上”。 我已人到中年,從技術上講,也是一名經驗豐富的老水手。雖然我有過兩次從加州到夏威夷群島的航行經歷,但這卻是我**次從夏威夷橫渡到加州。我們走的是標準航路,也就是先從夏威夷向北航行,然后乘著西向信風直接越洋到加州。現在。吹動我們駛向北緯35度的信風已經減弱,悄無聲息了。我們原計劃是順風堅持到北緯40度,然后再右轉抵達西海岸。我查看了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的每日氣象傳真,注意到和往常相比。西風帶出現稍有偏南的跡象。所以,我們決定賭一把,向東南方向航行,進入了“北太平洋高壓區”,也就是“赤道無風帶”或者叫“回歸線無風帶”。在這里,早年的航海人將船上的牲畜扔人海中,以減輕船的負重并節約淡水。這是通往我們目的地的捷徑,但是*終證實走捷徑其實是走了一條彎路。風力確實有增強……但是僅持續了幾個小時,很快我們啟動了柴油動力。我和霍華德都認為,這種平靜不太可能持續太久,但要真是這樣,我們就會陷人燃料困境,我們需要燃料來啟動發電機。沒有發電機,船載海水淡化裝置就無法運行.通訊設備的電池也無法充電。我們食物儲備雖然充足.但是我們唯一淡水來源就是這臺海水淡化系統,萬一我們陷入險境,我們還需要用發射無線電來尋求幫助…… 我開始注意到這片光滑的“畫中的海面”似乎到處都是,怎么說呢,似乎到處都是垃圾。海面上三三兩兩漂浮著垃圾碎塊和碎片,大部分都是塑料制品.看上去顯得怪異而又不可思議。**次看到這個場景時,我沒有在航海日志中記錄下來,所以不太記得確切的日子和時間,我想*可能是在1997年8月8日或者9日。在接下來的日子,我也沒有記錄下我所看到的,因為當時我還沒有制定出游戲規則。在海上的日子總是要忙于應對不斷變化的條件、要處理設備故障,同時還要遵守航海規程,因此在掌舵時每小時都要記錄航海日志,要巡查引擎室,如果在凌晨交班的話還會偶爾到廚房找點吃的或者在鋪位上小憩一下。我的游戲規則是這樣的:每次我從駕駛臺出來走到甲板上時,都會和自己打賭“這一次”不會再看到塑料碎片了,但是我賭一次,輸一次。從來沒有贏過。每一天,無論何時,無論看多少次,每隔幾分鐘,都會看到塑料塊在海面上漂浮閃過。這兒一個瓶子,那兒一個瓶蓋,到處是塑料薄膜碎塊、繩子或漁網片段,還有它們崩解次生的碎片。 ……
塑料海洋 作者簡介
查爾斯·穆爾,船長,國際公認的污染防治專家和活動家,也是奧吉利塔海洋研究基金會的創始人。《洛杉磯時報》上的一組關于海洋“塑料災害”的文章就是穆爾調查結果的特寫,贏得了2007年普利策獎。他現居住于美國加州長灘市。 張元標,博士,研究員,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化學與環境監測技術實驗室副主任,中國太平洋學會危險化學品和海洋放射性評價分會秘書長。主要從事海洋化學和環境化學研究工作,為GB/T12763.4-2007《海洋調查規范第4部分:海水化學要素調查》的主要修訂人。在Chemosphere,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等國際知名期刊上,發表多篇關于海洋微塑料研究的學術論文。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隨園食單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