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道德經 本書特色
《道德經》傳承中華國學經典,弘揚□□傳統文化。
道德經 內容簡介
《道德經》僅五千余言,但文約意豐、博大精深,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不僅對中國古老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而且對中華民族的性格鑄成、政治的統一與穩定,都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道德經》做為中國歷史上一部完整的哲學著作,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 目錄
第二章 美之為美
第三章 圣人之治
第四章 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
第六章 玄牝之門
第七章 天長地久
第八章 不爭無尤
第九章 功遂身退
第十章 長而不宰
第十一章 無之為用
第十二章 圣人為腹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
第十四章 無狀之狀
第十五章 善為道者
第十六章 沒身不殆
第十七章 功成事遂
第十八章 大忠大義
第十九章 絕圣棄智
第二十章 而貴食母
第二十一章 惟道是從
第二十二章 圣人抱
第二十三章 道亦樂得
第二十四章 自是不彰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靜為躁君
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
第二十八章 復歸于樸
第二十九章 為者敗之
第三十章 以道佐主
第三十一章 有道不處
第三十二章 知止不殆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
第三十四章 其不為大
第三十五章 不可既也
第三十六章 欲歙固張
第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第三十九章 “一”為始祖
第四十章 虛中生有
第四十一章 善貸且成
第四十二章 以為教父
第四十三章 不言之教
第四十四章 知足不辱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第四十六章 知足常足
第四十七章 不行而知
第四十八章 為道日損
道德經 節選
《道德經》: 第十章長而不宰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鑒,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譯文】 守衛靈魂與堅持大道,能不分離嗎?聚集精氣達到柔和,能像嬰兒一樣嗎?清除私心雜念,能心明如鏡沒有一點瑕疵嗎?愛民治國,能順應自然嗎?感官活動,能夠堅守寧靜嗎?通達四方,能大智若愚嗎?生長萬物,養育萬物,生長而不占有,養育而不自恃有功,滋養萬物而不主宰它們,就稱作自然無為*高深的德性。 【古典今讀】 人類被稱為動物之靈長,主要是因為人類擁有精神和意志,能夠進行獨立思考和判斷。這樣一來,人類對自己周圍的事物便有了自己的評判標準,人的主觀意識便發揮了它的能動作用,人們就是通過這種主觀對客觀的思索,來改造周圍的世界的。然而,人的靈魂和意識所能發揮的作用,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我們難免會犯錯,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我們為此懊悔、痛苦。擁有情感體驗是人類區別于其他生物的顯著標志之一,人和其他生物為什么會有這種區別呢?其他生物為什么沒有痛苦和煩惱? 我們常常會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覺,也會有力有余而心不足的深切體會。這主要是因為我們人類的靈魂和肉體經常處于分離的狀態,無法達到合二為一的境界。靈魂是長翅膀的,它總能飛躍到一個很高的高度,而我們的肉體卻顯得很笨重,它無法和靈魂一起飛翔,于是就出現了靈魂在一處,肉體在一處的情況;我們也可把靈魂比喻成理想,肉體比喻成現實,理想和現實總有很遠的一段距離,而且美麗的理想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常常會變得不堪一擊。理想和現實常相分離的狀態,常常會令我們痛苦、無奈而又彷徨。 現在我們來探討前面提到的兩個問題,人之所以有痛苦、懊悔的情感體驗,是因為人類有七情六欲,當我們的情感需求和自身欲望得不到滿足時,我們就會感到迷惘和失落,這種情感獲得的根源還在于人的肉體和靈魂的不統一。而其他生物則不同,它們的身體和心理是合一的,它們不具備完整的心理精神體系,不能獨立思考,也無法進行意識判斷,他們對任何事物都不會敏感,因而也不會感到失落或痛苦。 我們常用“庸人自擾”來形容無端地痛苦和煩惱的人,因為平庸,所以才會無端地痛苦,無端其實是有端,只是這個端微乎其微、不值得計較罷了。在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人能不被凡事困擾呢?不被凡事困擾者,只有兩種人,一是圣人,一是嬰孩。嬰孩不諳世事,萬事皆清,頭腦混沌,不知何物為何物,不知何事為何事,只知餓了就吃,困了就睡,不去思考,一切順應人的自然本性,當然不會有煩惱和痛苦,他的靈魂和肉體是合二為一的。圣人不是天生的,他也必然經過了庸人的階段,他感受過痛苦和煩惱的滋味,他不想讓自己再度痛苦,他明智地選擇了和大道同步:做到了靈魂和肉體和諧統一;做到了專氣致柔而如嬰孩;做到了心鏡明凈,而無瑕疵;做到了如雌性無欲而逍遙;做到了不受知識的局限而透悟真理。 “專氣致柔”就是把自己的精神和元氣凝聚起來。如果我們能夠聚集體內精氣而長久保持嬰兒般的柔軟體態,就能長盛不衰。我們必須經過心靈的活動才能達到精神和元氣相合,心靈就像一面鏡子,宇宙萬象通過此鏡盡覽無余,鏡面必須經常擦洗,去其污垢才能明察世間百態。 作為統治者治理國家也是如此,要像嬰兒一樣無欲無為,順應自然本性,而不加任何人為的因素,前面的章節中我們已討論過多次,無為而治,才是真治。采取強硬措施不但不利于安定民心,反而會釀成天下大亂。所以,要順應百姓自身的自然規律,才能收到較好的治理效果。 本章主要探討的是人的身體和心靈。 我們人類是有思維和意識的高等動物,正是因為會思考,所以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先思考,用我們自己的判斷和理解去實行。正如前面所說,我們人類的認識是有局限的,因而時常違背自然的規律,辦了錯事,從而造成痛苦和災難。所以常有“力不從心,心不從力”之言。 ……
- >
二體千字文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巴金-再思錄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山海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