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尋找巴金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1149801
- 條形碼:9787541149801 ; 978-7-5411-4980-1
- 裝幀:80g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尋找巴金 本書特色
本書為日本作家坂井洋史先生所著。作者用縝密的邏輯對巴金的有關生平事跡進行了嚴謹探討和合理的想象推理。全書文字洗練流暢,能清晰地展現作者的思路。因此,這也是一部巴金研究的力作。
尋找巴金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本日本學者研究巴金的論文集, 以中文寫作, 雖然各篇各有主題, 但各篇之間還是有一個反復出現的關注點, 即巴金作品的文學性與其史料性的關系問題。作者希望人們應更多關注巴金作品的文學性而非史料性, 這一觀點對整個文學研究來說都是值得重視的。
尋找巴金 目錄
動搖的虛實/敘事,或者“文學性”的源泉 …001
——在沙多-吉里Chateau-Thierry思考的事
圍繞巴金的重新評價 ……………………………021
——何謂“文學性閱讀”?
“心”的寓言/理想的悖論 ……………………035
——圍繞林憾廬《無“心”的悲哀》、王魯彥《燈》
和巴金《我的心》的感想
《隨想錄》的敘述策略和魅力 …………………048
關于Gracie Fields所唱Sonny Boy(寶貝
兒子)及其他 …………………………………081
關于斯托姆原著、巴金譯《在廳子里》 ………104
關于日本*早的巴金作品的翻譯及介紹 …………110
【附錄】飯田吉郎編《現代中國文學研究
文獻目錄(增補版)》所錄有關
巴金文獻一覽……………………………117
雜考兩則 ……………………………………………119
——從一張老照片說起
《巴金的世界—兩個日本人論巴金》后記 ………163
《巴金論集》后記 …………………………………175
后 記 …………………………………………………184
尋找巴金 節選
《巴金的世界—兩個日本人論巴金》后記a 《巴金的世界》這部不成熟的小書之問世,完全出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李存光先生的策劃。我衷心敬佩的巴金研究前輩李先生,如果這部書竟受到浪費紙資源之譏,您也該負一部分責任!這部書到底對巴金研究有無意義,我不敢妄斷,我卻是更重視出書的個人意義的。 原來,我近年研究范圍似乎更擴大了,巴金也只構成其一因素。今后我會不會寫以巴金為專題的文章,目前說不定。所以,收在書中的幾篇文章都是過去“如是我想”的痕跡。不過我珍愛它們,此珍愛里面也有多少a 本篇*初收于山口守、坂井洋史合著《巴金的世界——兩個日本人論巴金》(東方出版社,1996年1月)。交代定稿過程之前的部分,曾以《面對差異性——關于中日文學研究者進行學術對話的斷想》的題目,單獨發表于《文學評論》1996年第2期(1996年4月)。 自豪當年假設之一貫有效性的成分。例如巴金對“豐富生命的追求”,如果把它說為“脫卻所有依附性的精神價值之追求”,那不正是我現在*關心的問題嗎?如此承先啟后的意義上,我就感到概括以往研究的必要。我當然萬分感謝給我這個難得機會的李存光先生。但是,在此我應該交代我的“轉變”。假如中日兩國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者之間,居然能夠成立學術研究各個層次“具有真正意義的對話”,那時我們國外的研究者應該具備怎樣的意向來進行對話呢?此種近乎困惑的感覺近年來一直在我心中纏繞著。 我有這樣一個朦朧的印象:就學術研究的主體意識方面而言,在中國,近十年來嶄露頭角而取得顯著成績的青年研究者,不管其研究對象是歷史上的現象還是目前面對著的現實狀況,都以極濃厚的關懷意識為其發言的出發點,一面確認自己與社會之間的斬不斷的紐帶(這里面多少帶有某種“使命感”的成分),一面進行比較踏實的學術研究。在日本,1945年投降后不久開始研究的那一代中國研究者當中,曾經存在過支持他們研究強度的一種主觀動機:對于侵略戰爭的反省和建設民主主義日本之前途的摸索。這“動機”在一定的程度上成為他們研究中國時起關鍵作用的一種思考規范、理論框架。在這種思考規范、理論框架中鑄就的“中國像”,往往會蛻化為遠離中國實際情況的“觀念”,甚而變成阻礙研究者獨立思考的“束縛”。他們觀念中的“中國”,有時未免給他們帶來一些弊端即過度的理想化。然而他們的議論無疑針對自己國內的情況,僅就一點而言,他們的論點與中國國內的議論有過相對溝通的“共時性”。 我也不能輕率地斷言,關于中國,應該放在宏觀的理論框架中加以考察的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已不復存在了。但是,就個人的感覺來說,我不能不承認,在中國青年研究者的當代意識方面,很難形成作為面臨同一個問題之同時代人的共時性同情,進而與他們之間建立認同,更是極為困難的。這究竟是怎么回事? 這種情形并不直接意味著我們一代的研究者比前一代的研究者更冷靜,具有視“中國”為科學研究的對象而加以真正意義上的“相對化”之優越資格。我們從外國文學研究者的立場研究中國,這是無須多說而自明的事實。但是(當然不能一概而論)我未免覺得:缺少推動研究的“動機”的我們一代研究者,有時候連這自明的事實都不能強烈地意識到,這奇怪的狀態正是我們一代的主要特征。的確,我們否定不了中國方面也存在過助長我們之糊涂的某些情況。例如,我們常常聽到中國人研究者“恩賜”給日本的中國研究者的評價,諸如“重視資料”“尊重歷史事實”。但是,想一想,外國人研究者 能夠利用的“資料”畢竟是極有限的,依靠這些少量的資料進行研究,就歷史的整體把握方面而言,歪曲“歷史事實”的危險性只會增加而不會減少。再說,所有的“資料”一旦被發掘、公開,這個所謂“特征”的相當部分必然地失去其積極意義。我們要知道,這評價到底與我們的本質無關。我們也承認:在過去的一段時期,中國的研究者由于利用“資料”條件之不齊備,或由于某種顧慮,沒有能夠發出從心所欲的議論。同時,我們也不否定,外國人研究者從無顧慮的立場提出過較為合理的觀點,或在發掘“資料”方面有過一定的貢獻。在這個基礎上建立的交流也可以成立,這也算是一種成果。但是我們應該記住,這只不過是過渡的現象。中國人研究者給我們的評價如“重視資料”“尊重歷史事實”等等,在本質上是針對自己所處的境遇而發的自嘲意識之反映。真是所謂“醉翁之意不在酒”。如果想把“具有真正意義的對話”建立在這種過渡的“平等”上面,那不是妄想是什么?表面上,到了我們一代,中日兩國的學術交流呈現日益繁榮的可喜盛況。但是,我面對中國優秀的青年研究者時往往感覺到某種壓迫感、隔膜感,這種感覺的重量迫使我訣別妄想里面茍且偷安的懶惰念頭。 如果說,圍繞文學本來具有之一些“普遍價值”進行的“對話”才算是“真正平等的對話”;如果說,達到“普遍”的條件是對個別現象的透徹洞察與理解,那么,按道理,首先有資格跟中國的現代文學研究者進行“平等對話”的人,當然就是日本的日本現代文學研究者。這個很單純的邏輯也具有一定的說服力,逼迫我們外國文學研究者將自己的立場更明確化。作為外國文學研究,我們的研究如果不甘于站在中國本土之研究的邊緣這個地位,更進一步要求以“質”的差別來突出自我的研究個性,那么,我們應該有什么樣的意向才好呢?當然,我們周圍的環境和前一代不一樣,我們沒有他們那樣強烈的研究“動機”或牢固的思考規范、理論框架。現在剩下來的只有貌似焦躁的貼身感覺罷了。想來,這好像是十足的悲劇。不過,盡管這么說,我們的出發點也就在這里。這是我們不能否定的“前提”。 那么我們面臨對于人類有普遍意義的“問題”(如“觸及靈魂的革命”一類的“問題”或現代、后現代一類變相的階段發展論)時,才能共有同時代意識,一切隔膜就會消失,就此中日兩國的研究者便可超越互相立場的差異實現平等對話嗎?我們能以僥幸的心理等待這“問題”的來臨嗎?恐怕不那么簡單。我認為,所謂“平等對話”的條件,不僅僅是同時代意識的共有、主體意識的溝通,而是對于兩者之間溝不通的本質性差異的深刻認識。 說到中日兩國研究者“兩者之間溝不通的本質性差異”,我在此指出的只有一點:我們自以為使用共通的概念對待同一個問題,這實際上是誤會,盡管使用同一個話語,其內涵往往不一樣。我們對于這“誤會”應該有充分的認識,以免于誤會上更加上一層誤會。下面,舉具體的例子。 過去有一段時期,中國現代文學研究領域提倡“流派研究”,繼而產生了許多成績。在以前的文學史里面,主要因為是“非主流”而沒有受到應受的評價的作家、作品,通過“流派研究”,重新受到比較公平的評價,為今后的研究準備了初步的積累。我個人對于這些研究上的一大突破很敬佩,贊賞其研究史上的意義。但是,敬佩的同時,未免有一種不足之感:如果過去的文學史有不足之處,其不足不僅是關于“非主流作家、作品”的記述,還有其他。舉具體的名字,在文學史里面怎樣評價朱自清、聞一多、俞平伯等“詩人”?他們有一個共通點:他們剛開始其文學經歷的時候,取得了頗有開拓性的成績,但是,后來他們都放棄自己手里的筆,廢止創作,沉潛于學術研究。這樣的現象,不只在他們三個作家身上出現過,我認為,在五四以來的新文學史上不乏其例。當然,以前的文學史里面也能夠發現他們的名字,但是那也不過是關于他們創作歷史的極小一部分的記載。連他們的學術研究、促使他們放棄文學創作的某種“動力”等因素都放在視野里面而給予一定的評價的文學史,直到現在還沒出現過。對于葉圣陶、夏丏尊、豐子愷等人物,如何作文學史上的評價?如果將他們放在現代思想史上,其位置可以說是教育救國、文化救國論的邊緣(就立達學園、開明書店的活動而言)。某種意義上,他們形成了*像“流派”的“流派”。過去到底有沒有人把他們寫進“流派史”里面去?(“白馬湖派”的提法依然不足)以前的文學史忽視的不只是個別的文學者。巴金、吳朗西等創辦的文化生活出版社的活動,不僅在出版史里面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具有極重要的文學運動意義。其他如左聯周圍的小出版社、生活書店、良友圖書公司等也有同樣的文學史上的意義。但是,不待言,通常的文學史里面,我們很難找到關于這些出版活動的較有系統的記述。
尋找巴金 作者簡介
坂井洋史(Sakai Hirobumi),1959年生,日本東京人。現任一橋大學大學院言語社會研究科教授,博士生導師。巴金研究會理事。主要從事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著有:《懺悔與越界——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逸脫と啟示——中國現代作家研究》《巴金論集》《現代困境中的文學語言和文化形式》(與張新穎合著),譯著有張煒《九月寓言》等。
- >
推拿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唐代進士錄
- >
史學評論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月亮虎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