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庫哲學治療的可能性:重新發現叔本華與尼采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32071
- 條形碼:9787520332071 ; 978-7-5203-3207-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庫哲學治療的可能性:重新發現叔本華與尼采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的原創性的著作。作者以20世紀初的尼采和叔本華的思想為主,研究哲學治療的可能性:哲學治療,就是讓頑固的精神強迫癥(用“強迫癥”歸納一切想不開的問題)起化學反應,這種思想上的化學反應解構一切永恒的真理,把乏味的天命或者絕望(我把“絕望”視為很典型的關注,也就是總朝向某個方向想問題的頑固傾向,這種傾向可以暫時地移開或者走神,但是永遠一再回來)魔術般地變成希望與趣味,哲學治療使1+1不再等于2而是等于一個任意的未知數。我所謂“精神上的化學反應”是我所理解的哲學治療的關鍵詞之一,“精神上的化學反應”在形而上層面上增補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或“心理手術”,給心理治療增加了超越的維度。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庫哲學治療的可能性:重新發現叔本華與尼采 目錄
上卷 叔本華
**章 究竟是意志還是任意性
第二章 美感
一 無我之境
二 藝術一哲學天才
三 內心的情調:優美與壯美
四 人之美
第三章 生活的智慧
一 以藝術的方式活著
二 莫將別人眼中的我等同于我
第四章 新第歐根尼
一 緣起
二 我與自己的關系
三 我與我的時間
第五章 人與文
一 閱讀與思考
二 世界就是我的圖像
三 作者與風格問題
四 為自己而思考的文人與書面語
第六章 空虛的哲學
一 空虛感的價值
二 人死后究竟有沒有靈魂
下卷 尼采
**章 孤寂存在的可能性
一 近代啟蒙的一個思想陷阱
二 饑渴中蘸著自己的鮮血寫哲學
第二章 快樂而抽象的心理沖動
一 有趣的深刻性
二 嚴肅的思想游戲
三 “實踐哲學”新解:獨自一人時的心事
四 當你寫出”我很孤獨“時,你就不再孤獨了
第三章 心靈感應與語言的”煉金術
一 通靈者的生命
二 “笑起來”的哲學藝術
三 “愛智慧”的真諦:尼采發現了“無意識
四 感情是一種病:尼采的”自由增補式邏輯
五 應和關系:知道/不知道,以及好意思/不好意思
第四章 尼采是20世紀新啟蒙運動的開創者
一 “確定性的喪失”與“喚醒絕對的差異性
二 尼采的鑒賞力:一切感覺能誕生一切感覺
三 存在的荒誕性:懷疑以”社會人“為基礎的人道主義
第五章 成為我自己
一“太人性的”——這就是尼采的宗教感
二 叔本華的靈魂如何以另一種方式活在尼采的思想之中
三 尼采:“我”不是一個有國籍的人
四 “緣遇”與去標簽化的思想運動
五 “我”的教養:與自己搏斗并且認真地去“制造一個錯誤”
六 不合時宜的”超人“與生活在異域的”原始人
第六章 拂曉:道德的黎明
一 “破曉”的“地下人”:以絕對差異的方式去“愛智慧
二 荒謬感與道德
三 去經歷,就是去發明
主要參考書目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庫哲學治療的可能性:重新發現叔本華與尼采 節選
《哲學治療的可能性:重新發現叔本華與尼采》: 表象的表象、藝術味、危急時刻,所有這些,都是自己產生自己的活動,并不是外部世界真的發生了什么了不起的大事情。外部的世界周而復始,新鮮的意味都是人賦予其中的。要創造點事,它不是公事是私事。例如“我死了”,這事對我是百分之百的毀滅,但對陌生人的重要性是零,很多只分析公德的學者忘記了只有從事實出發,公德才有人性的基礎。腦子的*大功能是提問、發明問題,但對付腦子的*有效辦法是啟動心靈,以充滿悟性的聯想回答問題,這幾乎能在瞬間完成,就像盧梭讀到第戎科學院有獎征文的題目的瞬間產生的萬道靈光活力四射、排山倒海般的喜悅、難以名狀的迷狂。就是說,心思必須有靈感的參與才能變形為藝術,其速度非常快捷,它伴隨著興奮的身體(頭暈目眩、淚流滿面),而不是笛卡兒那樣按部就班的沉思。盧梭這種瘋態,來自他同時是思想與藝術兩個領域里的天才,他賦予思想以美感,使藝術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它們是精神領域里的蝴蝶效應。在這個過程中,盧梭用速度化解了理解力的性質,他靠的不是概念思維而是以精神的沖勁迅速變幻思想場景,以顯露事情真相不是我們表面所看到的樣子。 這一切都是私事,陶醉是私事,你得有這個能力。陶醉以流淚的方式顯露,因為此刻語言不中用,語言只有能力表達現成的意思,而感受之所以變異為陶醉,是由于感受超出了感官所接觸的物質性,也超出了語言的表達能力。陶醉是人所有天性中*能鼓舞人心的天性。 我自身、感受和想象中所創造出來的美麗。叔本華和盧梭一樣,具有這種孤身一人時滿心喜悅的非凡能力,叔本華把這種能力稱為idea-自主的創造性、荒無人煙的神圣之域,尚沒有人碰過的純粹性。孤獨中自有排山倒海般的喜悅,孤獨是與“不庸俗”混雜一起的。叔本華甚至要人們二者選一:要么庸俗,要么孤獨。孤獨尤其屬于或者更容易暴露我上述的“危急關頭”,idea就是在此情此景中升起來的。我們知道,人在獨處時周圍環境往往并不活躍,也沒有與人交往時的顧忌,它是特別容易活躍心思的時刻,對于一個思想感情豐富的人來說,他變成了一個想人非非的自然人。他此刻可以死去,但周圍無人動容,想到此他心花怒放因為他在活著時就已經徹底解脫了。孤獨是創造的同義詞,這在詞典上是查不到的,要靠心思的聯想,這不是學究的事,學究決不會真的懂“表象中的表象”,但尼采懂得,那就是狄奧尼索斯“醉酒”后的感覺,就是迅速沉浸于某種印象之中的能力;20世紀初法國詩人阿波利奈爾懂得,因此他有能力寫出這樣的詩句:“相對無言手握著手在臂膀挽成的橋下永恒的目光蕩著漣漪。”手與橋之間相互變形,組成一種沒有原型的彼此相似性,仿佛在夢幻之中,它既不是手也不是橋,而像是一種居間的隨時在流變的超現實的畫面。這個就是那個,但從“這個”連接起怎樣的“那個”,就是神仙也猜不到。表象創造表象,但前一個表象并非后一個表象的原型,而只是刺激印象的起點而已,彼此之間(就像眼睛看到的東西與心靈想到的東西之間)不是相互模仿的關系,它們之間一點兒也不相像。 以上的idea自己自發地不斷滋生新東西(從而與作為空殼或者標簽的概念區別開了),它可以將不同的意象疊加在一起,從而不僅啟發了阿波利奈爾的詩歌創作,還啟發畢加索發明了立體畫。例如,他把同一張臉在不同瞬間的表情疊加在一起,畫出了同一張臉的截然不同表情,可以稱它為由于速度太快而凝聚起一張被扭曲了的人臉,他畫出了速度的同時也畫出了晦澀,就像一個思想家若是跳躍式思維,寫出來的句子就是如此的效果,它不是解釋性的而是顯示性的(描述性的)。它所顯示的不是一個以“存在決定意識”的方式被解釋的世界,而仿佛是一個自主的、根本就不拿“存在”當回事的、改變了的世界。這種創作狀態的過程雖然是獨處的,但卻是興奮的,與痛苦一點兒關系都沒有,與外面的世界正在發生什么一點關系都沒有。也就是說,要有所創造,首先得與世隔絕(以免受到影響)。我們注意到,知識越多,反而創造力越弱,不僅藝術領域,甚至思想領域也是如此。中老年人為什么反而不如年輕人有創造活力呢?因為人知道和經歷越多,成見就越多,膽子就越小。 ……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庫哲學治療的可能性:重新發現叔本華與尼采 作者簡介
尚杰,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現代外國哲學研究室研究員、室主任。畢業于遼寧大學哲學系,長其從事法國哲學研究,出版過多部學術專著。是現代西方哲學的領軍人物之一。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推拿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二體千字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