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卷-中華圖像文化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7904229
- 條形碼:9787517904229 ; 978-7-5179-0422-9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原始卷-中華圖像文化史 本書特色
《中華圖像文化史》是我國*部中華民族的視覺文明通史,分專題深入研究了自遠古至1949年大中華地區的圖像,以及中華圖像文化的形成機制。該項目分為斷代史和類型史兩個部分,本卷“原始卷”屬于斷代史之一,專門研究了原始時代的圖像,包括石器、巖石、陶器、玉器、石碑、建筑上的圖像,并對原始圖像的生產、傳播及其象征意義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原始卷-中華圖像文化史 內容簡介
通過中華圖像文化史的研究,還原中華民族上萬年的生活形態、思想觀念和精神歷程,啟發讀者從人類視覺文明的角度來思考圖像文化的重要價值。
本書的編著體現了可貴的創見性,在圖像的生產場域、自身的構成場域和其社會傳播場域所建構的語境中闡釋圖像的意義,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傳統史學研究領域的不足,不僅凸顯了圖像的文化史學價值,更為今后圖像學研究開辟了具有中華文化特點的學術路徑。
原始卷-中華圖像文化史 目錄
導論
**章 原始時代的社會背景
**節 中國人類的由來
第二節 中國古人類及其生存環境
一、舊石器時代的文化及其生存環境
二、新石器時期的文化及其生存環境
第三節 母系社會與父系社會
一、母系氏族社會
二、父系氏族社會
三、階級社會的出現
第四節 文明的曙光
一、半坡的村落
二、龍山的城鎮
三、二里頭的宮殿
第二章 原始圖像的多彩世界
**節 原始社會是沒有文字的圖像世界
第二節 原始社會的石器與裝飾品的圖像
一、石器
二、裝飾品
三、少數民族的人體裝飾與文身
第三節 巖石上的圖像
一、中國巖畫的分布
二、中國巖畫的年代與族屬
三、巖畫與圖像學
第四節 陶器上的圖像
一、仰韶的彩陶紋樣
二、紅山的女神陶塑
三、河姆渡的刻畫圖像
四、大汶口的動物造型
五、馬家窯的波濤激蕩
六、四壩的草原風霜
第五節 玉器上的圖像
一、石器與玉器
二、紅山文化的玉器圖像
三、良渚文化的玉器圖像
四、龍山文化的玉器圖像
第六節 北方草原上的石碑圖像
一、鹿石
二、石人
第七節 南方與北方的建筑圖像
一、南方河姆渡文化干欄式建筑
二、北方仰韶文化半坡地穴式房屋
三、廟宇·宮殿·城址
四、草原游牧民族與蒙古包
五、草原游牧民族的空間概念
第三章 原始圖像的生產與傳播
**節 石器的制造
一、打制石器的制造
二、磨制石器的制造
第二節 巖畫產生的環境
一、圖像與環境
二、烏蘭察布草原
三、寧夏大麥地
四、巖畫仍以神秘的力量吸引著人們
第三節 巖畫圖像的技術與藝術
一、鑿刻法
二、涂繪法
三、巖畫技法與其它因素
第四節 陶器圖像的生產
一、陶器的燒制
二、陶器的理念
第五節 玉器圖像的創意
一、紅山玉器的制作
二、良渚玉器的制作
第六節 圖像的中外傳播
一、車輛的穿梭往來
二、鹿石圖像的傳播
三、西藏西部巖畫與印度河上的文化交流
四、環太平洋的人面像巖畫
第四章 原始圖像與社會形態
**節 狩獵文化圖像
一、狩獵文化與狩獵民族
二、狩獵者巖畫
三、狩獵活動中的原始信仰
四、新疆多尕特巖洞彩繪巖畫《圍獵圖》
五、云南金沙江崖壁畫
第二節 游牧文化圖像
一、北方草原的游牧經濟
二、西藏尼瑪縣加林山巖畫
三、西藏當雄縣扎西島巖畫
四、北方巖畫中的車輛
第三節 混合經濟的圖像
一、中國大部分地區具有混合經濟的特點
二、陶器上的混合經濟圖像
三、滄源崖畫與南方民族文化
四、西藏日土縣塔康巴的《遷徙圖》
第四節 農耕文化圖像
一、石器與農耕文化
二、陶器上的農耕圖像
三、巖石上刻畫的禾苗圖像
四、西藏農耕者的原始宗教意識
第五節 巖畫與海洋母題
一、海洋文化古已有之
二、中國巖畫中的大陸文化與海洋文化
三、東南沿海巖畫圖像的探究
四、中國海洋文化的代表作——珠海高欄島石刻畫
第五章 原始圖像與宗教形態
**節 自然崇拜圖像
一、太陽崇拜
二、山石崇拜
三、水的崇拜
第二節 生殖崇拜圖像
一、走進阿爾泰山的洞穴
二、巴爾魯克山上角色的轉換
三、紅山玉器的生殖圖像
第三節 圖騰崇拜圖像
一、龍圖騰
二、鳳圖騰
三、蛙圖騰
四、植物圖騰
第四節 祖先崇拜圖像
第五節 神無處不在
第六章 原始圖像的象征意義
**節 圖像學三個層次的理論
第二節 巖畫圖像的象征意義
一、山崖深處藏老虎
二、弓箭與生殖崇拜
三、蹄印巖刻的內涵
第三節 陶器圖像的心理訴求
一、葫蘆圖像的故事
二、半坡的人面魚紋盆
三、陶缸上的鸛魚石斧圖
第四節 玉器圖像的宗教意識
一、紅山的動物能通神
二、良渚的神器與權仗
第五節 符號圖像象征著什么
一、凹穴種種
二、神秘莫測的手印
三、編織圖案的象征意義
四、符號圖像的抽象與具象
第七章 從圖像到漢字的產生
**節 漢字起源的探討
一、陶器上的刻畫
二、大汶口文化的陶文
三、從大汶口文化陶文到殷墟甲骨文
第二節 圖像的發展與漢字的產生
一、人類對圖像的理解和運用
二、記事文字畫
三、象形文字的誕生
四、每個漢字都是一個圖像
第三節 漢字起源與中華文明
結束語原始圖像:重建人類遠古的歷史
參考文獻
展開全部
原始卷-中華圖像文化史 作者簡介
陳兆復:1933年出生于浙江省瑞安縣。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巖畫委員會執行委員,中國巖畫研究中心名譽主任,中國美術家學會會員,享受政府特殊貢獻津貼。其著作有《中國少數民族藝術辭典》《中國巖畫發現史》《中國巖畫扎記》,合著《原始藝術史》,主編《中國少數民族美術史》。
邢璉:1960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畢業后在中央民族學院藝術系任教,后調中央民族大學研究院講授有關原始藝術的課程;考察過歐亞澳三大洲十余個國家的原始藝術遺址,在國外發表著作多種;在國內出版的原始藝術方面的獨著和合著。歷任內蒙古美術創作室創作員,中央民族學院民族學系副研究員。論文有《生命禮贊——從原始藝術母神雕像談起》。作品有油畫《年年月月》、《斗爭圖》等。主要有《中國巖畫》、《中國巖畫發現史》、《外國巖畫發現史》、《中國巖畫札禮》等。
韓叢耀:南京大學歷史系/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歷史學家,圖像傳播學者。曾獲得第四屆中華優秀出版物獎,國家教學成果二獎,兩次獲得中國個人藝術成就獎——中國攝影金像獎(理論評論獎),三次獲得省部級優秀社科成果獎。“中國影像史”叢書、“中華圖像文化史”叢書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