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西周史-增補二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8063458
- 條形碼:9787108063458 ; 978-7-108-06345-8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西周史-增補二版 內容簡介
在《西周史》中,我著重的是,西周從一個蕞小的部落,如何發展成為一個國家,而且建構了跨越國家的封建秩序。我盡力描述西周在成立國家以后,內部的改變,尤其提出國家統治機制的發展,以至于職務專業化、逐步形成官僚體制的過程。我也提出,西周中葉以后,經濟力量逐漸發展,呈現政治力量以外的社會力……在文化發展方面,《西周史》的描述,著重在西周文化圈的擴張,甚至跨越了政治力量的版圖。
從那個時候到今天,二十多年來,中國考古學又有許多新的發現,……對于二十多年來的新發現,《西周史》本應重新改寫,但是我已經是八十歲的老人,沒有力氣再重起爐灶。哥倫比亞大學的李峰教授,既有考古的田野經驗,又有閱讀文獻的能力,他的新著,就是討論西周的官僚制,用了許多新的材料,在我所討論的官僚制度上,有更多的發展和說明。因此,我請求他為新版的《西周史》撰寫長跋,交代這二十多年來種種發現的大概情形,使得《西周史》的讀者,從這新數據上,可以想象還有多少應當涵蓋的問題可以討論。我想將來有一天,李峰教授會自己寫一部新的西周史,來代替我的舊作。
西周史-增補二版 目錄
三聯版新印本序(二〇)
前言(一九八四)
再版前言(一九八七)
“三聯版”序(一九九三)
增補本序(一九九九)
**章 由新石器時代到商代
**節 中原的新石器文化
第二節 中原四周的新石器文化
第三節 商以前的國家與部落
第四節 商代的青銅、制陶與建筑
第五節 商代的國家
第六節 商代的農業與文字
第七節 結論
第二章 周的起源
**節 周人祖先
第二節 考古資料上的先周文化
第三節 周人的遷徒
第四節 周人與西方羌族的關系
第五節 渭域創業
第六節 周原的遺跡
第七節 商周間的關系
第八節 一個推測
附錄:談西周文化發源地問題
--與許倬云教授書
古公賣父時代的先周
--謹答饒選堂(宗頤)教授
第三章 克商與天命
**節 周人的實力
第二節 實始翦商
第三節 武王克商
第四節 周人的天命
第五節 結論
第四章 華夏國家的形成
**節 遷殷遺民
第二節 周人與殷人的交融
第三節 周人與其他姓族的關系
第四節 結論
第五章 封建制度
**節 分封的本質
第二節 諸侯徙封的例證
第三節 氏族組織
第四節 封建制的層級
……
第六章 西周中期的發展
第七章 西周政府組織
第八章 周人的生活
第九章 西周的衰亡與東遷
結論
引用書目
附錄 西周考古的新發現和新啟示
圖版
西周史-增補二版 節選
“三聯版”序
《西周史》**版出版已逾十年,增訂本中加了有關衣食住行及人生儀禮的部分,也已逾六年了。我的字跡潦草,虧得聯經打字同人,居然認得!但是排印之后,終究有若干錯誤,我自己作“三校”,均在暑期返臺之時,手頭無書,全憑記憶,有時填補缺文,有時校正誤筆,甚至竟有將未錯之處反而改錯之例。這次三聯改排出版大陸版,得韓林德先生及中文大學數位同學之助,得以改正不少錯誤。但是校書如掃落葉,隨掃隨落,仍難避免有未找出來的錯咎。
《西周史》問世以來,曾得到若干同行的批評。批評之一:“居然連周公的事跡也不提!”其實不僅周公未有專節,文王、武王、太公、召公、……均未有專節。若要為歷史人物作傳;當然,這些人物都應有紀傳。單以周公是“攝政”,抑曾稱“王”,即可有不少文章。甚至,金文銘辭中,也頗有幾位引人注目的人物,如明保,如中懋父,如毛公……,也均有資格列入專節。但是,本書的重點是文化史,迥異于一般以政治事件為主的歷史。文化的發展過程中,有些重要人物有其突出的貢獻,此種人物大致是思想家、宗教領袖、文學家、藝術家,及學術界的杰出之士。這些人參加了闡釋過去,塑造未來的文化建構大業。政治人物對于歷史與文化有其貢獻,或發生作用(正負作用均有可能),則往往又兼具上述幾項人物中之一部分功能。在西周文化史上,如果周公的確發展了天命觀念,甚至發展了《易經》的陰陽之理,則周公即是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但是,周公在文化史上的貢獻,又與其攝政或踐王位無明白可證的關系。在本書中,天命觀念的討論,占了不少篇幅,全在于天命觀念的本身意義,無須系之任何個別人物。我治史的著重點為社會史與文化史,注意的是一般人的生活及一般人的想法。在英雄與時勢之間,我偏向于觀察時勢的演變與推移。——也許,因我生的時代已有太多自命英雄的人物,為一般小民百姓添了無數痛苦,我對偉大的人物已不再有敬意與幻想。
中外學者對于本書中討論先周文化及周人來路方面,頗有意見,大致以為岐山周原已是先周之所在,不須再引述錢穆與鄒衡二位先生的意見,以致牽涉很多,枝蔓太甚。本書第二章附錄中,饒宗頤一函即是此種看法。美國夏含夷先生(Edward Shaughnessy)在“Early China”的書評也持類似的觀點。但是,周人先世*后落腳生根在岐山之下,更早必有其來歷,而周原的先周文化也只是周人在這一地點留下的文化。錢、鄒二位先生,各別從不同性質的史料建構了頗有意致的假設。傅斯年先生標出周人與夏人之間的關系,則又是另一自成系統的假設。三套假設配合成套,又頗能彼此合轍,是則綜合三家假設,寧非也是頗為有趣的聯綴?當然,這些假設還不能充分證實。另一方面,至今還未有其他更為引人的成套假設,提出更周全的解釋。因此,本書中對于錢、傅、鄒三家之說,也仍保留,當作一種可能性。畢竟,古史的資料大少,重建古史,宛如拼湊已經切割為千百殘片的圖畫,而其中不少殘片已永遠失落。后世能做到的,也不過是拼成幾塊算幾塊,大可不必將別人拼成的殘落一角,完全一筆勾銷。
本書待補的缺失不少,我自己想做而一時做不到的工作中,有一樁是古代民族的分合與移徒。周人在先周時期的移徙,不過是古代許多族群移動消息中的一項而已。中國新石器時代,在各地區有不少地方性的文化,單從鄰近文化的相似之處看,鄰居彼此學習,自是文化傳播的重要形態。不過,若是某一地點的上下相接文化層忽然有了顯著的改變,甚至找不出應有的繼承關系,則單純的文化傳播論即未必再是有效的解釋工具了。這種的突變,即可能是由于后來的族群取代原有族群,成為當地的文化主人。另一種情勢:某一文化出現的地區,疆域有所改變,或則廣大的分布地區,竟然縮小了,或則原是一個小地區的文化,忽然擴散及于很廣大的地區。前者發生之可能條件,也許是原有文化主人的族群,因為新來族群的侵軼,失去地盤,連帶著其文化也不能在這一地區延續下去。后者發生之可能條件,則既可有單純的文化傳播,也可有因為族群控制疆域擴大而促成文化的傳播。在新石器時代,各種地方文化的水平相去不遠,文化活力突然高漲的可能性不大,而族群力量的消長則較為可能。
在華北的夏家店文化,上層與下層基本上是兩種不同的文化,中間隔絕了一大段相當于殷周之際的變化。而且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分布地區甚為廣闊。另一例子,二里崗時期上層的分布地區較殷墟時期為廣大。然而,殷墟時期堪謂殷代青銅文化的盛時。這文化地域的收縮,當不能歸之于殷文化陡失活力,——其中當有其他的因緣存在。說到先周的問題,客省莊文化壓在周原先周文化的下面,而兩者之間的時段,又當有一段殷文化的影響。同時,遠在北方的朱開溝遺存的早晚兩段年代相當夏至殷商,其中有一些卻與渭水流域的客省莊文化有親緣關系。是則涇渭地區與內蒙西部(朱開溝遺存)之間,其關系之密切,又勝于渭水與中原之間。這種關系,是否可能也由于族群的移動?然而,古公亶父逾梁山南下,所走的一條路,卻又與客省莊——朱開溝的路線逆向,是否中間還有族群在這條路線上的進退?若由這一線索思考,周人祖先曾淪于戎狄,失后稷之故業,以至后來又復后稷之務,其傳說即又饒有趣味了。
這幾樁疑案,其時代均在公元前第二個千年期的中間。我們習慣以中原為中心的中國歷史,往往忽略了中原以外,也有文化活動,也有族群分合。華北偏北部分,自西祖東,在這一段時期的變化,其實也會影響及于中原。推而言之,中原夏商周三代的共存而又更迭,也許其動源在于中原之外,也未可知。
舉目往亞歐大陸的其他部分矚望,公元前第二個千年期的中葉,幾乎處處都有意義重大的族群移動。在中亞,印歐民族一批一批南下進入印度次大陸,根本改變了當地的民族成分及文化型態。印歐民族也西南行,進入西亞地區,引發了西亞的族群生態的變動,既有Hurrians,Mittani,Hittites之出現,又推動了Amorites的侵軼地中海東端海東走廊的地區,埃及受Hyksos的擾亂,以及“海上族群”(Peoples of the Sea)的活動,都與這一西亞—東歐地帶的變動有關。我相信亞洲內陸,由中北亞東迤今日的西伯利亞及蒙古,以及南迄今日的新疆,西藏,也嘗受族群連串大移動的波及,而有其一波接一波的“推背行”。解決這一串問題的鑰匙,可能在內亞與北亞的考古成果,在中國的域外,而不在域內。
在中國域內,族群的“推背行”,也不會止于華北。不過,公元前第二個千年期的后半,中原有了大型國家:殷與周。這兩個大型國家的動能,已不是早期部落或部落聯盟的人群組織所能比擬。華北的東部向南,包括中原在內,不少族群的移動即不僅是“推背行”的連鎖反應,還須加上中原大型國家具有引力與推力,征服與涵化。在這一主題下,我們應當對于傳說中的多素材,另找一番認識。卜辭、金文中的記載,《左傳》、《國語》、《山海經》、《逸周書》、《楚辭?天問》,……各處埋藏的傳說,例如人方鬼方的族屬,淮夷荊楚的興衰,戎狄的分布,祝融八姓,風隗徐奄群舒的蹤跡,甚至參商相仇,姬姜相親,鳥官龍師的意義,……也許均可別有新解。
總之,中國古史上還有許多應予討論的大事,本書只能就手上能掌握的部分,勉力重建幾片古史片斷的殘片。還有不少題目,包括“族群移動”一項,必須俟材料更多,學力亦有寸進之時,再作努力。華夏民族的形成,當在西周之時,以其包容各種族群的氣度,融鑄為一個有共同文化意識的民族。這一功業,完成之早,延續之久,為人類文化史上僅見。凡我華夏成員,當珍惜此一成果無使失落。此日作序,百感交集!
三聯版的《西周史》能夠問世,我必須向董秀玉、余麗嫦、韓林德、張忠培、童恩正、張學明、李廣健、呂振基、范家偉、游子安、陳惠森諸位致謝。他們在不同的情況下,促成了此書的出版。
許倬云序于香港
1993.6.4.
西周史-增補二版 作者簡介
許倬云,江蘇無錫人,1930年出生。求學于臺灣和美國,1962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歷史學博士。先后執教于臺灣、美國和香港多所知名大學,現為美國匹茲堡大學歷史學系榮休講座教授、臺灣中研院院士。 學貫中西,善于運用社會科學的理論和方法治史,研究領域主要在中國文化史、社會經濟史和中國上古史。代表著作包括《中國古代社會史論》(1965)、《漢代農業》(1980)、《西周史》(1984)、《我者與他者》(2010)等。
- >
自卑與超越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唐代進士錄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