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20世紀以來中國學人與藝術關系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178493
- 條形碼:9787010178493 ; 978-7-01-017849-3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20世紀以來中國學人與藝術關系研究 本書特色
本書旨在從宏觀角度上探討20世紀以來中國學人與藝術的關系。通過涉獵各個學術領域內有杰出貢獻的、與藝術有關聯的一流學人,搜集他們的藝術活動,分析他們擁有怎樣的藝術生活、藝術趣味和藝術審美追求,探討他們在哪些方面、以何種方式、對藝術的發展做了怎樣的貢獻,并從文化的角度對這一現象進行闡釋。基于此目的,本書從學人的藝術世界、學人的藝術理解、學人與中國藝術精神三個部分多角度呈現了學人的藝術人生,表明藝術乃學人生命之需,藝術使學人的生活斑斕、感情釋放、生命流暢、學理靈動;勾勒了學人對藝術的守護與發展、扶植與提攜、傳承與推廣、引領與開辟的全景式構圖,揭示學人使藝術由技入道、高雅深致、境界幽遠、藝理精純。同時指出,作為一個獨特的創作群、欣賞群、傳播群、鑒賞群、研究群體,學人參與藝事既承載著傳統文化的因子又有具有強烈的時代性特點也彰顯了中國文化的融通之德和整全之精神。
20世紀以來中國學人與藝術關系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從學人的藝術世界、學人的藝術理解、學人與中國藝術精神三個部分多角度呈現了學人的藝術人生, 表明藝術乃學人生命之需, 藝術使學人的生活斑斕、感情釋放、生命流暢、學理靈動 ; 勾勒了學人對藝術的守護與發展、扶植與提攜、傳承與推廣、引領與開辟的全景式構圖, 揭示學人使藝術由技入道、高雅深致、境界幽遠、藝理精純。
20世紀以來中國學人與藝術關系研究 目錄
緒論
上篇 學人的藝術世界
**章 雅人深致——學人的藝術生活
**節 機緣種種——學人藝術生活的緣起
第二節 靈動灑脫——學人藝術生活的多姿
第三節 學藝互發——學人藝術生活的特點
第四節 悠游之美——學人藝術生活的美質
第二章 慧眼玄心——學人藝事
**節 提攜與扶植
第二節 守護和開新
第三節 充實與提升
第四節 文化成因——學人藝事解讀
第三章 天心月圓——學人藝術的生命意蘊
**節 藝術意蘊與學人藝術的生命意蘊
第二節 學人藝術生命意蘊的三層境界
上篇小結
中篇 學人的藝術理解
**章 中西會通——學人融合中西藝術思想提出自己的見解
**節 情之論
第二節 境界說
第二章 返求本心——學人從自身哲學體系出發談藝術
**節 真際與本然
第二節 心的和樂
第三章 無用之用——學人藝術功能論
**節 成人與救國
第二節 藝術與人生
第四章 探本求源——學人的藝術起源說
**節 實用說
第二節 進化論
中篇小結
下篇 學人與中國藝術精神
**章 中國藝術精神的闡釋
**節 中國藝術精神
第二節 中國藝術精神的哲學根源及表現形態
第二章 美善與仁德——學人對中國傳統藝術精神的承繼
**節 孔儒之仁心與仁善之音
第二節 樂和同與美善合一
第三章 感通之德——學人對中國藝術精神新解
**節 體驗與交融:感通之內涵
第二節 內在仁心:感通之根本
第三節 理一分殊:感通之外因
第四節 游之新解:感通之表現
第四章 生生之機——學人對中國藝術生命精神的開啟
**節 生命本體與藝術之源
第二節 有生宇宙觀與藝術精神
第三節 生生之哲學與藝術基礎
第四節 生命超拔的藝術主體
第五節 生香活意的藝術傳達
第五章 自由之性——學人對中國藝術自由精神的闡釋
**節 政治自由與哲學自由
第二節 文化體認與自由之夢
第三節 老莊之道與自由之本
第四節 山水靈韻與自由之象
第五節 人格修養與自由之路
下篇小結
結語:中國學人與藝術關系的文化解讀
參考文獻
后記
又記
20世紀以來中國學人與藝術關系研究 節選
《20世紀以來中國學人與藝術關系研究》:
藝術進入學人的生活,擁有藝術生活的學人便擁有了一個靈動的世界,擁有了一個多彩的人生。藝術在學人的生活之中,宛如綠葉中的一點點紅,又宛如石礫中的一枚枚水晶,還宛如字里行間跳躍出來的五線音符,處處閃爍,處處靈動,活躍在學人的生命之中,裝點著學人的人生。學人的藝術生活是其學術生活之外的別樣天地,又是學術生活的重要組成。就像看到在白色底調的畫布上涂抹的五彩,了解學人的藝術生活讓我們有著別樣的感動。翻閱厚厚的資料,打開塵封的記憶,學人學術嚴謹之外的另一份灑脫、另一份韻致、另一份情調展現于我們面前,下文列舉幾份材料說明之。
材料一:萬木草堂禮樂舞雩。為了寓教于樂,習禮尊孔,康有為譜寫了《文成舞辭》,編制了文成舞,并且在其主持的萬木草堂,特設了一個禮樂器庫,藏有各種儀器和樂器,如鐘、琴、鼓、磬、鐸、干、戚、羽、旄等。每當孔子誕辰或喜慶之日,則樂曲高奏,鑼鼓齊鳴,古舞蹁躚,動人心弦,梁啟超等眾學子無不陶醉于這種心曠神怡的“仙境”之中。康有為又常常率弟子演習鄉飲酒禮和投壺等古禮,乃至于結隊出游,領略自然風光,康氏頭戴紅風帽,身穿皮馬褂,美髯飄拂,遨游過市,大有孔子浴沂舞雩之風,儒家的禮樂教化盡在其中。
材料二:清華園中同樂會。清華園內每周六有一場同樂會,師生全參加,此時或有人講故事,或有人說笑話、背書、唱戲、唱歌等。畢業于清華國學門的姜亮夫曾回憶到任公先生(梁啟超)和靜安先生(王國維)上課時很嚴肅,但到同樂會這天,他們的即興表演能力也令人吃驚。他說:“有一次同樂會,大家要任公先生表演,任公先生說他背一段《桃花扇》,結果全段都背出。……靜安先生當即也背誦《兩京賦》,……趙元任先生的表演更是絕妙無比。記得有一次他把我們每人的茶杯收去十多只,然后敲打調音,七音調正后,用茶杯奏出一首樂曲,真是四座皆驚。”①可見,學人在為學之余還是頗具雅興的。
材料三:文美會雅集。李叔同留學日本歸國之后,參加了《太平洋報》廣告部的工作,為了完成他要把藝術的情緒普及到社會上去的宏愿,與葉楚愴、柳亞廬、朱少屏、曾孝谷諸人發起以研究文學美術為目的的文美會。規定每月雅集一次。雖然由于事務繁忙文美會只借陳師曾、范彥殊來上海之機舉行了一次,但就材料看,此次集會氣氛熱烈,效果甚佳。會議內容分為三部分,一是展覽,作品分交換品、出售品、參考品三類;二是當場書畫交換,由抽簽來定奪個人所得藝術佳作;三是傳觀《文美》雜志,這是由大家親手書寫、畫成的原作裝訂而成的雜志,內容豐富,有文(5篇)、詩詞(若干首)、國畫(16幅)、金石(5種)、滑稽告白(若干則),以及作為附錄的《藝文記事》殿后,用雜志體裁,裝訂成冊。其中有李叔同的《李廬印譜序》、油畫《盼》、陳師曾為《太平洋廣告集》設計的圖案、嚴詩庵的一幅《文美紀念碑》,這本手抄、手畫的《文美》雜志“別開生面,獨具匠心”,集中了會員詩畫作品的精華,極具保存價值。本來這本雜志要“集資印出”,但是非常遺憾,并沒有得以印行。而且時過境遷,原物也可能不復存在了。此類活動的確能反映學人藝術生活一隅,令人心向往之。
材料四:康橋的新春聚會。20世紀一代學人在青年時代,大都有求學海外的經歷。徐志摩筆下的康橋正是眾學子薈萃之地。學子們在緊張學習之余經常有聚會娛樂等活動,新春佳節更是如此。楊聯隍在給胡適的一封信中談到了學人們圣誕新年的一次康橋聚會,他說:“今年學人之多,幾乎可比您在此地過生日那年。在康橋的趙元任、李方桂、洪煨蓮、任叔永(洪不久到夏威夷,任就要回國)、陳衡哲幾位先生,費城來的有馮友蘭先生,新海汶來的有羅常培、梁思成、丁聲樹三位先生。……李、羅兩位一吹一唱,昆曲之聲不絕于耳,我沒有胡琴,只可干唱皮黃(昆曲一段也不會),大家鬧得不亦樂乎。新年趙府照例openhouse(招待客人),吃客由除夕下午三時到元旦下午三時。這一次到半夜就把菜吃得差不多了,連趙太太都沒算住,大家胃口之好可知。”①康橋聚會正是學人興之所致。
……
- >
自卑與超越
- >
唐代進士錄
- >
月亮虎
- >
經典常談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山海經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