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概念的尋繹:中國當代課程研究的歷史回顧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892112
- 條形碼:9787532892112 ; 978-7-5328-9211-2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概念的尋繹:中國當代課程研究的歷史回顧 本書特色
課程研究是一個充滿活力、面向未來的研究領域,無論是課程概念的發展,還是課程理論體系的建構,抑或是課程的實踐改革,課程領域的專業工作者對課程理論和實踐的重審、批判與建構從來都沒有停息過。他們深知,“若要在價值日漸多元的社會形勢下擔負起價值整合和理想重建的使命,就必須成為理性的行動者”,而要成為理性的行動者,就需要將課程同兒童幸福、社會進步與人類文化的發展聯系起來,不斷地更新關于課程理論與實踐的認識,構建一個開放而常新的領域。 《概念的尋繹--中國當代課程研究的歷史回顧/課程政策與課程史研究叢書》由劉徽著。
概念的尋繹:中國當代課程研究的歷史回顧 內容簡介
本書以概念史這個嶄新的視角對改革開放以來三十年當代中國課程研究 (1978—2008) 進行系統梳理, 就概念內涵的變化和概念名稱的變換兩條線索考察中國課程思想史的變遷, 并對中國課程研究三十年來各個階段的特征作出了理論性的概括, 剖析了其背后深刻的社會歷史原因。
概念的尋繹:中國當代課程研究的歷史回顧 目錄
引論
一、問題提出
二、研究方法
三、文獻綜述
四、研究思路
上篇 20世紀80年代
**章 課程工程的話語時代
**節 社會本位的課程價值取向
第二節 系統論改造的課程工程方法論
第三節 課程工程和課程模型話語
第二章 課程概念
**節 課程概念的單維理解
第二節 課程概念的多元化取向
第三章 課程編制與課程評價
**節 課程編制的模式化
第二節 課程評價的價值判斷
中篇 20世紀90年代
第四章 多重反思的年代
**節 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概念變換
第二節 多元課程研究方法論的構建
第三節 “從廣場退回書齋”與課程論研究的專業化
第五章 活動課程與綜合課程
**節 課外活動的演變與活動課程的提出
第二節 活動課程的理論基礎和概念內涵
第三節 活動課程概念的局限性和綜合課程概念的興起
下篇 進入21世紀
第六章 全球化時代中國課程文化的創建
**節 課程文化工具論與課程文化本體論
第二節 課程文化的現實關懷和課程論爭
第三節 課程文化自覺和課程基本學科框架的重建
第七章 校本課程與校本課程開發
**節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概念的本土化
第二節 校本課程開發與課程校本化
第八章 從教學大綱到課程標準
**節 “恢復了”的課程標準概念
第二節 課程標準的爭議與詮釋
第九章 課程實施與課程資源
**節 突破教學概念的課程實施
第二節 復雜性語境下的課程實施
第三節 課程實施與師生課程意識的萌發
第四節 課程實施與學習化課程資源
第十章 課程管理與課程領導
**節 課程管理和課程領導的關系
第二節 三級管理制度的推行與概念更換
第三節 課程領導與學習型組織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概念的尋繹:中國當代課程研究的歷史回顧 節選
《概念的尋繹:中國當代課程研究的歷史回顧》: 以上都是有關“教育本質”的思考,可以看出,從原先的“教育的出發點在社會”轉向“教育的出發點在人”,實際上就是在思考工具性和本體性的教育價值取向問題。葉瀾直接切入這一問題,提出改革開放這十幾年來,我們過于強調教育的社會工具價值,忽視教育在培養個性、使個人的潛能得到盡可能發展方面的價值;片面關注教育即時的、顯性的功效,忽視教育的長期效益。她認為這種偏差已經給中國教育帶來了嚴重的影響,若不糾正,中國的教育就不會出現質的進展,也很難從根本意義上走出困境。 另一些研究者則從側重重新理解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角度來定位教育價值觀的問題。80年代末已有學者開始意識到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實際上是以“人”為*終目的,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終是為了實現人的自由,而不是相反,將人作為工具去實現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比如,丁鋼從“教育與生產力的關系”來闡述“人的培養”的重要性,他指出了當時關于教育的一種認識傾向,即認為教育是被動地適應和服務于生產力的。這種認識傾向必然會造成一種錯誤印象,即發展生產力的問題并不內在于教育本身,而僅僅是教育服務的對象。丁鋼認為馬克思所說的生產力是指一種“生產能力”,而這種生產能力的獲得必然要取決于知識與科學的掌握與發展,因此教育是內在于“生產力”的。盡管經濟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決定因素,但是經濟的發展并不是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正如馬克思所一貫強調的,處在一切歷史出發點和歸結點上的,都只能是歷史和現實的個人,絕非超乎其上的任何異己力量。因此,教育應該把“人的培養”放到*重要的、*根本的位置上來。 綜上所述,不論是對“人”的研究,還是對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重新思考,都說明80年代末期研究者開始反省和嘗試擺脫“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這些分析框架和意識形態用語,認識到教育不能簡單地歸結到生產力、上層建筑的某一范疇,而應該獨立出來,作為一個專門的、特殊的范疇,將教育理解為傳遞人類社會生活經驗的工具;開始將教育視作一種特殊的社會活動、復雜的社會現象,并且有學者開始關注“人的發展”。但總體而言,80年代的教育研究和課程研究都是出于對“現實問題”的關懷,而改革開放后的中國*大的現實問題就在于“發展生產力”。從“教育是上層建筑”到“教育是生產力”,體現了“階級斗爭”到“經濟建設”的政治目標轉換。但是,這只是說明,教育從為一種政治(階級斗爭)服務轉變成為另一種政治(經濟建設)服務,本質上并沒有改變“社會本位的教育價值觀”。而教育科研的合理性則需要緊扣國家規劃和國家目標的轉換。 ……
概念的尋繹:中國當代課程研究的歷史回顧 作者簡介
劉徽,1978年生,浙江嘉興人。2007年獲華東師范大學比較教育學博士學位,2009年在浙江大學教育學院完成博士后研究,2012年赴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訪問,2013-2014年在美國威斯康星大學訪學。現為浙江大學課程與學習科學系副系主任、副教授。主要從事課程理論與課程史研究、教師教育研究和課堂教學變革研究。在《教育研究》《課程·教材·教法》《社會科學戰線》《高等教育研究》《全球教育展望》等核心雜志發表文章數十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出版學術著作3部,譯著1部。獲中國博士后第二批特別資助,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項、省部級重點課題1項。
- >
我與地壇
- >
姑媽的寶刀
- >
煙與鏡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推拿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