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美國大學博雅教育的古今之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7075356
- 條形碼:9787517075356 ; 978-7-5170-7535-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美國大學博雅教育的古今之變 內容簡介
西方博雅教育是通識教育的歷史淵源與先驅,研究博雅教育涵義的古今之變,有助于把握其歷史經驗與精神,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實施我國的通識教育,也希望為我國大學的“雙一流”建設和全面振興本科教育助一臂之力。 《美國大學博雅教育的古今之變》共7章,從美國大學博雅教育的基本問題、希臘古典博雅教育、歐洲原型大學的博雅教育、美國學院時代的博雅教育、美國大學博雅教育的通識化、美國多元巨型大學的博雅教育及美國當代大學新博雅教育的世界主義方面探討了博雅教育的古今之變,試圖從中尋找美國本科教育強盛的秘訣,為我國大學的“雙一流”建設和全面振興本科教育提供借鑒意義為主要目的。 《美國大學博雅教育的古今之變》可供從事高等教育教學與研究的人員,以及對美國大學博雅教育感興趣的教師與學生等人員閱讀與參考。 《美國大學博雅教育的古今之變》得到山東省社科規劃基金資助,項目名稱:現代性視域下西方自由教育的古今之變(編號18CJYJ21),同時也得到山東交通學院2017年博士啟動基金項目的資助,項目名稱:開放與封閉:美國大學自由教育理念的研究。
美國大學博雅教育的古今之變 目錄
第1章 美國大學博雅教育的基本問題
1.1 美國大學博雅教育的核心概念
1.2 研究美國大學博雅教育的必要性
1.3 美國與中國對博雅教育的研究
1.4 美國大學博雅教育的歷史分期
第2章 西方古典博雅教育
2.1 城邦的自然
2.2 自然的城邦
2.3 城邦人的自由
2.4 城邦自由人
2.5 古典博雅教育與“自由之藝
第3章 歐洲原型大學的博雅教育
3.1 塵世之城:城市與自由
3.2 上帝之城:文化與信仰
3.3 上升之路:原型大學和博雅教育
3.4 博雅教育的課程與教學
第4章 美國學院時代的博雅教育
4.1 美國清教徒的自由與使命
4.2 學院對博雅教育的繼承
4.3 博雅教育的美國化
4.4 為古典博雅教育而辯護
第5章 美國大學博雅教育的通識化
5.1 博雅教育通識化的背景
5.2 博雅教育通識化的原因
5.3 博雅教育向通識教育轉換
第6章 美國多元巨型大學的博雅教育
6.1 博雅教育分流的背景
6.2 “哈佛紅皮書”的通識教育
6.3 回歸古典博雅教育
第7章 美國當代大學新博雅教育的世界主義
7.1 全球化時代與世界主義
7.2 瑪莎·努斯鮑姆與博雅教育
7.3 新博雅教育是世界公民教育
7.4 新博雅教育要求培養人性
7.5 新博雅教育的課程與教學
參考文獻
后記
美國大學博雅教育的古今之變 節選
《美國大學博雅教育的古今之變》: 2.1.3城邦的共同善 亞里士多德論述城邦是從他的形而上學推演出來,他認為哲學應該是研究、尋求事物發生、發展的根本原因的。他在《形而上學》中提出事物根本原因包括四種:質料因、形式因、動力因、目的因。質料因是指事物的物質原因,回答“事物由什么物質構成?”如木門的質料是木頭;形式因是指事物的理念,事物因分有它而存在。如一個人美麗的形式不是指她的外表美,而是指她分有了理念美,至美是美麗的本質。動力因是指事物運動靜止的原因和源泉,如雕像的制作者雕刻家就是雕像的動力因。目的因是引導過程的目標或目的,指事物“*善的終結”。亞里士多德認為這四個原因中,目的因具有特殊地位,它是理解其他三因的重要基礎。因為,首先,目的因是質料因的原因,而不是相反的;其次,目的因與形式因、動力因在很多情況下可以三者合一,目的因成為把握動力因和形式因的關鍵所在。②目的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它是大家理解亞里士多德城邦目的論的主要途徑之一。 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卷中直奔主題道:“我們見到每一個城邦(城市)各是某一種類的社會團體,一切社會團體的建立,其目的總是為了完成某些善業——所有人類的每一種作為,在他們自己看來,其本意總是在求取某一善果。既然一切社會團體都以善業為目的,那么我們也可說社會團體中*高而包含*廣的一種,它所求的善業也一定是*高而*廣的:這種至高而廣泛的社會團體就是所謂的‘城邦’,即政治社團(城市社團)。”①城邦的“善業”是城邦存在的目的因,“善業”具有什么樣的形式呢?亞氏仍然用“自然”的觀點論述城邦的目的。他認為世間男女結合是為了生兒育女,延續血脈子嗣,滿足了人自然生理的需要;主人與奴隸之間的統治與被統治關系是自然合理的關系,這是因為主人具有理智能夠操持遠見,而奴隸具有體力能聽從吩咐進行勞動,滿足了彼此“得到共同保全”的需要;家庭的產生是人類為了滿足基本的“日常生活需要”,是人類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基本單位;“村坊”是在人類生活的天地更加廣闊時,為了滿足“適應更廣大的生活需要”。② 從個人、家庭、村坊一直到城邦,這樣一個自然生長的過程,城邦是自然事物生長的終點。正因為是事物的終點,方*能展現其本性。城邦是人類社會進化到高級階段一個表現形式,為了滿足人類“優良的生活”。優良的生活是什么樣的生活呢?優良的生活是趨向“至善”的生活,是為了滿足人類自給自足的需要。自給自足不是我們現代意義中“維持自身需要而不需要別人幫助”的意思,不是僅僅滿足人生理、安全及日常生活需要,而是有更高的追求。那么古代城邦所謂“自給自足”什么含義?③亞里士多德接著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繼續論述,他認為“自給自足”是人完滿的善,完滿的善是幸福,而幸福是因自身之故而為善的東西,不同于因成為其他手段而善的事物。“那些因自身而值得欲求的東西比那些因它物而值得欲求的東西更完善:那些從不因它物而值得欲求的東西比那些既因自身又因它物而值得欲求的東西更完善。所以,我們把那些始終因其自身而從不因它物而值得欲求的東西稱為*完善的。”④所以,人的幸福是*完滿的善,我們會因為幸福而選擇努斯(Nous)、快樂、榮譽和每種德性,雖然我們也會因它們自身之故而選擇它們。 ……
美國大學博雅教育的古今之變 作者簡介
李德華,男,山東菏澤人,山東交通學院外國語學院教師。2006年畢業于山東師范大學教育學原理專業,獲得碩士學位;2017年獲得高等教育專業博士學位,先后師從趙承福教授、趙昌木教授。2006年至今,一直在山東交通學院從事教育教學工作,主要擅長英美文化、教育哲學、高等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先后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發表專業論文12篇,其中CSSCI期刊2篇、中文核心期刊3篇,先后主持參與課題10余項,其中省部級科研項目1項、市廳級項目1項、博士基金項目1項、校級科研基金項目4項。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回憶愛瑪儂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二體千字文
- >
經典常談
- >
自卑與超越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