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欺詐-食品造假與打假的歷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8055989
- 條形碼:9787108055989 ; 978-7-108-05598-9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美味欺詐-食品造假與打假的歷史 本書特色
1820年一本名叫《論食品摻假和廚房毒物》的小冊子,使它的作者阿庫姆成為當時倫敦*著名的化學家。書中揭露了用黑刺李的葉子冒充茶葉,用白黏土制成含片,在胡椒中摻入灰塵垃圾,泡菜用銅染綠,糖果用鉛上色等等。或許食品摻假造假的歷史比這更久遠,然而從1820年至今,食品造假與打假一直持續到今天。作者告訴人們,奸商的伎倆,展示造假的各種手段,揭露了助長奸商涌現的風氣,講述打假英雄的故事,以及“科學”蒙騙與科學監查之間的激烈對抗,為建立值得信賴的食品標準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美味欺詐-食品造假與打假的歷史 內容簡介
是的,我們的餐桌上交織著各種謊言,對此你可能已經心知肚明。你是否感慨人心不古,向往著古人的純真善良你是否羨慕西方從未出現過有毒食品登上大雅之堂的事情?《美味欺詐》將告訴你,食品造假古已有之,且遍布世界。 這本書揭示的正是這樣一個充斥著卑鄙與貪婪的黑色故事,通過造假歷史、食品政策、烹飪揭秘等內容的有趣混搭,比·威爾遜向我們展示了造假的各種險惡手段、助長奸商涌現的風氣、科學蒙騙與科學監查之間的激烈對抗、為建立值得信賴的食品標;隹所付出的不懈努力。同時也歌頌了那些食品偵探、打假英雄,他們調查廚房里的黑幕,用畢生的精力告訴人們,他們吃下去的究竟是什么。故事生動有趣,意味直指人心。 作為工業化城市中流行的頑癥,食品造假在英美兩國也曾風行一時。彼時彼地的人們,同樣也是苦不堪言。兩國如何應對、情況如何好轉,不僅值得借鑒,更可引人深思。
美味欺詐-食品造假與打假的歷史 目錄
美味欺詐-食品造假與打假的歷史 節選
**章 德國火腿和英國芥末 食物摻假的歷史以1820年為界可分為兩個階段——前阿庫姆時代與后阿庫姆時代。1820年,現代西方世界首次針對食品中添加有毒物質或添加劑的行為進行查處和打擊,而這正是由于一本小冊子的面市——((論食品摻假和廚房毒物》(A Treatise on AduIterions in Food,and Culinarypoisons),由德裔化學家弗雷德里克·阿庫姆(Frederick Accum,1769—1838)撰寫。說這本書改變了一切可能有些夸張:此書出版后,騙子們依然制假售假,逍遙法外;有關食品的法律法規也并沒有因此而進行任何改動。一開始阿庫姆本人被授予了各種榮譽,后來卻遭人侮辱。但他的文章還是讓人們認清一個事實:幾乎所有現代化工業城市中出售的食品或飲品都不如看上去那樣美味,其制作方法也和我們想象的不同,而且食物是可以殺人的。 弗雷德里克.阿庫姆出生在威斯特伐利亞(Westphalian),卻選擇成為一名倫敦人。他熱愛食物,推崇品質優良的健康面包(全麥面包,而不是白面包)、煙熏火腿、濃郁芬芳的黑咖啡,以及用熟透的桃子、櫻桃、菠蘿、榅槨果、李子和美味的橘子制成的果醬或蜜餞。阿庫姆對食物的態度和法國美食家不同,他們無論吃什么東西都要先用鼻子聞一下,一見到鵪鶉配松露就吃到顧不得講話。 ……
美味欺詐-食品造假與打假的歷史 相關資料
我國的人權報告總是首先強調生存權,或者說,就是以吃飽肚子為最大的人權。此話當然不假。最近的xx花革命,是個極佳的反例,顯示出人民覺得沒吃飽飯,會做出什么樣的反應。就這方面而言,我國吃不飽肚子的人已經很少,當然是一大成績。但人嘛,飽暖以后不一定思淫欲,至少也想著變變花樣。自認烹飪水平天下第一的國人,在這方面花的心思更多。餐飲業興盛、養殖業乃至飼料業的繁榮,都是人人可見的事實。不過,不知不覺之間,吃壞肚子的問題就冒出來了。而在近10年時間之中,該問題愈演愈烈,涉及食品種類、范圍越來越廣,甚至包括奶粉、大米等吃飽肚子必須的食品,讓每個還想主張自己生存權的人都不得不卷入其中。這種時候,看看《美味欺詐》,對于我們樹立較好的飲食觀念,避免被毒物/廢物戕害,頗有幫助。由于作者的背景,書中事基本發生在過去的英國和美國。不過,太陽底下無新事,看過此書的讀者,一定會認識到,里面描述的種種,放在當今的中國會有多么契合。 面對現實的殘酷,還是來看看本書給出的、防范食品造假的應對之道吧。將監管者應當考慮的部分拋開,僅就升斗小民的能力而言,要做的其實也不復雜,那就是,了解你的食品。將作者在全書最后給出的技巧抄列如下,再加部分注釋: 一、購買完整的、新鮮的食品(未加工、粗加工的食品是好的,深加工的食品是不好的;土豆比薯片好,大米比米粉好,鮮魚比魚松好;如果就是愛吃深加工食品,那就自求多福吧); 二、從信任的人那里購買(認識種菜的人,了解他們的生產環境最好,當然在大城市里這很不實現;作為替代方案,去小毛驢市民農園那樣的地方種自己的菜,不失為一種鍛煉身心和保障飲食的兩全之策); 三、自己做飯(手藝如何無所謂,要自己做才能了解食物的性狀,以及在不同烹飪方式下的變化;推論,嘗試不熟悉的食材總是要冒風險的;另一個推論,口味太雜不利于健康); 四、敢于揭穿騙術(在現實中揭穿也許成本太高,不過在網上吆喝一下并不費事,人民也會感謝你的); 五、最后又是最重要的,相信自己的感覺! 名家推薦(豆瓣網知名網友評論)
美味欺詐-食品造假與打假的歷史 作者簡介
比·威爾遜(Bee Wilson):英國著名食品作家和歷史學家,多年來在劍橋大學圣約翰學院擔任思想史研究員。她曾在英國時政周刊《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擔任了五年的美食評論家,自2003年起,每周都在《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的美食專欄發表文章,其作品屢次獲獎。2004年她出版了第一本個人著作《蜂群》(The Hive)。
- 主題:
無塑封,紙張粗糙發黃,封皮不熨帖,尾貨無疑。 本書參考文獻和引文索引雖多,卻不枯燥。單看各章目錄似乎沒有嚴密的行文順序,實則分別闡述了近代食品造假(西歐各國為主)、著名食品打假者、食品法規完善過程、現代“人工”食品生產營銷及市場選擇、當代食品造假案例(涉及三鹿奶粉、人造雞蛋)等幾塊內容。前半本書看樂子,后半本書照鏡子。
- >
巴金-再思錄
- >
自卑與超越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推拿
- >
朝聞道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