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匠人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13906500
- 條形碼:9787513906500 ; 978-7-5139-0650-0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匠人 本書特色
《一個一個人》作者申賦漁*新力作著名裝幀設計師朱贏椿擔綱整體設計 一幅失落的鄉(xiāng)土中國縮影一條流淌著近600年往事的時光之河瓦匠、篾匠、豆腐匠、扎燈匠、木匠、剃頭匠、修鍋匠雕匠、花匠、鐵匠、雜匠、裁衣、教書匠、秤匠、織布匠正在凋零的鄉(xiāng)村,漸漸失傳的手藝,他們的命運傳奇正一點點被遺忘“他們來了,又走了,什么痕跡都沒留下。他們原是從古至今代代延續(xù)的一環(huán),這個環(huán),到今天,就斷了。他們不在了,我的故鄉(xiāng)也就真正沒有了,我將真正成為流浪在城市里的孤兒。據(jù)說,一個人失明的時間長了,就會忘記他所見過的一切。寫下他們,是怕有一天,我會完全忘掉故鄉(xiāng)的樣子。”
匠人 內(nèi)容簡介
《匠人》講述了作者申賦漁的家鄉(xiāng)——申村中一個個手工藝匠人及其家族的命運故事,有花匠、雕匠、鐵匠、裁衣……從這些故事中,展現(xiàn)了蘇北一個幾萬人大村的鄉(xiāng)土、生活變遷,追憶了作者失落的故鄉(xiāng)。申村的興亡衰落,既是時代變遷,也是人世間的因緣際遇,令人嘆息,深覺悲涼。
匠人匠人 前言
長江流到蘇北高港的時候,拐了一個大彎。從這個彎向東伸出一條小河,沿河長著一排很老的銀杏樹。銀杏樹領著人們向東20 多公里,便到了長著更多銀杏樹的申村。人們稱我們這里為銀杏之鄉(xiāng)。
600 年之前,一位名叫申良三的,從蘇州閶門來到這里,看中了這塊沙土洼地,就此落腳。到了1970 年,良三公的第十七代子孫,也就是我誕生時,申村已是有著好幾萬人的大村。誰也沒想到,我和我的同時代人注定要看著這個村子衰亡。
2001 年,離家十多年的我,回到申村,**次看到一座大門緊鎖的頹圮的屋子。這是紙扎匠的家。他的墳就在屋后,院子的門被一把銹鎖鎖著,青瓦的屋頂上長滿了雜草。此后,每隔幾年,都會看到一座被拋棄的,正在荒廢著的老屋。
多年在外,對他鄉(xiāng)的熟悉勝過故鄉(xiāng)的我,忽然感到徹骨的悲涼。我所熟悉的一代人,一個個凋零。這個村莊,很快就將不復存在了。兒時亂跑的曠野,一半已經(jīng)砌了廠房。當新城鎮(zhèn)的鋼筋水泥延伸到這里,過去的一切,那個存在了600多年的申村,可能就像不復存在的海市蜃樓吧。
在申村的時候,那些不復存在的匠人們的臉,一次次地出現(xiàn),一次次地把我拉回到那個已經(jīng)消失了的年代。
這些匠人們, 都是我所熟悉的。 都曾是日日相見。每一個人都知根知底。他們來了,又走了。什么痕跡都沒留下。他們原先是從古至今,代代延續(xù)的一環(huán)。這個環(huán),到今天,就斷了。他們不在了,我的故鄉(xiāng)也就真正沒有了。我將真正成為流浪在城市里的孤兒。
據(jù)說,一個人失明的時間長了,就會忘記他所見過的一切。寫下他們,是怕有一天,我會完全忘掉故鄉(xiāng)的樣子。
匠人 目錄
篾匠
豆腐匠
扎燈匠
木匠
剃頭匠
修鍋匠
雕匠
花匠
鐵匠
雜匠
裁衣
教書匠
秤匠
織布匠
結(jié)語
后記
匠人 節(jié)選
03 豆腐匠
豆腐匠是申村*要面子,*重禮儀的。我在餐桌上的**個隆重的禮節(jié),便是由他所教。
那時我才6 歲,村里有人過大壽,照規(guī)矩,每家去一個人吃飯。當天吃三頓,第二天還有早飯和午飯。總共要吃五頓。其中一頓讓我一個人去了。大概是大人有事,忙不過來。和我坐在一起的就是豆腐匠。
大人們吃飯很麻煩,敬來敬去,一頓飯要吃半天。我吃得快,吃完了,把筷子朝桌上一放,抬腿就往門外鉆。我要去玩。
豆腐匠喊住我:“ 大魚兒,回來,不要跑。”
“怎么啦?”看豆腐匠一臉嚴肅,我不知道出了什么事,訕訕地又坐回座位。
“吃好飯,不能把筷子一扔。要這樣,兩根筷子并攏,兩只手托住,方頭的朝外,對著人,從我開始,轉(zhuǎn)一圈。
轉(zhuǎn)的時候要說,慢用,慢用。轉(zhuǎn)好了,筷子要橫放在碗上,不能豎放。表明你吃好了,在等別人。大人沒走,你不能走。
大人站起來走了,你再把筷子拿下來,放在桌上。這是規(guī)矩。規(guī)矩不懂,是不能上桌子的。”
聽豆腐匠這么說,滿桌子的人都在點頭: 小孩子從小就得上規(guī)矩,這是禮教。懂禮教,才算成人。看大家都這么鄭重其事,我嚇得立時就把筷子撿起來,橫放在碗上,然后好好坐著,聽他們說我聽不懂的話,直到席散。也是從這之后,我發(fā)現(xiàn)豆腐匠是個嚴肅方正之人,從來都是不茍言笑。別的村子里賣豆腐的我也見過,老遠就在喊:“ 豆腐噢——”他從來不喊。他就慢悠悠地騎輛28 式的“永久”自行車,后座兩邊各掛一只大木桶。
騎一會兒,他把自行車的鈴鐺響兩下。響鈴也是不急不忙的。不過人們一聽到這鈴聲,就知道是豆腐匠來了。
我經(jīng)常到豆腐匠家里去。他的兒子桶頭是我的好朋友。只是因為怕豆腐匠兇我,不敢進他的家門,只在遠處拿兩塊石頭敲幾聲。桶頭聽到聲響,就會溜出來。
大概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我和桶頭曾經(jīng)打死過一條長蛇,白色的。聽說蛇肉好吃,沒吃過。兩個人就把蛇拎到野地里,撿來樹枝,生了火,用木棍挑著烤。樹枝沒干透,煙大,引來了豬舍上的飼養(yǎng)員篾匠。篾匠一看,大驚失色,把蛇搶過來扔在邊上,幾腳踩熄了我們好不容易生起的火堆,一陣咆哮。我和桶頭跑掉了。而我的父親和桶頭的父親——那位刻板的豆腐匠,竟然專程來看我們留下的現(xiàn)場。豆腐匠說:“ 我家桶頭是個惹禍精。肯定是他起的頭。”父親說:“你不要替大魚兒遮掩,我還不知道他。哪件壞事沒他的份兒?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兩個人,爭相指責自己的兒子,表明他們不是護短的人。只有這樣,才有面子。有面子,在人面前才能抬得起頭來。結(jié)果是,我們各挨一頓暴打。
因為吃蛇的事,大人們對我倆有個說法,叫“沒魂的憃頭”,意思類似“膽大的蠢貨”。豆腐匠交代桶頭: 不許再跟大魚兒那個憃頭玩。的確,吃蛇這件事我是主謀,桶頭只是給我打下手。
如此這般種種原因吧,我不太喜歡這個板正的豆腐匠。不喜歡也沒用,到過年的時候,還得去請他幫忙。
不只是我家請他,村子里家家都要請他。大年三十,桌上要擺三樣菜。我從小過年都是這樣。
一盤青菜豆腐,一盤大肉骨頭,一盤魚。魚是不能吃的,做做樣子,表示“年年有余”,動也不能動,吃過飯就要收起來,等年初二,有親戚來拜年,才拿出來吃。肉骨頭一人一大塊。吃完了,不能露出饞樣。本來就是先挑了大的給我們孩子的,如果眼睛再盯著看,母親、父親甚至爺爺就會推讓出自己的一塊,那樣就不好了。
這三樣菜里,唯有豆腐可以盡管吃。吃完還有。豆腐是自家做的,做得多,一做就是一大桶。先一天,就要用水桶泡好黃豆。要等桶頭來喊:“大魚兒,到你家了。”
母親便和我抬了一木桶泡好的黃豆往他家去。豆腐匠家有兩間房都放著做豆腐的家伙。
先是磨豆?jié){。一瓢一瓢地把豆子灌到磨眼里。我和媽媽拿根木杠子推磨。“慢點,慢點,不要跑那么快。有得你跑呢。”豆腐匠松開磨子頂上皮囊的口子,一邊讓水往下滴,一邊朝我喊。
推完磨,我已經(jīng)累得不能動了,下面是豆腐匠的活兒。兩根木棍,平平地擺成十字形,用鐵環(huán)穿著,吊在屋梁上。一匹四方的厚紗布,四角綁在兩根木棍的四端,做成一個兜子。豆?jié){就倒在這兜子里。豆腐匠操縱著兩根木棍,扭來扭去,白色的豆?jié){先是快,后是慢,流到下面的陶缸之中。*后留在兜里的就是豆渣。圓圓的,一整塊。
這豆渣不能扔,留下來,放上鹽煮一煮,可以當喝粥時的咸食。
缸里的豆?jié){,要舀到大鍋里去。一般來說,一家也就是一鍋,那可是一只真正的大鍋。燒豆?jié){的柴火要從自己家里帶,掌火的是豆腐匠的老婆。等豆?jié){燒好了,又要放到一個大缸里,由豆腐匠點鹵。
點鹵是*重要的。這一鍋的豆腐好不好,就全看這一環(huán)了。豆腐匠左手拿瓢,里面盛著鹵水,右手拿一支長柄的木勺,一邊攪著豆?jié){,一邊滴鹵水。攪動有快有慢,慢慢地,缸里的豆?jié){凝固了,成了豆花,并且能看到黃黃的清水了。
“好啦!”豆腐匠喊。
豆?jié){缸的旁邊是一張四方的臺子,臺子四周有邊沿。
*里面的邊子上開了一個木槽,斜著下去,對著一只木桶。
媽媽和豆腐匠的老婆扯著一塊極大的粗紗布,平平地放在這臺子上,一人一只角,抓在手上不放。豆腐匠一勺一勺把豆花舀到這紗布上,等全部舀上去了,把紗布的四角拎起來,打個結(jié),做成一個包袱。再在上面蓋一只既厚且重的木蓋。木蓋上面再放上石頭。石頭放好了,你就不要理它了。這時候,就聽到水從那木槽里往水桶里淌的聲音。水是黃的。要等這水完全不淌了,才算好。
移開石頭,打開木蓋,解開包袱,里面是一塊巨大的豆腐。豆腐匠拔出刀來。刀是特制的。橫一刀,豎一刀,豆腐匠像在畫一張棋盤,畫好了,就是一塊一塊的豆腐。豆腐當時就可以拿出來,放在盛著清水的木桶中。
這一木桶的豆腐,要吃到元宵節(jié)。我是迫不及待的,當晚回家就拿出一塊,放在碗里,澆上醬油,用筷子夾一塊,放到嘴里,吃完了,再夾一塊。
過年前的幾天,豆腐匠就忙著給申村的每一家做豆腐。做豆腐完全是義務幫忙。申村的人們呢,會在未來的一年里,隨便哪一天,趁豆腐匠哪天空閑了,請他來家吃一頓。這一頓要專門請他,他坐主席。其他的人,村長或者有名望的長者,或者別的什么特別之人,只能坐次席作陪。這是豆腐匠*有面子的時候,平時不喝酒的他,只有這時才喝上兩杯。就兩杯,不貪,不醉。
豆腐匠平時不喝酒,抽煙。煙斗是特制的,又長又粗。煙鍋是銅的,嘴子也是銅的,只有中間的煙管是竹子的,湘妃竹。這煙斗有一米長,不知道要這么長做什么,或許是因為拿在手里氣派吧。豆腐匠點煙也很有意思。用一根曬干的麻桿,這麻桿鄉(xiāng)下多的是,哪里都可以隨手扯一根。家家種麻、績麻、紡麻、織麻布。夏天的衣服都是麻布做的,叫夏衣。伸了這麻桿,到油燈上,或者灶膛里點上火,麻桿拿出來,明火要吹熄,麻桿就一直亮著。一根麻桿用半個時辰?jīng)]問題。煙葉子也是自家地里種的,質(zhì)量是好的,抽起來香,有勁。講究的人,會用一小張白紙卷了煙葉子,夾在手上抽。豆腐匠就裝在一個灰布的荷包里。要的時候,從里面捏一小團出來,正好裝一煙鍋。長長的煙斗銜在嘴上,伸手用麻桿點著,一吸,煙先是從鼻子里冒出來,然后移開煙嘴,仰起頭,對著虛空,長長吐一口。這時候,煙霧在頭頂彌漫開來,豆腐匠的臉上露出滿足的笑。一般情況下,吸了兩口,煙葉子燒成煙灰了,他會對著煙嘴“噗”地猛吹一聲,煙灰就彈起來,劃一個弧線,掉到地上。如果他不吹,而是蹺起一只腳,把煙鍋在鞋底上一磕,這就表明他完全吸好了,要開始做正事了。磕掉煙灰,他就順手把煙斗插在腰里。
桶頭曾經(jīng)把豆腐匠的煙斗偷出來過。豆腐匠正忙著做豆腐,我和桶頭躲在鐵匠屋后抽著玩。這時候我跟桶頭都上初中了,越發(fā)地要好和調(diào)皮。煙葉子好弄,鐵匠就有,曬在屋頂上的小竹匾里。我們不會用麻桿點,用的是我從家里灶上偷的火柴。裝上煙葉子,桶頭吸的時候,我給他點。我吸的時候,他給我點。兩個人嗆得不住地咳,不停地淌眼淚,然后快活地傻笑。煙葉子沒有完全燒成灰,就磕出來,掉在旁邊的草堆上,草堆燒起來,我和桶頭拔腿就跑。這一切都被站在不遠處的啞巴看在眼里。草堆一起火,他就從家里拎了一面銅臉盆死命地敲。全村人都被驚動了,扛著掃帚、拎著水桶全撲過來。火勢沒有蔓延,只是把鐵匠家的那個不大的草堆燒掉了。
桶頭被豆腐匠用繩子吊起來打個半死,這是我后來才聽說的,因為當時我也正被父親綁著雙手吊在屋梁上。
父親才拿麻繩抽了我兩下,就被爺爺喊過來的鐵匠、篾匠拉住。打孩子的時候,自家人是不能阻止的,要外人鐵匠、篾匠都是父親的長輩,一個把父親拉開,一個解開繩子,把我放下來。
“又不是殺人的強盜,你想打死他啊。”鐵匠呵斥著我的父親。
一頓毒打免了,父親餓了我一天。只是從這件事之后,桶頭不再跟我玩了。很快,兩人初中畢業(yè)。我去外地上高中,桶頭被豆腐匠送到無錫的一個廠里做電焊工。
就在我忙著高考的那一年,桶頭死了。桶頭跟我同齡,死的時候才18 歲,據(jù)說是鍋爐爆炸。豆腐匠趕過去,廠里說,這鍋爐不該桶頭管,他自己摸著玩,弄炸了。一分錢賠償也沒有,算是白死。
從無錫回來,到申村的時候,已經(jīng)是后半夜。就在村口的路邊上,有個火在亮著,應該是誰扔下不久的煙頭。豆腐匠走得很累,就從腰間抽出長煙斗,裝上煙葉子,俯了身,把煙鍋就著那火去對火。吸了幾口,就是點不著。豆腐匠火了,使勁拿煙鍋對著那火一砸:“ 打你個死東西!”
那火蹭地一下,飛出去一里遠,沒了。原來是鬼火。
回家后的第二天,豆腐匠就病倒了。不知道什么病,他也不肯去治。病了兩個月,死了。桶頭的骨灰盒被人從無錫送了回來。父子二人,合葬在他家屋后的西北角。
匠人 作者簡介
申賦漁,作家、記者。著有《不哭》《逝者如渡渡》《光陰》《一個一個人》《阿爾薩斯的一年》等。先后在《天津日報》《杭州日報》《福州日報》《揚子晚報》《石家莊日報》等十多家媒體開設專欄。導演有《龍的重生》(中法合拍)《不哭》《尋夢總統(tǒng)府》等紀錄片。曾任南京日報駐法國記者。現(xiàn)為南京日報“申賦漁工作室”主持人。
- >
回憶愛瑪儂
- >
姑媽的寶刀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月亮虎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名家?guī)阕x魯迅:故事新編
- >
羅庸西南聯(lián)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