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1978-2012-社會階層結構變遷與思想政治教育互動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132982
- 條形碼:9787516132982 ; 978-7-5161-3298-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1978-2012-社會階層結構變遷與思想政治教育互動研究 本書特色
社會階層分化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重要的社會變遷之一。根據唯物史觀,在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存在著決定與被決定、作用與反作用的互動關系。作為觀念上層建筑的思想政治教育總是扎根于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中,并服務于當時的社會經濟基礎的。因此,每一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只能從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出發,提出自身的目標、內容和任務。以這樣的視角來考察社會變遷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互動關系,是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方法之一。李遼寧所著的《社會階層結構變遷與思想政治教育互動研究(1978-2012)》從社會階層分化的視角探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變遷與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動關系。 從理論層面看,社會變遷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存在著互動關系: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遷,社會階層結構也會發生一定的變遷,這種變遷反映到思想政治教育層面,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變化。因此,社會變遷必然會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影響,這種影響是直接的;反過來,思想政治教育對社會階層結構的影響是間接的,它通過向教育對象傳播國家相關政策理論(這些政策理論是影響社會階層結構的關鍵因素),使國家政策理論能夠得到不同階層的認知、認同和支持,從而引導社會階層結構向穩定的方向(橄欖形結構)發展。《社會階層結構變遷與思想政治教育互動研究(1978-2012)》通過收集和總結不同歷史時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先進經驗,力求揭示新社會階層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觀規律,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創新。 從實踐層面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階層結構變遷大約經歷了四個階段:改革開放初期(19781984)、全面改革時期(19851991)、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階段(19921999)和新世紀以來創新發展時期(2000_2012)。在每一個階段,社會階層結構都呈現不同的特點。從互動程度來看,社會階層結構變遷與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動有一個從“自發”走向“自覺”的過程。思想政治教育在服務黨的中心工作過程中,越來越自覺地考慮到不同社會群體的生活實際和思想發展狀況,并制定相應的對策。本書通過分析不同歷史時期社會階層結構變遷與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動狀況,總結二者互動的基本經驗,以期揭示思想政治教育面對新形勢所存在的問題、差距,從而為新時期不斷改進和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咨詢參考。
1978-2012-社會階層結構變遷與思想政治教育互動研究 內容簡介
作為觀念上層建筑的思想政治教育,總是扎根于現實生活之中。社會分層結構變遷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是雙向互動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主動“介入”到社會變遷之中,不能被動“適應”。李遼寧所著的《社會階層結構變遷與思想政治教育互動研究(1978-2012)》從歷史的視角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分層結構變遷與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動狀況進行考察。作者首先對社會分層結構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互動機理進行了理論探討。在此基礎上,按照19791984年、19851991年、19921999年,以及2000年以來等四個階段分別探討中國社會分層結構與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動狀況,從中總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經驗。
1978-2012-社會階層結構變遷與思想政治教育互動研究 目錄
一 社會變遷: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歷史視角
二 互動:社會變遷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模式
三 研究意義
四 研究現狀述評
(一)關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分層現象分析
(二)關于社會階層結構變遷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三)關于社會階層分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選擇
(四)簡要評述
五 研究內容和框架
六 基本思路
七 研究方法
八 重點難點
九 基本觀點
十 創新之處
**章 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結構變遷概述
一 相關概念的內涵分析
二 社會階層結構變遷的基本內容
(一)社會分層標準
(二)社會階層結構構成
(三)社會分層機制
三 改革開放以前我國社會階層結構變遷的簡要回顧
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階層結構的歷史回溯
第二章 社會階層結構變遷與思想政治教育互動的原理探討
一 理論基礎: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相互關系原理
二 理想模型:“橄欖形”社會階層結構及其與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動關系
(一)理想狀態的社會階層結構
(二)“橄欖形”社會階層結構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訴求
三 社會階層結構與思想政治教育互動機制分析
(一)社會階層結構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初級關系
(二)社會階層結構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次級關系
(三)生產力:影響社會階層結構變遷的根本原因
(四)政策制度:影響社會階層結構變遷的重要變量
第三章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社會分層與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動(19781984)
一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形勢與特點
二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相關政策的實施及其對社會階層結構的影響
(一)基調理論
(二)具體政策
三 改革開放初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
四 思想政治教育應對社會變遷的相關對策
(一)帶有普遍性特征的教育措施
(二)針對不同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
五 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階層結構變遷互動的效果評價
(一)社會階層結構變遷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評價
(二)思想政治教育對社會階層結構變遷的影響評價
第四章 全面改革時期我國社會分層與思想政治教育互動(19851991)
一 全面改革初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
二 全面改革時期我國相關理論政策及其對社會階層結構的影響
(一)基調理論
(二)具體政策
(三)政策實施對社會階層結構的影響
三 急劇的社會變遷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
四 思想政治教育的應對之策
(一)普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加強對不同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
五 社會階層結構與思想政治教育互動的效果評價
第五章 現代化建設新階段社會分層與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動(19921999)
一 新階段國際國內形勢與社會階層結構特征
二 國家相關政策及其對社會階層結構的影響
(一)基調理論
(二)具體政策
(三)國家政策對社會階層結構的影響
三 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主要挑戰
四 思想政治教育的應對之策
(一)帶有普遍性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針對不同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
五 社會階層結構與思想政治教育互動的效果評價
第六章 新世紀以來我國社會分層與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動(20002012)
一 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社會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
二 新世紀以來我國相關理論政策及其對社會階層結構的影響
(一)基調理論
(二)具體政策
(三)國家政策對社會階層結構變遷的影響
三 新世紀以來我國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主要挑戰
四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對策及其效果評價
(一)帶有普遍性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舉措
(二)對不同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社會階層結構與思想政治教育互動效果評價
第七章 社會階層結構變遷與思想政治教育互動的基本經驗
一 思想政治教育要自覺適應社會變遷的需要,著力處理好
由于工作重心轉變帶來的思想觀念不適應問題
二 思想政治教育和國家政策都要滿足不同階層的實際需求,
為社會階層的良性流動打開通道
三 將思想政治教育倡導的內容轉化為國家相關政策和制度,
方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四 在改善民眾物質生活的同時,要關注和加強各個階層
民眾的精神家園建設,提高其幸福指數
五 重視和加強政策理論的宣講,提高民眾參與和推進社會
變遷的思想政治素質
六 思想政治教育要自覺吸收社會變遷過程中產生的理論
成果,推動二者之間的良性互動
七 始終加強黨組織的先進性建設,為社會變遷與思想政治
教育的良性互動提供強大的組織保障
八 始終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引領各種社會思潮,為社會變遷
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九 加快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通過豐富的群眾性文化
活動來促進全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
十 重視和發揮先進模范人物在社會變遷中的示范作用
引領健康向上的社會風尚
結語 社會階層結構變遷與思想政治教育精細化發展
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階層結構變遷的歷史軌跡
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發展軌跡
三 兩條軌跡之間的互動關系評價
四 社會階層結構變遷與思想政治教育互動的現實問題與未來趨勢
參考文獻
后記
1978-2012-社會階層結構變遷與思想政治教育互動研究 作者簡介
李遼寧,海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華中師范大學博士,福建師范大學博士后,日本早稻田大學訪問學者。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出版專著4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等各類課題10余項,發表論文50余篇。2009年獲第六屆海南省高校青年教師教學大賽一等獎。2012年入選海南省優秀中青年骨干教師。2013年入選教育部“全國高校優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擇優計劃”。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自卑與超越
- >
經典常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