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洋務先知-郭嵩燾 版權信息
- ISBN:9787807293583
- 條形碼:9787807293583 ; 978-7-80729-358-3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洋務先知-郭嵩燾 本書特色
湘軍“財神”晚清首任,駐英法公使,**個睜眼看世界的中國人。
洋務先知-郭嵩燾 內容簡介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對于近代史,我逐漸累積了一種說不太清楚的厭薄,導致這種情緒的原因遠不止一端。
至今還在使用的某些教科書,曾經把千回百轉的滄桑人事,表述得如同戲曲舞臺上那些*終落實為大團圓結局的故事一樣,黑白分明,不費思量,從中幾乎看不到歷史當事者的復雜表情及其背后的心情,只看得到高尚的道義與堅定的意志,看不到偶然而只有必然。當或一觀念或者利益支配下的敘事成為唯一的敘事時,當歷史僅僅是某種固定的因果關系的演繹時,真實往往被簡化,而且,當下的需要支配著這種簡化。
如此,當你并不置身于具體的政治陣營,當你未必需要通過特定的歷史書寫確立或保衛自己的信念、身份和地位時,那種以特定時代需要為依據的選擇性的敘事,就像不由分說的布道,不僅不能滿足你對于歷史的好奇心,甚至會有一種對你基于常識常理的心智的挑戰,挑戰到你不再信任自己的心智。
細心打量近代歷史場景,一些曾經如雷貫耳的人物,也許并沒有想象中的神圣和英明,由他們所參與、支配和導演的歷史事件——曾經被我們描述為承接了過去、開辟了未來、扭轉了乾坤,也并不總是澤被黎庶、福慧家國,而且,如尼采說的,“在英雄的周圍一切都成了悲劇”,只有不止一代蒼生的血淚和如同草芥一樣作為犧牲的人命確鑿無疑,但他們常常只是英雄們成就不世偉業的背景,只是氣勢恢宏的宏大主題的鋪墊。悲愴的歷史以及巨大的傷痛,并沒有提升個人的自由與尊嚴,而常常強化了蒙昧的趨同,并沒有帶來審慎的認知、深沉的理性,反而輕而易舉轉化為某種指向烏托邦未來的膚淺的樂觀與包含了仇恨的豪情,似乎不是為了記憶,而是為了遺忘,不是為了清理歷史的傷痕,而是抹平這種傷痕。
當你一旦覺察到,自己以及自己所屬的一代人,其實依然置身在那種背景和鋪墊中而并不自覺時,當你覺察到,黑暗中的歷史篇章依然隱藏在黑暗之中而且難免延伸出新的黑暗時——歷史從來不止是一種關于過去的敘事,還是關于現實和未來的寓言——你再也無法祛除從心底涌出的寒冷和恐慌。
是那樣無從逃離的脅迫與裹挾,是那樣無法心平氣和地面對的強力和強勢,它們決定著你短暫的生涯及其全部可能性,當你若有所悟,試圖有所規避時,又不得不以你的全部心智、情感去抗拒那種集體性的決定和壟斷,正是這樣,那種你并不樂意接受的歷史及其觀念,同時主宰了你,正像現實生活中的敵人主宰了你生活的現實,正像一個時代的陰影同時規定了它可能的光明,你甚至無法從你心知肚明的狹隘、窘迫和自我囚禁中解放出來,你同樣不能接納廣闊的人性,也難以照亮晦暗的心靈,因此,你其實無法提供比你所不以為然的歷史書寫更全面的感受、更深沉的體察和更寬廣的精神,你無法獲得具有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平常心。而這,是你更大的失望和厭薄之所在。
明白了自己的方位和可能性,寫作《洋務先知——郭嵩燾》時,自然不敢指望可以因此解除內心的拘謹和別扭。我知道,因為遠不具備超越對立面的必要的從容與寬容,有朝一日,面對自己的敘述,將同樣少不了失望和厭薄。
洋務先知-郭嵩燾 目錄
第二章 疆場與戰場
第三章 從翰林院編修到南書房行走
第四章 參贊僧格林沁
第五章 國變當前
第六章 巡撫廣東 與左宗棠陌路
第七章 長沙地主 一竅不通
第八章 夷務洋務 進退失據
第九章 為國家任此艱苦
第十章 西洋鏡 有本有末
第十一章 與嚴復交好“國士之知”
第十二章 與劉鍻鴻交惡 “十宗罪”
第十三章 失敗者的驕傲:不忍不談洋務
第十四章 生前身后 百代千齡
附錄:“漢奸”與“先知”(湖湘講堂“答客問)
后記
洋務先知-郭嵩燾 節選
《洋務先知:郭嵩燾》簡介: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對于近代史,我逐漸累積了一種說不太清楚的厭薄,導致這種情緒的原因遠不止一端。至今還在使用的某些教科書,曾經把千回百轉的滄桑人事,表述得如同戲曲舞臺上那些*終落實為大團圓結局的故事一樣,黑白分明,不費思量,從中幾乎看不到歷史當事者的復雜表情及其背后的心情,只看得到高尚的道義與堅定的意志,看不到偶然而只有必然。當或一觀念或者利益支配下的敘事成為唯一的敘事時,當歷史僅僅是某種固定的因果關系的演繹時,真實往往被簡化,而且,當下的需要支配著這種簡化。
如此,當你并不置身于具體的政治陣營,當你未必需要通過特定的歷史書寫確立或保衛自己的信念、身份和地位時,那種以特定時代需要為依據的選擇性的敘事,就像不由分說的布道,不僅不能滿足你對于歷史的好奇心,甚至會有一種對你基于常識常理的心智的挑戰,挑戰到你不再信任自己的心智。
細心打量近代歷史場景,一些曾經如雷貫耳的人物,也許并沒有想象中的神圣和英明,由他們所參與、支配和導演的歷史事件——曾經被我們描述為承接了過去、開辟了未來、扭轉了乾坤,也并不總是澤被黎庶、福慧家國,而且,如尼采說的,“在英雄的周圍一切都成了悲劇”,只有不止一代蒼生的血淚和如同草芥一樣作為犧牲的人命確鑿無疑,但他們常常只是英雄們成就不世偉業的背景,只是氣勢恢宏的宏大主題的鋪墊。悲愴的歷史以及巨大的傷痛,并沒有提升個人的自由與尊嚴,而常常強化了蒙昧的趨同,并沒有帶來審慎的認知、深沉的理性,反而輕而易舉轉化為某種指向烏托邦未來的膚淺的樂觀與包含了仇恨的豪情,似乎不是為了記憶,而是為了遺忘,不是為了清理歷史的傷痕,而是抹平這種傷痕。
當你一旦覺察到,自己以及自己所屬的一代人,其實依然置身在那種背景和鋪墊中而并不自覺時,當你覺察到,黑暗中的歷史篇章依然隱藏在黑暗之中而且難免延伸出新的黑暗時——歷史從來不止是一種關于過去的敘事,還是關于現實和未來的寓言——你再也無法祛除從心底涌出的寒冷和恐慌。
是那樣無從逃離的脅迫與裹挾,是那樣無法心平氣和地面對的強力和強勢,它們決定著你短暫的生涯及其全部可能性,當你若有所悟,試圖有所規避時,又不得不以你的全部心智、情感去抗拒那種集體性的決定和壟斷,正是這樣,那種你并不樂意接受的歷史及其觀念,同時主宰了你,正像現實生活中的敵人主宰了你生活的現實,正像一個時代的陰影同時規定了它可能的光明,你甚至無法從你心知肚明的狹隘、窘迫和自我囚禁中解放出來,你同樣不能接納廣闊的人性,也難以照亮晦暗的心靈,因此,你其實無法提供比你所不以為然的歷史書寫更全面的感受、更深沉的體察和更寬廣的精神,你無法獲得具有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平常心。而這,是你更大的失望和厭薄之所在。
明白了自己的方位和可能性,寫作《洋務先知——郭嵩燾》時,自然不敢指望可以因此解除內心的拘謹和別扭。我知道,因為遠不具備超越對立面的必要的從容與寬容,有朝一日,面對自己的敘述,將同樣少不了失望和厭薄。
洋務先知-郭嵩燾 相關資料
第一章 身世與家國
出身“富甲一方”的家族,但在郭嵩燾成人時,家庭僅及中產。他的命運與水有關。道光十六年,不滿20歲的郭嵩燾與曾國藩、劉蓉在長沙一個客棧里因為相互傾慕而“同居”兩月,“樂莫樂兮新相知”,這是一次多少影響了中國近代史的令人心馳神往的聚會。
郭嵩燾生于嘉慶二十三年三月初七(1818年4月11日),家在湘陰縣城西。湘陰位于洞庭湖東南,長沙以北,立縣至今近千年。清朝,湘陰縣屬長沙府。在這里,很早就設置有水陸驛站,“水程之四達者,亦與陸程相準”,可謂“通達之地”。郭嵩燾在《湘陰縣圖志序例》中,稱湘陰為“南北通衢”①。
湘陰縣北七十里,是淚水、羅水合流的“屈潭”,或稱“淚羅江”,即屈子自沉處。南來的是滔滔湘江,資水在這里匯人,一起流向洞庭湖,然后通江達海。此地風光水性,自然影響著民情民性。屈子、淚羅江所暗示的是一種倔強的堅持和守護,一種充滿悲情的豪邁,“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秉德無私,參天地兮”,《橘頌》中的詩句,是對于忠貞之性的自我許可和召喚,對于“獨立不改”的人格的揄揚。而“智者樂水”,水是通達和包容的,充滿靈性并且一往無前。湘陰的水面,何其廣大,來得遠,去得遠,幾乎無始無終,無可限定,可以容納沒有邊界、沒有盡頭的想象。
郭嵩燾當年應該不止一次領略過《莊子·秋水篇》中河伯感嘆過的風光。河伯看到秋水灌河,對岸不辨牛馬,以為這樣的水面是天下最大的了,可是當他順流東下,走到北海,他望洋興嘆了。他發現,那才是真正的無邊無際,他說他真的是貽笑大方。河伯“望洋興嘆”的感慨,郭嵩燾一定心有戚戚焉,他也一定明白,天下多的是沒有見過北海的河伯。
如果說,這就是風水,那么,郭嵩燾就是從這樣的風水中走出來的。其中有忠貞之性,有認死理的固執、自信——自我認同。他的情懷正如《橘頌》所歌唱的,“受命不遷”“獨立不改”。同時,他還成長了明敏的心智和寬容的視界,從這里,他經略南北,遠涉重洋,終于擁有罕見的開放見識與胸懷。
郭嵩燾乳名齡兒,學名嵩燾,字伯琛,號筠仙,別署“云仙”“筠軒”,因為太平軍興時曾經避居湘陰縣東之玉池山,又稱“玉池山農”“玉池老人”;因為后來在長沙筑室日“養知書屋”,學者稱為“養知先生”。
按《湘陰郭氏家譜》,郭嵩燾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唐代郭子儀的六世孫、南唐廣國公郭暉。這是舊式族譜的慣技,未必確切。攀附名人的虛榮,并不是從今天開始的。郭家在他的曾
洋務先知-郭嵩燾 作者簡介
孟澤,湖南雙峰人,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十五歲考入湘潭大學中文系。他投身學界三十年,卻因為極具個性的形象,屢屢被人戲稱為“藝術家”。處世不拘一格,平生最好議論的孟澤先生,究竟會如何解讀晚清改革先驅郭嵩燾呢?
- 主題:評書的內容
《洋務先知——郭嵩燾》通過豐富的歷史資料和生動的敘述,展現了郭嵩燾在洋務運動中的獨特見解與悲劇性人生。作者孟澤先生以敏銳的筆觸,揭示了郭嵩燾在晚清政治漩渦中的掙扎與堅持,他的“循習西方政教”理念遠超時人,卻也因此遭受了巨大的誤解與排擠。書中不僅還原了郭嵩燾的真實面貌,更深刻反思了近代中國的歷史進程與文化變遷。
- 主題:紙張有點黑
塑封一面開口,似乎是后來塞進去的。每頁底部有引用出處。主要參照是《郭嵩燾日記》。屬于文人寫史之類,偶爾有抒情感概,比如“諤諤一士,他說什么好呢?...僧格林沁不僅長了信心,也漲了脾氣”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史學評論
- >
姑媽的寶刀
- >
回憶愛瑪儂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