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王陽明的智慧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3817354
- 條形碼:9787553817354 ; 978-7-5538-1735-4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王陽明的智慧 內容簡介
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極為重要的思想家,他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萬物一體”等主張,不僅影響了曾國藩、梁啟超、梁漱溟、錢穆等名家,更是對我們普通人的生活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傳習錄》是王陽明講學以及與弟子對話的語錄集,記載了他“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萬物一體”等核心思想。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吳震教授、知名學者孫欽香潛心研究陽明心學多年,從《傳習錄》中提煉出99個*能體現王陽明思想精神的經典章句,并做了詳盡的注解和評析,以提綱挈領的方式、簡明通俗的語言,深入剖析《傳習錄》的哲學內核,讓我們了解王陽明的為人,領悟心學的智慧精髓,掌握處世成事的秘訣。
王陽明的智慧 目錄
一 心即理
二 心學格物論
三 《大學》之要,誠意而已
四 知行合一
五 知是心之本體
六 樂是心之本體
七 氣即是性,性即是氣
八 真己是軀殼的主宰
九 良知無所不知,而又本無知
十 心之本體,無起無不起
十一 良知之“真誠惻怛”
十二 良知是造化的精靈
十三 致良知
十四 本體工夫
十五 事上磨煉
十六 萬物一體
十七 善惡只是一物
十八 四句教
十九 精金喻圣
二十 人胸中各有個圣人
二十一 顏子沒而圣學亡
二十二 學貴心得
王陽明的智慧 節選
“心即理”是陽明學的**命題,是陽明心學的標志性命題。陽明在《象山文集序》中提出“圣人之學,心學也”,對世儒之支離提出批評,認為“世儒之支離,外索于刑名器數之末,以求明其所謂物理者。而不知吾心即物理,初無假于外”。當時朱子學說流行已久,且為官方科舉考試的標準文本,對陽明此類說法,即便是陽明弟子,初聞之下,也頗難理解,徐愛、鄭朝朔等紛紛請教,陽明為之答疑解惑,關于師生之間的問答詳見此篇所錄條目。“心即理”說在當時乃至以后引發了不少討論。與陽明同時代的朱子學代表人物羅欽順對“心即理”“心外無物”等說法大加批評,羅欽順自言“仆與王(陽明)、湛(甘泉)二子皆相知,蓋嘗深服其才,而不能不惜其學術之誤”,批評他們“但求之于心,而于事物上通不理會”,認為“心也者,人之神明而理之存主處也,豈可謂心即理,而以窮理為窮此心哉”。(《困知記》)明末清初之際,王船山對“心一理”說也提出批評,他指出所謂“心一理”說可分兩種情況,一是“心外無理”,二是“理外無心”。他同時指出,“心外無理”雖然可以講通,卻與佛教“三界唯心”之說相同,如“父慈子孝,理也”,假使有人沒有孩子,則雖然可以說慈之理不能生于此人之心,但不可據此推斷天下無慈理。而“理外無心”則更不準確,按照舜“道心惟微,人心惟危”的說法,船山問“人心者其能一于理哉”,如此不就是“隨所知能以逐于妄”?因此他說:“心之未即理。”(《讀四書大全說》)
愛問:“至善只求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盡。”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愛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間有許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先生嘆曰:“此說之蔽久矣。豈一語所能悟?今姑就所問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個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個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個信與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無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須外面添一分。以此純乎天理之心,發之事父便是孝。發之事君便是忠。發之交友治民便是信與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愛曰:“聞先生如此說,愛已覺有省悟處。但舊說纏于胸中,尚有未脫然者。如事父一事,其間溫、凊、定、省之類,有許多節目,不知亦須講求否?”先生曰:“如何不講求?只是有個頭腦,只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講求。就如講求冬溫,也只是要盡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間雜。講求夏凊,也只是要盡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間雜,只是講求得此心。此心若無人欲,純是天理,是個誠于孝親的心,冬時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個溫的道理。夏時自然思量父母的熱,便自要去求個凊的道理,這都是那誠孝的心發出來的條件。卻是須有這誠孝的心,然后有這條件發出來。譬之樹木,這誠孝的心便是根,許多條件便是枝葉,須先有根,然后有枝葉,不是先尋了枝葉,然后去種根。《禮記》言:‘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須是有個深愛做根,便自然如此。”(《集評》本第3 條)
【譯文】徐愛問:“至善如果只從心中尋求,恐怕不能窮盡天下所有事物之理吧?”陽明說:“心就是理。天下難道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嗎?”徐愛又問:“比如事父的孝、事君的忠、交朋友的信、治理百姓的仁,其中有許多節目儀式需要講求,恐怕也不能不考察吧?”陽明說:“世人被這個說法蒙蔽很久了,不是一兩句話能解釋明白的,今天暫就你所提的問題來談一談。比如事父這件事,總不成要在父親那里尋求個孝的理?事君,總不成在君主那里尋求個忠的理?交友、治理百姓,總不成也要在朋友和百姓那里尋個信和仁的道理?孝、忠、信、仁都只是在此心尋求即得,所以我說‘心即理’。如果此心沒有絲毫被私欲遮蔽,就是天理,不用到心外添加一分一毫。如果此心全是天理,那么表現在事父上自然就是孝,表現在事君上自然就是忠,表現在交友和治理百姓上自然就是信和仁。因此只須在此心上做去人欲、存天理的工夫即可。”徐愛問:“聽了老師您這番解釋,我已覺得有所醒悟。但是舊說依然縈繞心間,我還不能完全看破。比如事父這件事,其間早晚請安問候、噓寒問暖等生活細節條目,難道不需要講求嗎?”陽明說:“怎么不講求?只是要有個頭腦,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講求。比如講求寒冬保暖,也只是要講求盡自己的孝心,不使有一毫人欲夾雜其間;講求炎夏避暑,也是要講求盡自己的孝心,不使有絲毫人欲夾雜其間。如果此心沒有人欲,全是孝心,那么冬天自然會思量父母的寒冷,自然會去采取保暖的方法;夏天自然會思量父母的炎熱,自然會去了解消暑的辦法。防寒消暑都是那純孝的心發出來的,必須先有純孝的心,人才會思量講求這些防寒消暑的方法。比如就一棵樹來說,樹根就是那顆誠懇孝敬的心,枝葉就是盡孝的許多細節條目。樹必須先有根,然后才能長出樹葉,而不是先講求樹葉,再去栽培其根。《禮記》上說‘孝子心中有深愛者,心中必定是和氣的,其臉色必定是歡愉的,歡愉必然展現為溫婉的面容’。必須先有深愛父母的心為其根本,自然會有和氣、歡愉、溫婉的表現。”
【點評】按照徐愛的理解,“至善是心之本體”就是追求“至善”只從自己的內心出發,那么,就有可能導致對天下眾多事物之“理”的講求。對徐愛此問,陽明用“心即理”命題作了直截了當的回答。如就“事父”“事君”“交友”“治民”等倫理政治實踐活動來看,這些行為的倫理準則都存在于行為者的心中,而不能向行為的對象上去尋求。這說明作為“理”的倫理規范不在行為者的心外而在行為者心中。此即陽明“心外無理”。既然一切倫理行為源自每個人內在的本心,只從“純乎天理之心”的本心發動去做,便可使行為真正符合“孝”“忠”“信”“仁”等道德準則。若本心受到蒙蔽,則需要做一番“去人欲,存天理”的工夫。而關于本心與節目的關系,陽明用“樹木”作為比喻,將“誠孝之心”(理)比作“根”,“許多條件”(行孝節目)比作“枝葉”,強調倫理實踐須建立在善良本心的基礎上,由此出發,使得人心“無一毫人欲間雜”,那么,人的行為必然合乎道德規范。至于“枝葉”等各種知識“條件”,則只有外緣性的助益作用。
先生游南鎮,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相關?”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集評》本第275 條)
【譯文】陽明與諸友人一起游歷南鎮,一個朋友指著巖石中開花的樹,問道:“天下沒有心外的物,那么,這棵開花的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和我的心有什么關系?”陽明答:“你沒有看這些花的時候,這花與你的心同歸于寂寞;你來看這花時,這花的顏色與你的心便同時明白起來。便知這花不是在你的心外。”
【點評】本條即著名的“南鎮觀花”,是理解陽明的“心即理”“心外無物”等思想的一條重要資料,也是陽明闡發“心物同構”論的典型案例。按照常識的看法,深山中的花樹按照節氣變化而“自開自落”,與我們每個人的心沒有什么關聯。對此,陽明的回答非常簡潔明了,說:當你沒到南鎮來看這棵花樹的時候,這棵花樹與你的心同時處于“寂然不動”的狀態;當你到南鎮來看這棵花樹的時候,這棵花樹的顏色就在你的心中一時明亮起來。由此可以推知,這棵花樹并不在你的心外存在。這是說,無論深山中的花樹是什么顏色,如何美麗,如果離開了人,那么,我們就無從了解這棵花樹的顏色和美麗,此說并不意味著這棵花樹作為客體不存在,而是意味著這棵花樹的意義尚未對我們人類敞開。可見,陽明強調只有當人去觀賞的時候,花樹的意義才會在人心當中“一時明白起來”,其緣由也正在此。正是從這個角度看,可以說“天下無心外之物”。
王陽明的智慧 作者簡介
吳震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儒學院執行副院長,上海市儒學研究會會長,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研究領域為陽明學、儒家文化、宋明理學。著有《朱子學與陽明學》《朱子思想再讀》《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傳習錄》《陽明后學研究》《東亞儒學問題新探》等。
孫欽香復旦大學哲學博士,南京大學哲學博士后,江蘇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儒學、政治哲學、比較哲學。發表數十篇論文,出版、主編數部著作。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唐代進士錄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