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孟子哲學:孔子哲學之傳承與道德的形上學之奠定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847409
- 條形碼:9787559847409 ; 978-7-5598-4740-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孟子哲學:孔子哲學之傳承與道德的形上學之奠定 本書特色
本書為牟宗三先生的嫡傳弟子盧雪崑論述孟子哲學的學術著作。作者兼采中西之長,論明孔孟哲學與康德學說均具先驗綜和之慧識,在根源上匯通一處,重新闡發儒家思想,尋溯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現代性因子。 細述《孟子》要義,梳理了孔孟思想相承之理路。所論涉倫理學、宗教學、政治哲學等領域,從“性善說”“命運說”“政道說”“治道說”等多維度開顯孟子哲學之深義。 作者融貫中西,博通古今,通過對比參照論述,呈露人類心理機能,論明“仁”本根植于每個人的內心,尤有教化作用。 儒學經典之現代詮釋,兼具學術性與思想性,可讀性強。博引儒家典籍,摘其精髓,可令讀者親近先賢思想,彰顯華夏理性文明。
孟子哲學:孔子哲學之傳承與道德的形上學之奠定 內容簡介
本書以《孟子》理義為要,所論建基于扎實的文本細讀之上,結合康德學說,依次第而揭孟子哲學之綱宗。作者抽絲剝繭地梳證孔孟學脈相承之理路,指出孟子的貢獻在于其上承孔子言“仁”的要旨,明確提出“仁,人心也”,論明本心之能即人的分定之性,并據此進一步言“盡心知性知天”,以此確立道德的形上學之宏規。進而援引中西典籍,合古今之論,詮釋此宏規的創辟性,言明其有進于《中庸》《易傳》之本體宇宙論,且有別于西方傳統的思辨形而上學。隨之宕開筆墨,延伸至實踐智慧學、政治哲學等領域的相關探討。文辭樸直曉暢,結構嚴謹有法,所述圓融無礙,孔孟哲學之義趣盡顯于文間,從中亦可尋溯儒家學說于當代的深遠意義。
孟子哲學:孔子哲學之傳承與道德的形上學之奠定 目錄
孟子哲學:孔子哲學之傳承與道德的形上學之奠定 節選
朱子著《四書集注》,作《孟子序說》,引程子語云:“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言性善也。”又引楊氏言:“《孟子》一書,只是要正人心,教人存心養性,收其放心。……千變萬化,只說從心上來。人能正心,則事無足為者矣。《大學》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本只是正心、誠意而已。心得其正,然后知性之善。故孟子遇人便道性善。”可見自宋以來,孟子“性善說”成為儒者之共識。然歷來論人性者,即便認同“性善說”者,仍然各自立論,大多未能接上孟子之慧識,甚至完全不能契應孟子言“性善”之創辟性洞見。自清代起,學者論人性更日漸趨向經驗論、自然主義的立場,立說不離經驗中人的丑惡,或有善有惡,返回到先秦告子、荀子及漢代董仲舒、揚雄、王充的“性質樸說”“性無善無惡說”“或善或惡說”“性善惡混說”“性有善有惡說”“性惡說”等主張。更有以訓詁上字詞的演變或思想史上概念之變化為依據,引發對“性善說”的辯難者。至現代,因受西方學說影響,又生起以所謂“向善說”解說孟子“性善說”的傾向。歷來就人性而發的諸多論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然大體不離經驗人類學的立場;唯獨孟子根本不同于一般人性論,他扭轉“生之謂性”的老傳統,從本心言“性”而道性善,不是采用經驗人類學的進路,而是從人的道德實存論人性的哲學維度。也就是說,孟子“性善說”是一個核心的哲學命題,揭明了人真正的實存性:用孔子的話說,就是“仁者,人也”,即孟子上承孔子言“仁也者,人也”。仁乃人之為人的真正的實存之分定,據此言人之性,此性之“善”是被無限制地視為善的,因其非指善惡相對的外在客體,而是指每個人稟具的人心之仁之為道德創造之機能,如此,我們就能夠無限制地宣稱人之性(人實存之分定)是善的。此義與康德所論“善的意志”相通。康德說:“在世界之內,一般而言甚至在世界之外,除了一個善的意志之外,不可能思想任何東西能夠被無限制地視為善的。”(Gr4:393)“善的意志并不因它造成或者達成的東西而善,并不因它適宜于達到任何一個預定的目的而善,也就是說,它就自身而言是善的。”(Gr4:394)任何能稱為善者,“總是要以一個善的意志為前提條件”。(Gr4:393–394)我們可以指出,孟子道性善是從人的本心(仁)而言的。本心以其普遍立法作為人之道德實存的法則,它就是一種起因果作用的能力,也就是創造人自身為道德者及世界之為道德世界的機能,因此堪稱世間一切善的前提條件。此義與康德言“善的意志”相通,“善的意志”是通過“自己的格準普遍地立法的意志”,它就是“能夠獨立不依于外來的決定原因而起作用的”自由因果性,亦即自由意志。從人皆有之的本心(仁)之為道德創造之機能揭明人的道德創生之實存,此即孟子道性善的根本的創辟性的洞見。“性善”之“善”并非由外在客體之“好”而相對言之的“善”,也就是說,不是由知識之進路言“善”,而是由人自身稟具立普遍法則(天理)之能(本心)說人的實存之性,以及人自身稟具依天理而行并擴充至天地萬物為一體的能力來立論。以此言“性”,性之“善”是就自身而言為善,我們能夠無限制地宣稱它是善的,而任何能稱為善者,都要以它為前提條件。如孟子說“四端之心”: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孫丑章句上》P101-103
孟子哲學:孔子哲學之傳承與道德的形上學之奠定 作者簡介
盧雪崑,廣東人。香港新亞研究所專任教授、導師,兼哲學科主任。師從牟宗三先生二十載。主要著作有《儒家的心性學與道德形上學》《康德的自由學說》《物自身與智思物:康德的形而上學》《康德的批判哲學:理性啟蒙與哲學重建》《復興孔子 繼往開來:你需要的哲學與思維修煉》《常道:回到孔子》等。
- >
我與地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莉莉和章魚
- >
姑媽的寶刀
- >
自卑與超越
- >
經典常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