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談美隨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3975944
- 條形碼:9787533975944 ; 978-7-5339-7594-4
- 裝幀:平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談美隨筆 本書特色
☆認識美、理解美,以正確的姿勢談論美
☆建筑、雕塑、繪畫、舞蹈、音樂、戲曲、設計……各種藝術門類,欣賞法門全覆蓋
☆由淺入深,美學進階梯航
☆與《美學講稿》《藝術人類學》互為補充
談美隨筆 內容簡介
美學是易中天的來時路。《談美隨筆》是易中天教授多年美學研究與寫作的精彩總結。全書分三卷:美學隨筆,以輕松筆觸談論美學感悟。話題涵蓋建筑、繪畫、雕塑、現當代藝術;短篇美學論文,深入探討美學的核心概念與應用范疇,包括文藝學體系的邏輯起點、藝術實踐論、中國美學史的內在邏輯等十余個問題。第三卷系統探討《文心雕龍》的美學思想。這三卷,形成了由淺入深的梯度,無論是對美學有興趣的大眾讀者,還是有意深入理解美學、走進美學的讀者,都可以從本書中獲得啟迪,破門而入,一窺美學堂奧。
談美隨筆 目錄
第1卷 談美隨筆
**章 理性的狡計
第二章 賦質料以生命
第三章 化瞬間為永恒
第四章 改變生活的藝術
第五章 走下樓梯的裸體者
第二卷 美學論文
**章 重新尋找文藝學體系的邏輯起點
第二章 藝術實踐性論綱
第三章 中國美學史的內在邏輯與歷史環節
第四章 藝術分類新說
第五章 中國藝術精神的美學構成
第六章 中國戲曲藝術的美學特征
第七章 論藝術學的學科體系
第八章 論藝術標準
第九章 走向“后實踐美學”,還是走向“新實踐美學”
第十章 從“前藝術”到“后藝術”
第十一章 論審美的發生
第三卷 《文心雕龍》美學思想論稿
序
上篇 自然之道
**章 時代驕子
第二章 自然之道
第三章 文學的特質
中篇 神理之數
第四章 神思之理
第五章 性情之數
下篇 雅麗之文
第六章 真善美原則
第七章 風骨與體勢
第八章 中和之美
簡短的結論
后記
談美隨筆 相關資料
藝術分類本身并不是目的,它的目的在于揭示藝術的本質。因此藝術類型就應該既是藝術本質的不同邏輯層面,又是藝術發展的各個歷史環節。作為人對世界的一種掌握方式,藝術一方面表現為人與自然的關系,另一方面又表現為自然向人的生成。因此它在其誕生時期經歷了三個歷史階段,并由此形成了三種藝術類型,即:一、環境藝術,包括工藝、建筑和雕塑;二、人體藝術,包括人體裝飾、舞蹈和戲劇;三、心象藝術,包括繪畫、音樂和文學。它們的發生、發展、演變和轉化,就構成了整個藝術世界的生動歷史畫面。
藝術的分類,是美學和文藝學的難題。
歷史上關于藝術分類的學說和觀點可謂多矣!最常見和最流行的是以下三種:第一種以藝術作品的存在形態為依據,將藝術分為時間藝術(如音樂)、空間藝術(如繪畫、雕塑和建筑)和時空綜合藝術(如舞蹈、戲劇);第二種以藝術創作的目的手法為依據,將藝術分為表現藝術(如音樂、詩)和再現藝術(如繪畫、雕塑、戲劇、小說);第三種以藝術欣賞的接受心理為依據,將藝術分為聽覺藝術(如音樂)、視覺藝術(如繪畫、雕塑、建筑)和內部感覺藝術或稱想象藝術(即文學)。還有人主張把藝術分為靜態藝術(如繪畫、雕塑、建筑)和動態藝術(如音樂、舞蹈、戲劇),這實際上和第一種方法一樣,是著眼于藝術作品的存在形態,但遠不如第一種分法更為合理。至于以藝術的媒材為依據,將藝術分為音調藝術(音樂)、姿態藝術(美術)和語言藝術(文學)等等,也不過是第三種分類法變換了角度(一則著眼于作品,一則著眼于欣賞)的說法而已。
上述種種藝術分類學說,無疑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因此也都有一定的影響,并能一般地為人們所接受。但是,由于它們在方法論上,往往只是著眼于藝術的某一特征或某一層面,而未能著眼于藝術的內在本質與規律,因此,這些分類也就往往只是外在的、表面的,甚至是片面的。這樣,當我們將這些分類原則實施于具體的藝術門類和藝術現象時,便難免生硬牽強,或捉襟見肘,或削足適履,或以偏概全,或掛一漏萬。比如,如果說繪畫是再現藝術,那么又怎樣解釋表現主義繪畫呢?如果說雕塑是靜的藝術,又怎樣解釋動感雕塑呢?還有,文學就能說是時間藝術嗎?文學并不存在于時間序列之中,它并不像音樂那樣,必須遵守一定的時間先后、時間節奏和時間長度。再如,舞蹈究竟是聽覺藝術、視覺藝術抑或視聽綜合藝術呢?事實上,舞蹈的目的既不是聽,也不是看,而是“跳”,因此它也不是內部感覺藝術。總之,上述藝術分類諸方法,總是有著這樣那樣不能令人滿意也不能自圓其說之處。因此,有些美學家,如克羅齊、開瑞特等,就干脆認為藝術其實是不可分類的。
藝術分類本身并不是目的,它的目的在于揭示藝術的本質。因此藝術類型就應該既是藝術本質的不同邏輯層面,又是藝術發展的各個歷史環節。作為人對世界的一種掌握方式,藝術一方面表現為人與自然的關系,另一方面又表現為自然向人的生成。因此它在其誕生時期經歷了三個歷史階段,并由此形成了三種藝術類型,即:一、環境藝術,包括工藝、建筑和雕塑;二、人體藝術,包括人體裝飾、舞蹈和戲劇;三、心象藝術,包括繪畫、音樂和文學。它們的發生、發展、演變和轉化,就構成了整個藝術世界的生動歷史畫面。
藝術的分類,是美學和文藝學的難題。
歷史上關于藝術分類的學說和觀點可謂多矣!最常見和最流行的是以下三種:第一種以藝術作品的存在形態為依據,將藝術分為時間藝術(如音樂)、空間藝術(如繪畫、雕塑和建筑)和時空綜合藝術(如舞蹈、戲劇);第二種以藝術創作的目的手法為依據,將藝術分為表現藝術(如音樂、詩)和再現藝術(如繪畫、雕塑、戲劇、小說);第三種以藝術欣賞的接受心理為依據,將藝術分為聽覺藝術(如音樂)、視覺藝術(如繪畫、雕塑、建筑)和內部感覺藝術或稱想象藝術(即文學)。還有人主張把藝術分為靜態藝術(如繪畫、雕塑、建筑)和動態藝術(如音樂、舞蹈、戲劇),這實際上和第一種方法一樣,是著眼于藝術作品的存在形態,但遠不如第一種分法更為合理。至于以藝術的媒材為依據,將藝術分為音調藝術(音樂)、姿態藝術(美術)和語言藝術(文學)等等,也不過是第三種分類法變換了角度(一則著眼于作品,一則著眼于欣賞)的說法而已。
上述種種藝術分類學說,無疑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因此也都有一定的影響,并能一般地為人們所接受。但是,由于它們在方法論上,往往只是著眼于藝術的某一特征或某一層面,而未能著眼于藝術的內在本質與規律,因此,這些分類也就往往只是外在的、表面的,甚至是片面的。這樣,當我們將這些分類原則實施于具體的藝術門類和藝術現象時,便難免生硬牽強,或捉襟見肘,或削足適履,或以偏概全,或掛一漏萬。比如,如果說繪畫是再現藝術,那么又怎樣解釋表現主義繪畫呢?如果說雕塑是靜的藝術,又怎樣解釋動感雕塑呢?還有,文學就能說是時間藝術嗎?文學并不存在于時間序列之中,它并不像音樂那樣,必須遵守一定的時間先后、時間節奏和時間長度。再如,舞蹈究竟是聽覺藝術、視覺藝術抑或視聽綜合藝術呢?事實上,舞蹈的目的既不是聽,也不是看,而是“跳”,因此它也不是內部感覺藝術。總之,上述藝術分類諸方法,總是有著這樣那樣不能令人滿意也不能自圓其說之處。因此,有些美學家,如克羅齊、開瑞特等,就干脆認為藝術其實是不可分類的。
然而,不論藝術分類的反對者們有多么充足的理由,藝術之表現為不同的類型,卻是一個事實。因此,藝術的分類,又是美學和文藝學不可回避的問題。問題不在于分不分類,而在于如何分類。更重要的是,藝術分類自身并不是目的,它的目的在于揭示藝術的本質,以及藝術由于這個本質而展示出來的現象形態和歷史環節。因此,藝術的分類在方法論上,就必須遵循這樣一個原則,即邏輯與歷史的一致。在這種方法論看來,藝術的類型在本質上不過是藝術本質的不同邏輯層面,同時,由于藝術在本質上是運動的,是一個過程,因此,這些藝術類型又同時應該是藝術發生、發展的歷史環節,這就叫邏輯與歷史的一致。顯然,這種分類方法,是動態的而非靜態的,是發展的而非僵死的,是辯證的而非形而上學的。
美學史上最早試圖按照一定的邏輯關系來研究各類藝術,將藝術類型的邏輯序列和藝術發生的歷史環節聯系起來進行分類的,是德國古典哲學家黑格爾。黑格爾認為,藝術之所以有這么多類型,是因為藝術作為美,即作為“絕對理念的感性顯現”,必然展現為一系列歷史環節,從而形成不同的藝術類型。第一個歷史環節是象征藝術,其主要類型是建筑;第二個歷史環節是古典型藝術,其主要類型是雕塑;第三個歷史環節是浪漫型藝術,其主要類型是繪畫、音樂和詩。這三個歷史階段和藝術類型,體現了藝術對于“理想”即“真正的美的概念”的三種歷史性關系:“始而追求,繼而達到,終于超越”,而當藝術超越了自己的理想時,藝術自身也終將解體,并讓位于宗教和哲學。
的確,美學史上還沒有哪個人對藝術分類的研究達到了如此完善的地步。從這個意義上幾乎可以說,黑格爾的分類在方法論上是不可企及的“范本”。但是,黑格爾的世界觀畢竟在本質上是“頭足倒置”的。這種唯心主義的頭足倒置,就不但使他同樣未能真正揭示藝術的本質,同時也使他的分類原則同樣不可避免地有著許多弊病和漏洞。比如,舞蹈這種藝術樣式,在他的體系中便沒有容身之地。
我們的方法是把被黑格爾唯心主義地顛倒了的世界及其歷史過程的本質再顛倒過來。馬克思主義認為,藝術是人對世界的一種掌握,而這種掌握又是通過人對自然的實踐活動而建立起來的。因此,這種掌握就一方面表現為人與自然的關系,另一方面又表現為自然向人的生成。也就是說,藝術是一個辯證地發生、發展著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又是與人類自身發生、發展的過程相同步的。根據這個歷史唯物主義原理,我認為,藝術在其誕生時期經歷了三個歷史階段,這三個歷史階段形成了三種藝術類型,其中每一類型又包括三個藝術門類,它們的發生、發展、演變和轉化,就構成了整個藝術世界的生動歷史畫面。
談美隨筆 作者簡介
易中天,1947年出生于長沙,曾在新疆工作,先后任教于武漢大學、廈門大學,現居江南某鎮,潛心寫作。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隨園食單
- >
煙與鏡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經典常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