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油氣成藏理論與實踐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427809
- 條形碼:9787030427809 ; 978-7-03-042780-9
- 裝幀:平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油氣成藏理論與實踐 本書特色
《油氣成藏理論與實踐》可作為油氣勘探研究院所、高等院校油氣地質教師、油氣地質專業博士和碩士研究生教材或教學參考書,也可供油氣田勘探管理者以及油氣地質科研工作者參考。
油氣成藏理論與實踐 內容簡介
《油氣成藏理論與實踐》主要闡述油氣勘探的基本理論、取得的進展及其在油氣勘探中的應用!队蜌獬刹乩碚撆c實踐》共包括兩個部分,部分主要介紹油氣勘探的基本理論,包括油氣生烴理論,特別是原油菌解氣和原油裂解氣的成因、油氣分段捕獲、油氣再分配、油氣運移相態變化、瀝青對儲層物性及油氣富集的影響等;第二部分是油氣勘探理論在勘探中的應用,包括油氣演化與構造演化之間的時空匹配關系、儲層演化與油氣演化之間的時空關系、油氣運移路徑的地球化學追蹤、斷裂封閉性的地球化學識別、油氣相態變化對油氣藏類型的影響,以及油氣藏遭破壞及其對勘探前景的分析。
油氣成藏理論與實踐 目錄
前言
部分 成藏理論
1 油氣勘探理論的發展
2 生烴理論及油氣成因進展
2.1 烴源巖地球化學
2.2 天然氣成因研究進展
2.2.1 原油裂解氣和干酪根裂解氣
2.2.2 原油裂解氣和干酪根裂解氣的判識方法
2.2.3 原油菌解氣
2.3 油氣源對比的方法及進展
2.3.1 油源對比的原理
2.3.2 全烴地球化學對比方法
3 油氣再分配
4 儲層演化與油氣演化的關系
5 油氣分段捕獲原理
5.1 油氣分段捕獲原理的提出
5.2 油氣捕獲階段性判識
5.2.1 天然氣碳同位素
5.2.2 氮氣成因研究進展
5.2.3 氦氣的研究
6 油氣相態變化理論
6.1 油氣相態變化
6.2 凝析氣藏的形成——油藏受氣侵變為氣藏
7 含油氣系統
8 油氣藏地球化學
9 成藏期次研究進展
9.1 成藏期次研究
9.1.1 根據源巖演化史確定成藏期次
9.1.2 儲層熒光與流體包裹體確定成藏期次
9.1.3 儲層巖石法(成巖礦物定年)
9.1.4 根據原油和儲層抽提物確定成藏期次
9.1.5 利用儲層抽提物與包裹體有機質特征研究成藏期次
9.2 油氣成藏研究內容及工作方法
9.2.1 工作內容
9.2.2 工作方法
9.2.3 注意事項
第二部分 實踐(成藏實例)
10 油氣演化與構造演化之間的時空匹配關系
10.1 準噶爾盆地南緣呼圖壁古近系氣藏成藏特征
10.1.1 地質背景及勘探現狀
10.1.2 油氣成因
10.1.3 成藏模式及勘探啟示
10.2 柴西南區英東淺層——構造油氣成藏特征
10.2.1 地質背景及勘探現狀
10.2.2 英東地區原油為南北雙源供烴產物,英東1號構造捕獲多期產物
10.2.3 英東油氣田油氣運聚與成藏
10.3 四川盆地威遠震旦系氣藏成藏特征
10.3.1 地質背景及概況
10.3.2 烴源巖演化史
10.3.3 天然氣成因
10.3.4 成藏模式
10.4 構造演化對油氣藏類型的控制作用
10.4.1 工區地質概況
10.4.2 烴源巖特征
10.4.3 天然氣成因
10.4.4 天然氣成藏特征
11 儲層演化與油氣演化之間的時空關系
11.1 瀝青對儲層物性、油氣富集及單井產能的影響
11.1.1 準東三臺-北三臺地區稠油/瀝青對儲層物性、油氣富集及油井產能的影響
11.1.2 華慶地區長8儲層瀝青對儲層物性及油氣富集的影響
11.2 華慶地區長8儲層孔隙演化及其與油氣運聚之間的關系
11.2.1 儲層孔隙中填隙物分布特征
11.2.2 儲層瀝青成因
11.2.3 長8孔隙演化過程與油氣運聚之間的關系
11.2.4 儲層致密化與油氣成藏時間的先后順序討論
12 油氣運移路徑的地球化學追蹤
12.1 昆北斷階帶上盤運移路徑追蹤及成藏特征
12.1.1 工區地質背景及勘探現狀
12.1.2 原油及瀝青分布特征
12.1.3 不同期次原油運移路徑追蹤
12.2 準噶爾盆地腹部石南31井區油氣運聚特征研究
12.2.1 工區地質概況
12.2.2 油氣成因研究
12.2.3 油氣運移方向
12.3 準噶爾盆地腹部陸梁油田油氣成藏特征
12.3.1 地質背景及油氣勘探現狀
12.3.2 陸梁油田原油來自盆1井西凹陷
12.3.3 油氣運移路徑追蹤
12.3.4 原油生物降解作用討論
12.4 營爾凹陷下白堊統高壓水層對油氣運移的影響
12.4.1 區域地質概況及油氣勘探現狀
12.4.2 烴源巖特征
12.4.3 高壓水層對油氣運移的影響
13 斷裂封閉性的地球化學識別
13.1 準噶爾盆地紅車斷裂帶斷裂封閉性差異對油氣富集的影響
13.1.1 地質概況及油氣分布特征
13.1.2 烴源巖特征
13.1.3 不同地質歷史時期斷裂活動對油氣的控制作用
13.1.4 紅車斷裂帶南段深層的勘探前景分析
13.2 金湖凹陷壩田地區斷裂封閉性研究
13.2.1 基本概況
13.2.2 各次凹周緣原油成熟度特征
13.2.3 斷層封閉作用
13.2.4 壩田地區勘探效果差原因
14 油氣相態變化對油氣藏類型的影響
14.1 川中侏羅系大安寨段八角場凝析氣藏
14.1.1 研究區地質概況
14.1.2 烴源巖特征
14.1.3 油氣成因
14.1.4 凝析氣藏成藏機制
14.2 塔里木盆地吉拉克三疊系凝析氣藏形成機制
14.2.1 吉拉克三疊系凝析氣藏油氣成因
14.2.2 凝析氣藏形成機制
14.3 準噶爾盆地滴北凸起泉6井石炭系天然氣成藏特征
14.3.1 地質背景及勘探現狀
14.3.2 泉6井天然氣成因
14.3.3 天然氣成藏特征
15 油氣藏遭破壞及其對勘探前景的分析
15.1 準東三臺-北三臺地區油氣勘探研究現狀
15.2 研究區稠油分布特征
15.3 儲層瀝青與稠油為源巖低演化階段產物
15.4 該區油氣資源及勘探前景
參考文獻
附圖
油氣成藏理論與實踐 相關資料
部分 成 藏 理 論
1 油氣勘探理論的發展
從初19世紀50年代利用油氣苗找油,到19世紀80年代的背斜理論、20世紀20年代的圈閉理論,再到20世紀50年代的干酪根晚期熱降解生烴及陸相生油理論,其中陸相生油理論也是我國當時為重要的石油勘探地質理論,它為大慶油田的發現以及隨后的一系列輝煌勘探成果的取得提供了理論支撐;60~80年代提出的陸相盆地“定凹選帶”源控論、復式油氣聚集帶理論及煤成烴理論,為我國遼河、勝利、華北、大港、江漢、吐哈等油田的發現也起了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90年代“從源巖到圈閉”的含油氣系統理論和21世紀初的中–低豐度巖性地層油氣藏理論,再到近的非常規油氣、從毫米至微米級孔喉的圈閉油氣領域逐漸向納米級孔喉的源儲共生連續型油氣聚集新理論、新領域的發展,極大地推動了石油工業實現一次次的飛躍,為我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帶來了勃勃生機,也展示了石油地質勘探理論的創新給我國石油工業帶來的巨大進步。
與石油地質學有密切聯系的學科主要包括沉積學、構造地質學、油氣地球化學等,但是所有這些學科都只為“發現油氣藏”這目標服務。前人曾對石油地質學研究內容做了很好的總結:“成盆是基礎,成烴是關鍵,成藏是核心”?梢,成藏研究一直是石油地質研究的重中之重,其核心工作是把握已知油氣藏的形成機理和分布規律,預測未知油氣藏的分布,為勘探目標評價和井位部署提供科學依據。
時至今日,致密油、致密氣、頁巖油氣、煤層氣、天然氣水合物等新型非常規勘探領域研究的興起,同樣為油氣工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希望與活力,顯現出巨大的發展前景,也是未來重要的資源接替領域(鄒才能等,2013)。目前,國外致密油研究主要有北美威利斯頓盆地的Bakken頁巖和Eagle Ford頁巖,其中典型代表是Bakken 地層,僅美國北達科他州和蒙大拿州的Bakken致密油有利分布面積就大于40 000km2,擁有技術可采儲量為4.2億~6.1億t(根據USGS 2006年數據)。致密油開發工藝及工程技術取得突破并得到規模應用,使致密油展現出良好的開發前景。Bakken 致密油是北美繼頁巖氣之后又一戰略性突破,2012年美國致密油產量突破9500萬t,改變了美國能源供應格局,北美地區數百家石油公司紛紛從頁巖氣轉向致密油,目前已成為非常規石油投資的新熱點。
受國外非常規油氣研究及國內油氣勘探開發形勢日益嚴峻的影響,近年來國內也興起了關于非常規油氣資源研究的熱潮,在頁巖氣、致密砂巖氣、致密油、油頁巖等領域均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理論研究與勘探開發實踐。趙文智等(2008)、鄒才能等(2009a,2009b)提出了“連續型油氣聚集理論”,并且在納米孔喉分析技術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突破了油氣儲集空間的傳統認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國內已在鄂爾多斯盆地、準噶爾盆地、四川盆地、柴達木盆地、渤海灣盆地、松遼盆地等多個盆地開展了致密油相關研究,并取得良好效果。 部分 成 藏 理 論
1 油氣勘探理論的發展
從初19世紀50年代利用油氣苗找油,到19世紀80年代的背斜理論、20世紀20年代的圈閉理論,再到20世紀50年代的干酪根晚期熱降解生烴及陸相生油理論,其中陸相生油理論也是我國當時為重要的石油勘探地質理論,它為大慶油田的發現以及隨后的一系列輝煌勘探成果的取得提供了理論支撐;60~80年代提出的陸相盆地“定凹選帶”源控論、復式油氣聚集帶理論及煤成烴理論,為我國遼河、勝利、華北、大港、江漢、吐哈等油田的發現也起了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90年代“從源巖到圈閉”的含油氣系統理論和21世紀初的中–低豐度巖性地層油氣藏理論,再到近的非常規油氣、從毫米至微米級孔喉的圈閉油氣領域逐漸向納米級孔喉的源儲共生連續型油氣聚集新理論、新領域的發展,極大地推動了石油工業實現一次次的飛躍,為我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帶來了勃勃生機,也展示了石油地質勘探理論的創新給我國石油工業帶來的巨大進步。
與石油地質學有密切聯系的學科主要包括沉積學、構造地質學、油氣地球化學等,但是所有這些學科都只為“發現油氣藏”這目標服務。前人曾對石油地質學研究內容做了很好的總結:“成盆是基礎,成烴是關鍵,成藏是核心”?梢姡刹匮芯恳恢笔鞘偷刭|研究的重中之重,其核心工作是把握已知油氣藏的形成機理和分布規律,預測未知油氣藏的分布,為勘探目標評價和井位部署提供科學依據。
時至今日,致密油、致密氣、頁巖油氣、煤層氣、天然氣水合物等新型非常規勘探領域研究的興起,同樣為油氣工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希望與活力,顯現出巨大的發展前景,也是未來重要的資源接替領域(鄒才能等,2013)。目前,國外致密油研究主要有北美威利斯頓盆地的Bakken頁巖和Eagle Ford頁巖,其中典型代表是Bakken 地層,僅美國北達科他州和蒙大拿州的Bakken致密油有利分布面積就大于40 000km2,擁有技術可采儲量為4.2億~6.1億t(根據USGS 2006年數據)。致密油開發工藝及工程技術取得突破并得到規模應用,使致密油展現出良好的開發前景。Bakken 致密油是北美繼頁巖氣之后又一戰略性突破,2012年美國致密油產量突破9500萬t,改變了美國能源供應格局,北美地區數百家石油公司紛紛從頁巖氣轉向致密油,目前已成為非常規石油投資的新熱點。
受國外非常規油氣研究及國內油氣勘探開發形勢日益嚴峻的影響,近年來國內也興起了關于非常規油氣資源研究的熱潮,在頁巖氣、致密砂巖氣、致密油、油頁巖等領域均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理論研究與勘探開發實踐。趙文智等(2008)、鄒才能等(2009a,2009b)提出了“連續型油氣聚集理論”,并且在納米孔喉分析技術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突破了油氣儲集空間的傳統認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國內已在鄂爾多斯盆地、準噶爾盆地、四川盆地、柴達木盆地、渤海灣盆地、松遼盆地等多個盆地開展了致密油相關研究,并取得良好效果。
2 生烴理論及油氣成因進展
2.1 烴源巖地球化學
烴源巖地球化學是在石油地質學、油氣地球化學和有機巖石學的基礎上,運用現代油氣生成理論等新觀點對各類烴源巖生烴母質結構及其組成特征、成烴演化規律、各演化階段的產烴潛力及成烴模式進行研究(黃第藩,1996)。
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Treibs(1936)鑒定了石油卟啉化合物并確定了它與葉綠素的聯系,為石油有機成因說的建立邁出了至關重要的一步。20世紀60年代,氣相色譜和氣相色譜–質譜等分析技術的出現,使人們可以從巖石及原油中分離和鑒別單個有機化合物,提出了生物標志化合物的概念。同時,借鑒煤巖學的研究成果,有機地球化學家引入了有機質成熟作用與成烴演化階段的概念,并建立了一系列烴源巖及成熟度的評價方法。以Tissot等(1979,1984)為代表的地球化學家綜合歸納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干酪根熱解成烴理論”。Hunt(1979,1996)建立了干酪根成烴演化過程中油氣地球化學特征變化的模式圖(圖2-1)。
圖2-1 不同演化階段油氣的地球化學特征變化的模式圖(Hunt,1979)
但是,他們所建立的模式僅是針對腐泥型有機質的,不能完全適應現今油氣成藏研究的要求。20世紀80年代,根據陸相有機質的特征,系統研究并建立了陸相有機質的生烴模式(圖2-2),該模式在Tissot和Hunt(1979)模式圖中增加了不同類型有機質的演化特征,并明確了其產物的差異。
后來有些學者對各類原始成烴母質的生烴機制及演化途徑進行了研究,提出高等植
圖2-2 有機質生烴模式圖(胡見義等,1991)
物有機質中的樹脂體、木栓質體在未熟–低熟階段(Ro=0.4%~0.6%)可形成凝析油,由此提出低熟油(或者未熟油)的概念。低熟油(immature oil)一詞早見于Tissot和Welte(1984)所著的《石油形成與分布》一書。20世紀60年代,在加拿大的波菲特–馬更些三角洲盆地首次發現了具有工業價值的低熟油氣,隨后在澳大利亞的吉普斯蘭盆地和北美的猶他盆地都有低熟油氣的發現,這引起了世界石油地質界的廣泛關注并開展了針對性研究。黃第藩和李晉超(1987)通過對中國陸相盆地中–低熟油氣的統計研究,提出了劃分低熟油的標準,把C29甾烷20S/(20S+20R)和ββ/(αα+ββ)分別為0.42與0.43定為低熟和成熟的界限,0.25與0.27定為未熟和低熟的界限。從正構烷烴的分布特征來看,低熟油一般具有奇偶優勢,奇偶優勢隨成熟度增高而逐漸消失,OEP值趨近于1。Czochanska等(1986)提出低熟原油具有高的Ph/nC18(平均2.37)和低的Pr/Ph(平均0.6)特征。
樹脂體被認為是早期生油的主要物質基礎之一(Snowdon and Powell,1982)(圖2-3),然而部分學者并不支持這一觀點。
圖2-3 Snowdon生烴演化模式(Snowdon and Powell,1982)
Teerman(1987)認為,一些學者之所以得出樹脂體能生油的結論,是因為其將未熟樹脂體的高溶解性誤認為液體油生成的證據。Lewan和Williams(1987)基于樹脂體加水熱解實驗,認為其產物主要為豐富的環狀萜類及低碳數(<C20)氫化芳烴和芳烴衍生物,與商業石油相距甚遠。隨后,Orr(1986)提出了一種新的干酪根類型(Ⅱ-S)型,并認為富硫的未熟原油與富硫的干酪根有關。而Bazhenova和Arefiev(1990)認為,低熟油屬于細菌和藻類有機質的早期成因作用產物。還有一些學者認為,低熟油是由于木栓質體在Ro低于0.6%的早期演化階段形成的(Khorasani and Michelsen,1991)。
對于低熟油的形成機理,國內學者也做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早期生烴理論。秦匡宗等(1987)提出干酪根的熱解聚集低熟油生烴機理。周光甲等(1990)系統總結了濟陽凹陷低熟油的地球化學特征以及叢粒藻、顆石藻的生烴特征。黃第藩和李晉超(1987)、王鐵冠等(1995)對中國低熟油成因作出了較系統的總結,認為存在木栓質體、樹脂體、陸源有機質細菌改造、生物類脂物、富硫大分子早期降解五種早期生烴模式。我們的研究也發現,在微咸水–咸水環境下形成的干酪根普遍存在低演化階段成油的特征,如準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和酒泉盆地等。近年來,部分學者指出鈾的存在可以促使不飽和烴向飽和烴轉化,促進長鏈烴的斷裂,降低烴源巖的生烴門限,使低熟烴源巖早期生成烴類。黎茂穩和龐雄奇(2004)在研究中雖然承認早期生烴是一種客觀事實,但某些地區原來所認定的“未熟–低熟油”實質上并非完全是真正的未熟–低熟油。近研究認為,柴達木盆地古近系–新近系咸化湖相烴源巖在Ro=0.6%即可生成大量的液態烴,生烴高峰也比其他淡水湖盆源巖早(圖2-4)。
對碳酸鹽巖地層而言,由于缺乏黏土礦物的催化作用,因此其演化存在“滯后”效應。如川西地區三疊系雷口坡組,成熟度Ro達到1.65%,但凝析油含量還高達1000g/m3。
未熟–低熟油理論以及碳酸鹽巖地層演化的滯后效應進一步豐富了油氣生烴演化理論,完善了有機質成烴演化規律及演化階段的劃分。本書的重點不是介紹低成熟油的成因,而是重點介紹低成熟油對儲層物性以及對后期油氣聚集的影響。研究認為,保存條件較好的地區低熟油可形成油藏,但對構造活動強烈并存在多期成藏的地區,早期低演化階段的油可能遭受破壞,形成瀝青或高密度稠油,對儲層造成巨大傷害,并可改變后期成熟石油的運移路徑和聚集規律。如準噶爾盆地東部三臺–北三臺地區三疊系和侏羅系儲層,具體實例分析見本書11.1節。
綜上所述,現今的成烴模式很多,但各種模式大同小異,較為完善的模式是將腐殖型有機質和腐泥型有機質的熱解成烴模式分開對待(圖2-5)。
圖2-4 柴達木盆地古近系–新近系咸化湖相源巖演化圖
圖2-5 不同類型干酪根生烴演化模式(戴金星,1992)
a. Ⅰ型干酪根;b. Ⅲ型干酪根
2.2 天然氣成因研究進展
2.2.1 原油裂解氣和干酪根裂解氣
傳統的觀點認為天然氣來自烴源巖,天然氣成因研究也主要從類型上分為腐泥型和腐殖型兩大類。根據成熟度又分為生物氣、過渡帶熱催化天然氣、成熟和高成熟的天然氣,并建立了不同成因天然氣的鑒定方法(戴金星等,1985,1992;沈平等,1987;徐永昌等,1994)。目前看來,這種觀點至少是不完整的,特別是對于腐泥型有機質來源的天然氣,因為只強調了天然氣來自腐泥型有機質,忽略了這種腐泥型有機質生成的原油熱裂解氣。實際上天然氣既可來自源巖本身,也可來自源巖先期生成的原油裂解,即先期形成的原油(古油藏)隨埋深增大、溫度升高可裂解成大量天然氣(詳見書末附圖1,余同),油藏中的原油是中間產物。“九五”和“十五”國家科技攻關期間尹長河等(2000,2001)曾對四川盆地高石梯(安平1井、高科1井)和資陽(資7井)震旦系天然氣成因進行分析,認為它們主要是原油裂解氣,并在儲層中發現了原油在裂解成氣過程中形成的副產物(固體瀝青,附圖2)。近研究認為,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震旦系–下寒武統龍王廟組天然氣也主要是原油裂解氣(魏國齊等,2014;鄭平等,2014)。
從Burnham等(1986)演化模式圖上看出,對于腐泥型有機質,天然氣主要來自干酪根生成的原油(包括瀝青質)裂解氣,約占70%~80%,而干酪根裂解氣只占20%~30%(圖2-6)。因此,原油裂解氣才是真正高演化區天然氣的主要來源,這也突破了以前認為天然氣僅來源于干酪根高溫裂解的傳統認識,古構造(古油藏)對生烴高峰期油的聚集與保存、對晚期構造天然氣的成藏乃至大氣藏的形成起至關重要的作用,古油藏中的原油裂解氣是新構造天然氣的主要來源。如果烴源巖達到大量生油階段,構造尚未形成或者形成的油藏原油遭破壞,缺少原油裂解成氣的中間物質(生烴高峰期液態石油),僅靠只占總生氣量20%~30%的干酪根裂解氣,要形成大型氣藏顯然不太現實,因此古油藏的分布也決定了次生氣藏的分布。尹長河等(2001)指出,四川盆地資陽和威遠氣田天然氣很大部分來自原油裂解氣,資陽古構造的消亡導致資陽古油藏中的原油裂解氣再分配到威遠構造成藏。形成于喜馬拉雅期的威遠構造震旦系之所以能形成大型氣田,也得益于印支期形成的古構造對來自寒武系源巖的成熟油氣的良好保存(見本書10.3節),由此提出一些晚期新構造勘探要以古構造(古油藏)為鄰的勘探思想,這與傳統以烴源巖為中心的勘探思路有巨大差別,也是高演化地區天然氣勘探思路上的一大突破。因此在分析高演化地區天然氣成因時,不僅要研究它來自哪套烴源巖,更重要的是要進一步判斷它的成因類型,即天然氣來自干酪根裂解氣還是原油裂解氣,傳統研究僅指出天然氣來自哪套源巖顯然是不完整的。
……
- >
我與地壇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自卑與超越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